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禛怎么读

更新时间:2022-12-08 12:39:49 阅读: 评论:0

春季辅导班招生广告词-比喻的意思


2022年12月8日发(作者:楚王是谁)

王渔洋何以慝刘祯

一一王士稹晚年笔记读札

0魏伯河

摘 要:王士祺(渔洋山人)在其著作(《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和 分甘余话》中,多次贬斥建安七子

之一的刘桢,认为刘桢的诗“无一语可采”,钟嵘《诗品》把刘桢与曾植并称“曹刘”为严重的“舛谬”。这是

由于王士稹力主“神韵说”的文学偏见和刘桢作品的大量失传所造成的。

关键词:刘桢王士稹神韵说

王士稹(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

亭,晚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出身官僚世

家,本人累官刑部尚书。其主要成就却在文学领域,一生

勤于笔耕,著述繁富,论诗主神韵说,在诗歌创作方面为

一代盟主,在清代影响很大,在文学史上亦有重要地位。

71岁罢官家居后,仍耕耘不辍,著有笔记《古夫于亭杂

录》和《分甘余话》二种。二书卷帙不多,但涉及内容广

泛,而其精华所在则主要还是品评诗歌创作和阐释诗歌理

论。近日读过二书,颇有收获。间有疑义,录为笔札。

、王士稹贬斥刘桢

《古夫于亭杂录》卷五“诗品舛谬”条云:

钟嵘《诗品 ,余少时深喜之,今始知其

舛谬不少。嵘以三品铨叙作者,自譬诸“九品论

人,七略裁士”,乃以刘桢与陈思并称,以为文

章之圣。夫桢之视植,岂但斥鹌之与鲲鹏邪!又

置曾孟德下品,而桢与王粲反居上品。他如上品

之陆机、潘岳,宜在中品;中品之刘琨、郭璞、

陶潜、鲍照、谢跳、江淹,下品之魏武,宜在上

品;下品之徐斡、谢庄、王融、帛道猷、汤惠

休,宜在中品。而位置颠错,黑白混淆,千秋定

论,谓之何哉?建安诸子,伟长实胜公斡,而嵘

讥其“以莛叩钟”,乖反弥甚。至以陶潜出于应

璩、郭璞出于潘岳、鲍照出于二张,尤陋矣,又

不足深辩也。f 】

这一论述影响颇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品

题诸诗,亦皆惬当”[ ,赵伯陶先生也在本书点校《前言》

中评价上述论述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诗学观,识

见甚商”,[3]当然应该包括上述的观点。但上述观点真的没

有问题吗?

笔者以为,王氏这段论述固然有其卓见,尤其是对于

曹操、陶潜应置上品,符合事实,持论公正。“反映了作

者的诗学观”固然不错,但并非全无偏颇,例如对刘桢贬

;斥太过,就有悖情理,明显失于公允。刘桢应置何品,王

2013.03

氏虽未言明,但在其意识中,似乎只能居于下品,甚至应

该置之品外了。

其实,王渔洋贬斥刘桢是一贯的 在此前写作的《香

祖笔记》卷八中,他就直陈过类似的观点:

古人同调齐名,大抵不甚相远,独刘桢与

思王并称,予所不解。建安七子,自孔文举不当

与诸人同流,此外如陈琳之((饮马长城窟行 ,

阮璃之《定情诗 ,徐斡之《室思》,皆有汉人

风矩,惟桢诗无一语可采,而自古在昔,并称曹

刘,未有驳正其非者。钟嵘又谓其“仗气爱奇,

动多振绝,思王而下,桢为独步”,殊似呓语,

岂佳处今不传耶?乃秦少游亦云: “五字一何

工,妙绝冠俦匹。”殆亦耳食之习。

这里竟然说刘桢的诗“一无可采”,更见极端。不

仅指斥钟嵘的话“殊似呓语”,连赞赏过刘桢的秦观(少

游)也被牵连,被认为患了耳食之弊,只会人云亦云了。

刘桢果然如此不堪么?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文学

史实。

二、刘桢的文学地位

刘桢(约175—217)[ ,字公斡,东汉末宁阳人,出

身文学世家,其祖父(一说为其父)刘梁曾任北新城长、

野王令,他在经学研究、文学创作方面均有较高造诣。刘

桢少年时即有“神童”之誉,所作文赋受人激赏,对《诗

经》的研究也颇为深入,后受曹操征辟,曾任丞相掾属、

平原侯庶子、五官中郎将文学等职 系东汉末诗人、文学

家,“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操父子及王粲、徐斡等人交

往密切,尤为曹丕、曹植兄弟所推重。他在“七子”中年

齿最幼,但秉性刚直,清高自持,虽为文学侍从之臣,却

无政治奴婢恶习,即便被罚劳役也不改其光明磊落的本

性。他的五言诗被曹丕誉为“妙绝时人”,为建安文学

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代诗家乃至将其与曹植并称为

“曹刘”。自两晋、六朝以迄唐宋元明,许多著名诗人如

左思、谢灵运、鲍照、江淹、刘孝绰、李攀龙等都曾模拟

其诗作,足见其影响之大。

刘桢能否与曹植颉颃,历来颇有争论。但与七子中

其他人比较,刘桢诗歌的特点是很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刘

桢诗歌颇富“逸气”。而所谓“逸气”,即俊逸之气,是

一种超脱凡俗的气概、气度,表现为胸中之气自然流露,

奔涌而出,不加遏制;不刻意追求艺术形式和辞藻,而擅

长用质直畅达的语言表现慷慨任气的风格情调。这在主张

“文气说”的曹丕眼里,其诗歌受到高度评价并不奇怪。

曹丕认为: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

致。”[5 按照这样的标准,王粲虽然“善于辞赋”,但“惜

其体弱,不足起其文”;徐斡辞赋为王粲之匹,但“时有

齐气”(s];孔融“不能持论,理不胜辞”,应璩又“和而不

壮”;陈琳、阮璃擅长的则主要是“章表书记”之类的应

用文体。当然曹丕推举刘桢,并非没有余地,如在赞赏其

“有逸气”之后,紧接着说“但未道耳”,并且有“壮而

不密”的缺欠。

我们知道,建安文学由三曹和七子为代表,以“建安

风骨”为人所称道。何谓“建安风骨”?一般认为,就是

建安作家在作品中由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

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所构成的具有强劲风力、骨气

的时代风格。而这些特点,在刘桢作品中都有集中的表现。

在一定程度上说,刘桢应该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之一。

到了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渐趋成熟,主要标志是

《文心雕龙》和《诗品》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两书对

刘桢的评价都很高。 《文心雕龙》主要就整个建安文学立

论,容后文叙说。钟嵘《诗品》评论刘桢的五言诗“其源

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已下,桢称独步”,并

倡言“曹刘乃文章之圣”。与之相对应的,是文学创作领

域模拟刘桢诗歌的蔚成风气。兹时以后,“曹(植)刘

(桢)并称”的现象屡见于文论和词章,如裴子野、萧

统、杜甫、元稹等论诗,莫不以此为惯用语。皎然《诗

式》中评价《邺中集》称:

邺中七子,陈王最高。刘桢辞气,偏正得

其中,不拘对属,偶或有之,语与兴驱,势随情

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与十九首其流一也。口

《邺中集》是曹丕手编的建安七子的诗集,皎然评骘

七子,曹植之外,只涉及到刘桢,盛称其诗“不由作意,

气格自高”。可见在这位诗僧心目中,刘桢是七子中仅次

于曹植的。

至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正式提出“曹刘

体”之名目 ,成为基本的文学常识之一。金代元好问在

《论诗绝句》中更有“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

雄”的名句,以至于王士稹虽然对“自古在昔,并称曹

刘”感到不可理解,但却无法回避这一事实。

由上可知,刘桢一直跻身于文学史上一流诗人之列。

三、王士稹贬斥刘桢的原因探讨

那么,王士稹何以如此贬斥刘桢?笔者以为,原因大

概有二:

(一)刘桢的诗风不符合王士稹力倡的“神韵说”

“神韵说”是王士稹大力倡导的诗学主张。类似主

张并非他的创新发明,唐宋以来倡导者不乏其人,如司空

图、范温、严羽、胡应麟、王夫之等。王氏所谓“神韵”

之说,实际上主要是继承了唐司空图“自然”“冲淡”和

宋严羽“妙悟”“兴趣”之说,以“不着一字,尽得风

流”为作诗要决,追求“色相俱空”,“天然不可凑泊”

的境界。不过由于王士稹在清前期诗坛长期处于领袖地

位,且终生倡导不遗余力,其说遂大行于世。

王氏阐释其神韵说的论述在这两部笔记中随处可见。

如《分甘余话》卷四“诗评”条云:

或问“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答日:

太白诗: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高望秋

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

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襄阳荮: “挂席几千

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常

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不可见,日暮空闻

钟。”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

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又如《古夫于亭杂录》卷三“点金成铁”条云:

右丞诗: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

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兴来、神来,天然入

妙,不可凑泊。…

从王士稹标举的这几首作为范本的作品来看,作者显

然都不是直抒胸臆的。结合王士稹在其他书文中对作家作

品的点评,可知他最推崇的是陶潜、王维和韦应物。我们

知道,陶、王、韦固然是优秀的诗人,但并不代表中国古

代诗歌的主流。相反,对不符合其文学主张的作家作品,

则极力排挞、贬低,如赵执信的《谈龙录》就曾说他“酷

不喜少陵”,“又薄乐天”。对于其他许多现实性较强的

诗人如柳宗元、元稹、刘禹锡、杜牧、杜苟鹤、罗隐等,

也都一概采取排斥、指责的态度。

如《分甘余话》卷三“评柳宗元、韦应物诗”:

东坡谓柳柳州诗“在陶彭泽下、韦苏州

上”。此言误矣。余更其语日: “韦诗在陶彭泽

下、柳柳州上。”余昔在扬州作 论诗绝句》有

云: “风怀澄澹推韦柳,佳处多从五字求。解识

无声弦指妙,柳州哪得并苏州。”又常谓陶如佛

语,韦如菩萨语,王右丞如祖师语也。…

把柳宗元贬抑于韦应物之下,显然也是有失公允的。

神韵说不主张直抒胸臆,反对直面社会现实,显然

与清代思想禁锢有直接关系,这也为清代统治者所乐于掺

受。其贡献固然是从一个方面丰富了古典诗歌的理论 库.

发展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流派,但由于过分执着于门户之见,

极力排诋不同的文学流派,因而其流弊亦不容忽视。

《古夫于亭杂录》卷二有《论韩苏好士》一条,颇有

意味:

古今推好士者率以韩苏并称。余尝考之,

退之非子瞻比也。李翱((与韩侍郎书》云: “如

兄者颇亦好贤,然必甚有文辞,兼能附己。顺我

之欲,则汲汲孜孜引拔之矣;若不能然,则将乞

丐不日医,安肯汲汲孜孜为之先后”云云。由此观

之,退之但喜附己者耳,安能尽天下之才如子瞻

之好士者哉!【12

。 有趣的是,把李翱批评韩愈的话拿来对照王士稹的诗詈

2O13.O3

学评论,竟然若合符契。由此联想到:是否是这种狭隘的

门户之见,限制了王士稹才华的尽情施展与发挥,使其虽

然主盟文坛数十年,并且著作等身,却不能跻身于文学史

上一流大家之列呢?

了解了王士稹的神韵说及其对不同风格作家作品的排

斥,刘桢直抒胸臆、慷慨使气的作品何以受到贬斥就不难

理解了。

(二)刘桢作品的大量散失也影响到人们的评价

刘桢本是一位高产的作家,然而作品绝大部分散佚

不存,最受称道的五言诗,篇幅完整的也仅流传下来15首

(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所辑《刘公斡集》所

N25首,系包括残篇剩句在内),按其内容可分为赠答、

宴饮、杂诗及其他,另有辞赋、散文数篇,远非其创作的

全貌。这是极为可惜的。

从前人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刘桢其实是兼善各体的

作家。 .

刘桢的诗作应该有很多。这一方面可以从前人总体评

价和刘桢现存诗歌的差异中发现端倪,例如刘勰在《文心

雕龙・时序》中评价建安文学:“观其时文,雅好慷慨,

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

也。”在《明诗》篇中又评论当时诗人:“慷慨以任气,

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

昭晰之能。”《才性》篇称刘桢的诗“言壮而情骇”。而

披览刘桢现存诗歌,除了《赠从弟三首》中的第二首体现

了“仗气爱奇”“真骨凌霜”“梗概而多气”外,那些写

景抒情的诗则清秀绮丽有余而慷慨之气不足,尤其是直接

反映当时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疾苦的诗作竟一首不见,使

人觉得与“陈思以下,桢称独步”的评价难以相称。这只

能说是由于刘桢诗文佚失过多所致,而不宜认为是前人评

价失当。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后人拟作中发现奥秘。即如

《鲍照集》中今所存的《学刘公斡体五首》,除第二首有

可能摹仿刘桢《赠从弟三首》中“亭亭山上松”一首外,

其他各诗很难确指为摹仿刘桢现存诗歌中的某一首。其实只

要跳出刘桢现存诗歌这一狭小的圈子,答案并不难寻觅,鲍

照是否模拟了大部分刘桢原诗我们今天已无法见到了。

晋张隐《文士传》称刘桢: “以文才知名,年八九

岁能诵《论语》、《诗经》及篇赋数万言,警悟辩捷,

所问应声而答,当其辞气锋烈,莫有折者。家居著《鲁

都赋》,述东国风土之美,词极温丽。”除《鲁都赋》

外,刘桢现存辞赋还有《黎阳山赋》、 《遂志赋》、《瓜

赋》、《大暑赋》、《清虑赋》(有的已非全篇)等,均

短小精萃、描摹生动、不事铺张、清新可喜。反映了辞赋

创作从汉代大赋向精致短篇转变的历史轨迹。

刘桢有著《毛诗义问》十卷,原书已佚,其中一处曾

被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所引,看来对后世产生过一定的

影响。《清史稿》著录有《毛诗义问》一卷,当为辑本。

日本新美宽、铃木隆一编《辑佚》收录日本典籍保存的中

国《诗经》研究著述佚文220条,其中就有一条源于刘桢的

《毛诗义问》。由此可知,刘桢对《诗经》有过深入的研

究,其文学主张或许也在其中多有阐发。

心雕龙・书记》中亦说:“公干笺记,丽而规益,子桓弗

论,故世所共遗。若略名取实,则有美于诗矣。”可见刘

桢对实用文体写作也是驾轻就熟,不同凡响,可惜这些

“有美于诗”的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

可以肯定地说,刘桢如果仅凭现存的十几首诗,的确

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而评价一位年代久远的著名

诗人,不能不重视历代评论家已形成公论的意见。正像近

人刘师培先生所说:“历代文章得失,后人评论每不及同

时人评论之确切。良以汉魏六朝之文,五代后已多散佚,

传于今者益加残缺。……盖去古愈近所览文章愈多,其所

评论亦当愈可信。”… 本来,王士稹在《香祖笔记》中

已经朦胧地感觉到刘桢名实之间的差距可能是“佳处今不

传”,但傲慢和偏见却使他未能向前再进一步,以致与刘

师培所阐述的文学史上的规律性现象失之交臂。王士稹贬

斥刘桢,以为“桢之视植,岂但斥鹌之与鲲鹏邪”,并指

责钟嵘将刘桢置于上品、与曹植并称“文章之圣”是无法

原谅的“舛谬”,显然也是仅以现存诗歌为依据的。而称

“建安诸子,伟长实胜公斡”,则无疑是因为徐斡的传世

作品明显多于刘桢的缘故。由此不难发现王士稹在评价古

代作家作品时有失偏颇和太过武断。

或许有人会说:依据传世作品评价历史上的作家,

不是实事求是的表现么?此说虽有一定道理,但显然也是

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因为像刘桢那样“自古在昔,并称曹

刘,未有驳正其非者”,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历史事实?

渔洋批评秦观称许刘桢为“耳食之习”,但千余年间刘桢

盛名不衰,“未有驳正其非者”,难道大家都是“耳食之

习”吗?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注释:

[t】f 3】【1 0】【1 2】【清】王士稹著,赵伯陶点校:《古夫于亭杂

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g-版,第1 02页,前言第3页,第6 0

页,第48页。

[2]参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二二,子部三二。

[4】据《建安七子年谱》,刘桢约生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 75)前

后,见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北京:中华书局,1 989年版,

第36 3页。

[5]参见曹丕《典论・论文》。

【6]齐气:齐地之气,特点是比较舒缓,属于阴柔的一类。

[7】【唐】皎然:《诗式》,收入《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版,第29页。

[8】参见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以人而论则有苏李体(李陵

苏武也)、曹刘体(子建公干也)。”

【9】【11】【清】王士稹: 《分甘余话》,北京:中华书局,1 989年

版,第86页,第64页。

[13]刘师培: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 《刘师培讲国学》,北

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页。

除此之外,刘桢还擅长公文的写作。陆厥《与沈约

书》中曾提到:“刘桢奏书,大明体势之致。”刘勰《文 (魏伯河济南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250031)

2013.O3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12:39: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60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彝读什么
标签:禛怎么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