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帝加偏旁

更新时间:2022-11-12 20:38:39 阅读: 评论:0

晋城市初中升学率排名-三角万能公式


2022年11月12日发(作者:2021最火结婚祝福语)

理论前沿2013年第11期

古今字 通假宰、异体字的辨析

拿 瑾

(吉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f摘 要l 方块汉字为我们保留了丰富而宝贵的民族文化积淀

,至今仍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汉字

的缺点集中在非拼音化的形体中一结构复杂、字法不一、字数繁多、古今异体:这些缺点

在古籍中尤为明显。g-+C-、通假字、异体

字的存在就是证明,有鉴于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古籍中的宝贵内容,也对我国的汉字有个比较通透的了解

,我们应学会区分并掌握

三者之间的辨析。

【关键词1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中图分类号】H124.3 【文献标识码】A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辨析是我们在研究汉字上必不

可少的环节,三者常常搅在一起,不容易区分。实际上。他们之

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不能混为一谈,下面就让我们联系

古籍中的实例,谈谈三者之间的辨析。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含义

(一)古今字

古今字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在

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古籍中一般写为:“ 后来写作

“ ’

,如: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公赐之食,食舍肉”的“舍,放

着,后来写作‘拾”’(庄公赏给他食物,颖考叔吃的时候把肉放

在一旁)。

(二)通假字

高彦《文字形义学概论}261页说:“有本字之假借,实言

之,即用此作彼字,是为两字通用;通称此字日借字,彼字日本

字;借字本字必两音相近。”因此,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假

借字,即音同音近而意义不同的字通用和假借。一般写为“

通“ 如:

《列子・汤问》“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

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安放”(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

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这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

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

(三)异体字

(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

文字。(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的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

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文讨论的是狭义的异体字)一

般写为“木,,同“ 如《左传・宫之奇谏假道》“文倦于事,愦于忧,

而性博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中的“悸,同‘懦’,懦

弱”(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

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

二、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辨析

(一)古今字与通假字

二者有相似之处,即都是以同音或音近异形字来表达同

一概念,但二者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时间关系来看,古今字主要着眼于时间的先后。即古

今字先有古字,后有今字。通假字主要着眼于音同或音近 即

在同一时期并存的音同或音近字之间的替代关系。如:

l2

【文章编号】1007-4244(2013 J11—012-2

《韩非子.夕 储说石上》“善持势者蚤绝其奸萌”(善于掌握

权力的人会很早断绝奸邪的萌芽)。这里的“蚤”是“早”的意

思,那么二者是通假字还是古今字呢?了解先秦文言文的人都

知道,在韩非子时代,已有“早”字,并且表示“早晚”的“早”一

般都写作“早”。请再看下例: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郑伯克段于酃》)(不入趁早给公

叔段安排个适当的处所)。

“早救之,孰与晚救之”(《战国策・齐策》)。

由上可知,“蚤”和“早”两字是同时存在,没有古今的区

别。这里以“蚤”代替“早”,只是同音替代,因而二者是通假字

而不是古今字

2.从意义关系来看,通假字只要求音同或音近,不用考虑

意义之间的联系。所以通假字行义无关。例如上述的“蚤”和

“早”,二者只是读音相同,意义上并无联系。而古今字只是书

写形式不同。它们所表示的词本身不仅读音相同而且意义之

间有联系。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战国策.

齐策》)(先生不以此为羞辱,真是有意想让我到薛去收债么?)

《史记・孟尝君列传》里也有类似的话:“何人可使收债于薛

者?”(什么人可以派他到薛去收债呢?)同一个词,早先有

“责”,后来写作“债”,“责”和“债”虽形体不同,但却音近而意

同,这显然与通假字完全不同,因而二者是古今字。

3.从职能上看,古今字为了区剐词义。很多汉字是多义的

一个字常常表示几个意义,后来,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由新

产生的区别字来表示,这两者之间就构成了古今字的关系

如:“说”有“陈述,解说”的意思,如《苟子・正名》中“说不喻然

后辨”(解释不明白然后再辨明),又有“喜悦”的意思,读“vu ”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 秦伯说”,后来,“喜悦”的意思由“悦”

表示,“说”“悦”在这个意义上成了古今字。

通假字只是临时借用。如:“趣赵丘亟入关”(《史记・陈涉

世家》)中“趣,通‘促’,催促”(催促赵国军队赶快进关)。“趣”

和“促”二l者在意义上并无任何关系,只是作者为了临时需要

而用“趣”字借用“促”的义。

4.从形体联系来看,因为古今字中很多今字是以古字为

基础制作的,所以古今字之间大多具有形体上的联系。而通假

字则与之不同,因为通假字只要求音近而不计字形,所以通似

字与本字之问责不具备形体上的联系。如:“腥臊并御,芳不

得薄兮”中“薄,通‘迫’,挨近”(腥的,臊的,都拿来应用,芬芳

的香草,却不能挨近)。“薄”和“迫”在形体上就没有什么联系。

5.从性质上看,古今字是造字现象,而通假字是用字现

象,属假借。

古代有些字“兼职”过多,有的字兼几个意义,后人为了避

免书面表达上的歧义,使字形有所区别,便另造一个或几个

字,来表示其中的一项或几项,而另造的字与原本的字就构成

了古今字。如:“奉” ,

(1)两手捧着臣愿一璧前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恭敬地接受鲁肃乞一命吊二子(《三国志・吴书・吴主

传》)

(3)尊奉必求其嗣而~之(柳宗元《封建论》)

(4)供给,供养以一一百(王符《潜天论・浮侈》)

(5)俸禄,薪俸~厚而无劳(《战国策・齐策》)

这里,同一个“奉”字就记写了五个不同的词义,为了表达

清楚,后人在表示第(5)个意思时,就在“奉”字加上偏旁“彳”,

用“俸”来记写。如“尊官厚俸”(《韩非子・奸却弑臣》)。根据以

上所述,我们可以列出如下简表

(表卜1)

\比 时问方面 意义关系反面 职能方面 形体方面 性质方面

l 古今宇 I先后 相同或相因 区别词义 大多相关 造字珑摹

遗假字 同时 无关 辐时借用 不必相关 用字现量

(二)通假字与异体字

通假字和异体字都是文字的异化现象,二者都是以形体

不同的字来书写同一个词。不过,它们也有明显的区别。主要

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通假字只是在一个意义上临时相“通”。临时借用。如:

“士卒多饥死,乃畔散”(《史记・吴王濞列传》)中的“畔,通

‘叛’,叛乱,背叛”(兵士多饥饿而死,于是就叛乱逃散)。“畔”

只是“叛”的通假字。它们在“背叛,叛乱”一义上有时相通。而

“畔”还有“田界”、“旁边”、“疆界”等义,这些意义上两者都是

不能相通的。

而异体字之间,字音和字义完全相同,它们在任何情况下

都可以互相转换,替代。如“犏”和“遍”、“羯”和“骓”、“蚓”和

“蛟”等。

2.由于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转换.为了便于

交际,可以适当加以删减,这非但不碍于交际,反而删除了不

必要的异体。如:“犏”和“遍”,“褊”后来就被淘汰了。

而通假字则不可以随便删减淘汰,如上所举的“畔”和

“叛”,无论淘汰哪一个,它们所表示的除通假义之外的意义都

无法依附了。这样势必会造成混乱。

3.从形体之间的联系看,异体字之间一般都呈比较规则

的对应关系,有的意符不同,如哺一储,睹一靓;有的声符不

同。如猿一狻,炖一墩;有的偏旁位置不同,如鹅一鹅,峰一睾;

有的造字方法不同,如岩一藏(会意字一形声字)。

而通假字的双方,一般没有规律可循,如:“公徐行即免

死,疾行则及祸”中“即,通‘则’,就”(《史记・项羽本纪》)(您慢

慢走就免去死亡。走得快就赶上灾祸)。

专题研究2013年第11期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列出如下简表:

\关系\比较

转换情况 删减情况 形体方面

异体字 可随意转换 可以适当删减 比较规则的对应关系

只在一个意义上临时 通假字 不可以删减 无规律可循

借用。不能任意转换

(三)古今字和异体字

二者都是以读音相同的异形字来书写某一个词,它们之

间具有比较复杂的交叉关系,所以容易混淆,二者的区别主要

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古今字主要着眼于时间的先后。即就某个词的两个不

同的书写符号(字)出现的时间先后而言的。因此,凡是用来写

同一个词的不同形体的字,它们的产生有先后之别,一般成为

古今字。如:

“莫”字,甲骨文字形象太阳落于草丛之状,表示日落之

时:后来被借作否定词,于是人们又造了个“暮”字来接替“莫”

字的原职。这样,在表示“日落之时”这个意义上,“莫”和“暮”

就构成一对古今字。

而异体字两字通行于同一时期,主要着眼于写法上的差

异。

2.古今字只是某些意义相同,只在某些意义上通用。如:

(1)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

政》) 。

(2)知识:两小儿哭日:“孰为汝多知乎?”(《汤子・列问》)

(3)了解: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仲传》)

(4)聪明,智慧:失其所与,不知(《左传・僖公三十年》)

(5)聪明,智慧: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贾谊

《治安策》)

以上,同一个“知”字,就有四个不同的词义,为了表达清

楚。后人在表示聪明智慧的词义时,就在原来“知”字上加上偏

旁“日”,用“智”来记写,例如(5)那样,在“聪明,智慧”的词义

上,“知”、“智”就形成古今字,而“知”和“智”也只在“聪明,智

慧”一意上通用,其它义不通用。

而异体字的读音和意义必须完全相同,在用法上。这两个

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如泪~演,鹅一蔫等。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列如下简表:

时间方面 意义方面

异体字 同一时期 某些意义相通

古今字 先后 完全相通

总之,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只有懂得了古今字、异体字、通

假字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的掌握它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古代

作品。

参考文献:

【1】林乐腾,丁贞藻.古代汉语要略【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1]程希岚.古代汉语【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李瑾(1989-),女,黑龙江大庆人,吉林大学汉

语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汉语教学。

l3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20:38: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5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一什么城堡
下一篇:种花的英文
标签:帝加偏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