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评析]:比较“夫”字的含义“岱宗夫如何”(无义)“夫战,勇气也”(句
首发语词)该诗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壮美。颔联:用夸张手法突出形容
泰山的高,因太高,以至于阳光不能同时照到它的两面,形成一面如
同清晨,一面如同傍晚的奇观。尾联:诗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
我"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视群山,群山就显得渺小了。表现了杜
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
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
少的必备心理条件,所以该诗影响深远,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
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
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1、赏析杜甫的《望岳》并答题。
①、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
“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②由望岳而产生的
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会当临绝顶,一
览众山小
2、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
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答:一个“割”字写
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
象”这一意思的即可)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
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不怕
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未了:不尽②会当凌绝顶会当:终要,终当
5.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
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
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
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
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
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
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1.诗中的“阴”“阳”分别指山北、山南。
3.《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
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
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
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
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
切的雄心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钟”字赋
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
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巍峨;“造化钟神秀”一句描
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5、《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的雄姿,引发诗人登临高峰的愿望,他要临绝顶,将天下群山尽
快收入眼底。联系到诗人当时实情,这句诗更可理解为:他不计落第
得失,坚信自己出众的才情,坚信自己一定能脱颖而出。至此,泰山
的隽秀磅礴之气与诗人凌云壮志之豪情自然地溶为一体,情景交融,
浑然天成。
6、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答:雄伟壮丽,高大
神秀
7、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答:勇于进取,积极向上,
不怕困难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评析]:“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
家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后四句,时局动
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
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
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
1、赏析杜甫的《春望》并答题。①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
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
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②诗中用
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
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
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
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
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
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
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4.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
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5、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
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
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
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
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感时
忧国、思家念亲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
事件有关?安史之乱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一方面是
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
盼。
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
情感的。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抒发了诗人对家
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
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8、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
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
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含义: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9、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前句一“破”一“在”,似乎相反,但正是“在”
突出“破”,从中透出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后句“草木深”应反
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示出一点春意,反呈现出城市破败、人烟稀少,
遍地草木的荒凉,深藏诗人无限慨叹。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
10、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
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殊心理。
11、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具体写国事和家事。由于战乱长久,国家危难深重,与家人音信阻绝,
因而把家信看得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可见诗人思乡盼信的心情是多
么迫切!这一联,不仅流露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感
情不断得到深化。
12、后四句描绘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形象
从“烽火连三月”可见祸乱之久,家人生死未卜,尤为悬念。一句“家
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
短,浑欲不胜簪”写出诗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样,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13、《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
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
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14、《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
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
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
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
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16、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
大到小,由“山河”、“草木”到“花鸟”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
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
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
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本诗从内容上看,属于叙事诗,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有吏夜捉人
2、“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暗示老妇已
被抓走)
3、下列句中的“夜”字,各说明了什么?①有吏夜捉人(深夜堵门捉,
更见吏凶恶)②请从吏夜归(肝肠已寸断,此身何足惜)③夜久
语声绝(人在断肠时,倍觉夜难熬)
4、诗题《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
妇人,这是为什么?答: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
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
民的同情。
5、赏析杜甫的《石壕吏》并答题。
A、①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
怒、苦②揭示战争造成的灾难句子是: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
男新战死
B、①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著名叙事诗,请用自己的话简述其主要内
容。
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
②请列举出最能体现当时兵役之苛酷、战争之惨烈的诗句。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暗示了什么?暗示了老妇已被带走
④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及冷酷,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
切同情
6.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开头四句为第一部分,
写故事发生。第二部分从老妇致词起到叙家事结束,写故事展开。最
后四句写故事结局,是全诗第三部分。
7.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
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
“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
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
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
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
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
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
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
叫嚣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的气氛。
9.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
作了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明确:“三男邮城戍”——
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
寡娘在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10.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
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11.“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本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准
吗?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
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11:52: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58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