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语⽂《琵琶⾏》教学设计三篇
篇⼀:
学习⽬标
1.⽤普通话流畅地诵读⽂本,整体把握⽂意,品味优美的语⾔,感悟⽂本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
术表现⼒。
2.学习⽂本中⽤⽣动形象的语⾔描摹艺术形象的技巧和⽅法。培养卓越的鉴赏能⼒和表达⾃⼰观
点态度的写作能⼒。
1.结合诗前的⼩序和课后注释,反复阅读⽂本,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重点品味诗歌中⾳乐描写的语句,思考诗⼈是怎样将抽象的、稍纵即逝的⾳乐⽤具体可感的语
⾔表现出来的。
教学策略
教学⽬标
1.学习描写⾳乐的⽅法,领悟诗歌的艺术特⾊;理清全⽂脉络,分析结构特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透过⼈物的⾏动、语⾔理解⼈物思想感情的能
⼒。
3.了解⽩居易“同是天涯沦落⼈,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的审美能⼒和审美态
度。
聚焦重点
1.掌握作者⽤⽐喻的⼿法描写声⾳的⾼超技法。
2.通过对⼈物⾝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建议
1.学习本诗,重在体味诗⼈寄寓在琵琶⼥⾝上的对下层⼈民悲惨⽣活的同情,教师要避免对诗歌
进⾏从头到尾的分析讲解。可以让学⽣反复诵读,巧设问题,提要勾弦,引其思考。
2.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教师在教学时要创造条件,设计情景,为学⽣放琵琶名曲,
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唐之韵》,或者《琵琶⾏》赏析。
3.长诗的领悟重在教读之后的吟咏,⼀定要腾出时间让学⽣⾃我学习,慢慢咀嚼,融会贯通。
⾃主梳理
1.通假字
钿头银篦击节碎(通)
《琵琶⾏》教案+学案+练习(鲁教版必修1)
《琵琶⾏》导学案13
⾼中语⽂《琵琶⾏》教学设计三篇
课题名称《琵琶⾏》课型综合解决课
课程标准
1.了解有关⽂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2.整体感知,并通过诵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变化。
3.⾳乐艺术所表达的⼈物情感以及⼈物关系的渐进过程
学习⽬标
1.通过解析诗歌,理解作者在描写⾳乐时所运⽤到的写作技巧,包括想象联想、⽐喻、通感、正
侧⾯描写等等。
2.提⾼诗歌朗诵的技巧,培养朗诵的感情。
3.体会诗⼈情感的变化,领会“同是天涯沦落⼈,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中⼼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对⾳乐的描写所运⽤到的写作技巧。
理解“同是天涯沦落⼈,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体的。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任务)及问题学习活动及⾏为
导⼊
伯⽛⼦期“⾼⼭流⽔”引⼊新课。
【模块⼀】知⼈论世
(1)知⼈:⽩居易,字乐天,晚年号⾹⼭居⼠。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诗⼈。29岁中进⼠,官
⾄翰林学⼠、左拾遗、刑部尚书。⽩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章合为时⽽著,歌诗合
为事⽽作”,反对“嘲风⽉;弄花草”,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暗,反映劳动⼈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
喻诗”。
⽩居易将其诗歌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诗,《琵琶⾏》是⼀⾸感伤诗。
(2)论世:
写作背景
(3)⽂体知识:
乐府诗
歌、⾏、引:与“歌”⼤同⼩异,常统称“歌⾏”。歌,是旧诗的⼀种体裁,⾳节、格律⽐较⾃由,
《长恨歌》;⾏,是“衍其事⽽歌之”,乐府和古诗的⼀种体裁,是⼀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长
歌⾏》。吟,古典诗词的⼀种名称,《秦中吟》。
【模块⼆】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初读课⽂,注意重点字词。
2.请同学听范读,引导学⽣进⼊情境,初步感知诗中的感情。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凄惨悲凉忧伤
⼆.疏通⼩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1.⼩序有什么作⽤?
明确:交代地点、⼈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的悲凉⾝世,点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
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序已简明清楚地写了琵琶⼥的故事和⾃⼰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诗呢?
明确:写成诗,⼈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3.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部分?
明确:(⼀)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歌⼥倾诉⾝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境)(四)同病相怜伤迁谪(五)重闻琵琶
青衫湿
【模块三】细节探讨
1.本诗是⼀⾸叙事诗,在这⾸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物?两⼈是通过什么联系起来的?
明确:⼀个沦落江边的歌⼥,⼀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琵琶声(遭贬的诗⼈听到琵琶⼥的弹奏后,产⽣了⼼理共鸣)
2.这句⼼理共鸣的句⼦是?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相逢何必曾相识
2.诗⼈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居易和琵琶⼥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
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较。
明确: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的⾝世、遭遇与⼼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妒⼈捧,年年欢笑;(⾊艺双绝、技⾼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
颜)
⽽今:年⽼⾊衰,门前冷落,委⾝商⼈,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商妇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的遭遇与⼼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不绝,⾼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官厚禄、⾝居⾼位、位⾄谏
⾔,名动京师)
⽽今:谪居卧病,有酒⽆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谪官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相逢的诗⼈和琵琶⼥联系在⼀起?
明确:⾳乐(琵琶声)。
补充:⼀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个送客江头,有酒⽆乐。⼀个善弹,⼀个善听(善写),演绎
出⼀出千古传诵的知⾳故事。
【模块四】合作探究
1.谁解琵琶声
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的命运掬⼀把同情泪。确实,琵琶⼥的命运令世⼈感叹。但
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情感和⽣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不得志。低
眉信⼿续续弹,说尽⼼中⽆限事。”浔阳江边,风寒⽉冷,琵琶⼥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
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活反差⼜⾃然勾起她对往昔⽣活的深情回忆,于是⾳乐进⼊第⼆乐章。
第⼆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弦嘈嘈如急⾬,⼩弦切切如私
语。嘈嘈切切错杂弹,⼤珠⼩珠落⽟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的琵琶声,忽⾼忽
低,交织起起伏⽣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艺超群,名噪京
华,“五陵年少争缠头,⼀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活的全部。这⼀切怎不令她
留念,故⽽旋律⼀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珠⼩珠落⽟盘”更如往⽇盈盈笑语,让⼈过⽿不忘。
然⽽,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故”,琵琶⼥“年长⾊衰”,⽣活变
故,门庭冷落。迫于⽣计,她“⽼⼤嫁作商⼈妇”。回忆到这⼉,琵琶⼥怎不肝肠⼨断?所以旋律⼜进⼊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此时
⽆声胜有⽣。”旋律变得“冷涩”“凝绝”,⾳乐之声“暂歇”(由于⼼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于停顿),命运
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陷⼊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浆迸,铁骑突出⼑枪鸣。曲终收拨当⼼画,四弦⼀声如裂帛。
”这段⾳乐情绪⾼涨起来,绝⾮柳暗花明,重见天⽇,⽽是以刚劲急促、震撼⼈⼼的节奏,表达琵琶⼥
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受伤的⼼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
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悔恨交加,故⽽⾳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浆迸,铁骑突出⼑
枪鸣”。⾼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重⾊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划,“四弦⼀声如裂
帛”(帛裂也是⼼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辜遭贬的愤
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不但写出了琵琶⼥⾳乐技艺的⾼超,⽽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情感的起
伏变化(也和诗⼈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
⼈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闻声⼀哭!
2、谁解青衫泪
“男⼉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时。”诗⼈⽩居易为何在⼀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①伤琵琶⼥: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闻此语重卿卿。”琵琶⼥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
发诗⼈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的苦楚⾝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深深的怜悯。(琵琶⼥也深深怜
悯诗⼈)
②伤⼰:诗⼈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有着相似的遭遇,因⽽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伤⼈,伤⼰,两重感伤交融⼀体,积累
沉淀,诗⼈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对被压迫妇⼥的同情与尊重,⼜是对当时社会
的控诉。
3、谁解风物意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处风物描写的⽂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
呢?
明确:篇⾸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枫叶、
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顿感秋凉袭⾝,曲曲传达出诗⼈凄凉愁惨的⼼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
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溶溶⽉⾊,⽆不弥散着诗⼈的离愁别
绪,仿佛诗⼈的⼼情融化其中,与⾃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秋⽉⽩”,写⾳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直渗⼊被秋⽉照
亮的江⼼,⼜仿佛江⼼秋⽉也在为⾳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乐效果,形成令⼈回味的
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江⽔寒”,写琵琶⼥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冷落凄凉的⼼情;“黄芦苦⽵
绕宅⽣”,写诗⼈的⽣活环境,渲染诗⼈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枝⼀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起,使《琵琶⾏》整个诗境
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派忧郁的⽉光⾥,凄美哀⼈。
板书设计:
琵琶⾏(并序)⽩居易
琵琶声——尽诉⼼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
风物意——⼀枝⼀叶总关情
⼩结
师:补充⽩居易被贬谪的经历。
⽣:诵读诗歌。利⽤⼯具书和课⽂注释,解决⽣字词和重点的⽂⾔字词。
⽣:⼩组讨论问题三,展讲讨论结果。
师:评价和明确问题三。
⽣:⼩组讨论,教师点拨和评价(引导学⽣⽤原诗⽂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
⽣:⼩组讨论问题,展讲讨论结果。
师:评价和明确。
⽣:⼩组讨论,展讲讨论结果。
师:评价补充。
篇⼆:
第⼀课时
相关课程标准:
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能借助注释和⼯具书理解
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提⾼⾃⼰的品味。
学习⽬标:
1·了解有关⽩居易的⽂学常识,及本⽂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并能熟读成诵。
3·翻译该诗。
评价任务:
1·初读课⽂,度准字⾳和节奏。
2·再读课⽂,掌握词义理解内容。
3·能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读⼀读
1·学⽣⾃读课⽂,圈画字词,注意读⾳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ēng)瑟(sè)声声思(sì)捻
(niǎn)霓裳(nícháng)秋⽉⽩(bó)⾐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bì)谪居
(zhé)整顿⾐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由散读
译⼀译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枫叶荻花,在秋风⾥沙沙抖动。主⼈下了马,⾛进友⼈的船中,拿起酒
想喝,却没有⾳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沉浸着明⽉。
忽然听见⽔⾯上飘来琵琶的声⾳。主⼈忘记了回去,客⼈也不肯起⾝。
跟着声⾳悄悄地询问是什么⼈在弹琵琶,琵琶声停⽌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相见。添酒、挑灯,⼜摆上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肯⾛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拧转轴⼦,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每⼀弦都在叹息,每⼀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世。
低着眉随着⼿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限伤⼼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抹⼜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细弦切切,好象是⼉⼥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成⼀⽚,⼤珠⼩珠,落满了⽟盘。
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
流⽔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冻结了,声⾳也暂时停⽌。
另外流露出⼀种潜藏在内⼼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却⽐有声⾳的更激动⼈⼼。
突然爆破⼀只银瓶,⽔浆奔进,骤然杀出⼀队铁骑,⼑枪轰鸣。
曲⼦弹完了,收回拨⼦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个声⾳,好象撕裂绸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都静悄悄没⼈说话,只看见⼀轮秋⽉在江⼼⾥闪耀银波。
背⼀背
要求优秀学⽣在10-15分钟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需要重视朗读,并且让学⽣先背下来,可以提前预习时就让学⽣背诵。
第⼆课
相关课程标准:
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能借助注释和⼯具书理解
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提⾼⾃⼰的品味。
学习⽬标:
1·品析诗句,赏析作者描摹⾳乐的⽅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
评价任务:
1·品读课⽂,说出喜欢句⼦的理由。
2·赏析声⾳描摹技巧。
教学过程:
品⼀品
找出你喜欢的句⼦,试作品析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寥寥七字就把任务、地点、时间、事件全部概括其中,⾔简意明。后⼀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托和
渲染,使诗⼀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
逼真的描写了琵琶⼥的出场之态,细腻的解释了琵琶⼥不愿见⼈⽽⼜不得不见的复杂内⼼活动。这
种拘谨腼腆⽽⼜稳重的样⼦,也恰恰是萍⽔相逢⼀个⼥⼦应有的情态。
3·别有幽愁暗恨⽣,此时⽆声胜有声。
此句中的“幽”字⽤的很好,这个忧愁给⼈以深重隐秘沉重之感,是来源于内⼼深处的哀愁。⽽忧愁
则是形于⾊的浅层次的悲伤,不如幽愁来的深重。⽽此时⽆声胜有声则创造出⼀种⾳乐停⽌了,可听众
的感情还在延续的情绪体验。
4·东船西舫悄⽆⾔,唯见江⼼秋⽉⽩。
此句⽤寂悄⽆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已停,然⽽余⾳绕梁,经久不息,⼈们还久久沉醉
在⾳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烘托出琵琶⼥技艺的⾼超绝伦。
赏⼀赏
师⽣共同分析、欣赏:作者⽤了哪些⼿法来描摹⾳乐?这些⼿法有何好处?
1、⽐喻(找出⽐喻句并分析各⽐喻句描摹出了⾳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克《论⾳乐的美》:对⾳乐作品的⼀切富有幻想⼒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
的说明,都是⽐喻性的。
⼤弦嘈嘈如急⾬(粗重急促)
⼩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珠⼩珠落⽟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浆迸,铁骑突出⼑枪鸣。(激越雄壮、⾼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画,四弦⼀声如裂帛。(凄厉)
“⼤弦嘈嘈如急⾬,⼩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珠⼩珠落⽟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
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此时⽆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浆
迸,铁骑突出⼑枪鸣。”这⾥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
壮
--好处:把抽象⽆形的⾳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节悦⽿动听
3、正⾯描摹与侧⾯烘托
①正⾯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银瓶乍破⽔浆迸,铁骑突出⼑枪鸣。
曲终收拨当⼼画,四弦⼀声如裂帛。
②侧⾯烘托:
东船西舫悄⽆⾔,惟见江⼼秋⽉⽩。
忽闻⽔上琵琶声,主⼈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乐的声情并茂。琵琶曲如此感⼈,除了琵琶⼥弹奏之技艺⾼超之外,是否还
有其他原因?⼀个⼗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诗⼈也是带着感情来听、
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不得志说尽⼼中⽆限事
诗⼈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此时⽆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在演奏中融⼊了⾃⼰的⾝世之感。⽽诗⼈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
中的感情。诗⼈为何能听出?
a、诗⼈是⾳乐⼤家。
b、同是天涯沦落⼈,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乐也是本诗描摹⾳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
附:说⼀句题外话,古⼈有的责备⽩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
为,⽩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将⾃⼰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
倡家⼥、今为商⼈妇的遭遇作类⽐,是⾮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虽有⾃⽐美⼈芳草的传统,但⼤
都⽐的是纯洁的少⼥或者⾼尚的贵妇,⾃⽐歌伎是较少见的。
5、⼩结:描写特⾊:
A、⼤量运⽤⽐喻,化抽象⽆形为形象可感;B、巧⽤拟声词和叠词;
C、正⾯描摹与侧⾯烘托结合;D、带着感情去描摹⾳乐。
拓⼀拓
1·学习环境描写:诗歌往往受不了对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基础风物描写的⽂字。这
些风物描写有什么作⽤?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令⼈顿感秋凉袭⾝,传达出诗⼈凄凉哀愁的⼼情,为全诗奠
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茫茫江⽔”,蓉蓉⽉⾊,⽆不弥散着诗⼈的离别愁绪。
“唯见江⼼秋⽉⽩”。写⾳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情景交融,烘托出⾳乐的效果,形成令⼈回味的境
界。
总之,⼀枝⼀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起,使《琵琶⾏》整个诗境
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派忧郁的⽉光⾥,凄美感⼈。
(本⽂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乐效果,突出了⼈物情感,是诗歌的学习重点之)
2·介绍背景及原⽂。
⽩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左赞善⼤夫,次年由于上书
皇帝,⾔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就写于
第⼆年秋天。诗⼈正是借琵琶⼥的遭遇共鸣⾃⾝天涯沦落的不幸。
琵琶⾏⽩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管弦。醉不成欢
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忽闻⽔上琵琶声,主⼈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
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不得志。低眉信⼿续续弹,说尽⼼中⽆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弦嘈嘈如急⾬,⼩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珠⼩珠落⽟盘。间关莺语
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此时⽆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浆迸,铁骑突出⼑枪鸣。曲终收拨当⼼画,四弦⼀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惟见江⼼
秋⽉⽩。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裳起敛容。⾃⾔本是京城⼥,家在虾蟆陵下住。⼗三学得琵琶成,
名属教坊第⼀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武陵少年争缠头,⼀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
击节碎,⾎⾊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春风等闲度。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嫁作商⼈妇。商⼈重利轻别离,前⽉浮梁买茶去。去来江⼝求空船,绕船⽉明
江⽔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我闻琵琶已叹息,⼜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
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岁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乐,终岁不闻丝⽵声。住近湓城
地低湿,黄芦苦⽵绕宅⽣。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猿哀鸣。春江花朝秋⽉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暂明。莫辞更坐弹⼀曲,为君翻作琵
琶⾏。感我此⾔良久⽴,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
州司马青衫湿。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应注重学⽣的阅读情感体验,本课循序渐进,先读韵,再成诵品情,后赏析⼿法和技巧,
符合学⽣的认知规律。第⼆节课容量太⼤,进⾏起来时间太紧张。安排三课较为合适。
篇三: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
本⽂是苏教版第四册的讲读课⽂。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古典诗歌理解。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
⼈⽩居易写的⼀⾸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
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解吟《长恨曲》,胡⼉能唱
《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全国,很有影响了。
(⼆)教学内容安排
本⽂拟⽤三课时完成。我说课的内容为第三课时——⼩结课,前两课时在学⽣整体感知和局部研读
的基础上,本课时对本诗进⾏综合领悟:包括分析诗歌的结构,概括中⼼思想,归纳写作特点,并通过
⽐较阅读进⾏诗歌鉴赏能⼒的迁移提⾼。
⼆、教学⽬标
根据⼤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实际,确定如下教学⽬标:
1、知识⽬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形象⽐喻描写⾳乐的语⾔艺术,了解运⽤环境描写渲染⽓氛,
烘托⼈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法。
2、能⼒⽬标:①培养学⽣整体感知课⽂的能⼒。②培养学⽣概括课⽂的能⼒。③培养学⽣分析鉴
赏诗歌的能⼒。
3、情感⽬标:让学⽣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悲凉⾝世和诗⼈失意谪居的⿊暗现实,激发学⽣热
爱社会的感情。
三、
1、教学重点:
引导学⽣领悟诗⼈⾼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乐的多⾓度、
多⼿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2、教学难点:
理解琵琶⼥和诗⼈的悲剧造成的原因及对诗⼈思想感情的认识。
四、教学⽅法:
1、教法:拟采⽤“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的教学⽅法。
2、学法指导:
(1)通读:要求朗读全⽂,读准字⾳,读出语⽓、感情,初步了解全⽂。
(2)精度:重点阅读第⼆诗段,思考:这⼀节作者是怎样把⽆形的琵琶声⽤⽂字描绘出来的?琵
琶乐曲是怎样变化的?
(3)解读:通过板书结构分析及学⽣的讨论分析,掌握本诗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情景激趣,导⼊课⽂。
教师充满激情的吟颂唐宪宗的诗:“童⼦解吟《长恨曲》,胡⼉能唱《琵琶篇》”,并简要介绍本诗
的写作背景,让学⽣重新认识本诗的写作⽬的和意义。
(⼆)、板书⼩结课⽂结构。
通过学⽣对前两节课的回顾复习,在整体阅读、局部研读的基础上,分析本诗的明暗线交织的双线
式结构,要求学⽣顺着本诗“诗眼”:同是天涯沦落⼈,相逢何必曾相识。梳理全⽂,搞清本诗明暗对照
式的类⽐式结构写法。
(三)、概括分析写作特点
在理清课⽂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
解。最后由教师进⾏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物为线索,歌⼥的⾝世是明线,诗⼈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
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主题。⼀明⼀暗,⼀虚⼀实,明暗相⼨虚实相⽣。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
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环境描写来烘托⽓氛。
(3)⾳乐描写出⾊。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乐的绝唱。
(三)、对⽐阅读,迁移提⾼。
让学⽣阅读⽩居易的另⼀⾸五⾔古诗《夜闻歌者,时⾃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分⼩组讨论它和
《琵琶⾏》在内容和表现⼿法上有何异同。相⽐较你更喜欢哪⼀⾸?为什么?通过⽐较,让学⽣更好地
了解诗歌的特点及表现⼿法。
(四)、布置作业,拓展训练,综合领悟。
作业:1、熟读本诗,背诵第⼆段。
2、完成思考练习和同步训练。
3、⾃读⽩居易的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14:21: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65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