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党伟业》影评:声情并茂的纪录片
剧情简介:
《建党伟业》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
风云人物,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蔡和森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
员为中心,讲述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
1911年冬,孙中山(马少骅饰)从海外归来,于翌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
毛泽东(刘烨饰)参加了光复新军。很快,袁世凯(周润发饰)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
皇室中的威信,从孙中山手中取得了大元帅之身份,北洋民国政府成立。同年10月,国民
党成立。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定下密约二十一条并且更改国体,
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孙中山与蔡锷(刘德华饰)成护国军,出
师讨袁。很快袁世凯便在举国声讨中黯然死去了。之后又随着张勋(陶泽如饰)复辟的失
败,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而毛泽东、李大钊(张嘉译饰)、周恩来(陈坤饰)
等人虽身处不同地方,但都在内心思索着救国救亡之路,命运的会即将到来。
影评:
《建党伟业》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在教科书中一直是千夫所指的“国贼”袁世凯的形象的颠覆。
当然袁世凯的历史问题是被定了性的,姑且抛开他卖没卖国和卖了多少国的问题不谈,单是
搞复辟帝制就是开倒车,哪家历史都不会也无法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关键在于,袁世凯的
政治问题和他作为一个人存在形态是两回事,不能因为他复辟帝制和做过损害民族利益的事
情,就否定他个人的性格魅力。哪怕是反派人物也是要有精气神的,否则电影就生动不起来,
而《建党伟业》中的袁世凯就是一个有精气神的反派。在表现袁世凯迫于压力,接受日本二
十一条时,重点表现了他的愤怒和无奈,更值得肯定是这一情感表达不是从民族和国家这种
抽象层面上去描述的,而是用诸如“伊藤博文活着也不敢这样威胁老子”的台词来表现,是
很符合这种称霸一时的政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相比较而言,片中以青年毛泽东为重点的中
国共产党众多的创始人虽然也力求人性化,但是囿于历史和现实因素,实在无法再做更多的
突破。显然这一点依然受“政治正确”和“政治必须正确”的束缚,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更变
的事情。
同样的亮点也出现在出场不多的,和“打烂旧世界”的伟大时代潮流分道扬镳的辜鸿铭、胡
适等人身上。这两个人物,过去我们都曾经批判过,但是回顾历史,特别是在我们大谈民族
复兴和文化复兴时,再重新审视此二人的某些观点,不免心生此一时彼一时的感喟。辜、胡
二人彼时的政治观点和文化观点既有抵触也有重合。在对于新文化运动上,辜鸿铭做了“保
守派”,胡适做了“激进派”,而在学生运动问题上,胡辜二人又成了一派。当我们今天习惯
了李大钊、胡适等人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的便利成果时,很难理解辜鸿铭的守旧。然而,
当天安门广场上再度竖起孔子像时,或许我们就能多少认同胡、辜二人的某些“不合时宜”
了,说到底他们是单纯地从文化上进行取舍的,而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考虑的是政
治问题。当所有的一切都被抛入历史的长河之中时,很难说清说哪一方更对一些。
2
《辛亥革命》:在革命的哀伤下
对比《建党伟业》那样把所有纷乱的“前因”都归结在自己这个“果”上的奇怪做法,《辛
亥革命》至少态度端正得多。甚至可以说,不管是有意或无意,不管是电检制度或是思
维桎梏,在讲述一百年前那场革命事件时,虽然电影一再强调了其必然性与伟大性,却
总是不自觉地营造出某种历史的悲凉与无奈来。这种矛盾的感觉,让电影本身的叙事变
得平庸,却又无端地生了些反讽的意味。
100年前的那次所谓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科书里是被浓墨重彩地定性为伟大革命。但
就这事件本身前后的故事性看来,却是编剧面前一个棘手的难题。
它谈不上有一个漂亮的开头,以武昌起义第一枪来说,这件事的偶发性实在明显,当然
偶然中包含着必然,当时的矛盾已经一触即发。而连锁反映出来的暴力行为,确实又和
流亡海外的孙中山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电影故事里强调了他在海外游说四国银行,以
掣肘清廷的军费开支的过程。这件事当然是重要的,不过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并切割羊
肉的那场戏,委实写得小家子了一点。为了保持孙的盎然正气一面,让他的台词不能太
实际太利益化,但如果你说空话有用,那么等于承认列强们的道德感是非同一般的。要
把握好,挺难。
它更谈不上有一个漂亮的结局。前仆后继的死难,形成了南北割据的简单僵持局面。这
时候真正影响局势的,是手握兵权并且一直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先且不论历史上袁世凯
这些关节中到底如何行事,仅以结果论。袁大头在本片里确实被突出了窃国盗位的这一
面,他从被召回开始就很努力地把局势往这个方向推进。那么革命党人辛苦来去,最终
是为了能尽快造成“推翻帝制”“逼退满清”的事实,而讲决定权交给了一个让大家信不过
的人。这确实也谈不上是什么胜利。而且我们也知道,其后的府院之争、张勋复辟、连
年北伐都可以说是基于这个有点仓促的“让位”上继续演变出来的。于是编剧在技巧上,
只能努力去强调第一次选举临时大总统这件事的过程,让它本身的意义涵盖住其后的无
奈。
张黎的镜头感还是很出色的,但他的叙事却依然给人停留在电视剧式“纯事件”上,台词
经常也把握得不够经济。袁世凯回来操持大局的那一段与战事的来回切换,和让位之间
南北各自开会琢磨的剪辑,都不太有电影的节奏。不管是不是成龙来演,在之前那代人
奔走和磨难上,黄兴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给那么多戏是应该的,只是给得依然比
较平面。
只是说,比那些纯粹就依靠着字幕往下走的电影而言些。《辛亥革命》尽管也碎,总算
碎出了一点点历史的调子。
不过确实觉得这种“大史记”的模式可以休息一下了,现在似乎有点为了多塞明星而多创
3
造事件场景的本末倒置。
《辛亥革命》影评:贵在意识形态的进步
剧情简介: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
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
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一
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
1910年底,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力量准在广州
发动起义黄兴与徐宗汉假扮夫妇,秘密潜入广州。然而广州之战终因革命
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
伤。徐宗瀚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
经过这次的起义,清政府对革命党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同时积极寻求
与帝国主义的卖国交易。
在四川,清廷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行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漏,湖
广总督瑞澂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
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
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政府都督。
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成员欢欣
鼓舞。立即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不惜
以热血和生命保卫飘扬着革命红旗的武汉三镇。经过这么多血与火的洗
礼,黄兴和徐宗汉的感情不断升华,两人决定结为革命夫妻继续比肩战斗。
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袁世凯一方
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暗地里通过革命党
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
革命的危急关头,孙中山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
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
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
长江战舰在行进中,传来了多省宣布独立的消息,黄兴等备受鼓舞。
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
绍仪和伍廷芳终于坐下来会谈,经过艰难谈判,双方达成共识,支持建立
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
孙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
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
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更
向世人
影评:
4
尽管官方在扶植弘扬主旋律的电影上一直不遗余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
中国,主旋律电影经常受到来自民间的种种有意无意的抵触。一则,我们
的主旋律电影在很长时间里存在假大空的程式化模式,远离人性的刻画;
二则,由于中国电影市场中存在着种种违背商业规律的官方意志,严重打
击了影迷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引起种种不满;再则,中国主旋律电影所
弘扬的所有的积极精神都受到社会转型期负面现实的冲击,从而让观众认
为言不由衷,无法感同身受。是以,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从来都是官方热民
间冷,剃头挑子一头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主旋律电影一无是处,
其实如果历史地和客观地看,自文革结束后,主旋律电影中的宏观意识形
态和历史观点一直呈现进步态势。
观看一部电影会有好多种方法,观看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同样也可以有好多
种方法。你可以选择观看场面,因为无论如何质疑,中国主旋律电影中的
场面特效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如果你还在苛责《集结号》、《南京南京》
的战争场面,那你肯定是带着偏见去的;你可以选择体验情感,中国主旋
律电影中越来越多的商业包装已经在偷偷满足观众这一需求了,《建党大
业》史无前例地把“伟人”的爱情也拿来当了噱头,以前敢吗?就《辛亥
革命》而言,本来也是准备让成龙和李冰冰激情一把的,只因导演张黎还
是一个比较“保守”(个人很欣赏他在这一点上的保守)的导演而作罢;
当然以近两年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模式来选择,你最差的选择还可以去
“数星星”。但是,你最不应该选择的观看方法是用历史和现实比较的方
法去看我们的主旋律电影,那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无论哪一场
革命,当初先行者所鼓吹的理想最终都化作日后现实中的莺歌燕舞纸醉金
迷,当初先行者所作的每一个承诺都将因为人性之恶和制度之殇而无法兑
现。所以,为了不自取其辱,我建议这样去看主旋律:去欣赏中国历史上
每一次风云际会时代变革中的弄潮儿的理想和信念,我一直以为为了某种
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家舍业牺牲生命的行为都值得尊重,哪怕他们的理想和
信念并非和你相同。因为,在历史长河中,其实每一个牺牲都值得铭记。
《辛亥革命》这样的电影是注定不会复制《建国大业》的“辉煌”的,尽
管同样的明星云集,但是电影所涉及的事件在中国现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
形态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建国”同日而语。虽然官方态度一向承认
该事件和自身历史具有承上启下的关系,但是毕竟亲疏有别内外有序。所
以《辛亥革命》不可能如《建国》《建党》那样得到官方不遗余力的扶持,
而在中国,官方的态度对一部主旋律电影的命运通常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力。其二,《建国大业》是一部特殊的电影,恐怕也将会是一个空前绝后
的孤例,具有不可复制性,我们已经看到了,今年的《建党大业》就没有
复制《建国》的“神话”。这里面除了宣传、鼓动等场外的技术因素之外,
审美疲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辛亥革命》只能是一部“成
龙电影”,无他。
尽管这是一部群星电影,尽管在真正的辛亥革命中,“孙黄并列”,黄兴
为第一实干家,但在这样一部电影中的第一主角无疑应该是赵文瑄饰演的
孙中山,可是可以预料的是,成龙扮演的黄兴不可避免地在片中以他固定
的“孤胆英雄”的模式,完成了对《辛亥革命》的“掌控”。我丝毫不讨
5
厌成龙,并且成龙在本片中的表现也中规中矩,甚至他的宝贝儿子出场不
多,也胜任了他的角色要求,而且很多人选择观看本片也是冲着成龙去的。
但是,这种商业目的凌驾于艺术原则之上的做法,无法更多地体现出影片
应有的价值。
但摄影出身的执行导演张黎在本片中体现出了他的特长,《辛亥革命》中
多次出现的战争场面表现出了极佳的视觉冲击力,战争场面的惨烈程度在
动作层面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在一部涉及战争的历史电影中这是不可
或缺的。在现代电影中,场面真实道具准确美工精良是一部好电影的外围
基础,纵然《泰坦尼克号》故事再动人再煽情,若无冰海沉船那令人窒息
的视觉效应,又有多大趣味呢?所以,内容固然重要,但形式亦不可忽视。
在这一点上,张黎可以打九十分。然而,毕竟是拍电视剧出身的导演,无
论怎么回避,在《辛亥革命》中依然存在着电视剧的影子,影片从广州起
义开始,到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结束,基本上按照打打仗、讲讲话、开
开会的顺序进行单曲循环。电影节奏相当快,倒是挑剔不出任何拖沓的地
方,即使是黄兴和徐宗汉(李冰冰)的感情戏路,也以闪回的方式穿插在
战争场面之中,虽然这不利于人物性格塑造和心理刻画,但出现在这种全
景式连环图画般的主旋律电影中,其实并无害处。问题在于,单独分开看,
广州举事、武昌起义、阳夏之战、创制共和等四部分都不失为精彩,文戏
有动情之处,武戏有激扬之态,但若联系到一起则成为了一杯温吞水,不
过不失,四平八稳,处处亮点变成了处处庸常。原本成龙和李冰冰的所谓
“激情戏”被张黎删掉则实在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否则,在这样一部旨在
回顾历史的“纪录片”中出现那样的场景一定会属于雷点的。张黎的电视
剧作品之所以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就是因为他的“保守”,能保持一定的
严肃性和历史感,他把他的创作理念带到了《辛亥革命》中,无疑是一件
好事,值得去肯定。
如果说到表演,无论是成龙还是扮演孙中山的“专业户”赵文瑄,其实都
不如次要角色、孙淳扮演的袁世凯令人印象深刻。这个“袁世凯”,虚伪
但不令人讨厌,冷酷但不令人恐惧,他是一个政治人物,不是流氓无赖。
我以为市侩精神和政治头脑的完美结合成就了袁世凯,而孙淳则演活了这
一点。虽然关于袁世凯称帝事件不属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的内容,但
传统的历史观点中“窃国大盗”的论定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争议,这不在
本文讨论之中。而我觉得《辛亥革命》中更冷静更客观更全面的态度来自
于对西方列强的描写。
从前我们提及清末民初的历史,必定强调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凡涉及到
的西方使节等人物形象,必定都是野蛮的、无礼的、甚至是非人性的。但
是,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清楚了,是我们的历史在有意识地妖魔化西方
人,就如同西方人也在有意识地妖魔化我们一样。西方列强入侵瓜分中国,
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经济利益的争夺,所有的一切罪恶都来自于利益的不
同,以及文明的冲突。明白了这一点就有助于从政治的全局的观点看待一
百年前的中国耻辱,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中对于西方列强势力的代
表人物的描写是冷静的、符合政治性的,没有偏激情绪的,而其中美国自
由人士荷马李就是“西方人一贯敌视中国革命”之观点的有力反证。各国
6
文明冲突和融合从来都无法用一种历史语言来固定,它的复杂纷扰远非我
们过去的历史所定义的那样简单。因为总会有一些情感、信念和理想会超
越国家界限,那就是人性中光明的一面。虽然,影片中关于“西方列强”
的场面很少,但可贵的是,并没有以个体的人物形象代替整个历史形态,
而是以人物行为来以点带面地表现两种文明的不同,并且客观地表现了它
们之间可以相通的地方。因为历史不是无缘无故的爱恨情仇,总是有它自
身的固有规律,那就是:利益的取舍。《辛亥革命》在这一点上做到了。
所以,我以为这部《辛亥革命》中最值得的肯定的就是这种较为开放的意
识形态,并没有一味地丑化任何一个敌对阵营,哪怕它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这样的进步还可以在其他很多主旋律电影中找到,远者,如《高山下的花
环》、《血战台儿庄》等等、近者如《建国大业》、《喋血孤城》等等,
中间还有在每年的献礼风潮中大量出现一闪即逝并被人们迅速忘却的无
数献礼影片。虽然,我们无法将历史承诺和现实际遇愉快地联系到一起,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电影中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这种意识形态的进步,
相对于中国电影畸形的审查制度,这,总算是能挑出来的一件好事。
文/昨夜西风凋碧树来源:/1381340/blog/6608726/
延伸影评阅读:
《建党伟业》影评:声情并茂的纪录片
《辛亥革命》影评:在革命的哀伤下
转载影评请注明自凡尘网,本影评地址:
/yingping/
【已有5位网友发表了一句话的影评,你呢?】
关于辛亥革命影评电影评论经典影评辛亥革命影
评辛亥革命电影评论的相关文章:
《辛亥革命》影评:贵在意识形态的进步
作者:昨夜西风凋碧树分类:国产电影影评浏览:159评论:5【我来说
两句】
7
导演:张黎/成龙
编剧:王兴东
主演:赵文瑄/孙淳/蒋雯丽/孙红雷/姜武/胡歌/余少群/
张艾嘉/王学圻/成龙/李冰冰/宁静
类型:剧情/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2011-09-23(中国大陆)
片长:120分钟
又名:1911
剧情简介:
8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
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
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一
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
1910年底,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力量准在广州
发动起义黄兴与徐宗汉假扮夫妇,秘密潜入广州。然而广州之战终因革命
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
伤。徐宗瀚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
经过这次的起义,清政府对革命党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同时积极寻求
与帝国主义的卖国交易。
在四川,清廷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行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漏,湖
广总督瑞澂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
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
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政府都督。
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成员欢欣
鼓舞。立即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不惜
以热血和生命保卫飘扬着革命红旗的武汉三镇。经过这么多血与火的洗
礼,黄兴和徐宗汉的感情不断升华,两人决定结为革命夫妻继续比肩战斗。
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袁世凯一方
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暗地里通过革命党
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
革命的危急关头,孙中山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
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
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
长江战舰在行进中,传来了多省宣布独立的消息,黄兴等备受鼓舞。
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
绍仪和伍廷芳终于坐下来会谈,经过艰难谈判,双方达成共识,支持建立
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
孙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
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
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更
向世人
影评:
尽管官方在扶植弘扬主旋律的电影上一直不遗余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
中国,主旋律电影经常受到来自民间的种种有意无意的抵触。一则,我们
的主旋律电影在很长时间里存在假大空的程式化模式,远离人性的刻画;
二则,由于中国电影市场中存在着种种违背商业规律的官方意志,严重打
击了影迷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引起种种不满;再则,中国主旋律电影所
弘扬的所有的积极精神都受到社会转型期负面现实的冲击,从而让观众认
9
为言不由衷,无法感同身受。是以,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从来都是官方热民
间冷,剃头挑子一头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主旋律电影一无是处,
其实如果历史地和客观地看,自文革结束后,主旋律电影中的宏观意识形
态和历史观点一直呈现进步态势。
观看一部电影会有好多种方法,观看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同样也可以有好多
种方法。你可以选择观看场面,因为无论如何质疑,中国主旋律电影中的
场面特效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如果你还在苛责《集结号》、《南京南京》
的战争场面,那你肯定是带着偏见去的;你可以选择体验情感,中国主旋
律电影中越来越多的商业包装已经在偷偷满足观众这一需求了,《建党大
业》史无前例地把“伟人”的爱情也拿来当了噱头,以前敢吗?就《辛亥
革命》而言,本来也是准备让成龙和李冰冰激情一把的,只因导演张黎还
是一个比较“保守”(个人很欣赏他在这一点上的保守)的导演而作罢;
当然以近两年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模式来选择,你最差的选择还可以去
“数星星”。但是,你最不应该选择的观看方法是用历史和现实比较的方
法去看我们的主旋律电影,那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无论哪一场
革命,当初先行者所鼓吹的理想最终都化作日后现实中的莺歌燕舞纸醉金
迷,当初先行者所作的每一个承诺都将因为人性之恶和制度之殇而无法兑
现。所以,为了不自取其辱,我建议这样去看主旋律:去欣赏中国历史上
每一次风云际会时代变革中的弄潮儿的理想和信念,我一直以为为了某种
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家舍业牺牲生命的行为都值得尊重,哪怕他们的理想和
信念并非和你相同。因为,在历史长河中,其实每一个牺牲都值得铭记。
《辛亥革命》这样的电影是注定不会复制《建国大业》的“辉煌”的,尽
管同样的明星云集,但是电影所涉及的事件在中国现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
形态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建国”同日而语。虽然官方态度一向承认
该事件和自身历史具有承上启下的关系,但是毕竟亲疏有别内外有序。所
以《辛亥革命》不可能如《建国》《建党》那样得到官方不遗余力的扶持,
而在中国,官方的态度对一部主旋律电影的命运通常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力。其二,《建国大业》是一部特殊的电影,恐怕也将会是一个空前绝后
的孤例,具有不可复制性,我们已经看到了,今年的《建党大业》就没有
复制《建国》的“神话”。这里面除了宣传、鼓动等场外的技术因素之外,
审美疲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辛亥革命》只能是一部“成
龙电影”,无他。
尽管这是一部群星电影,尽管在真正的辛亥革命中,“孙黄并列”,黄兴
为第一实干家,但在这样一部电影中的第一主角无疑应该是赵文瑄饰演的
孙中山,可是可以预料的是,成龙扮演的黄兴不可避免地在片中以他固定
的“孤胆英雄”的模式,完成了对《辛亥革命》的“掌控”。我丝毫不讨
厌成龙,并且成龙在本片中的表现也中规中矩,甚至他的宝贝儿子出场不
多,也胜任了他的角色要求,而且很多人选择观看本片也是冲着成龙去的。
但是,这种商业目的凌驾于艺术原则之上的做法,无法更多地体现出影片
应有的价值。
10
但摄影出身的执行导演张黎在本片中体现出了他的特长,《辛亥革命》中
多次出现的战争场面表现出了极佳的视觉冲击力,战争场面的惨烈程度在
动作层面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在一部涉及战争的历史电影中这是不可
或缺的。在现代电影中,场面真实道具准确美工精良是一部好电影的外围
基础,纵然《泰坦尼克号》故事再动人再煽情,若无冰海沉船那令人窒息
的视觉效应,又有多大趣味呢?所以,内容固然重要,但形式亦不可忽视。
在这一点上,张黎可以打九十分。然而,毕竟是拍电视剧出身的导演,无
论怎么回避,在《辛亥革命》中依然存在着电视剧的影子,影片从广州起
义开始,到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结束,基本上按照打打仗、讲讲话、开
开会的顺序进行单曲循环。电影节奏相当快,倒是挑剔不出任何拖沓的地
方,即使是黄兴和徐宗汉(李冰冰)的感情戏路,也以闪回的方式穿插在
战争场面之中,虽然这不利于人物性格塑造和心理刻画,但出现在这种全
景式连环图画般的主旋律电影中,其实并无害处。问题在于,单独分开看,
广州举事、武昌起义、阳夏之战、创制共和等四部分都不失为精彩,文戏
有动情之处,武戏有激扬之态,但若联系到一起则成为了一杯温吞水,不
过不失,四平八稳,处处亮点变成了处处庸常。原本成龙和李冰冰的所谓
“激情戏”被张黎删掉则实在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否则,在这样一部旨在
回顾历史的“纪录片”中出现那样的场景一定会属于雷点的。张黎的电视
剧作品之所以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就是因为他的“保守”,能保持一定的
严肃性和历史感,他把他的创作理念带到了《辛亥革命》中,无疑是一件
好事,值得去肯定。
如果说到表演,无论是成龙还是扮演孙中山的“专业户”赵文瑄,其实都
不如次要角色、孙淳扮演的袁世凯令人印象深刻。这个“袁世凯”,虚伪
但不令人讨厌,冷酷但不令人恐惧,他是一个政治人物,不是流氓无赖。
我以为市侩精神和政治头脑的完美结合成就了袁世凯,而孙淳则演活了这
一点。虽然关于袁世凯称帝事件不属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的内容,但
传统的历史观点中“窃国大盗”的论定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争议,这不在
本文讨论之中。而我觉得《辛亥革命》中更冷静更客观更全面的态度来自
于对西方列强的描写。
从前我们提及清末民初的历史,必定强调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凡涉及到
的西方使节等人物形象,必定都是野蛮的、无礼的、甚至是非人性的。但
是,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清楚了,是我们的历史在有意识地妖魔化西方
人,就如同西方人也在有意识地妖魔化我们一样。西方列强入侵瓜分中国,
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经济利益的争夺,所有的一切罪恶都来自于利益的不
同,以及文明的冲突。明白了这一点就有助于从政治的全局的观点看待一
百年前的中国耻辱,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中对于西方列强势力的代
表人物的描写是冷静的、符合政治性的,没有偏激情绪的,而其中美国自
由人士荷马李就是“西方人一贯敌视中国革命”之观点的有力反证。各国
文明冲突和融合从来都无法用一种历史语言来固定,它的复杂纷扰远非我
们过去的历史所定义的那样简单。因为总会有一些情感、信念和理想会超
越国家界限,那就是人性中光明的一面。虽然,影片中关于“西方列强”
的场面很少,但可贵的是,并没有以个体的人物形象代替整个历史形态,
11
而是以人物行为来以点带面地表现两种文明的不同,并且客观地表现了它
们之间可以相通的地方。因为历史不是无缘无故的爱恨情仇,总是有它自
身的固有规律,那就是:利益的取舍。《辛亥革命》在这一点上做到了。
所以,我以为这部《辛亥革命》中最值得的肯定的就是这种较为开放的意
识形态,并没有一味地丑化任何一个敌对阵营,哪怕它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这样的进步还可以在其他很多主旋律电影中找到,远者,如《高山下的花
环》、《血战台儿庄》等等、近者如《建国大业》、《喋血孤城》等等,
中间还有在每年的献礼风潮中大量出现一闪即逝并被人们迅速忘却的无
数献礼影片。虽然,我们无法将历史承诺和现实际遇愉快地联系到一起,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电影中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这种意识形态的进步,
相对于中国电影畸形的审查制度,这,总算是能挑出来的一件好事。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12:42: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61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