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3000字
第一部分:剧情介绍
《难以忽视的真相》是一部纪录片,其中揭露了气候变迁的资料并对此做出预测,同时也
在电影中穿插了戈尔的个人活动。透过巡回全球的简报发表,戈尔指出全球变暖的科学证
据,讨论全球变暖经济和政治的层面,并阐述他相信人类制造的温室气体若没有减少,在
不久后全球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
电影包含许多段落是为了反驳认为全球变暖不明显或尚未被证实的人。例如,戈尔探讨了
格陵兰或南极洲冰床溶解的风险,可能使全球海平面升高近6公尺,沿海地区将会被淹没,
也会让约一亿人因此成为难民。格陵兰冰雪融化后的水盐分含量较低,可能会中断湾流而
造成北欧地区气温骤降。
为了解释全球变暖现象,电影引用了对南极洲冰层中心样本在过去六十五万年间的温度和
二氧化碳含量数值的检测。飓风卡特里娜也被用来推论9-14公尺高的海浪对沿岸地区造
成的破坏。
戈尔在纪录片的最后说到,若是尽快采取适当的行动,例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种植
更多植物,将能阻止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戈尔也告诉观众如何能帮助减缓暖化现象。
第二部分:观后感
《难以忽视的真相》这部纪录片可看性很高,导演是戴维斯古根海姆,主人公是克林顿时
代的副总统阿尔戈尔。戈尔在片中调动了所有才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难以忽视的真相”,
这场演讲比任何一部剧情片都跌宕起伏,比任何一部灾难片都震撼人心,理由很简单,除
了灵魂之外,我们最不能失去的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
2000年,戈尔在总统竞选中败给布什,之后他便去哥伦比亚大学、费斯克大学以及田纳西
州立大学授课,并投身环保事业,2006年他凭借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重新回到公
众的视野中,本片的主线是戈尔的一次演讲,他向我们展示了在现代工业文明下,人类日
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戈尔在为《寂静的春天》所写的序中提到,本书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促使他意识到环境的重
要性并且投身到环保运动中的原因之一。当他小的时候,母亲就建议他和姐姐阅读《寂静
的春天》,他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在饭桌上与家人讨论这本书的情景给他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难以忽视的真相》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派拉蒙家庭视频公司等七家公司于2006年联
合发行的一部环保纪录片。由戴维斯·古根海姆根据同名图书编导,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
尔进行讲解。该片讲述了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明显的灾难性的片段,并在最
后呼吁保护环境、减缓暖化。该片获得2007年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
《难以忽视的真相》是一部纪录片,其中揭露了气候变迁的资料并对此做出预测,同时也
在电影中穿插了高尔的个人活动。透过巡回全球的简报发表,戈尔指出全球变暖的科学证
据、讨论全球变暖经济和政治的层面,并阐述他相信人类制造的温室气体若没有减少,在
不久后全球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
电影包含许多段落是为了反驳认为全球变暖不明显或尚未被证实的人。例如,戈尔探讨了
南极洲冰床溶解的风险,可能使全球海平面升高近6公尺,沿海地区将会被淹没,也会让
约一亿人因此成为难民。格陵兰冰雪融化后的水盐分含量较低,可能会中断湾流而造成北
欧地区气温骤降。
为了解释全球变暖现象,电影引用了对南极洲冰层中心样本在过去六十万年间的温度和二
氧化碳含量数值的检测。飓风卡特里娜也被用来推论9-14公尺高的海浪对沿岸地区造成
的破坏。
戈尔在纪录片的最后说到,若是尽快采取适当的行动,例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种植
更多植物,将能阻止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高尔也告诉观众如何能帮助减缓暖化现象。
同名的书籍也在电影上映后不久推出,其中包含了更详细的附加内容、科学分析,以及戈
尔对于纪录片中探讨之议题的评论。
第一次看一部这样的纪录片,看完后最深刻的感觉是:震撼!
管理学里讲的一个例子:把青蛙放进沸水里,它会马上反应跳出来,而放到冷水里慢慢加
热,它却会若无其事的呆在里面,知道死亡!没想到这个例子会出现在这里,以此来警醒
我们,人类正在这样一个被加热的冷水里,而加热的人就是我们自己!
当冰糕一拿出冰箱就会融化,我们该在么做?把世界都变成一个冰箱嘛?那压缩机又从哪里
来?当北极熊因为没有广阔的冰层而溺死水中,我们有怎么来拯救他们?当山上的积雪都融
化掉,长江之水又从那里来?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暖,但就在这暖的同时,却
产生了更多的问题。就拿我国为例,越来越暖的冬天和今年冬天南方雪灾;不断增多的飓
风袭击;临近省市一边洪涝一边干旱……
几乎所有超前于时代的人都会受到来自传统势力的压制,如今,戈尔的处境与卡逊当年的
遭遇颇为相似,在民众这一边赢得了巨大声誉,但面对利益集团及政界的分歧,得到的却
是质询、谩骂和漠视。这一切早在戈尔的意料中,就如同当年卡逊早已料到《寂静的春天》
出版后将要面对的激烈反抗,卡逊承受的压力要比如今的戈尔更加巨大,卡逊作为一个女
性要面对来自男权社会对她性别的嘲讽和质疑,另一方面又要去忍受来自利益集团及所谓
的权威给他扣上的“污名”。数十年过去了,环境危机的议题已经不像卡逊所在的时代那
么惊世骇俗,戈尔致力于环保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顺应时代潮流,可是前路依然艰辛,即
使他曾经的政治生涯也未能帮上他太大的忙。
在《难以忽视的真相》中,戈尔一方面用来自各个领域多年的研究结果来证实环境的恶化,
另一方面嘲刺了那些充当利益的卫道士的怀疑论者,他们正在拿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来换
取眼下的逍遥,用戈尔的话来说,“这是道德问题,听之任之,就是极端不道德的行为”。
戈尔幽默地用了一个玩笑来表达他的讽刺,大意是他6年级的一个同学,在面对世界地图
的时候问老师,南美洲板块能否和非洲板块拼合在一起,老师轻蔑地嘲笑这个学生问了个
愚蠢的问题,“这两个板块当然无法拼合在一起”,结果后来这个学生吸毒并且一事无成,
可是那个老师成为了政府的科学顾问。
戈尔借这个玩笑表达了他最想要说的内容,善良的民众正在被所谓的专家学者引向一个灰
暗的未来。如果在环境问题上,你还无法产生共鸣,那就看看2008年始于美国的全球性
金融危机,危机的种子早在数年前就已埋下,可是有哪个经济学家站出来阻止金融衍生品
的泛滥,乐观的经济学家们是在为百姓的未来乐观还是为自己的钱包乐观?环境危机的情
况稍有不同,金融危机还可以烧钱救市,但自然灾害降临时呢?
南极冰川的迅速消融、热带风暴的频繁光顾、成千上万的人因为环境的恶化而背井离乡、
淡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变异病毒引发的新型疾病全球肆虐,种种自然给予人类的惩罚还不
够重吗?可是即使戈尔四处奔走,呼吁政府采取措施应对环境危机,可结果总是令人沮丧,
政客们对牵扯到众多利益团体的环境问题总是采取“冷处理”,他们一再拖延,甚至假借
保护民众的利益而对戈尔进行人身攻击。
戈尔在片中引用了丘吉尔的话,“拖延、折忠和自我安慰式的权宜之计的时代即将终结,
我们将要进入一个崭新时代——承受恶果。”
与其说污染来自废气和污水,不如说污染来自金钱与权势,如同卡逊当年大胆地断定,“杀
虫剂问题会因为政治问题而永远存在,清除污染最重要的是澄清政治”。
戈尔举例说,政府拖延采取有效措施的理由之一是“科学界存在分歧”,但是抽样调查显
示,专家评审的论文没有一篇怀疑“全球变暖”或是质疑“全球变暖”问题的重要性,而
大众读物却有超过一半的文章在怀疑“全球变暖”,它们的目的不是在揭示事实,而是重
新定义理论。掌握了话语权和决策权的人,从破坏环境的主要企业那里获取了最多的利益。
一言以蔽之,“如果薪水要他往东,他怎么可能往西?”
面对目前的现实,戈尔说,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分清真理和谬误”,这让我想起了尼采
对于追求真理的现代性的观点,“现代文明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强调科学、理性,坚信人
类的意识具有发现真理的力量,但这一态度更多的是一种信念而非事实……”
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认为,社会文化思想的演变并不是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发展过程,
而只有偶然的,突如其来的裂断性变迁。如今经济在发展,科技在发展,可是与科技的进
步相比,我们的观念并无实质性改变,戈尔在片中给出了一个公式“旧习惯+新技术=截然
相反的结果”。过去我们用铲子挖土,如今用巨型机械挖土,这使得人类对地表造成了巨
大的破坏;过去我们用杀伤力弱的兵器发动战争,如今使用核武器,全球气温不断上升,
专家一致认为,数十个原子能反应堆迟早会发生爆炸,届时将造成全球范围的巨大灾难;
过去我们挖渠引水,如今用抽水系统大量取水,使得河流日渐干涸,甚至无法流入大海……
2006年10月份,戈尔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也许在外人看来他淡出了政坛,可环保事业
却是最敏感的政治事件,它甚至超越了国别和时代的限制。如同戈尔在演讲中所说的,解
决环境危机,“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我们还要拯救我们的政治意愿,在美国,政治意愿
就是‘可再生资源’”。
吉登斯将现代性比作一个逐渐失去控制的庞然大物,我们无法预测新的技术将带来什么样
的后果,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任由破坏环境的行为继续下去,等在前面的或许是
一场由自然灾害引发的大屠杀。
如同鲍曼在《寻找政治》中所说,目前我们正坐在“泰坦尼克号”上,面前有很多座冰山,
并且一座比一座危险。有金融的冰山、核武器的冰山、生态的冰山、社会的冰山……然而,
“与导致‘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冰山相比,上述那些冰山的不同之处在于:轮到它们与船
相撞时,不再会有人幸免于难,以将事件拍成电影,也不再会有人幸免于难,将这些接踵
而至的灾难谱写成史诗或挽歌。”
这部电影的风评很好,而其主角—戈尔的声誉也日高,自此之后获得诺贝尔奖金以及在政
坛上,人们又重新提及这位曾经离椭圆办公室只有一步之遥的民主党人,不,应该说是进
了白宫又被拉出来的民主党人。
实际上,就个人的观影感觉来说,这部纪录片还是没有脱出全球变暖的陈套之中,应当说
这个片子针对的受众层次并不低,不是纯粹的唤起民众感情的呼吁片,当然这一点之后还
要再叙。然而但就其科学部分来说,对我们几乎就不是“知识”而是“常识”。而戈尔所
作的,就是强化我们心中已经存在的常识。当然,他另外的成功的一点,就是加入了个人
的体验和好听的主题曲目——也帮助他获得了奥斯卡。
还是不免要犯了俗气的感慨一下戈尔的境遇,就事论事,阿尔戈尔的电影从影片的质量,
以及其获得的声誉各方面来说都是全面的丰收,然而反面的思维是,戈尔跑遍全球做一百
多次类似的报告,却是默默无闻,然而却因为这个演讲被巧妙剪辑的搬上银幕,又重新唤
醒了人们对他的热衷,以至于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和重新被认为是总统的合格继承者,这对
戈尔自己,难道不也是另外一种的二律背反式的荒谬么?
环保主义的许多理念,其实人们并不反对,或者常常肯定,但是如何将那些几乎像是定律
和公理一般的东西重新的灌输进大众的头脑,并不至于让人反感其实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
工作。我个人的环保主义观念就是如此的,那就是即使做的很少,也比要在科学上获得重
大突破在民众角度上,获取更大的收益。
戈尔十分胜任这项工作。
其观念接受了挑战,原因有四。
一则,冷静而不狂热,戈尔在竞选总统时候电视辩论被认为是冷静有余而激情不足,事实
上说明他作为总统的话就显得比较学究,而在这项工作上,是绝对需要这样的品质的。因
为面对全世界最受瞩目的公众话题之一,面对的受众又是非常广泛,作为一个曾经的政治
人物,戈尔必须做到的,即是如此。在西方不少国家,环保组织的声名不佳,主要原因有
二,一个是过分多的干涉政治,如德国的绿党等等,环保要纳入政府的施政议程,环保组
织进入政治进程当然无可厚非,但是环保本身却仅仅只是政治很小的一个方面,以环保主
义作为执政纲领,显得过于狭隘,第二个是,不少国家的环保组织过分组织化和狂热化,
几乎发展成为邪教——事实上,有些已经被认定为邪教,包括美国的“地球万岁”几乎和
3K党一样的性质,被认定为邪教的原因不是其种种行动的目的,而是其过分专业的组织
形式,和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过程。
戈尔很擅长演讲,但是和一般大众演讲不同,虽然你能听到笑声和掌声,但是大部分时间
观众都很安静,而不是像希特勒的演讲描述和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录音那样反映出来的高度
煽动性和极端的民众狂热,尽管后者被认为是演讲效果更佳,但是实际上,更加危险许多。
戈尔克服了这个政治家固有的癖好,显得十分专业。
二来,戈尔顺利的拿出了堵住反对派嘴的一些例子,如拿地球和金块进行对比,这些例子
很普通很形象,但是这方面的解释,在过去,却一直是一些环保主义者演讲的一个通有的
弱点,那就是正面的叙述证明过多,忽略反面的反驳,我们总是说“地球母亲”如何如何
危险,环保的措施的意义又有多么多么大,但是我们没有反驳诸如“经济和环保”以及我
们一直在回避的问题,就是我们看不见环保的前景。
人类总是非常短视的,在没有看到地球的末日的时候,人们总是毫不顾及将要发生的那一
切,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是全人类的通病,这也是,如果我们没有办法拿
出那种触目惊心的后果,我们是永远没有办法说服那些“相信那种理论,却不想行动”的
人的,这点也算是对戈尔这部影片的唯一不满的地方吧,说不准,他放一些“后天”的镜
头,在ppt中获得的效果会更好一点。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11:20: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57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