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曲高和寡是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2-12-08 10:35:24 阅读: 评论:0

抽象思维好的孩子体现-fundament


2022年12月8日发(作者:临时演员 电影 2017)

前三三与后三三,是什么意思?

前三三与后三三,是⼀公案,出⾃《五元灯会》⽆著⽂喜禅师。

⽂喜禅师往五台⼭,朝礼华严寺。在⾦刚窟,⽂喜禅师碰到⼀位⽼翁,正牵着⼀头⽜⽽⾏。那位⽼翁

邀请⽂喜禅师到寺⾥坐⼀坐。刚进寺门,⽼翁便呼“均提”,随即有⼀位童⼦应声⽽出。⽼翁放下⽜,

引⽂喜禅师升堂就座。只见堂宇皆⾦⾊晃耀。⽼翁⾃于禅床上踞坐,然后指着⼀个绣墩,命⽂喜禅师

坐在上⾯。

⽼翁问:“近⾃何来?”

⽂喜禅师道:“南⽅。”

⽼翁⼜问:“南⽅佛法如何住持?”

⽂喜禅师道:“末法⽐丘,少奉戒律。”

⽼翁问:“多少众?”

⽂喜禅师道,“或三百,或五百。”

说完,⽂喜禅师反问⽼翁:“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翁道:“龙蛇混杂,凡圣同居。”

⽂喜禅师⼜问:“多少众?”

⽼翁道:“前三三,后三三。”

说完,⽼翁便呼童⼦上茶,并进上酥酪点⼼。⽂喜禅师品尝着茶和点⼼,顿感⼼意豁然。

⽼翁拈起玻璃盏,⼜问:“南⽅还有这个否?”

⽂喜禅师道:“⽆。”

⽼翁进⼀步追问:“寻常将甚么吃茶?”

⽂喜禅师⼀时语塞,不知该如何酬对。

这时,天⾊渐晚,⽂喜禅师便问⽼翁:“拟投⼀宿得否?”

⽼翁道:“汝有执⼼在,不得宿。”

⽂喜禅师道:“某甲⽆执⼼。”

⽼翁问:“汝曾受戒否?”

⽂喜禅师道:“受戒久矣。”

⽼翁道:“汝若⽆执⼼,何⽤受戒?”

⽂喜禅师⼀听,不得不告辞。

于是,⽼翁便令童⼦送⽂喜禅师出寺。

路上,⽂喜禅师问童⼦:“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

童⼦便召唤:“⼤德!”

⽂喜禅师应诺。

童⼦问道:“是多少?”

可惜,⽂喜禅师此时尚未契悟其旨,⼜问童⼦:“此为何处?”

童⼦道:“此⾦刚窟般若寺也。”

⽂喜禅师⼀听,倍感凄然失落,此时他才突然明⽩,那位⽼翁原来就是⽂殊菩萨。回头再找那位

⽼翁,已杳然不可见矣!

明代⾼僧憨⼭⼤师(《清凉⼭志》卷⼋):

“均提相送出精蓝,

⽆著投机事已惭。

莫谓当年⼈不荐,

⾄今谁解话三三。”

均提,就是公案中的那位童⼦,⽂喜出,均提送,⼆者对话,已经道出真如实相,所以说是“出精

蓝”,投机,可不是现在所说的投机倒把,机是机缘,⽆著见到⽂殊菩萨却不认识,⽂殊菩萨道出真

空妙有⽽⽆著禅师悟不透,所以是“事已惭”。⼈不荐,这⾥的荐是说法的意思,不要说当年没有⼈说

法,“⾄今谁解话三三”,只是⼈们理解不了罢了,就这个“三三”的话头,到现在没⼏个⼈参得明⽩

的。

南怀瑾先⽣说:“前三三与后三三。这⼀句话,千年来也没⼈知道他讲什么?其实这个可以作话头

参,前三三与后三三就是禅宗的话头。”这是⼀点没错的。

关于这个话头,我看很多的法师都有讲到,但是,却各说不⼀,没个⼀致的答案。毫⽆疑问,绝⼤部

分的⼈讲的都是错的。如果我是法师,我是断不敢乱讲的,讲错了,不要说五百年野狐⾝,五百年猪

⾝都有可能。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好在,我不是法师,也不是学者,⽆⾮是个混⼦,所以,随便⼀

点,⼋卦⼀下⼤概⽆妨。各位不要太认真,顶多算作探讨即可。

这个公案实在是太精彩了,因为,说话的是⽂殊菩萨,所以,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翁(⽂殊菩萨)问⽂喜禅师:“南⽅佛法如何住持?”注意⾼⼿们说话时的⽤辞,佛法如何住持?⽤

的是住持,住,《⾦刚经》⾥那句令六祖开悟的话“应⽆所住⽽⽣其⼼”,佛法如何住持?就是如此

住。持是⾏、守、修的意思,⽐如我们现在说“你修的是哪个法门”,也可以说成是“你持的是哪个法

门”,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喜回答说:“末法⽐丘,少奉戒律。”这个回答,和我们现在很多⼈的回

答很象,就是说,现在的修⾏⼈,能真正持戒守律的⼈都很少了。

末法⽐丘,末法这个词现在⽤得很多,很多⼈说现在是“末法时期”,其实,很多⼈都没搞明⽩,什么

是末法。好象是法快没了,实际上,法怎么可能会快没了呢?是⼈对法的了解掌握很少,⼈⼼不古。

末法⽐丘,就是那些⽐丘所修的都是⼩法,⽽不是⼤法。少奉戒律,就是仅仅是奉持戒律⽽已。就象

到了今天,不是少奉戒律,⽽是少诵弥陀,佛法,就仅仅是念念阿弥陀佛⽽已,律宗禅宗,都⾮常鲜

见了。

⽼翁问:多少众?⽂喜禅师就说,也就三五百吧。说完,⽂喜禅师反问⽼翁: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喜禅师的反问,有两个意思,⼀个是,⽂喜禅师是来参访的,想学习的,所以,当然要问问别⼈是怎

么修⾏的了。另⼀个,⽂喜禅师⼼⾥不服⽓,被问得很难堪,就象现在有些⼈是修⼩乘的,你⼀问

他,他就来⽓,要和你辩驳⼤⼩乘的问题,并且还说你鄙视⼩乘。⽂喜禅师的反问也有点这个意思。

⽼翁就说:“龙蛇混杂,凡圣同居。”这也是个话头了,参透了,也能开悟。

算了,不细讲了,⼀个是,太剧透了,就没意思了,另⼀个,光⼀个前三三后三三就扯不完。

这时,⽂喜问:“多少众?”⽼翁道:“前三三,后三三。”这就到重点了。⽂喜的意思是,这⾥修⾏⼈

有多少?⽼翁说“前三三后三三”,这是多少呢?这就是⼀⼤悬案了。

是多少呢?⽂喜也没搞明⽩。因为,均提童⼦送他出来时,他⼜问“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这个

时候,童⼦没有直接回答,⽽是叫了⼀声“⼤德!”就是叫⽂喜,⽂喜就答应了⼀声。前三三后三三,

是多少呢?答案就在这⼀“⼤德”⾥,或者,就在那⼀声“哎”⾥!

这⼀声“⼤德”,就是禅宗中有名的“德⼭棒,临济喝”。这是接引上乘学⼈的⼀种⽅便。若问什么是佛

法⼤义,⼀⽿光打过来,骂声“屁”,这就讲完了。佛法⼤义就是⼀记⽿光,就是“屁”!

下⾯就是乱讲了,对与不对,各位指正。什么是前三三后三三呢?这个三,指的是⼼、佛、众⽣。前

三三,就是没悟之前的⼼、佛、众⽣三相,后三三,就是悟了之后的⼼、佛、众⽣⼀如。

前三三后三三,这个和“万法归⼀,⼀归何处”的话头⾮常相似。先不讲佛法,就易经⽽⾔,⼀⽣⼆,

⼆⽣三,三⽣万物。到三就没了,不会再有个三⽣四。这⾥的⼆与三,不是具体的数⽬,⼆是阴阳,

三是天地⼈,是三种属性。同样的,前三三后三三,这⾥的三与三⽣万物的三,是同样的意思。

前三三后三三,意思就是,开悟及没开悟的⼀切众⽣。⽽即⼼即佛,⼼、佛、众⽣三⽆差别,佛菩萨

成佛之后,不象有些⼈想的那样,到天上那个极乐世界⾥极乐去了,⽽是为了救度众⽣⽽⼀再地变成

众⽣。也就是说,我们⾝边的我们认识的不认识的、讨厌的或喜欢的,都可能是佛菩萨再来,或者

说,就是佛菩萨再来。这就是⽂殊菩萨那句“龙蛇混杂,凡圣同居”的真正意思。

憨⼭⼤师⼜诗⽈:

“灌⽊丛中⼀⼩庵,⽯床为座草为龛。

杜门⼝似维摩诘,莫问前三与后三。”

杜门,就是堵门的意思,闭门谢客,也叫杜门谢客。维摩诘,是⼀位居⼠,和佛同⼀时代,是古佛再

来。维摩诘⽣病了,佛让弟⼦去探视,包括弥勒菩萨在内,没⼀个敢去的,因为,都被维摩诘居⼠骂

过,维摩诘居⼠辩才⽆碍,绝对的出⼝成章,后来,是⽂殊菩萨出⾯去探视,见了⾯后,⽂殊菩萨就

与维摩诘有了⼀番对话,这番对话记录下来,就是《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这个经,说实在

的,⽐《⾦刚经》、《六祖坛经》更为重要,是教⼈直接成佛的经,佛经⾥⾯,⼤概也只有《维摩诘

经》与《六祖坛经》⾮佛所说⽽叫经的。《维摩诘经》虽然重要,但是,这个经是给差不多菩萨级别

的⼈讲的,是由菩萨⽽成佛的,太⾼深的,曲⾼和寡,所以,知道或者学习这部经的⼈很少。

维摩诘太能说了,“杜门⼝似维摩诘”,是倒装,实际是“⼝似维摩诘杜门”,象维摩诘居⼠那样能说,

但是,却杜门谢客,闭⼝不谈,“莫问前三与后三”,因为,前三与后三,是只能⾃悟,⽽不可⾔说,

⾔语道断,⼀说就错。说出来的,就不是了,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迦叶意会到的那个,就是!

憨⼭⼤师⼜诗⽈:

“依岩结构草为庵,乍可容⾝⽌⼀龛。

但得⼼源归湛寂,任从世事付痴憨。

三竿⽇上还⾼卧,丈室云封不放参。

佛祖直教踪迹断,何须前后列三三。”

佛祖直教踪迹断,直教,就是六祖的顿悟法门,⾔下顿悟,直了是佛。就象佛祖所说:“⼀切众⽣皆

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可得。”迷即众⽣,悟即是佛,当下悟了,当下承当,当下就是

佛了。不过,说着容易做着难,敢当下就说⾃⼰是佛的,没有⼏个。顿悟之后,真空妙有,直现眼

前,什么前三三后三三的,根本就不是问题了。就象盲⼈摸象,怎么摸也摸不全,怎么争也争不对,

有朝⼀⽇,眼睛好了,看见了,就明了了。等看见了之后,你会和那些盲⼈争执吗?你会和另⼀个明

眼⼈讨论吗?⼤概都不会。所以是“何须前后列三三”。

雪宝禅师偈⽈:

“千峰盘曲⾊如蓝,谁谓⽂殊是对谈。堪笑清凉多少众,前三三与后三三。”

雪宝禅师也是⼤悟的⼈了。悟了吗?悟了,就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了,没悟,就再参吧!

宋代《杨岐⽅会语录·前三三后三三》杨岐⽅会诗⽈:

前三后三是多少,

⼤事光辉明皎皎。

回头不见解空⼈,

满⽬⽩云卧荒草。

这也是⾸开悟的诗。前三后三是多少呢?⼤事光辉明皎皎,⼤事,就是佛事,佛是为⼀⼤事因缘⽽

来,昆明圆通寺⼤殿后⾯有⼀幅对联:

⼤街上⼈来⼈往尽为两字活计;

古刹内僧⽌僧作都是⼀事因缘。

佛为⼀⼤事因缘,所为何事?这也是个话头。这个话头参明⽩了,前三后三是多少也就不⾔⾃明了。

有⼀个签,我看有叫观⾳灵签的,有叫关帝灵签的,签⽈:

曩时败北且图南,筋⼒虽衰尚⼀堪;欲识⽣前君⼤数,前三三与后三三。

别⼩看这⽀签,这是明⽩⼈写的明⽩话。⼼佛众⽣,三⽆差别,万法唯⼼所现。欲识⽣前君⼤数,想

知道⾃⼰的命运吗?前三三与后三三,⼀切唯⼼造,福祸⽆门,唯⼈⾃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西游记第⼀回》有偈⽈:

⼤觉⾦仙没垢姿,西⽅妙相祖菩提。不⽣不灭三三⾏,全⽓全神万万慈。

空寂⾃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法师。

第九⼗九回标题⽈:“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满道归根”。

三三⾏,有说,三三得九,这样说也对,不管是佛还是道,修⾏追求的都是纯阳之⽓,九在易经中为

⾄阳,九九⼋⼗⼀难,也是取的重阳之义。不过,这样的理解,不究竟。这样有点落⼊顽空,成就的

是⼤罗⾦仙,⽽不是真正的佛境。

这⾥的三三⾏,仍然指的是⼼、佛、众⽣这三⾏,修⾏是⼲什么?就是修⼼,修⼼⾃度,⾃度⽽度

他,就是度众⽣,⾃度度他,功德圆满即是佛。所以,⼼、佛、众⽣是⼀体三相。⽽整个的转变过

程,叫六度万⾏,六度万⾏简化⼀点,就是九九⼋⼗⼀难。

“不⽣不灭三三⾏”,就是⾃在神通游戏三昧,就是“空寂⾃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就是菩萨祖

师,就是佛。

是以英豪⽈:

前三三与后三三,

⼼佛众⽣本⼀般;

众⽣皆欲成佛去,

佛化众⽣在世间。

原⽂标题: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

本⽂转载⾃【英豪视界】的博客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10:35: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55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