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伯夷列传》写作章法看司马迁的社
会理想
作者:于丽媛
来源:《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年第11期
摘要:《伯夷列传》夹叙夹议,与《史记》中其他列传写作结构有很大不同,整篇文章处
处可见司马迁的慨叹之辞及质疑的语句。力求透过《伯夷列传》文章的写作章法,司马迁写
《史记》的动机及自身遭受的李陵之祸,来分析司马迁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史记;伯夷;叔齐;文章章法;社会理想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司马迁的《史记》共七十列传,《伯夷列传》位居首篇,很多研究《史记》的学者都认为,
司马迁这样安排篇章结构是有特殊用意的。
一、《伯夷列传》文章章法
《史记》一般列传的写法,司马迁大多是先叙述人物的生平事迹,然后在篇末以“太史公
曰”四字开端,来写他自己对人物的评价。《伯夷列传》在写作结构上,即与其它列传不同,
夹叙夹议,先以议论开端,中间夹以“其传曰”,叙述伯夷、叔齐的生平事迹,记载伯夷、叔
齐生平事迹的文字只有215字,最后仍进入议论部分直至结尾,议论则长达600多字,故以议
论为主。
除了这种叙写手法与其他列传不同以外,更值得注意的乃是其议论部分也与其他列传的论
赞口吻有所不同。在具体评价中,司马迁一般对人物的褒贬评价是肯定的,如《商君列传》中,
对商鞅的评价为“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
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从中可看出司马迁对商鞅负面的评价;又如《苏秦
列传》中对苏秦的评价为“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
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从中可看出司马迁对苏秦正面的评价。但在《伯夷列传》一文中,
作者的评价却是模糊不清的,通篇要么发表感慨:“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
称,悲夫!”要么对某些事情表示怀疑:“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
哉?”“由此观之,怨邪非邪?”“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透过《伯夷列传》这种处处充满怀
疑、否定的文章写作章法,可以看出司马迁的社会理想。
二、司马迁写作《史记》动机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曾说过,如果上天打算灭绝一种文化,那么后人就无法再接受这
种文化了。如果上天不打算让这种文化断绝,那么我不管遇到多少困厄苦难,也一定能够把它
传下去。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司马迁的先辈曾经说过,自周公死后五百年有了孔
子,孔子死后到现在五百年,有能继承清明之世,延续《春秋》,正定《易传》,意本《诗》
《书》《礼》《乐》的人吗?所以,司马迁认为先辈的用意就在于此,自己又怎敢推辞呢。由
此观之,司马迁说“小子何敢让焉”,已然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了。
三、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官世家,本人又是太史令,二十岁左右曾经周游天下,游览名山大川,
这对他完成史记的创作是有优越条件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写作《史记》的过程中,
不幸遭遇到了李陵的祸事。
汉武帝时期,由于外交失败,与匈奴关系又紧张起来,汉武帝派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并
让当时的一位名将李陵“将辎重”。李陵是李广将军的孙子,本身即善打仗,所以,李陵向汉
武帝请求自己带五千步兵单独出征。汉武帝心中虽然不满,但最终同意了李陵的请求。开始作
战时,李陵节节获胜,后来的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匈奴大单于在三万匈奴主力之下,又调来
八万军队,李陵以五千步兵攻打对方十一万军队。最后,发生了一场意外,李陵的一个部下叛
变,投靠了匈奴,向匈奴单于告密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李陵孤军奋战,没有后援部队的支持;
一件是李陵军队用的弩机的箭快用完了,支撑不了多长时间了。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后,非
常高兴,重新振作起来,最终将李陵抓获。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左右大臣也随之
附和,要将李陵处死。此时,汉武帝询问太史令该如何解决这件事情,司马迁回答:“陵事亲
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
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
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
报汉也。”司马迁对汉武帝说了三点解救李陵的办法:一,李陵是“国士”,一心想报效自己
的国家;二,李陵虽然战败了,但李陵以五千步兵攻打对方十一万军队,且战且退,他立下的
功劳足以告慰天下;三,李陵如果有机会的话,还会重新报答朝廷,他并不是真的投降。汉武
帝听后非常生气,认为司马迁是“犯上”,决定对其处以死刑。在汉代,一个人被处以死刑,
可以有两种解救办法,一方面可以通过钱来赎命,一方面接受宫刑。司马迁由于没有太多的钱
来赎命,自己又不想死,所以只能接受宫刑。这就是司马迁遭遇的李陵之祸。
司马迁接受宫刑,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从此身份另类了,他成为了男人的另类,士大夫的
另类,文化人的另类。其次是身体上的摧残,他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接受宫刑后“肠一
日而九回”,身体上是非常痛苦的;最后是精神上的摧残,“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
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整天浑浑噩噩,精神恍恍惚惚,每当想起自己的这
份羞辱,便浑身冒冷汗,后背的衣服都湿透了。
四、司马迁的社会理想
司马迁最终接受宫刑,并不是害怕死亡,而是与自己的社会理想有关系。他在给任安的书
信中写到自己不接受死刑的原因,认为自己的死如同九牛亡一毛,同蝼蚁没什么区别,世人并
不会拿自己的死与那些殉节的人相比,只能认为自己是犯了欺君之罪,罪有应得。司马迁之所
以接受了宫刑的屈辱,隐忍苟活,是因为“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
也”。还说,古来只有那些伟大不凡的人才能够名声流传于后世,周文王被禁拘起来而形成了
《周易》,孔子被困而写了《春秋》,吕不韦被贬到蜀地,《吕氏春秋》才在后世得以流传,屈
原被流放写了《离骚》,孙膑被挖去膝盖骨写了《兵法》,左丘明正因为失去了视力,才会撰
写出《国语》,这些伟大的人物都是由于他们内心郁结着许多幽怨,才把所有的理想都寄托在
文字之中。而且自己要以此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自己的书如果写成
以后,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
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由此看来,司马迁写《史记》跟别人写历史是不一样的。别人只是
把史实记下来,而司马迁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综上所述,反观《伯夷列传》文章章法,即可透过文章章法明白文章的主要思想了。
首先,司马迁写作《史记》想“成一家之言”。“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一
般主流思想会以“六艺”为权威,但司马迁却对“六艺”提出了质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
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像许由、务
光这样道德高尚的人,在儒家经典当中为什么没有记载呢?接下来对孔子表示怀疑,孔子说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但司马迁从轶诗《采薇》篇
中发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
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伯夷、叔齐并非没有怨恨,从而对孔子的论述提出质疑;后又
通过正面颜渊的例子“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
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及反面盗跖的例子“曰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
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进而引出何为“天道”及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天道是否
存在提出质疑。由此看来,司马迁写作《史记》,并不拘泥于某一家思想体系,而是以“一家
之言”,非常客观地记录史实。同时,也给读者一个思考空间,仿佛暗示读者,应该抛弃原有
的定论,要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史记》所要传达的思想。
其次,司马迁,一方面,想借伯夷、叔齐的事迹,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之思,一方面,想
使那些如同自己遭遇一样的人物及名不见经传的优秀分子均能载入史册,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伯夷列传》全文涉及伯夷、叔齐生平事迹的内容很少,整篇都在发出感慨或提出质疑。其实,
伯夷到底是谁,在先秦的古书中有不同的说法,是司马迁的《伯夷列传》勉强地将其编成了一
个简短的故事,其事迹的本身真实与否,并不重要,而其意义在于司马迁借着当时给伯夷立传
的机会,对社会上那种好人没有好报,坏人享福的这种不公平现象进行发问,对麻木世世代代
人们的所谓“天道”进行了怀疑,具有很强的批判性。
综上所述,伯夷、叔齐的事迹真实与否,已经不重要了,它并不影响作者对文章核心观点
的表达,司马迁为伯夷、叔齐立传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司马迁能客观、冷静地
记录历史人物、事件,为了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自己甚至遭受身躯之羞辱,实非伟大之人所
不能为也。也正因为有了像司马迁这一类伟大的人物,现在我们才能学习到中国古代优秀分子
的先进事迹,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2]叶嘉莹.神龙见首不见尾[J].天津大学学报,1999(3).
[3]张强.论《伯夷列传》的文化意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11).
AnalysisofSimaQian’sSocialIdealsThroughWritingStyleofBiographyofBoYi
YuLiyuan
(DepartmentofBasicCours,QiqiharInstituteofEngineering,Qiqihar,Heilongjiang161005
,China)
Abstract:
Thewran’slam
entandquestionntencescanbeeneverywhereinthewholearticle,whichisdifferentfromoth
esisanalyzesSimaQian’ssocialidealsthroughwritings
tyleofBiographyofBoYi,andthewritingmotivesofRecordsoftheGrandHistorianandthedisaste
rofLiLin.
Keywords:RecordsoftheHistorian;BoYi;ShuQi;writingstyle;socialideals
ClassNo.:I206.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14:05: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65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