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边塞诗大全

更新时间:2022-12-08 11:27:20 阅读: 评论:0

挑战压轴题好用吗-log以2为底


2022年12月8日发(作者:2011全国卷)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

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

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

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

诗派。

(二)、标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等.

(三)、代表诗人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

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

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2、统治者---——-穷兵黩武

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

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

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从军行》

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

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陇西行》

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

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凉州词》

八、边塞诗时代特点

1、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

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2、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3、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高考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解题指导】

1、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2、其次,分析意象、意境特点.

3、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把握思想情感

4、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

【例题解析】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问题:(1)、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高考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

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07山东卷)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

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①[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

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11浙江卷)

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答: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答: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答案

【例题解析】

1、答案:(1):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

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赏析: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

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

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

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

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甘肃玉门

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即马鞭。“刀

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

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

“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

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

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

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

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

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

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

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

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

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

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

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

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

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

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

“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

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

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2、答案解析: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

景象.

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

飞。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

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高考真题演练答案】

1。(1)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

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

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考点】第一问: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E

第二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E

【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

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

作用.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

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

示作用。

【思路分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

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

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

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

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

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诗歌鉴赏】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

(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

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

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

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

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

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

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

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

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

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诗人就深

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

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

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

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

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

令——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

一马逃回敌营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

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

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

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

动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

匹夫的妄语了。有如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

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2.(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

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

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

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解析:(1)鉴赏边塞诗首先要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据注解可知标题《出关》中的“关"即指边塞防线上的居庸关,所以是边塞诗。

(2)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

答题时要用到“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思乡念亲、穷兵黩武”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

语.

《出关》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一往无前,急于奔赴疆场建功立业的心理;

后两句写临出居庸关即将远离故土时所产生的怀土恋乡的情感.

最后,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

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马后桃花马前雪"运用了对比和借代(答成

“象征”也可)手法,“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

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

外的清冷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

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3、(1)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

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

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

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4、(1).【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

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

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

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

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

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2).【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

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

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5、(1)。答:(3分)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

果.

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

之情。

【补充注释】

①画角:古乐器名。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也有铜制的。因

外加彩绘,故名。②“青冢黄昏路”,化用了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诗句——“独

留青冢向黄昏”。

这首《出塞》词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

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此时觉

罗氏,彼时有可能是叶赫那拉氏,江山的轮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这

句写意气势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从纳兰性德的身世来看,

他虽然贵为皇族,但也没有主宰江山的机会,然而跟从皇帝出行的经历,使他对

国家的理解更为深刻,使他对时局的变迁更为敏感.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

把思绪从对历史拉回倒现实,在眼前,他看到塞外营训的场景。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往”,此句看似平淡,却让人浮想联翩。军营中,号角声起,

只见战士们横刀立马,神情严峻,将帅一声令下,他们便在马背上来来回回地操练,

拼杀,好一幅壮观的场面.可是,此时的威武严整,并不一定能够使一个国家长久持

续下去,它也许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这怎能不让人伤感?一代一代的王朝,

不都是这样轰轰烈烈而来,又这样失魂落魄而去?战场上的厮杀声,似乎也暗藏

着几分悲伤。从结构来看,第一句是后两句的一个概括,而后两句又是第一句的

具体展现.

虽然塞外的景象广袤壮美,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心情愉悦.在他眼中,弥望的仍是

一片荒凉,这满目的慌凉又能给谁诉说呢?“荒凉"一词,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

照,又是作者心绪的如实昭示.秋天,万物凋零,落叶满地,一派衰败之象,可谁又能

说这不是作者心境凄凉的抒写呢?作者贵为皇族,虽然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但

仍然心存忧患,多少王朝就是在这起起落落中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清王朝也不

例外.西风,即秋风.枫叶经霜会更红艳,越红离凋谢就越近。季节的逝去,风干

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却风干不了作者满腹的忧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

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枫叶里。

词的上片,无论写景抒情,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以复杂的思绪引出眼前的景象,

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却景中带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琢.

词的下片,抒写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

感婉约深沉。

“幽怨从前何处诉”,应为从前幽怨何处诉。古人作词,为了韵律的需要,往往在词

序上作以调整。“从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铁马金戈”而言,应

该指的是不能报效国家,纵横沙场的幽怨。纳兰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按理

说,他有条件也有能力领兵打仗,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随心所

欲的,其所作所为还得服从皇帝的安排。“何处诉"一语,就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孤

独.也许是英才盖世,也许是位高权重,才使他的周围变得冷清。

作者虽然志向高远,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样“独留青冢向黄昏

"?王昭君曾经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被汉元帝错选作单于呼韩邪的妻子。

为了汉与匈奴的和好,她远离家乡,可是最终还不是变成了一堆黄土,有什么用

呢?自己空有一腔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的报国之志,可拥有这样的志向不也是

徒劳的吗?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

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深山”“夕阳”“深秋”“雨”这几个意象悲凉凄冷,让

人发生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感.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的追

求是很执着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所以他的心头淤积着太多的郁闷。但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

耐人寻味。

这首词从整体上来说,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畅。面对塞外景象,

作者以景写情,又以情带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而上片写眼前之景,

下片写从前之志,虚实形成对比。就整首词来看,手法娴熟而精到。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

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制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标点断句不同,可以把一首诗变成一阕词。

人生百味皆入诗,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词鉴赏考查情感的五种设题模式及答题要领

在2010年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共有16套试题将“诗歌鉴赏”考查焦点对准

了“情感”.这种不约而同的变化似乎显示了命题者已从浅表的技巧鉴赏又回归到

内在的品质鉴赏;当然,也暗合了高中生的学习和阅读规律,毕竟诗歌鉴赏重在

理解感悟。这16套试题中诗歌的情感,既有壮志难酬的愤激悲伤,也有羁旅漂泊

的愁思孤独;既有空闺寂寞的相思之苦,也有好友惜别的难舍难分;既有玩赏山林

的游览之乐,也有归隐田园的随遣而安,真可谓“人生百味皆入诗,一枝一叶总关

情”.在细斟慢品的同时,这16套试题考查情感的五种设题模式也给我们留下了深

刻印象.下面就结合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来谈谈考查情感的设题模式及答题要

领。

一、“情感概括”式提问

这种题型相对比较传统,设题方式一般为“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或“抒

发了哪些情感"。解答这类题目的一般规律是分四步:仔细通读全诗、揣摩题目

注释、抓住核心意象、领悟感情倾向.古典诗歌中多有直接或间接表露情感的词

语,如“喜”“悲”“怨"“恨”“愤"“忧”“怅”“思”“想”“独”“忆"“怀”“寂寞”“伤心"“惆怅",

抓住这些词语,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明确诗人“喜什么"“悲什么”或“忆谁”等,

就可找到情感的指向,进而归纳概括出诗人的情感。

例1、2010年全国Ⅱ卷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祜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

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

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解题思路:“路暗花迷"一句中“暗”“迷”就极富主观色彩,表露了诗人此时此

刻视野暗淡,心绪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种“梦里心情”皆因仕途失意所致,而“无

奈”“思家”等词语则直接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思乡念家之情。

参考答案: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

返回家乡的心情。

高分支招:揣摩核心意向的冷暖色调,结合表露情感的词句进行“定向”概括.

二、情感的“自主探究”式提问

随着新课标高考的闪亮登场,“探究能力"也越来越受重视,不仅在文学作品

阅读部分中多次出现,就连古典诗歌鉴赏也留下了它的踪迹.命题者往往选取一

些内涵相对蕴藉、情感较为丰富、主旨较为多元的诗歌来设题考查。做好这种类

型的试题,除了情感归纳概括所需的四个步骤以外,还需要考生结合情景关系(如

借景抒情等)、情理关系(如托物言志等),再围绕诗歌的“意象选用”、“遣词造句”、

“典故寓意”以及“形象"、“意象”、“意境”等进行深入探究,来发掘作品中相对蕴

藉婉曲的情感。

例2、2010年北京卷第13题: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古风(其三十九)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

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

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

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考生在初中时都已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对李白那种壮志难

酬的苦闷、怀才不遇的愤激都有较深刻的体会,而这首诗恰是和《行路难》同一

时期的作品.再结合本诗,无论是“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还是"荣华东流水”,

都很容易看出诗人前途茫茫、人生短暂的感慨,而“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

一句正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参考答案: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

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高分支招:知人论世,合理假设,围绕“意”“境"小心论证.

三、情感的“溯因推理”式提问

此种类型的题目一般都会在题干部分直接明确诗歌承载了怎样的感情,然后

让考生从诗歌中找到相应的根据来进行说明.常见提问方式如“某诗(句)表达了

某种情感,请作简要说明”,或者“为什么说某诗(句)表达了某种感情?"。

答好这类试题,要在细读全诗的前提下,着重体会命题者明确的诗歌情感,

将此种情感带入原诗,仔细对照诗歌当中与该情感相关的字、词、句、意境、注

释,然后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归类,再确定答题重点.如果有些感情比较婉曲,命

题者一般会特别交代。

例3、2010年江苏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解题思路:由诗题中的“送”字可知,这是一首朋友惜别的诗歌。宾主双方自然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那些原本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自然景物仿佛也为他们二人

的惜别而伤感,凄风又引冷雨,难舍更添悲凉,此情无法释怀,自然会把酒浇愁,

岂知把酒浇愁愁更愁:此愁无计可消,只能在梦里遥忆。

参考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此外,今年采用这种考查模式的还有安徽卷第8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

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四川卷第12题第(2)小题“本词隐含了

怎样的伤感之情?”

高分支招:将明示情感带入,回溯情感载体,梳理情感层次,答出“抒情"依

据。

四、情感的“异同比较"式提问

这种比较鉴赏题型,信息容量较大,考查角度灵活,近年来颇受命题者青睐。

命题方式一般为采用两首或两首以上诗歌进行比较鉴赏。今年有五个省市的试题

都将考查方向聚焦在情感比较上,不过各家的设题方式却都各具特色。

(一)诗句比较

这种题型一般为将考生曾经学过的一句诗(多为名句)和试题中的某句诗进

行比较。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调用知识储备,正确把握所学诗句的思想情感,再

细读所给诗歌,确定感情基调,然后重点比较分析二者的情感异同,特别是要找出

二者是完全相反还是各有侧重,然后根据诗歌内容来补充理由。

例4、2010年湖北卷第14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

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

何不同.

解题思路:两首《鹊桥仙》都借牛郎织女的神话来比拟人间的男女情思,故

事虽然相同,但情感却各有侧重。“两情”一句乃秦观《鹊桥仙》的点睛之笔,该

句一反长相厮守的婉约情思,于婉约中见豪迈,体现了作者的爱情观:如果双方

的感情是坚贞不渝的,又何必执著于朝夕相守,只要两人心心相印,爱情便天长

地久。范词上阕重点描写牛郎织女迫切相见的心情以及众仙女的羡慕,突出二人

爱情的坚贞,下阕却写这种相思之苦并未因短暂的相聚而有所缓解,反而“新欢

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旧愁加新愁,更显愁肠百结、相思难解。

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

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

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另外,江西卷第14题第(2)小题也采用了这种考查方式:“诗中‘故园便是无

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福建卷采取了客观选择题的方式,

让考生从四个曾经学过的诗句中选择一个与试题中诗歌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

项。

高分支招:明确原诗情感基调和主旨,比较诗句承载情感的异同和侧重。

(二)篇章比较

做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即了解两诗作者身世及作品创作的

背景,因为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寄寓的情感也会不同:其次要

观察两诗的题材、风格以及创作意图等细节,然后再重点斟酌点明题旨的诗句,

最后要结合题干决定是同中取异,还是异中求同。

例5、2010年天津卷第13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乌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解题思路: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司诗“天涯”二字已暗寓漂泊之苦,而“来时

万里同为客”一句则表现了诗人浪迹天涯,不胜思乡之情:雍诗“自缘身是忆归人”

则直接表露了对家乡的思念。

参考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高分支招:根据题干要求的比较重点,结合诗歌的创作意图背景,斟酌比较

情感的异同.

(三)字词比较

这种题型主要是比较同一作品(或不同作品)中同一字词(或不同字词)所承

载思想情感的异同,所以考生要首先关注该组字词原本的词义、词性,接着再看

该组字词在诗歌中的词义、词性、位置以及表达效果,然后再来品析二者的异同.

鉴赏的关键环节是看该字词有没有构成文言语法现象,有没有使用特殊手法。

例6、2010年重庆卷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清】郭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片帆如鸟落,

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

为什么?

解题思路:这是一首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词作.上阕因诗人同情江流被群

山所阻,所以为之“愁”;下阕看到山势孤立,无法阻挡舟船的前行,自信而“笑”。诗

人的情感因山势水形的变化,从最初的担忧的“愁”过渡到释然后的“笑”,表现了作

者直面困难、豁达自信的胸襟.

参考答案: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

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

高分支招:多角度观察所比字词,可用“替”“删"“移”等方式比较抒情效果的

异同。

五、表达情感的手法分析

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诗人往往会使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一

般来说,古典诗歌的情感表现手法大致分为表达方式类(如叙述、描写、抒情、

议论等)、修辞手法类(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等)、

表现手法类(赋、比、兴、对比、烘托、象征、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联

想想象等)。解答这类题目时,一般先要指出某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接着指出

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指明这种手法对抒发作者

情感起到了何种特殊作用。

例7、2010年浙江卷第22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_23题。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解题思路:“留"“对宿”“值”“相寻"四词拟人化特征非常明显,所以答出手法并

不困难i但是许多考生可能会浅尝辄止,没有将拟人手法对抒发感情的作用作进

一步说明,造成答题不全,导致失分。这也警示了考生,即使题目只提问“表现

情感的手法",所表现的情感尽量也要有所涉及.

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

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情。

高分支招:体会诗歌情感,明确所用手法,对比“有”“无"效果,答出特殊作用.

牛刀小试:

1、阅渎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珠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注:【徘徊】放眼四望【计】计较【重陪】重来饮玩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

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

随遇而安、不汁较得失的淡泊情怀.(2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浦口逢春忆禁苑旧游明杨基

春冰消尽草生齐,细雨香融紫陌泥.

花里小楼双燕入,柳边深巷一莺啼。

坐临南浦弹流水,步逐东风唱大堤。

还忆当年看花伴,锦衣骢马玉门西.

诗中“坐临南浦弹流水”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句中借高山流水的典故,并通过回忆与旧友同游的情景,寄寓了对

故知的思念,抒发了知音难求的感慨.

3、阅渎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梨花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

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两首诗都写梨花,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各不相同。两诗的思想情感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次韵梨花》赞美了梨花一尘不染的高洁。(答“表达了诗人对像梨

花一样的高洁品行的赞美”亦可。)《东栏梨花》奇寓了诗人春光易逝、人生短

暂的感慨。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11:27: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57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conveyed
下一篇:落雁泓
标签:边塞诗大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