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女神》
埃及史前文化丰富,在尼罗河流域以耕织为主的农业部落很早就已形成,由实用发展起
来的制陶工艺也趋发达。现今所见最早的作品是阿姆拉提时期的彩陶塑女像。这是立像,2
8厘米高,双手高举向内卷曲,头很小成蛋形,无眉目秀发,上身裸露,胸前垂挂两只娇小、
对称的乳房,细腰宽臀,以起伏变化的曲线构成洗练、单纯的人体,际以上着棕红色,可能
是赤裸的肤色,下身呈灰褐色,像是穿着简洁的裙子。从高举的双臂,随势弯曲的姿势看,
好像在翩翩起舞,整个形象给人以生动活泼的动感。
从这尊陶塑女像看,远古埃及的雕塑造型自由奔放,重整体造型,艺术语言简练概括,
大胆舍去一切人体细节,单纯到接近抽象,如今看来颇有现代感。
古埃及的艺术正是为了永恒的来世,为了死者的生命继续存在而创作,有着严格的程序
和造型法则。在雕刻艺术方面,古埃及人遵循“正面律”法则,人物雕像的头部和躯干都必须
保持垂直,其面部、双肩和胸部必须是正面展示。
古埃及人的雕像不但要面貌与真人相似,而且要有与人物身份、社会地位适应的特殊标
准。根据人物身体不同部分和性别差异,雕像被涂以不同的颜色。
早在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500—前3100年),埃及就有了雕刻,供作雕刻的材料有
石头、骨头、象牙以及粘土等;进入法老时代后,以石头为主要原料,另外还有金属和木材
等等。
古王国时期的雕刻以古拙、形象逼真为特点。凡法老的肖像造成正面、呆板、端庄而呈
静止状态,体现出神圣、凛然不可侵犯,这类雕像多以闪长岩和玄武岩制作而成。法老立像
呈跨步姿势,一脚在前,一只手握着权杖或双手紧贴于身体两侧;坐像则表现为双手放在膝
头或双肩交迭胸前,两眼直视前方,脸部冷漠,毫不流露任何感情。
例如,在吉萨第4王朝(约公元前2613—前2498年)法老哈夫拉金字塔附属的祭庙
中,发现了一批哈夫拉雕像,其中一尊较为完整,表现哈夫拉端坐于宝座之上,双手放在膝
上,两眼平视,目空一切,头后面有鹰神荷鲁斯,正张开双翼保护着法老。这座雕像是用一
整块闪长岩雕刻而成,朴实无华,被认为是古王国时期雕像的最高典范。
到了法老孟考拉统治时期,雕刻愈益精致,栩栩如生。以《门考拉和王后像》为例,这
尊双人雕像呈现法老夫妻并肩而立的姿态:孟考拉的双臂垂直贴着大腿,手握成拳状,唯大
拇指明显可见;王后站在他的身旁,用一条胳臂亲切地揽着他的腰。《门考拉和王后像》技
法娴熟,既保持了法老的威仪,又真实生动地表现出男女体态的不同之美。
古王国时期的雕像通常着以接近人体皮肤的颜色:男子身体涂以棕红色,女子涂以淡黄
色。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第4王朝初年拉霍太普王子及其妻诺弗尔特公主雕像。[3]这
两尊雕像着色技术高超,王子是棕红色的肤色,浓黑的头发;公主则是娇嫩的淡黄肤色,身
着白色薄纱长衣,颈部装饰着美丽的项链,她那圆而丰满的面庞周围是丛丛秀丽的黑发,透
明玉石镶嵌的眼珠更使雕像栩栩如生。据说当年参加发掘的工人打开墓室后,发现这两尊雕
像目光炯炯,竟吓得惊慌地逃出墓室。
古王国时期贵族官员和贫民百姓的雕像,一般比法老的雕像要小得多,虽不如法老威严,
却更富有表现力,其中最出色的代表是《村长像》和《书吏像》。《村长像》是一尊木雕立
像,其主人公卡珀是第5王朝的官吏,并非一村之长。雕像颇具个性,圆头阔顶,身体矮
胖结实,肥胖的面额上长着一个不大的鼻子,微微向前翘起的嘴唇,双眼镶有晶莹的带色石
粒,显得精力充沛,盛气凌人。[4]他手持一根木杖,一副粗壮贵族的派头,形象塑造的极
为真实、生动。1860年在萨卡拉发掘现场的工人们,发现这尊木雕像酷似他们所熟悉的一
位村长,都不约而同地惊讶地喊到:“这不是咱们的村长吗?”于是,卡珀雕像就以“村长像”
这个名字叫开了,沿用至今。
《书吏像》是一尊石灰石彩色雕像,表现书吏盘腿端坐,一手持书板,一手握着芦笔,
凝神倾听上司的指示,随时准备记录的勤勉形象,他的脸上露出小心谨慎和专心致志的精神。
[5]雕刻家抓住了书吏身材特点,表现了因长年累月伏案书写而变得松弛下垂的腹部肌肉和
纤细颀长的手指,创作了一件写实手法很好的雕刻作品。
古王国的陵墓中曾发现大量奴仆俑像,虽然质地低劣,但其艺术性并不因之减色。这类
雕像不受礼仪拘束,表现得更加自由,题材范围很广,有牛耕、船驶、织布、酿酒和烤制面
包等等。
中王国时期的雕刻艺术活动远不如古王国那样广泛普及,现今发现的雕刻艺术品寥寥无
几。从现存为数不多的雕刻作品来看,一方面是承袭古王国的传统模式,形象枯燥刻板,毫
无生气;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摆脱俗套的佳作,表明此时的艺术家力求创新,把所雕刻人
物的内心感受传达出来,尤其是法老雕像的制作,颇具新意。艺术家们在塑造法老形象时,
不再把他当作一尊神像去刻画,而是把他塑造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模样。
《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头像》是这一时期埃及雕刻中卓越的范例,代表着中王国时期雕刻
作品所表现的创新特征。这尊头像是用灰色花岗岩雕成的,表现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微锁眉头,
眼光沉思,面部略显不安,流露出他内心忧虑的情绪,而紧闭的双唇、脸部的骨骼和肌肉的
线条则又表现出他那冷酷、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力量。[7]头像上呈现的自大和忧虑神情取代
了先前古王国雕像上的那种自信、威严的表情。类似的创新作品,
中王国时期雕刻艺术的创新风格,还表现在贵族墓主陪葬的木雕俑像上。这种做法始于
古王国的末期,贵族墓地随葬品中出现的木雕群俑像,表现士兵、农民、工匠、家庭仆役职
业性的群体活动和劳动场面,到中王国时期才见普遍。这些木雕虽然制作粗糙,但动作逼真,
丝毫不受传统制作的约束,充分反映了当时埃及人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中王国初期,发
现于阿西尤特一个将军墓中的《行进中的士兵群像》木雕,表现40名士兵威风凛凛,持矛
执盾,成四列纵队,浩浩荡荡,向前挺进的情景。
新王国时期,随着埃及帝国的建立,财富不断增长,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给雕刻带来了新变化。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320年)初年,雕刻作品富丽精致,
艺术手法趋于成熟,一向以端庄、威严、呆板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法老雕像,这时换上了优雅、
柔和、精致的风格。有许多新王国法老的雕像,表现出当时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如图特摩斯
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雕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法老之像,从神圣端庄的理想主
义境界里解放出来,赋予人间的优美品性,这种变化是后来出现的阿玛尔那雕刻艺术的前奏。
新王国初期法老雕像的艺术风格可以从图特摩斯三世的一尊片岩雕像上反映出来。这位
能征善战的法老被艺术家用有力的线条塑造成一个英俊少年形象,脸部露出隐隐约约的安详
微笑。发现于底比斯阿蒙神庙的《阿蒙霍特普三世头像》,[14]呈现出这位法老的细长脸面,
杏仁形的双眼,柔软的嘴唇和笔直的鼻梁,完全是一副和蔼敦厚的普通人的面孔。
埃赫那吞宗教改革期间,埃及的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埃赫那吞(即阿蒙霍特普四世)
提倡描写现实,反对传统模式,他给艺术家们以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打破陈规,根据真实
生活从事艺术创作。由于埃赫那吞改革时期的文物主要见于日后成为废墟的阿玛尔那,历史
上称之为“阿玛尔那艺术”。这种创新的艺术风格称为“阿玛尔那风格”。
阿玛尔那艺术中最值得注意之处是描绘这位法老及其家庭的方法,它屏弃了旧时的清规
戒律,把他们描绘为真实的人。在雕像的创作方面,打破古王国时期平滞呆板的手法,朝着
接近于生动活泼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阿玛尔那最著名的雕刻家图特摩斯的工作室遗址
上,曾发现大批埃赫那吞、涅菲尔提提王后和他们女儿的全身像和半身雕像。这些雕像真实
地再现了各自的面貌和体形特征。
涅菲尔提提王后的彩色半身雕像,[15]这就是世界艺术史上脍炙人口的《涅菲尔提提胸
像》。胸像出土时面孔十分清晰:浓黑的眉毛,深红的双唇,淡黄色的皮肤,清秀细致。头
上的王冠和胸前项链色彩鲜艳,光泽如新,细长的脖颈和清瘦的脸颊逼真地反映了涅菲尔提
提本人的个性特征。整座胸像透出一股异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不愧为世界雕刻艺术的杰作。
现在,一般艺术史著作都举《涅菲尔提提胸像》为阿玛尔那艺术的最佳作品。
在图坦卡蒙秘密墓室出土的丰富随葬品中,有一尊无臂无腿的《图坦卡蒙着色木雕像》,
呈现出一副英俊青年的面孔:大而亮的杏核眼,柔软丰满的嘴唇,黑曜石镶嵌的眼珠,活灵
活现,充满青春朝气,清楚地表明了这位法老青年时代风华正茂的形象。
第19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热衷于为自己大树雕像,从神庙里真人大小的雕像
到阿布辛拜勒大庙前倚山而立的巨石坐像都体现了这位法老的嗜好。其中最能体现出阿玛尔
那艺术风格的,莫过于立在卡尔纳克神庙里的一尊拉美西斯二世坐像。[17]这尊坐像比例均
称,面部表情自然祥和,毫无法老众多其他雕像的那种盛气凌人的姿态,完全是一副写实风
格的艺术作品。新王国以后,雕刻艺术屏弃了阿玛尔那的写实风格,变成了一种对古老艺术
的模仿,晚期的雕像制作,更是一味仿制古王国艺术的倾向。
阿布辛贝神庙位于埃及阿斯旺以南280千米处,建于公元前1300-前1233年,是古埃
及最伟大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所建。
这座宏伟的建筑物被称为“受阿蒙宠爱的拉美西斯的神庙”,而这亦是拉美西斯
二世在位期间为其最宠爱的妻子──奈菲尔塔莉,在努比亚所兴建六座石建神庙的其
中一座,目的是为了向埃及南面努比亚宣示国威,并在该地区巩固埃及宗教的地位。
神庙深达60馀公尺,每年春分及秋分这两天,阳光会直接照进洞内最深处,让
整个神殿闪闪发光。后来因为阿斯旺水坝的兴建,联合国决定将神庙切割并上移200公尺,
以避免神庙遭水淹没,不过因为无法如古埃及人般确切掌握天文,现在阳光照进的时间已有
偏差。
3000多年前的神庙设计者和建筑师们,精确地运用天文学、星象学、地理学等知
识,按照要求把神庙设计成为只有在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2月22日)和奠基日(10
月22日),旭日的霞光金辉才能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60米深的庙廊,被撒在神庙
尽头的拉美西斯二世石雕巨像的全身上下,而左右的其他巨型石雕都享受不到太阳神
赐予的这种厚爱,人们把这一奇观发生的时日称作“太阳节”。
卡纳克神庙是埃及中王国及新王国时期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太阳神阿蒙神的崇拜中
心,古埃及最大的神庙所在地。在开罗以南700千米处的尼罗河东岸。
希腊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南端。陆地上北面与保加利亚、马其顿以及阿尔巴尼亚
接壤,东部则与土耳其接壤,濒临爱琴海,西南临爱奥尼亚海及地中海。希腊被誉为是西方
文明的发源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并对三大洲的历史发展有过重大影响。
最大半岛是伯罗奔尼撒半岛,最大岛屿为克里特岛。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冬
温湿,夏干热。平均气温冬季6~13℃,夏季23~33℃。年平均降水量400-1000毫
米。
希腊神话源于古老的爱琴文明,和中国商周文明略有相像之处。他们是西洋文
明的始祖,具有卓越的天性和不凡的想像力。在那原始时代,他们对自然现象,对人
的生死,都感到神秘和难解,于是他们不断地幻想、不断地沉思。在他们想像中,宇
宙万物都拥有生命。然而在多利亚人入侵爱琴文明后,因为所生活的希腊半岛人口过
剩,他们不得不向外寻拓生活空间。这时候他们崇拜英雄豪杰,因而产生了许多人神
交织的民族英雄故事。这些众人所创造的人、神、物的故事,经由时间的淬链,就被
史家统称为“希腊神话”,西元前十一二世纪到七、八世纪间则被称为“神话时代”。
神话故事最初都是口耳相传,直至西元前七世纪才由大诗人荷马统整记录于《史诗》
中。
相传古希腊有奥林匹斯十二主神:宙斯(Zeus)——众神之主,主神
赫拉(Hera)——天后、妇女的保护神、掌管婚姻和生育(克洛诺斯和瑞亚的长女,
宙斯的姐姐和妻子)
波塞冬(Poidon)——海神、水神(宙斯的哥哥)
哈迪斯(Hades)——冥王,四大创世神之一
雅典娜(Athena)——智慧女神、胜利女神、女战神、三处女神之一(阿瑞斯代表
的是暴力与血腥之战,雅典娜则代表正义之战)
阿佛洛狄忒(Aphrodite)——美与爱女神
阿瑞斯(Ares)——战神
其他著名神祇如: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并被称为先知者,赫拉克勒斯——
著名的大力神、德墨忒尔——农事和丰产女神,他们掌管自然和生活的各种现象与事
物,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匹斯神统体系。赫斯提亚——炉灶女神。三处女神之一
奥古斯特·罗丹,法国雕塑艺术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纹理和造型表现他的,倾注以
巨大的心理影响力,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罗丹在欧
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
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1917年11月17日欧洲两千多年来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
者、20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创造者、法国雕刻家罗丹逝世。
伟大的老师
罗丹不仅是一位雕塑大师,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的学生或者助手,哪怕
是仅仅有过交往,都在艺术上深受罗丹的影响。但罗丹作为先生从不在艺术观点上束
缚学生们,因此他的学生都能成熟为自己的独特风格而脱颖而出。他们学习的是罗丹
的创造精神,所以其中出类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后与老师齐名。
伟大的人格
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
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
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以此而论,罗丹是最杰出
的现实主义雕刻大师。然而,他的伟大,还在于他的深刻思想:他没有浪漫派中容易
见到的那些弊病,如肤浅的热情,空洞的夸张,虚假的内涵。他偏爱悲壮的主题,善
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动人之情,又启人
之思,使我们得以神游于心灵的波涛,生命的奥义,宇宙的玄远,创造的神奇。由此
观之,罗丹又超越了浪漫主义,超越了门户派别,超越了时代和区域,成为历史星河
中一颗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将其毕生投入到对艺术
执着追求和人生种种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
新的艺术手法。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启迪
着人们不停地思考。
青铜时代
以一个像植物一样律动而舒展的青年人体,表现人类刚从自然束缚中舒醒过来的
状态,以象征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时代特征。这件作品与学院艺术的风格迥然不同,
因而受到攻击和诋毁,成为艺术界争论的对象,不断地遭到攻击。但是历史证明,罗
丹的这件人体雕塑,是人类文明初始的真实象征和生动写照。《青铜时代》,青铜,
高1.74米,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76-1877年,现位于法国卢森堡公园。
1878年,罗丹展出《青铜时代》引起了不少议论,许多人不承认这是艺术作品,
因为它太逼真了,说它是根据真人塑造的。此事对罗丹震动不小,使他开始思考作品的表
现问题,他感到极端近似意味着毫无新意,且不利于表现深层的思想感情。因此,罗丹以后
的作品形象生动且富于内在的精神气息。他的代表作《地狱之门》共186个形体,历时37
年,直到他逝世也没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独立成为享誉世界的名作。
地狱之门
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个形象,是根据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构思创作的,历时
达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地狱之门》代表的是罗丹更为内在的痛苦
与压抑的灵魂。为了《地狱之门》,罗丹用了一年的时间来阅读但丁的《神曲》,
沉浸在但丁用文字塑造的虚幻世界里,用100多幅把书中描写的八层地狱画了出来,
他运用中国水墨勾勒轮廓,用褐色水彩颜料衬出阴影,以体现出立体效果;有些画还只是直
接演绎但丁的原意,如弗兰切斯加、乌哥利诺、地狱中形形色色的罪人,以及代表但丁本人
的思想者。有的已不是简单的解释性的插图,而是评论性的阐述了。罗丹很快就对这个题材
展开,引进了一系列新的形象。从这些新形象,不难看到诗人波德莱尔对他的影响。罗丹想
要创造整个世界,把人类的种种感情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地狱之门》原定于1884年完
成,但罗丹却一再拖延,历时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没有完成。1900年展出的石膏像模型中,
几乎已经完全删除了所有的圆雕像。罗丹去世后,《地狱之门》是由巴黎罗丹博物馆第一任
馆长最后定型的。1926年,应美国费城罗丹博物馆之请,这件巨作浇注成青铜雕像陈列在
该馆。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11:55: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58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