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论伐蜀》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司马错论伐蜀》记述了一场关于“伐蜀”与“伐韩”的争
论。经过这场争论,秦国解决了用什么战略统一天下的大问题。
这场辩论,颇有特色,处处紧扣双方争论的主旨,把一个复杂的
问题,写得使人一目了然。
【原文】
司马错论伐蜀
出处:《战国策》
司马错①与张仪②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
“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③,塞轘辕、缑氏④之口,当
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⑤之
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
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
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⑥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
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
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
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
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⑦。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
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
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
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
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
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
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
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⑧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
侯。
(选摘自《战国策·秦策》)
【注释】
①司马错:秦将,公元前316年率兵伐蜀,前301年再次出
蜀平定叛乱。②张仪:魏国贵族后代,战国时著名纵横家。秦惠
王(即秦惠文王,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十年(前328年)
为秦相,曾以连横政策游说各国,有功于秦,封武信君。③下兵:
出兵。三川:指当时韩国境内黄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经的地区,
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市东部一带。④轘(hu1n)辕、缑(g4u)
氏:当时的两个军事要地。⑤二周:指战国时周室分裂而成的两
个小国东周、西周。东周都城在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西周都城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⑥戎狄:古代对西部落后少数民族的泛称。
⑦有桀纣之乱:以夏桀商纣之乱喻指巴蜀之乱。当时蜀王封其弟
于汉中,号苴侯。苴与巴国交好,而巴与蜀为敌国。于是蜀王伐
苴侯,苴侯奔巴。蜀又伐巴,苴侯求救于秦。⑧陈庄:秦臣。公
元前314年任蜀相。
【译文】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要攻打
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你们说说各
自的见解,让我听听。”
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
堵塞轘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
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
阳,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
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
和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
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
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为首领。攻打蜀国,
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
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
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
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
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想使国家富庶的
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的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想
建立王业的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
业就会随之实现了。’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希
望大王先从容易办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
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就
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得到它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
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
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
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
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
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
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
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
天下的宗室;韩国,是周国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
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
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
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
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
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结果,出兵进攻蜀
国。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然后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称
为侯,秦国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
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简介】
本文出自《战国策》,这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
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战国策》是中国古
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
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
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
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
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作者已不可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
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
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长于议论和叙
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秦惠王后元九年(前316年),秦王想利用巴蜀发生战乱之
机,兴兵伐蜀,不料韩师侵犯秦境。他面对这种局势,举棋不定。
【解析】
这是记叙战国时秦国关于外交军事的一交论争,是秦惠王进
行军事扩张,推进王业的军事论辩。秦相张仪主张伐韩,秦将司
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
文章先列张仪的观点。首先,张仪认为伐韩可分三步:第一,
亲善魏,楚,出兵三川,扼住轘山和缑氏山的出口,挡住屯留的
通道;第二,由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牵制韩军,秦军乘机直逼
二周郊外,声讨周天子之罪,迫其交出象征王权的九鼎宝器;第
三,拥九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王业。其次,张仪驳司马错
伐蜀之论。认为蜀地偏远,劳师乏众,不足以成威名,也不足以
得厚利。而创建王业的关键之地在三川,周室,伐蜀离成功之业
太远,不宜采用。
针对张仪之论,司马错斩钉截铁地用“不然”二字进行反驳,
然后也分三步论证伐蜀的理由。第一,从宏观上提出建立王业的
三条件,即地广物丰,兵强民富,博德广施。而秦地小民贫,尚
不具备成就王业的条件,宜从易处着手,增强国力;第二,蜀有
桀,纣之乱,易攻易伐,用兵不伤众,取其地可广域富民,道义
上还可获得禁暴平乱之名,一举数得,既有利又师出有名,不会
引起诸侯国的反对;第三,伐韩不可行。伐韩未必有利,又有挟
天子的恶名,势必迫使各诸侯国联合抗秦,使秦处于危险的境地,
故伐蜀是为上策。
两人观点迥异,但从论辩中可看出: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
的空想,诸如魏,韩是否同秦国友善,是否愿出兵牵制韩军;尤
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国是否臣服,均是不可知因素。司马
错是从实际出发,知己知彼,提出积极稳妥的办法,既能发展壮
大自己,又能在舆论上站住脚。
【讲解】
从为秦国建立“王业”的目的出发,就秦国当前的主攻方向
问题,张仪与司马错展开争论。辩论双方在论证各自主张时,都
紧扣“利弊”二字,阐明自己的观点。
张仪力主“伐韩”。出兵三川,进逼周室,“据九鼎,按图
籍,挟天子以令天下”,一举称霸,功大利近。他描绘的前景,
颇为诱人。正面论证伐韩之利后,再从反面论证伐蜀之弊。蜀地
偏僻,戎狄之长,荒远贫瘠。胜了,“不足以成名”;取地“不
足以为利”。无名无利,且“敝兵劳众”,其弊大矣。
司马错主张“伐蜀”。先以“不然”二字斩钉截铁地否定了
张仪伐韩的主张。然后正面立论,指出建立“王业”的三个前提
条件:地广、民富、德博。而秦国的现实则是“地小民贫”,“地
小”则需广地,“民贫”则需取财,欲“德博”则需树美名。基
于当时的客观现实情况,应先选择易于成功的事做。接着从正反
两方面进行纵深论述,一一揭示伐蜀之利,攻韩之弊。先论伐蜀
的有利条件:“西僻之国”,“戎狄之长”,“桀纣之乱”,伐
蜀适逢其时。既有攻伐的口实——“禁暴止乱”,又有必胜的实
力——如“狼逐羊群”。终言其利:取地、得财、获美名,一石
三鸟,何乐不为?然后从反面揭示伐韩之弊,不仅得恶名、无实
利,还可能使秦处于被动危险的境地。对周、韩、楚、魏四国的
政治交易与联合抗秦,虽属推论,却切近事实。伐蜀“易”而有
利,伐韩“危”而多弊,立论坚实,分析透辟,很有说服力。
【简析】
秦惠王后元九年(前316年),秦王想利用巴蜀发生战乱之
机,兴兵伐蜀,不料韩师侵犯秦境。他面对这种局势,举棋不定。
于是,司马错和张仪在秦王面前展开了一场关于“伐蜀”与“伐
韩”的争论。经过这场争论,秦国解决了用什么战略统一天下的
大问题。
张仪说的理由大意就是联合魏国和楚国分兵三路以夺取天
子以此来号令天下。同时还举出伐蜀劳民伤财,就算最后能够得
了蜀地,对秦王称帝的作用不大。
司马错说:“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
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随即对目前秦国的情况进行分析,秦国目前地盘小不富裕,而蜀
国乃蛮夷之地,内部战乱不断,以秦国当前的实力要占领蜀国是
很轻松的事情。得了蜀国的土地能扩充秦国国土,得了蜀国的资
产还能使国民富裕。伐蜀并不需要调用全国的军备。而占领蜀国,
天下人并不会觉得我们在滥用武力。夺得了蜀国的财务也不会让
天下人觉得秦国很贪婪,实在是一举两得的机会,况且还能打上
除暴安良的美名。而如果采用张仪的方法攻打韩国夺取天子的话,
会背上劫天子的恶名,即不义又不得利,这也是在做整个天下人
都反对的事情,此做法危险啊。周国乃天下的宗室,齐国、韩国、
周国都很明白如果周国先灭亡了,其他两国都会很快灭亡,因此
必然会竭尽全力联合兵力来对抗我们,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危险
的意思啊!
秦王听完就马上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用了十个月完成了伐
蜀计划,从此秦国开始变得富强,渐渐与其余诸侯国拉开了差距。
本文记述这场辩论,颇有特色,处处紧扣双方争论的主旨,
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写得使人一目了然。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13:09: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62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