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选》曲文跟宾白的语言差异——以常用词“若—
如”“立—站”为例
张家合
【摘要】常用词“若—如”“立—站”在《元曲选》曲文跟宾白的使用上不尽相
同:“若”“立”在曲文、宾白中均有使用,而“如”“站”则主要用于宾白,曲文不
见或少见.《元曲选》中的“如”“站”有三方面的来源:继承而来、改定而来、仅
见于《元曲选》.《元曲选》对元代杂剧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相较曲文而言,宾白的口
语化程度较高,具有更高的语言学价值.考察《元曲选》的语言问题,须将曲文和宾白
区分对待.
【期刊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41)002
【总页数】6页(P74-79)
【关键词】《元曲选》;曲文;宾白;常用词;语言差异
【作者】张家合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浙江金华3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2
《元曲选》是一种重要的杂剧选本,也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资料,但《元曲选》
语言的性质和时代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学界。吕叔湘认为:“‘元剧宾白,演剧时伶
人自为之’,斯语也可信而亦未可尽信。宾白不同曲文,无须协律,伶人自有较大
之自由;但既有剧情为之限制,临场道说亦须纯熟自然,故伶人底本必有成词,非
如坊本尽从刊削。臧书宾白,虽未必全系元人面目,亦必有所依承,且剧曲用语,
率趋守旧,取为元末明初白话资料,或不致大谬。”[1]不过,吕先生的看法后来
似有所改变:“《元曲选》里的宾白基本上是明朝的产物,元朝的成分是不多
的。”[2]蒋绍愚指出:“有些研究者认为,流传至今的元杂剧,曲文是元代作家
所写,而宾白是由演员们在演出时多次改动,到明代才逐渐写定的。所以,宾白不
能作为元代的语言资料。而且,明人对曲文也有所改动,如臧懋循的《元曲选》中
的改动就颇多,所以,在以元杂剧为研究元代语言的资料时,应依据《元刊杂剧三
十种》。明初赵琦美编的《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改动较少,作为语言资料优于
臧本。”[3]石昌渝也认为“臧懋循对元曲原本作了大量改动”“曲文改动比比皆
是,而改动最大、有的甚至可以说是重写的,就是宾白”。[4]
学界一般认为,《元曲选》内部的语言存在着差异:曲文具有固定的宫调、曲牌,
字数比较确定,语言具有相对保守性的特征;而宾白是戏曲剧本中的说白,“演剧
时伶人自为之”,多使用当时的口语,具有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等特点。那么,
《元曲选》曲文跟宾白的语言差异究竟何在?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差异呢?下
文以“若—如”“立—站”这两组在近代汉语时期发生明显变化的常用词为例,
考察它们在《元曲选》中的使用情况,并结合其在汉语史中(尤指元明时期的不同
刊本杂剧)的使用情况,探讨《元曲选》宾白跟曲文的语言差异及与之相关的一些
问题。
(一)若—如
“若”“如”均可用作“假如”义的连词。《助字辨略》:“《广韵》云:‘如,
若也。’‘如’和‘若’本一声之转。”“若”“如”用作假设连词在先秦时期均
已出现。例如:
1.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若我往,晋必患我,谁为之贰。(《国语·鲁语下》)
3.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诗经·秦风·黄鸟》)
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从上古到近代,假设连词“若”“如”一路相伴。不过,“若”的使用一直多于
“如”,这可从它们在历史文献中的使用比例得到证实。如《尚书》2∶1,《商
君书》9∶0,《荀子》241∶0,《高僧传》101∶0,《世说新语》57∶1,敦煌
变文586∶6,《祖堂集》752∶4,《元刊杂剧三十种》174∶6,《金瓶梅》
447∶23,《红楼梦》(前80回)543∶8,《儿女英雄传》87∶82。
值得注意的是,从上古到近代,“如”虽不及“若”常见,但其使用频率却逐渐增
加,时代越晚,使用越为频繁。近代是“如”取代“若”的关键时期,“如”的发
展呈加速态势。“如”战胜“若”成为表假设义的主要连词,发生在现代汉语时
期,如《围城》中“若”仅7例,而“如”则多达47例。
“若”“如”在《元曲选》中的使用情况为:“若”曲文13例,宾白177;“如”
曲文无用例,宾白27例。①可以看出两点:第一,“若”使用频繁,在曲文和宾
白之中均有出现。“若”在《元曲选》中仍被频繁地使用,与它在近代汉语时期的
使用趋势保持一致。例如:
5.【红绣鞋】我若是为宰为卿为相,(带云:)元伯也,(唱:)我与你立石人石虎石
羊。(《范张鸡黍》第四折)②
6.【步步娇】猛听的门外人声自惭愧,若不是中了咱家计,怎这等厮琅琅连扣击。
(《连环计》第四折)
7.随他在那衙门内兴词告状,我若怕他,我就是癞虾蟆养的。(《陈州粜米》楔子)
8.你若不说,小校拿我那斧来,待我劈下那颗驴头。(《谢金吾》第三折)
第二,“如”在《元曲选》曲文跟宾白之中使用情况迥异:曲文未见用例,仅出现
于宾白。例如:
9.如有违拒者,依律论罪。(《谢金吾》楔子)
10.如不弃嫌,这两罐都与将军食用波。(《伍员吹箫》第二折)
“如”在《元曲选》宾白之中已有不少用例,却无1例用于曲文,反映了“如”
在《元曲选》曲文跟宾白中使用上的巨大差异。
(二)立—站
“立”“站”都是表示“站立”意义的词语。“立”产生的时间很早,甲骨文中已
见,先秦时期常用。例如:
11.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尚书·顾命》)
12.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
公二年》)
“站”较“立”后起,一般认为“站”初见于宋代《广韵·陷韵》:“站,俗言独
立。又作。陟陷切。”③不过,直到明代才有可靠的用例。[4]例如:
13.这原来是个定身法,把那七衣仙女一个个睖睖睁睁,白着眼,都站在桃树之下。
(《西游记》第五回)
14.妇人在家别无事干,一日三餐吃了饭,打扮光鲜,只在门前帘儿下站着,常把
眉目嘲人,双睛传意。(《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立”历经上古、中古汉语,一直到近代早期仍被较频繁地使用。关于“站”对
“立”的历史替换,汪维辉认为:“‘站’大约产生于唐代,元代以前用例罕见。
但是明代以后却占据了主流,在广大的官话地区取代了‘立’,在一些南方方言中
则取代了‘徛’。”“至迟到15世纪中后期,‘站’在某些方言中己经完成了对
‘立’的替换。”[5]
“立”“站”在《元曲选》中的使用情况为:“立”共106例,包括单用104例,
“站立”2例(曲文、宾白各1例),其中曲文51例,宾白55例;“站”共14例,
包括单用12例(1例写作“跕”),“站立”2例(曲文、宾白各1例),其中曲文1
例,宾白13例。
“立”“站”在《元曲选》中的使用情况与“若”“如”颇为类似:第一,“立”
在曲文、宾白里均有较多使用。例如:
15.【幺】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筯手中敲。(《梧桐雨》第四折)
16.【乔牌儿】见他裹着乌纱帽那气概,秉着白象笏那尊大,宽绰绰紫罗袍偏称金
鱼带,气昂昂立在白玉阶。(《两世姻缘》第四折)
17.今日无甚事,在这门首闲立着,看有什么人来。(《合同文字》第三折)
18.今日闲游海上,忽见一座古寺,门前立着个行者。(《张生煮海》第一折)
第二,“站”的使用情况与“立”差别很大,曲文仅1例,而宾白较多。例如:
19.【醉高歌】向傍边踢开一把银交椅,我则是靠着个栲栳圈站立。(《玉镜台》第
三折)
20.你在此站一站,等我报复去。(《张天师》楔子)
21.哥哥你只在这桥边站着,等我与你买去咱。(《神奴儿》楔子)
作为“站立”义词主要成员之一的“立”,具有使用时间长、使用范围广的特点。
《元曲选》成书于明代末期的万历四十三(1615)、四十四年(1616),“立”在
《元曲选》中使用频繁,且在曲文、宾白中均有不俗的表现。若以数量而论,“立”
的使用高于“站”,说明“立”在《元曲选》时代尚未被“站”取代。不过,“站”
的使用数量虽不及“立”,但“站”在《元曲选》曲文和宾白之中均已出现,尤其
是在宾白之中较多地被使用,远超过曲文。
(三)小结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常用词“若—如”“立—站”在《元曲选》曲文跟宾白
的使用上不尽相同:第一,“若”“立”是在上古和中古时期就已被广泛使用的常
用词语,这种局面一直延续至《元曲选》之中。“若”“立”在曲文、宾白中均有
使用,具有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的特点;“如”“站”虽在近代有明显的发展,
但在《元曲选》中总体使用数量仍不及“若”“立”,且主要用于宾白中,曲文中
不见或少见。因此,“如”“站”在《元曲选》中尚无法与“若”“立”相提并论;
第二,“如”“站”在《元刊杂剧三十种》时代的文献中,基本上还见不到或很少
见到,而到了明代以后却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因此可以把它们视为明代新兴的
语言成分。新兴语言成分往往首先见于口语性比较强的文献之中,然后再扩展到其
他类型的文献——曲文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而宾白的口语性更强——“如”“站”
主要用于《元曲选》的宾白,而少见于曲文,符合新兴语言成分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界普遍认同臧懋循选编《元曲选》时对杂剧进行了删改。那么,臧氏对杂剧进行
了多大程度的改动?又有多少近代新兴的语言成分进入了《元曲选》之中?臧氏对
曲文和宾白的改动又是否同步呢?我们认为,只有将《元曲选》与之前的杂剧进行
比较,才能搞清楚这些问题。下文以近代新兴语言成分“如”“站”为例,比较它
们在《元曲选》及之前刊本杂剧中的使用情况,探寻《元曲选》中新兴语言成分的
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轨迹。
以《元曲选》为界,元明杂剧刊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的时间早于《元曲选》,
《元曲选》的语言可能受其影响,如《元刊杂剧三十种》、明李开先的《改定元贤
传奇》、明新安徐氏的《古名家杂剧》、明息机子的《杂剧选》、明黄正位的《阳
春奏》及明赵琦美的《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等;另一类的时间晚于《元曲选》,
《元曲选》的语言不可能受其影响,如明顾曲斋刊本《古杂剧》、明继志斋本《元
明杂剧》及明孟称舜的《古今名剧合选》(包括《柳枝集》《酹江集》)等。将《元
曲选》中的“如”“站”用例,与之前刊本的同名杂剧进行比较,大致有三种不同
的类型:
(一)继承而来
之前杂剧使用的“如”“站”,《元曲选》与之相同,这种类型称为“继承”。调
查发现,这种类型共11例,占这2组词总用例的26.83%。④例如:
22(1)当日先相国临终遗言,道使小姐纳白敏中为壻,为报参军救死之恩,如违我
之遗言,我死不瞑目。(《脉望馆·翰林风月》第三折)⑤
(2)当日先相国临终遗言,道夫人将小姐纳白敏中为壻,为报参军救死之恩,如违
我之遗言,我死不瞑目。(《元曲选·翰林风月》第三折)
23(1)檐楹下站着个先生,可是怪异。(《脉望馆·度金童玉女》第三折)
(2)檐楹下站着个先生,不知是甚么人。(《元曲选·度金童玉女》第三折)
《翰林风月》《度金童玉女》杂剧同时被《脉望馆》和《元曲选》所收录。对比上
面各组中的(1)(2)两句可以发现,“如”“站”在《脉望馆》和《元曲选》中的使
用情况相同。继承而来的“如”“站”所占比例为26.83%,这个比例虽不是很高,
但据此至少可以说明《元曲选》对前代杂剧是“有所依承”的。
(二)改定而来
之前杂剧使用的“若”“立”找不到对应的词句,《元曲选》将其替换为
“如”“站”,这种类型称为“改定”。调查发现,这种类型共16例,占这两组
词总用例的39.02%。具体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直接改定,把之前的“若”“立”替换为“如”“站”。共4例,占总
用例的9.76%。例如:
24(1)我在这酒店门首立着,看有甚么人来。(《杂剧选·鸳鸯被》第三折)
(2)我在这酒店门首立着,看有甚么人来。(《脉望馆·鸳鸯被》第三折)
(3)我在这酒店门首站着,看有甚么人来。(《元曲选·鸳鸯被》第三折)
25(1)嫂嫂,假若哥哥觉來,怎生好。(《脉望馆·杀狗劝夫东堂老》第一折)⑥
(2)嫂嫂,假如哥哥觉來,怎生好那。(《元曲选·杀狗劝夫》第二折)
《鸳鸯被》杂剧现存于《脉望馆》《杂剧选》和《元曲选》,《杀狗劝夫》杂剧主
要见于《脉望馆》和《元曲选》。例24(1)(2)中均使用的动词“立”,被24(3)替
换为“站”;例25(1)的“假若”,被25(2)替换为“假如”。这类用例应该是臧
懋循在选编《元曲选》时对早期杂剧进行改订的真实反映。
第二类是间接改动,即《元曲选》中使用的“如”“站”,在之前的杂剧刊本中找
不到对应的句子,更找不到相对应的“若”“立”等词,共12例,占总用例的
29.27%。例如:
26(1)屈子投江千古恨,颜回乐道一生贫。(《脉望馆·救风尘》第一折)
(2)刘蕡下第千年恨,范丹守志一生贫。料得苍天如有意,断然不负读书人。(《元
曲选·救风尘》第一折)
27(1)脚趔趄,身倒腿,尚兀自不曾惊。(《脉望馆·燕青博鱼》第三折)
(2)怪道我这脚趔趄站不定呵。(《元曲选·燕青博鱼》第三折)
《救风尘》《燕青博鱼》杂剧均见于《脉望馆》和《元曲选》,但两种版本之间的
语言存在不少差异。上面各组中的(1)(2)两句所表达的内容大致相同,但语言形式
差异明显,《元曲选》中使用的“如”“站”,在《脉望馆》或其他早期杂剧中找
不到相对应的句子和词语,这可能与杂剧作为舞台演出底本的性质有关。为适应舞
台演出的需要,不同版本之间会存在着一些差异。而这些差异,可能正好反映了语
言的发展变化,即那些新兴的语言成分在《元曲选》中确有较多地反映,尤其是被
广泛地使用于宾白之中。
(三)仅见于《元曲选》
这种类型指的是,《元曲选》中使用的“如”“站”,在之前的刊本中没有相对应
的篇目。⑦这类句子共14例,占这两组词总用例的34.15%。例如:
28.如不弃嫌,这两罐都与将军食用波。(《元曲选·伍员吹箫》第二折)
29.哥哥你只在这桥边站着,等我与你买去咱。(《元曲选·神奴儿》楔子)
《伍员吹箫》《神奴儿》不见于《元曲选》之前的杂剧刊本,因此,暂无法确定这
类“如”“站”的来源。这些用于《元曲选》中的“如”“站”,不少用例却在时
代稍晚的《古杂剧》《古今名剧合选》等刊本中保存了下来,说明这些新兴的语言
成分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在近现代汉语中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小结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元曲选》中新兴语言成分的两个特征:
第一,来源多样。《元曲选》中所见新兴语言成分,其来源有三种情况:继承、改
定或仅见于《元曲选》之中,这说明《元曲选》对元代杂剧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继
承是指《元曲选》对前代杂剧、尤其是《杂剧选》和《脉望馆》的直接继承。《元
曲选》对元刊本《古今杂剧三十种》的直接继承似并不常见,这应该与元刊杂剧宾
白的数量较少有关;发展主要是指《元曲选》对前代杂剧的改订,“直接改动”是
其最典型的体现。由于找不到直接对应的词语、句子或篇目,对于“间接改动”和
“仅见于《元曲选》”这两种类型,目前尚无法断定一定是由臧懋循“改动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例句中的多数都被后期的杂剧继承了下来。从语言发展的角度
来看,即使这些新兴的语言现象不是出自臧氏之手,“如”“站”首先出现于《元
曲选》之中,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分布差异。《元曲选》中所见新兴语言成分在曲文、宾白之中的分布具有明
显差异。从这两组词的使用情况来看,新兴的语言成分主要用于宾白,很少见于曲
文。这说明《元曲选》的曲文和宾白在语言使用上确实存在着差异:曲文的语言比
较保守,宾白能够较快地反映语言的发展变化。因此,新兴的语言成分“如”“站”
很少反映在《元曲选》曲文之中,而在宾白之中则较为频繁地被使用。
从上述两组词语的使用情况来看,《元曲选》中明代新兴语言成分来源多样,且分
布上确实存在差异,据此可以认为:第一,这些新兴语言成分使用上的差异,是
《元曲选》内部语言差异性的具体体现,即曲文、宾白在语言使用上的不一致性:
宾白的发展速度比曲文更迅速一些。曲文对前代语言承袭率更高,不能及时准确地
反映语言的实际发展变化。因此,相较曲文而言,宾白的口语化程度较高,具有更
高的语言学价值;第二,新兴于宾白之中的“如”“站”,虽不能直接认定全部是
由臧懋循“改定”而来,⑧但从《元曲选》与前期同名杂剧的比较来看,至少有相
当一部分用例可能是臧氏修改产生的。
《元曲选》语言内部存在着差异性,具有层级性的特点,不能将其看作同一个层面
的文献。有鉴于此,考察《元曲选》的语言问题,须将曲文和宾白区分对待,否则
得出的结论难免不够准确。由于《元曲选》对元杂剧作了不少删改,因此,从“存
真”的角度来看,《元曲选》确实不及元刊本和脉望馆本。不过,若从语言发展变
化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臧氏对元代杂剧进行的“删改”,才使我们能够从《元曲
选》曲文、宾白的差异之中窥见到了元明时期语言发生的一些变化及特征。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12:53: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61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