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
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
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
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
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
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
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
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
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
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
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
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
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
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
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
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
红。”意思是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
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让人产生的联想: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
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
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
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
思,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①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②,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断雁:失群的雁,这里是失群孤雁的叫声。②侵晓:破晓
(1)诗中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案】(1)断雁;家书、或者旅馆
(2)抒发作者羁旅的孤寂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人羁旅他乡,没有亲人作伴,只能
面对着“寒灯”,听着“断雁”的鸣叫声,内心很是忧伤,旅途的孤寂之情跃然纸上。诗人更
是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中见到了家乡美丽的风光,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他对故乡的思
念。
【解析】【分析】(1)诗中的具体物象有很多,如“旅馆”,“寒灯”,“断雁”,“家书”等。
(2)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
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首联与颔联
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
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
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
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1)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
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通读全诗,具体物象较多。
(2)此题考查诗歌表情达意。做此类题,可以抓住重点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同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2)后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
深长。
(2)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抒
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解析】【分析】(1)“涨”,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结合这句话分析,诗人所写季节是
秋天,所写的天气是下雨,巴山地区连绵不断的秋雨使池塘里的水面越长越高。结合诗歌
首句内容分析,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这句话表达了诗
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因此这个“涨”字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
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2)前两句表达诗人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既然没有办法回家,诗人就想象他日
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因此这两句
想象抒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故答案为:⑴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
长。
⑵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抒发
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
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
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
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
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
物、意象来体会。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
(元)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②拙:同“茁”。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
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
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
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分析】考查两首诗歌中所描写的干枯树木对抒发感情的不同意义。读懂诗句内
容是作答的关键。《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
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而《宿牛群头》“草木枯”是为了反衬“拙蘑菇”,
突出蘑菇长得旺盛和多。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旅途中的自然景物的喜
爱和安逸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
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
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点评】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古诗的能力。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找
出两首古诗的共同点和主要差异即可。《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
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
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
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宿牛群头》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
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5.古诗文阅读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
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②“青山
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答“白
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
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
萧瑟气氛。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
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后两句用
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
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
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仿照《天净沙•秋
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②“青
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答“白
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
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6.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分别解释“临”与“澹澹”。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
句的手法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2)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
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解析】【分析】(1)“东临碣石”东行登上碣石山。临:到达、登上。“水何澹澹”海水多
么宽阔浩荡。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
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
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
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⑴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⑵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
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解答时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
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7.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
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答案】(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
趣。
【解析】【分析】(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
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
法。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
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
“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
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
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
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自然理趣。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
大意。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潮平两岸阔”的“阔”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2)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B.诗的颔联写景致的缺憾:残
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D.全诗写景逼真,
虚实结合,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1)“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
野也因之开阔。
(2)D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
“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
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
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
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理解。A项、首联:写诗人在船上,停泊在北固山
下,“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住在“北固山”还未到故乡,“写了诗人回乡看
到的家乡美景”有误;B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颈联,不是颔联,不仅写景逼真,
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
量。“使人顿生惆怅之情”错误;C项、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妙在作者无意说理,
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
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有误。D项正确,故选D。
故答案为:(1)“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视野也因之开阔。(2)D;
【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
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
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
再和原文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D项无误。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2)“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答案】(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
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2)“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
特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
秋”,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运用比喻,不仅写
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
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
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落
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
愁字是说不完的。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
致。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
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
忆荣华富贵、故国家园、帝王江山。如今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经
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
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故答案为:(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
“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2)“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
特点。
【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
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
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
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
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或作者的情感。
10.阅读诗歌《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B.首联先写“客
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D.尾
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B.“日”和“春”作为新生
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生”与“入”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
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阔”是本诗的传神之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A
(2)C
(3)同意。“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
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次:旅途中暂时停宿,
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
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
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
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
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生”字
“入”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故选C。
(3)本题考查炼字。“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
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
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
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
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4)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
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
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1)A;(2)C;(3)同意。“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
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
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
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点评】(1)据此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关键是在理解
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赏析。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结合全诗的
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
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生”字“入”字使用拟人。
(3)本题考查炼字。答题时应注意,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
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
现手法)。“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
春意已浓的景象。
(4)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诗,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
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
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抒发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
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15:3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69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