11《论语》⼗⼆章解读
《论语》⼗⼆章⽂本解读
1.时代背景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的思想。由孔⼦弟⼦及再传弟⼦编纂⽽成。全书共20篇、492章,⾸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
与《孟⼦》《⼤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
社会⽭盾的⽅针路线。各⾃的想法⼤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在孔⼦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
法家等不同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的学术争鸣。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出现。春秋战国之交
的“百家争鸣”,是⼀个思想⼤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个黄⾦时期。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于那个
时代。以孔⼦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个学术流派。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
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
2.《论语》的体例与儒家的内涵
很多同学很好奇这个课每⼀句后⾯都有《学⽽》《为政》等标注,这是什么意思呢?
《论语》⼀共有⼆⼗篇,每⼀篇⼀般取这个篇的前两个字作为题⽬。⽐如第⼀篇开头是“⼦⽈:‘学⽽时习之……’”所以这个篇
的题⽬就是“学⽽”。最后⼀篇的开头说“尧⽈:‘咨!尔舜……’”所以这个篇的题⽬就是“尧⽈”。
《论语》起于“学⽽”,终于“尧⽈”,这是儒家的⼀种体例。⼜如《荀⼦》起于“劝学”,终于“尧问”。学者称,这代表了儒家的⼀
种理解:⼀个⼈只要⽴志于“学”(这⾥的“学”,⼤概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等),那他便算⼀个“君⼦”,君⼦求“学”的终
极⽬标,是成为圣⼈(“尧”)。
也就是说,儒家认为“⼈皆能够为尧舜”——⼈⼈都能成为圣⼈。
孟⼦进⼀步阐述这种观点说:“⼦服尧之服,诵尧之⾔,⾏尧之⾏,是尧⽽已矣。⼦服桀之服,诵桀之⾔,⾏桀之⾏,是桀⽽
已矣。”(《孟⼦?告⼦下》)⼀个⼈能成为什么样的⼈,取决于你选择⾃⼰成为什么样的⼈。
这⼤概也是儒家不能成为宗教的⼀个重要原因:宗教信仰的神祇或教主,都是⾼⾼在上、凌驾众⽣的,修信的教徒,甚⾄也是
要分种族、种姓的;儒家则不然,不管你出⾝如何,只要你⽴志求“学”,你便是君⼦,只要你持续求“学”,最终你便能够达到
儒家的最⾼层次——“圣⼈”。
所以虽然“儒”字最初的意思是“懦弱、宽柔”,但儒学实在是⼀门积极雄健、⾄⼤⾄刚的学问。
3.《论语》思想
(1)“仁”的思想
“仁”是孔⼦思想的核⼼。“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仁包括恭、宽、信、敏、惠。这个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
政。
(2)“礼”的思想
“礼”是孔⼦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
容,“恭”是对⼈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3)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事的最⾼标准。在实际使⽤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标准
——“中”。变通是⼿段,稳定是⽬的。
4.写作特⾊
(1)语⾔简洁,⽣动传神。
每⼀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使⽤反问、排⽐、⽐喻等修辞⼿法,频繁使⽤“乎”
“矣”“也”等语⽓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和表现⼒,甚⾄说⼈的神态都栩栩如⽣地表现在眼前。句式的变化也很⽣动:有的
是排⽐、反问句,对弟⼦作耐⼼的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以感叹句来表明⾃⼰的
志向和追求。
(2)思想深刻,富有哲理
这⼗⼆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求学为乐的学习态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
想品德,⾄今影响很⼤,成为现代⼈做⼈和学习的基本准则。这⼗⼆章的各章都能够算作格⾔,这些格⾔具有简练晓畅、语意
含蓄、富有哲理的风格。
《〈论语〉⼗⼆章》语⾔积累与使⽤
1.理解并积累重要词语。
【重要字词】
⼦:先⽣,指孔⼦。
时习:按⼀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说:“说”通“悦”,愉快。
愠(yùn):⽣⽓,发怒。
君⼦:这⾥是道德上有修养的⼈。
⽇:每天。
三省(xǐng):多次实⾏⾃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信:诚信。
传:⽼师传授的知识。
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
矩:法度。
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所是从。
殆(dài):疑惑。
箪(dān):古代⽤的圆形⽵器。
堪:能忍受。
之:代词,它。这⾥指学问和事业。
者:代词,……的⼈。
好(hào):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饭疏⾷饮⽔:吃粗粮,喝冷⽔。饭,这⾥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指冷⽔,汤指热⽔。
肱(gōng):胳膊。
善者:好的⽅⾯,优点。
川:河,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样流逝,⽇夜不停。逝,往、离去。斯,这,指河⽔。
三军:军队的统称。古制,12500⼈为⼀军。
匹夫:平民中的男⼦,这⾥泛指平民百姓。
笃(dú):坚定。
切问⽽近思: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仁:仁德。
【古今异义】
能够(能够为师矣)
古义:能够、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疏(饭疏⾷饮⽔)
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饭疏⾷饮⽔)
古义:冷⽔
今义:⽆⾊⽆味⽆臭的液体
匹夫(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普通⼈
今义:⽆学识、⽆智谋的⼈
三(吾⽇三省吾⾝)
古义:多次
今义:数词,三
【⼀词多义】
为:
1.当,做。例句:能够为师矣。
2.替。例句:为⼈谋⽽不忠乎。
知:
1.了解。例句:⼈不知⽽不愠。
2.懂得。例句:温故⽽知新。
⽽:
1.表转折。例句:⼈不知⽽不愠。
2.表顺承。例句:温故⽽知新。
3.表并列。例句:博学⽽笃志。
其:
1.它的。例句:仁在其中矣。
2.他⼈。例句:其不善者⽽改之。
【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有五⽽志于学。(有:通“⼜”,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词类活⽤】
1.学⽽[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三省吾⾝(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饮⽔(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法,以……为乐)
2.理解并翻译⽂中重要的词句。
①⼦⽈:“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
⼦乎?”《学⽽》
孔⼦说:“学了(知识)然后按⼀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家不了解
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吗?”
【简析】对于这三句话的理解,能够理解为⼀种递进的关系。“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指的是⾃⼰潜⼼学习,提升⾃⼰的学
识修养;“有朋⾃远⽅来,不亦乐乎”,指的是⾃⼰的学识修养提升之后,⾃然会有志同道合的⼈从远⽅前来,与我们切磋琢
磨;“⼈不知⽽不愠,不亦君⼦乎”,指的是在与⼈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有⼈不了解我们,我们完全⽤不着⽣⽓,继续努⼒完善
⾃⼰就好了,因为“不患⼈之不⼰知,患其不能也”。
②⼦⽈:“温故⽽知新,能够为师矣。”《为政》
孔⼦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能够凭借这个点去能够做⽼师了。”
【简析】当时的经典读物不多,⼀般都是就⼀个⽂本反复学习,所以儒家特别强调要从旧的事物中领悟出新的东西,“周虽旧
邦,其命维新”,“苟⽇新,⼜⽇新,⽇⽇新”。在我们当下,需要学习的知识数不胜数,更需要我们每次学习和温习都要有所
得。
③⼦⽈:“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为政》
孔⼦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简析】学习和思考之中,孔⼦其实更注重的是学习。在《论语》中,孔⼦唯⼀承认⾃⼰的优点就是“好学”,孔⼦论证⾃⼰学
习和思考的体验时说:“吾尝终⽇不⾷,终夜不寝,以思,⽆益,不如学也。”(《卫灵公》)他是反对不学习⽽只顾空想的。近
⼈杨绛先⽣也曾对年轻⼈劝诫说:“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想的太多。”
当然,孔⼦反对的是空想,对于学习中的理解和思考他还是很提倡的,也所以他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使⼈迷惑。
④⼦夏⽈:“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张》
⼦夏说:“博览群书⼴泛学习,⽽且能坚守⾃⼰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简析】“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复旦⼤学的校训。“切”字课本注解为“恳切”,但教参上将其理解为“切近”似乎更通:“从
切近的事情发问并从当前实⾏思考。”因为孔⼦说⾃⼰是“下学⽽上达”,所以注重⾝边的事情要超过浮夸的⼤道理。
《论语》⼗⼆章写作分析
1.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涉及学习态度和⽅法、思想品德修养及孔⼦思想等多⽅⾯内容,阐述了谦虚好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
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重视实践的学习⽅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今影响很⼤,成为现代⼈学习
和做⼈的基本准则。
2.语⾔简洁,⽣动传神。每⼀则都是寥寥数语,多处使⽤反问、排⽐、⽐喻等修辞⼿法,“乎”、“矣”、“也”等语⽓词频繁使
⽤,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和表现⼒,甚⾄说话⼈的神态都栩栩如⽣地表现眼前,从“由,诲⼥知之乎”当中,让⼈感受到孔⼦的
谆谆教诲,语重⼼长。从“其恕乎”中,能够想见孔⼦不假思索,脱⼝⽽出。
3.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材料。⼏乎每⼀则都格⾔,绝⼤部分还是警句。成语也有很多,如: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
思齐、择善⽽从、任重道远、死⽽后已、⼰所不欲、勿施于⼈等。有的甚⾄在外交场合也被引⽤,我国领导⼈在欢迎外宾
时,“有朋⾃远⽅来,不亦乐乎”就经常被⽤到。
《论语》名句及解读
(1)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解读]不将对甲的怒⽓转到⼄的头上,也不重犯同⼀种过失。很多⼈对⾃⼰的过失
并不引起注意,甚⾄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迁怒:转移怒⽓。贰:再,重。
(2)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解读]⾯临着仁义,就是⽼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师,我更爱
真理”(亚⾥⼠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3)⼯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解读]⼯匠要想做好⾃⼰的⼯作,必须事先磨快⼯具。由此可知,⼀个
⼈要胜任⼯作,必须⾸先学好本领。今⽇读好书,来⽇才能⼤展鸿图。
(4)躬⾃厚⽽薄责于⼈。——《论语?卫灵公》[解读]多责备⾃⼰,⽽少责备别⼈。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宽以待⼈。严
格要求⾃⼰,进步就快;宽容别⼈,就会远离怨恨。躬⾃:⾃⼰。“厚”后省略了⼀个“责”字。责:责备,要求。
(5)⼰所不欲,勿施于⼈。——《论语?颜渊》[解读]⾃⼰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饥寒是⾃⼰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
加给别⼈;耻辱是⾃⼰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将⼼⽐⼼,推⼰及⼈,从⾃⼰的利与害想到对别⼈的利与害,多替
别⼈着想,这是终⽣应该奉⾏的原则。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给。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论语?⾥仁》[解读]见到贤⼈,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便应该⾃
⼰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病。)对不如⾃⼰的⼈喜欢讥笑、轻视,因⽽沾沾⾃喜;对⽐⾃⼰强的⼈喜欢贬低,甚⾄嫉
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准确的态度。思齐:想着要追上,看齐。内⾃省:⾃⼰在内⼼⾥省察、检查。
(7)君⼦成⼈之美,不成⼈之恶,⼩⼈反是。——《论语?颜渊》[解读]君⼦成全别⼈的好事,不促成别⼈的坏事。⼩⼈却恰
好相反。成⼈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成⼈之恶,积怨⽇多,便是⼩⼈。君⼦受⼈尊敬,⼩⼈遭⼈唾骂。君⼦:⼈格⾼
尚的⼈。⼩⼈:指⼈格卑鄙的⼈。反是:和这相反。
(8)君⼦坦荡荡,⼩⼈常戚戚。——《论语?述⽽》[解读]君⼦⼼地平坦宽⼴,⼩⼈却经常局促忧愁。君⼦襟怀坦⽩,安贫乐
业,与⼈为善,知⾜常乐,所以能坦荡荡。⼩⼈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忡忡,怨天尤⼈,局促不安,所以常⼼怀戚戚。坦
荡荡:⼼胸开阔,⾃由⾃在的样⼦。戚戚:忧惧不安的样⼦。
(9)君⼦有三戒:少之时,⾎⽓未定,戒之在⾊;及其壮也,⾎⽓⽅刚,戒之在⽃;及其⽼也,⾎⽓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
[解读]君⼦⼀⽣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尚未定型,在男⼥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
期,⾝强⼒不亏,精⼒旺盛,要警戒⽆原则的纠纷和争⽃;到了⽼年,体⼒和精⼒都差了,要警戒贪得⽆厌。这句话对于青少
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的“戒⾊、戒⽃、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10)敏于事⽽慎于⾔。——《论语?学⽽》[解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要多做实事,少说废
话,不乱说话。敏:勤勉,快速。慎:谨慎,慎重。
(11)⼈⽽⽆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解读]⼀个⼈不讲信⽤,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孔⼦认为,⼀个⼈不讲信
⽤就⼨步难⾏。在今天看来,⼀个企业,⼀个民族,⼀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
竞争中得到发展。
(12)三⼈⾏,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解读]三个⼈同路⾛,其中必定有
能够当我的师长的⼈。⼈⼈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只要虚⼼向别⼈学习,⼀定能找到能够教⾃⼰的⽼
师
(13)三思⽽后⾏。——《论语?公冶长》[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动。这话适⽤于莽撞⾏事的⼈。三:多次
(14)⾷不语,寝不⾔。——《论语?乡党》
[解读]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中记载孔⼦的⽣活习惯和养⽣之道的⽂字很多,这个条就很值得我们
学习。
(15)⼠不能够不弘毅,任重⽽道远。——《论语?泰伯》[解读]读书⼈须有远⼤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
⼤,要⾛的路很长。弘毅:抱负远⼤,意志坚强。对⼀个想要有所作为的⼈来说,远⼤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不可的。
(1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罕》[解读]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在艰苦的环境⾥才能看
出⼀个⼈的节操和品格。在艰苦的环境⾥才能真正考验⼈。雕:同“凋”,凋零,零落。
(17)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解读]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孔⼦每到⼀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
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这也是我们求知、做⼈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18)朽⽊不可雕也,粪⼟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解读]朽烂的⽊头,不能雕刻,粪⼟垒起的墙壁,不能粉刷。⽐
喻不堪造就的⼈,⽤不着去培养他。⼈的智⼒因素没有多⼤的差别,但⼈的情感因素有着很⼤的差别。孔⼦有个叫宰予的学
⽣,⼤⽩天睡⼤觉,孔⼦说,对于宰予这样的⼈没有什么可责备的。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可救药的地步。杇
(wū):涂饰墙壁⽤的⼯具,这⾥指涂饰、粉刷。
(19)学然后知不⾜。——《礼记?学记》[解读]持续的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的不⾜。爱因斯坦曾把⾃⼰⽐作⼀个⼤圆圈,
把知识浅薄的⼈⽐作⼀个⼩圆圈。⼤圆圈外边接触的空⽩⽐⼩圆圈的多,所以,知识越多的⼈,越能察觉到⾃⼰知识的不⾜。
知道⾃⼰的不⾜,越是能努⼒学习,越是努⼒学习知识就越丰富。
(20)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解读]仅仅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仅仅空想⽽不去读
书,就会疲惫⽽⽆所获。“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忽视另⼀⽅⾯,就达不到好的效果。罔(wǎng):
迷惑⽽⽆所得。殆(dài):疲倦⽽⽆所得。
(21)⾔必信,⾏必果。——《论语?⼦路》[解读]说出的话⼀定要算数,⾏动起来⼀定要坚决。⼀诺千⾦,敢作敢为,受⼈尊
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鄙弃。果:坚决。
(22)欲速则不达。——《论语?⼦路》[解读]想要快反⽽达不到⽬的。孔⼦的弟⼦有⼀些做官的,孔⼦教育他们⼲出政绩不要急
于求成。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学习上也要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就想攻克尖端科学,快出成果,也是办不到的。
(23)朝闻道,⼣死可矣。——《论语?⾥仁》[解读]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这句话说明了对真理的渴望。“⽣命
诚可贵,爱情价更⾼。若为⾃由故,⼆者皆可抛。”匈⽛利诗⼈裴多菲的这⾸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对⾃由、对真理的执
着追求,能够使⼈舍弃⽣命。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解读]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
明智慧。⾃作聪明的⼈总是把⽆知当已知。最后⼀个“知”(zhì):聪明。
(25)志⼠仁⼈,⽆求⽣以害仁,有杀⾝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解读]志⼠仁⼈不肯贪⽣怕死⽽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
牺牲性命以成全⼤义的。⾃古忠⾂义⼠把仁义看得⽐⽣命还重要,⽂天祥就是这样的志⼠仁⼈,“⼈⽣⾃古谁⽆死,留取丹⼼
照汗青”这两句
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成仁的⼼迹。
(26)⼦⽈:“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论
语?为政》[解读]我⼗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
惑;五⼗岁,得知天命;六⼗岁,⼀听别⼈⾔语,便能够分别真假,判明是⾮;到了七⼗岁,便随⼼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
出规矩。这是孔⼦晚年对⾃⼰⼀⽣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且每隔⼀段时间就有⼀个较⼤的
进步,直⾄晚年达到最⾼境界。⼏千年以来,⽆数的⼈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的座右铭。⽽其中的“⽽⽴”、“不惑”、“知命”、
“⽿顺”也分别成了三⼗岁、四⼗岁、五⼗岁、六⼗岁的代名词⽽⼴泛流传。
考点精析:⽂⾔⽂阅读
考点:⽂⾔⽂阅读
考点解析:
⽂⾔⽂阅读是历年重庆市中考语⽂的必考内容。《语⽂课程标准(2011版)》“评价建议”指出:评价学⽣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
⽂⾔⽂,重点考查学⽣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具书理解诗⽂⼤意。词法、句法等⽅⾯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
容。《重庆市2016年初中毕业⽣学业暨⾼中招⽣考试考试说明》也明确了古诗⽂积累与阅读的考试内容与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和默写本《考试说明》“附录⼀”所列古诗词。注意积累、感悟和使⽤。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考试说明》“附录⼀”所列⽂⾔⽂,并能默写其中的句⼦(段)。
3.能借助注释和⼯具书,理解⽂中⽂⾔词语的含义,能⽤现代汉语翻译⽂中的句⼦。
4.能理解⽂章的基本内容,概括⽂章的中⼼。
5.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例题印证
【2015?福建省泉州卷】
(⼀)阅读下⾯⽂⾔⽂,完成5-8题(16分)
【甲】⼭川之美,古来共谈。⾼峰⼊云,清流见底。两岸⽯壁,五⾊交辉。青林翠⽵,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饭疏⾷饮⽔,曲肱⽽优之,乐在其中矣。不义富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5.下⾯加线词意思相同的⼀项是()。(3分)
A.清流见底见往事⽿
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于我如浮云两狼之并驱如故
D.⾃康乐以来⾃⾮亭午夜分不见曦⽉
6.解释下列的词。(3分)
(1)古来共谈共:
(2)⼣⽇欲颓颓: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7.把下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曲肱⽽优之,乐在其中矣。
8.甲⼄两⽂“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
5.(3分)B(重要词语含义)
6.(3分)共同,⼀起坠落欣赏(词语含义)
7.(6分)(1)早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猿猴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歇”,“乱”各0.5分)(2)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
在其中了。(“曲”,“亦”各0.5分)(句⼦翻译)
8.(4分)
甲⽂:①作者欣赏⼭林之美的情趣。②作者酷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③作者将内⼼对⼭林之美的感受与友⼈分享的乐趣。
(2分,答出⼀点即可)
⼄⽂:①粗茶淡饭却能随遇⽽安(安贫乐道)。②视不正当得到的富贵如浮云的⾼尚情操。(2分,答出⼀点即可)(分析、
概括)
【2016?重庆A卷】
(⼆)阅读下⾯的⽂⾔⽂,完成9-12题。(15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川之美,古来共谈。⾼峰⼊云,清流见底。两岸⽯壁,五⾊交辉。青林翠⽵,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重要词语含义)
(1)答谢中书书()(2)晓雾将歇()
(3)实是欲界之仙都()(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将下列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句⼦翻译)
(1)两岸⽯壁,五⾊交辉。
(2)⼣⽇欲颓,沉鳞竞跃。
11.下⾯对⽂章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项是()。(3分)(内容理解与分析)
A.“⼭川之美,古来共谈”⽂章感慨起笔,囊括了⼭⽔,纵览了古今。
B.“⾼峰⼊云,清流见底”,极⼒描写⼭之⾼,⽔之清,突出了⼭⽔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际,繁多杂乱。
D.“两岸⽯壁,五⾊交辉。青林翠⽵,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的景象。
12.这篇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思想情感)
答案:
9.(1)书信(2)消散(3)指⼈间(4)参与,这⾥指欣赏
10.(1)两岸的⽯壁⾊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太阳快要落⼭的时候,潜藏在⽔中的鱼⼉争相跃出⽔⾯。
11.C(“乱”在⽂中是此起彼伏的意思。)
12.表达了作者沉醉于⼭⽔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017?重庆A卷】
(⼆)阅读下⾯的⽂⾔⽂,完成9-12题。(15分)
曹刿论战
⼗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1]
曹刿请见。其乡⼈⽈:“⾁⾷者谋之,⼜何间焉?”刿⽈:“⾁⾷者鄙,未能远谋。”乃⼊见。问:“何以战?”公⽈:“⾐⾷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对⽈:“⼩惠未徧,民弗从也。”公⽈:“牺牲⽟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忠之属也。能够⼀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2]
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未可。”齐⼈三⿎。刿⽈:“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
之,⽈:“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夫战,勇⽓也。⼀⿎作⽓,再⽽衰,三⽽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1][2]鄂版教材为句号。
9.解释下⾯加点的词语。(4分)(重要词语含义)
(1)⼜何间焉()(2)⼩惠未徧()
(3)⼩⼤之狱()(4)故克之()
10.⽤现代汉语翻译下⾯的句⼦。(4分)(句⼦翻译)
(1)⾁⾷者鄙,未能远谋。
(2)⼀⿎作⽓,再⽽衰,三⽽竭。
11.下⾯对⽂章内容分析不当的⼀项是()(3分)(内容分析)
A.曹刿与乡⼈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介平民对国家⾼度的责任感。
B.本⽂第⼆段使⽤对⽐,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下之别。
C.本⽂在剪裁上别居匠⼼,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中,⼟兵的勇猛⽆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12.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4分)(⽂本探究)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只善于纸上谈
兵的赵括代替⽼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到长平,⽴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余万赵兵
被坑杀。
⽂⾔⽂阅读答题技巧
考点归纳:中考⽂⾔⽂阅读题考查点主要有四类:
①⽂⾔⽂词语理解;②句⼦停顿划分;③句⼦翻译;④内容理解。
典型考法:课内单篇阅读、课内⽐较阅读、课内外⽐较阅读、课外单篇阅读、课外⽐较阅读。
如何答题:
⼀、⽂⾔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等知识点。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
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上下⽂实⾏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中含义的⽅法:
■第⼀种:从语法搭配的⾓度辨析词性
■第⼆种:从语义搭配的⾓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的⾓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古今异义)等⽤法的⾓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结构对称的⾓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字形通假的⾓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词多义的产⽣:
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送⽽射之”(拉开⼸)。
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歌”。③词的⽐喻义。如“⾦城汤池”(⽐喻牢不可破)。④词的
借代义。如“徒以⼝⾆为劳”(代⾔辞)。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通“擒”)。
⼆、内容归纳题
找出⽂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点,主要是: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
错;⑵⼈物的事迹张冠李戴;⑶事件发⽣的时间和地点错位;⑷⼈物性格陈述不恰当;⑸凭空添加,⽆中⽣有;⑹强加因果关
系。
三、⽂⾔翻译题
⽅法:做好“换、留、删、补、调“。⼀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语⽓(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四、内容分析、概括及启⽰
准确理解翻译⽂⾔句⼦后,⽂⾔篇⽬的理解就迎刃⽽解了。中考试题中的作品理解包括以下⼏个类型:
1.作品内容理解分析
此种类型的考查形式多样化,包括选择、简答、批注等。2011年“写批注是品读⽂章的好⽅法,请你结合⽂章内容,参考⽰
例,从下⾯两句中任选⼀句写批注。”2013年“两则选⽂均⽤了对⽐的⼿法,试各举⼀例说明。”2014年、2015年则以选择题形
式表现。
2.作品中⼼分析与概括
2012年“⽂章以‘情’贯穿全⽂,既写了迁客骚⼈的情,⼜写了古仁⼈的情。请问:迁客骚⼈和古仁⼈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
两种情的⽬的是什么?”
3.感情倾向分析
2013年“甲⽂(《陋室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2015
年“⽂中‘闲⼈’―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4.阐述启⽰
2011年“邹忌进谏齐王,《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后主刘禅,他们采⽤的⽅式有什么不同?这对我们与⼈交往有何启
⽰?”2012年“⽂中说:“不以物喜,不以⼰悲”,作为现代⼈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的⽣活实际,谈谈看法。”
⽂⾔⽂的考查包括了⽂字、⽂章,甚⾄⽂化的考查,在⽇常⽂⾔⽂教学和复习中学⽣要树⽴⽂字、⽂章、⽂化三位⼀体的观
点;其次考试作答过程中学⽣要坚持全⽂意识,⽆论是⽂⾔词语理解、句⼦翻译,还是作品内容、情感、启迪等⽅⾯的理解都
要与语境紧密相联,与全⽂紧密结合;最后,作答时注意语⾔的简洁、准确,卷⾯的整洁,这需要在⽇常的复习过程中养成良
好的作答书写习惯。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17:50: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75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