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卷第3期
2010年5月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3
May.
No.3
2010
文章编号:1674—5094(2010)03—0089—05
清人辑佚魏晋子书成果述评
袁敏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北京100875)
摘要:清代朴学大兴,清人在辑佚方面的成果遍及经史子集。而清代以前学者对子书的关注,多集中于先秦诸子。
发展到了清代,学者则大张罗网,对魏晋诸子的著作也加以辑佚,为推进魏晋社会、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
贵资料。重点梳理了周广业、严可均、马国翰、王仁俊、黄爽等人的辑佚成果,五家共辑有魏晋子书98种。在此基础之
上,还总结了各家的辑佚体例,分析其辑佚源,并探讨各家之得失。
关键词:清代;学术史;朴学;子书;魏晋南北朝;辑佚;体例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863/j.issn.1674—5094.2010.03.019
引 言
传统学术发展到清代而大盛,仅就整理历代文献
来看,清人辑佚,已经遍及经史子集,硕果累累。正如
梁启超先生在《清代学术概论》十六中指出:“吾辈尤
有一事当感谢清儒者,日辑佚……当时学者从事此业
者甚多,不备举,而马国翰之《玉函山房辑佚书》分经、
史、子三部,集所辑至数百种,他可推矣。遂使《汉志》
诸书、隋唐《志》久称已佚者,今乃累累现于吾辈之藏
书目录中;虽复片鳞碎羽,而受赐则既多矣”_Ill 。在
清代之前,历代学者对于子部之用力,专在周秦诸子
各家。而发展至清代,学者则大张罗网,对魏晋诸子
亦多有关注。其中成果显著者,有周广业、严可均、马
国翰、王仁俊、黄爽诸家,五家共辑有魏晋子书98种,
本文试列举各家之成果并探讨其得失。
1五家关于魏晋子书辑佚的成果及体例
1.1周广业《意林附编》:辑有魏晋子书l5种179条
周广业(1730—1798),字勤补,一作勤圃,号耕
压,或说别字耕压,浙江海宁人。他曾为诸生30多
年,常在湖州、淮安、江阴等地坐馆授徒。乾隆四十
八年(1783)举人,次年进京,会试不第。当时开四库
全书馆,亟需校勘人才,故充任《四库全书》分校,得
以博览群书。乾隆五十二年(1787),周广业会试又
不第,遂无意仕途,以著书授徒为业。
周氏治学并不以辑佚著称,何以会辑有多种魏
晋子书?盖因其喜好《意林》,故而关注子书。唐人
马总(?一823)于先秦至晋代的子书中寻章摘句,编
成《意林》一书。周广业注《意林》五卷;搜罗《意林》
逸句5条,成《逸文》一卷;增广五卷本《意林》的收
书范围,依其体例,补辑晋以前子书,成《附编》一
卷。清《四库全书》收入五卷本《意林》,末附周氏
《逸文》一卷,却未收入周氏《意林附编》。
贵池刘世珩校刊《聚学轩丛书》第五集,完整收
录了周氏之《意林注》五卷、《逸文》一卷、《附编》一
卷。国内较早的是清光绪间刻本,半页11行,行21
字,黑口,双鱼尾,左右双边,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古籍
部。周氏《意林附编》,收有其辑佚所得子书18家,
其中魏晋子书l5家,依次为:蒋济《蒋子》l9条、谯
周《谯子》17条、钟会《钟子》7条、张俨《默记》2条、
裴玄《裴氏新言》9条、袁准《正书}25条、袁准《袁子
正论》17条、苏彦《苏子》l2条、陆云《陆子》2条、张
显《析言》4条、干宝《干子》3条、顾谭《顾子》12条、
诸葛恪《诸葛子》3条、陈融《陈子要言》1条、苻朗
《苻子}46条。
周广业所辑子书,失在未分部类,体例尚称完
备,现分析其特点如下:
(1)每一书之书名下有双行小字为作者小传、
该书之著录情况。
(2)佚文以“他校法”校之,双行小字随文注出
异文
收稿日期:2009—10—21
作者简介:袁敏(1983一),女(汉族),四川宜宾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献学研究。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每条佚文均注明出处,但只有书名,并无卷
次,核查不便。
(4)有所考证发明,则以案语形式附在该条佚
文之末。
周氏身故之后,清人李遇孙称“照宋刻全本补”
《意林》第六卷。王天海先生认为:“此必非马总《意
林》原本。或好事者依《子钞》目辑录而成,或有人
移《说郛》本卷六而续之。然无确据可考,姑存
疑”l2J9 。《四部丛刊》所收《意林》为此六卷本,共
录子书112家,卷六《新序》重出,实有111家。其中
有魏晋子书51家,谯周《五教》五卷,有目无文,实为
50家。周氏《意林附编》所辑魏晋子书15家之名均
出现在补刻《意林》卷六中。然周氏于每家所辑之
条数,数倍于补刻卷六,足见其用力甚勤。《意林附
编》长期以来无人问津,然该书确为研究魏晋子书之
重要材料,应当引起重视。
1.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J:辑
有魏晋子书46种785条
严可均(1762—1843)字景文,号铁桥,浙江乌程
人。嘉庆举人,官严州建德县教谕。嘉庆问开全唐
文馆,严氏未能人馆,遂发奋编辑唐以前之书,遂成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全唐文》之前
接。他在《总叙》中写到:“广搜三分书,与夫收藏家
秘笈,金石文字,远而九译,旁及释道鬼神,起上古讫
隋,鸿裁巨制、片语单辞,罔弗综录,省并复叠,联类
畸零。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七人,分代编次为十五集,
合七百四十六卷”_3l1。该书虽名为“文”,然亦收录
杂著,关于子书的处理,他在《凡例》中指出:“子书
见存者不录,录佚文及佚子书”l3l2。该书共收有散
佚的魏晋子书46家。
严氏著书,体例谨严,大致具有以下特点:
(1)采用以人系书的方法,按作者生活的大致
年代排序。
(2)先列作者小传,传末附著述情况。
(3)正文分类编次,以赋居首,子书在最末。
(4)11种魏晋子书书名下有数百字的案语,介
绍历代著录情况、亡佚经过、辑佚情况等,可与严可
均《铁桥漫稿》相关部分相互发明¨4 J。这11种子书
是:曹丕《典论》、蒋济《蒋子万机论》、刘廪《政论》、
桓范《世要论》、杜恕《体论》、《笃论》、陆景《典语》、
傅玄《傅子》、袁准《袁子正论》、苏彦《苏子》、苻朗
《苻子》。
(5)散佚子书内容的编排,篇目名可考者居首,
失考之残篇断简则尽量将辑佚源相同的排在一起,
每条佚文之后详注出处,便于查检。
1.3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J:辑有魏晋子书
64种1 284条
马国翰(1794—1857)字词溪,号竹吾,山东历城
人。清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次年考中进士。历
任陕西敷城、石泉、云阳知县,陇州知州。
关于《玉函山房辑佚书》剽窃章宗源辑佚成果
的说法,学界早已辨明其诬。王重民先生《清代两个
大辑佚书家评传》 J,叶树声、张立敏先生《马国翰
窃章宗源辑佚成果辩》 ]2 等皆力证《玉函山房辑
佚书》是马国翰独自辑佚的成果。
据《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王毓藻序,
可知马氏生前,严可均书尚未刊刻,故马虽年辈略晚
于严氏,而未及见严氏之书。《玉函山房辑佚书》收
书594种,经编最多,史、子两编数量较少。其中,有
魏晋子书64种,诸葛亮《诸葛武侯集诫》、蔡韶《闳
论》、吕竦《要览》三书有目无文。
马书的体例为各书之冠,具有以下优点:
(1)子书依次分类著录:儒家、农家、道家、法
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天文、阴阳、五
行、杂占、艺术,共14类。未收兵家、医家、释家三
大类。
(2)同一类的子书按照年代先后排列。
(3)每一书前均有提要,介绍该书的作者、著
录、散佚、辑佚等情况,常常指出该书名的得名由来,
考证书中值得商榷的内容,揭示该书的价值所在。
提要是马书的最大特色,虽多有舛误,然瑕不掩瑜。
(4)内容的编排上,篇目名可考者居首,逸句则
尽量将出处相同的排在一起。
(5)双行小字随文注出校勘成果,每一条佚文
均详注出处。
1.4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补编》、《经
籍佚文》 J:共辑有魏晋子书54种474条
王仁俊(1866—1913),字捍郑,一字感莼,江苏
吴县人,受业于著名学者俞樾。光绪十八年(1892)
进士,二十年授吏部主事,在上海创办实学报馆。王
仁俊在《玉函山房续编自叙》中评马氏之书:“历城
马氏国翰辑唐以前佚书凡五百八十余种,为卷六百
有奇。其有目无书者阙四十余种,其散见各叙所谓
已有著录者,如陆希声《周易传》之类九种,今亦无
之,匡君源所谓待后之君子搜补焉”l8Il。王氏有感
于此,遂作《续编》、《补编》、《经籍佚文》三种,上起
第3期 袁敏: 清人辑佚魏晋子书成果述评 91
周秦,下迄元明,网罗四部,辑书523种。
上海图书馆存有王氏所辑三种书的稿本,原稿
版框高188毫米,宽258毫米。目录与正文,多有不
同。有文无目者,如《春秋前传》、《古文琐语》、《钱
塘记》、《汉书音义》、《别录补遗》、《任子》等;有目无
文者,如《淮南子》应氏注、卢氏注、延氏注、旧注等,
以及原注别行之《苍颉篇》、《淮南子》许氏注。续修
《四库全书》第1206册据该稿本影印 j。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9年亦据该稿本影印,然此本在保留原目
录的基础上,详细整理并重新编排了王氏三书的目
录,便于查检,是目前较好的版本。
王氏三书的体例不一,各具特色:
(1)《续编》收有经、史、子三部。子部依次分:
儒家类、兵家类、农家类、道家类、法家类、墨家类、杂
家类、小说家类、天文类、阴阳类、杂占类、艺术类、医
家类、释道类,共14类。
(2)《补编》不分部类,从内容来看,以史部、子
部为主。
(3)《经籍佚文》分经、史、子、集四部,所收子部
最多,集部最少。而子部诸书,不分类。王仁俊该书
在目录之末指出“录体例一依孙书,世有通内外人纠
其不及,是以所望焉”[。] 卵。
(4)三书均详注出处。来源相同者编排在一
起,以“又”字标出。
(5)出处原有之注释案语以双行小字的形式随
文录入。
(6)王氏之校考发明,则另起一行,以“俊案”
标出。
1.5黄爽《汉学堂知足斋丛书》【】 :辑有魏晋子书
7种102条
黄爽,字右原,江苏甘泉人。监生,以赀人为刑
部郎中。道光十二年举人。师从江藩,专精汉学。
《清史》卷六十九、同治《扬州府志》、民国《甘泉县
志》有传。其生卒年史料无明确记载,曹书杰先生考
证结论为:“黄爽生于嘉庆十四年约十一、十二月问,
公历年份为1809年12月或1810年1月,卒于咸丰
三年约二、三月问,公历年份为1853年4月问,享年
虚岁四十五” ]1 2o。
考察黄夷辑佚情况,尤应注意黄氏诸书版本。
《知足斋丛书》、《汉学堂丛书》、《黄氏逸书考》、《汉
学堂知足斋丛书》为黄氏所辑佚书之不同印本,所收
之辑佚书数量均有不同,不可不察。若将四书视为
一书四名,固有所漏:
《知足斋丛书》最早印行,道光间黄氏刻本。其
目录有15种书:《仓颉篇》,谢沈、华峤、袁崧、薛莹四
家《后汉书》辑本,郑玄《周易》注,郑小同《郑志》,张
墙《汉记》,黄夷所辑法律书《律纲》、《秋审章程》、
《秋审实缓》、《秋审直省附录》,黄爽诗集《胪云集》,
阮元《儒林传稿》,黄夷辑《正谊录》。前5种又见于
《汉学堂丛书》,第6、7、8种又见于《黄氏逸书考》,
第9至13种不见于此二书。最后2种国家图书馆
古籍部藏本有目无文。
《汉学堂丛书》由黄爽次子黄澧印行。该本背
面镌“经解逸书考八十五种,通纬易书考五十六种,
子史钩沉逸书考七十四种”。
《黄氏逸书考》由王鉴1925年修补印行。王鉴
以“逸书考”是原书所题,“汉学堂”不足以概全书,
因改名。此本背面镌“汉学堂经解一百一十二种,通
纬七十二种,子史钩沉八十四种,通德堂经解十七
种”。续修《四库全书》第1206册至1211册收入
《黄氏逸书考》二百九十卷附十一卷 J。
《汉学堂知足斋丛书》收有知足斋丛书66种,通
纬55种,子史钩沉89种,汉学堂经解5种,书后附
有诸书序跋20余篇。所收各书和《知足斋丛书》、
《汉学堂丛书》、《黄氏逸书考》重叠的只占少部分。
据冀叔英《影印(汉学堂知足斋丛书)序》推测,此本
是黄氏辑佚书刻成后和写好备刻的未定本。此本
《子史钩沉》89种,内《毛诗马王微序》以下73种皆
小红格纸仿宋字钞本,行款版式与刻本同,有黄爽朱
墨笔校,有挖补改写。钞本各种皆不见于《汉学堂丛
书》和《黄氏逸书考》。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据
此本影印,是目前较好的版本。此本之《子史钩沉》
收有魏晋子书7种:陆机《要览》9条、谯周《法训》11
条、郭义恭《广志》24条、徐整《长历》8条、裴启《语
林》21条、虞喜《志林》14条、李当之《药录》15条。
体例方面多有不足:(1)该书将子书与史书杂处,不
分类。(2)所有佚文均不注出处,查检不便。
以上勾勒的是清人辑佚魏晋子书“面”上的成
果,以“点”论之,则当以傅玄《傅子》的辑佚为代表。
陈见微先生《析清人辑佚(傅子)的成就》一
文¨ I2 I2 ,比较了严可均、钱熙祚、钱保塘、傅以礼、
叶德辉、张鹏一、王仁俊诸家《傅子》辑本,可供参
考,兹不赘述。
必须说明的是,清代尚有不少以辑佚唐以前书
闻名当时、播声后世的学者,如王谟、汤球等。但因
本文关注的是子书,王谟《汉魏遗书钞》只印有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部,《汉唐地理书钞》属于史部,《增订汉魏丛书》并
非专门的辑佚书。汤球的主要辑佚成果是晋史,因
而本文不予探讨。
2 清代诸家辑佚魏晋子书的情况分析
(1)从数量上看,清人辑佚魏晋子书最多者为
马国翰,共64种,1 284条。
(2)从体例上看,清人各家中,最完备者为马
国翰。
子书的根本在类别,类例既清,学术始明。马氏
将子书分类收录,便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且
书前所附提要对该书情况做了系统梳理,提纲挈领。
周广业、严可均、黄夷辑书均未分子类。王仁俊《续
编》虽然有目录、有分类,但目录与正文内容多处不
符,《补编》与《经籍佚文》无目录亦不分类,整体编
排略有凌乱之感。
(3)在对魏晋子书内容的具体处理上,严可均
为最优。举《诸葛子》为例:
《隋书・经籍志》子部杂家类著录:“梁有《诸葛
子》五卷,吴太傅诸葛恪撰,亡”ll 3j 。唐人马总
《意林》卷六有《诸葛子》一卷,未题撰人。仅录有残
句一:“纵盗饮酒,非剪恶之法;绝缨加赐,非防邪之
萌”l2” 。此后,官私书目鲜见著录,直至《清史稿
・艺文志》子部杂家类有“吴诸葛恪《诸葛子》一卷
[14]4358。严氏《全三国文》卷六十五诸葛恪名下,
收有《诸葛子》,仅残句一:“若能力兼三人,身与马
如胶漆,手与箭如飞虻,诚宜宠异”Ⅲ3 嘣。此外,严
可均从《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里辑出恪文章5
篇:《敕下四部属城》、《与丞相陆逊书》、《与弟公安
督融书》、《题论后为书答聂友》、《出军论》,从《三国
志・吴书・孙奋传》中辑出恪文章一篇《谏齐王孙
奋笺》,此六文均未放人《诸葛子》。而马书子编杂
家类辑有《诸葛子》,题“吴诸葛恪撰”。收入文3
篇:《与丞相陆逊书》、《与弟公安督融书》、《谕众意
论》(即严可均所收《出军论》),残句三:除了严氏所
收一句外,尚据《北堂书钞》卷十一补“魏基五偏”一
句,据《北堂书钞》卷一百十七补“鼓洪炉以燎毛发,
倾五岳以压枯朽”一句。马氏在提要中指出“恪无
文集,当皆采自本书中” l2跎 。仅仅因为史书没有
记载恪别有文集,便将所辑恪全部作品均归人子书
《诸葛子》,未免失之武断。而王仁俊《续编》之目录
子编儒家类有“《诸葛武侯集解》一卷,汉诸葛亮
撰 j6”,然该书内容与目录不符,对应位置为“《诸葛
子》,汉诸葛亮撰 J】 ”,这样就产生了诸葛亮撰《诸
葛子》的误解。比较之下,严可均对内容的处理较为
得当。
(4)在魏晋子书的辑佚源问题上,我们以严可
均、马国翰、王仁俊三家为例进行分析:严氏涉及26
种书,马氏涉及41种书,王氏涉及41种书。省并重
复,三家共涉及74种书:
①各家从《太平御览》中辑得的条数最多。辑
佚源前10位见表1:
表1各家辑佚源前10位
分析以上辑佚源,按性质可分为三类:
一是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
记》、《通典》、《太平御览》属于此类。“以类相从”是
类书的基本特征:如《北堂书钞》分帝王、后妃、政
术、刑法、封爵等l8部,《艺文类聚》分天、岁时、地、
山、水等41部。类书为辑佚之渊薮乃学界公认,历
代辑佚经史子集都推重类书。
二是注释。《三国志》注、《世说新语》注、《文
选》注均属此类。三书注释均以大量引书著称,对辑
佚唐以前书籍有重大意义。
三是摘录原书精华而成之书。《意林》、《群书
治要》属于此类。它们与类书的区别在于:不按内容
编排,而是先列原书书名,其下列摘录之精华,或为
篇章或为零句。至于摘录标准,《意林》之柳伯存
《序》讲到“先务于经济,次存作者之意 I1 ”;《群书
治要序》讲到“务乎政术,存乎劝戒”_l 。因本文探
讨的是子书辑佚,故于子书中寻章摘句的《意林》一
书在重要性上得到了凸显。值得注意的是,《意林》
保存了所收各书的卷次,与历代公私目录相比堪,可
第3期 袁敏: 清人辑佚魏晋子书成果述评 93
以勾勒出一书的流传、散佚情况。魏晋子书和经、
史、集三部著作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与时政的密切联
系,因此“务乎政术”的《群书治要》在子书辑佚中显
得非常重要。这是子书与它书在辑佚源上的一大
不同。
②严可均辑佚魏晋子书时,选择辑佚源十分审
慎。除了明《永乐大典》之外,所用诸书均为宋及宋
以前之重要典籍。
③马国翰拓展了辑佚源的范围。明人著作采用
了陶宗仪《说郛》、杨慎《丹铅总录》,而且从佛教典籍
如释玄应《一切经音义》、医药典籍如各种《本草》、唐
宋人的笔记如《封氏闻见录》等书中广事采录。
④王仁俊辑佚时,因重要典籍几乎都被前人翻
遍,不得不另辟蹊径。一方面,密切关注当时学界之
最新成果。黎庶昌(1837—1897)于光绪七年
(1881)出任日本公使期间,在其随员杨守敬的配合
下,搜访了大量国内久已亡佚而见于日本的善本古
籍,刻成《古逸丛书》。王仁俊在辑佚时,使用了该
书,如《逸玉篇》、唐《逸碉玉集》、宋邵思《姓解》。另
一方面,从一些当时人较少关注的典籍中辑佚。如
隋萧吉《五行大义》、唐刘赓《稽瑞》、唐释湛然《辅行
记》、唐李瀚《蒙求》、宋施元之、施宿父子《苏轼诗集
合注》、宋王樽《野客丛书》、明周婴《卮林》等。
(5)清人辑佚魏晋子书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
重复劳动。
以上五家共辑有魏晋子书186种,省并重复,仅
得98种,重复率之高,不言自明。以苻朗《苻子》为
例,周广业《意林附编》辑得46条,严可均《全晋文》
辑得50条,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得48条,王
仁俊《续编》辑得1条,主体内容大都相同。然而我
们应当辨证地看待这种重复劳动,并非清人不关注
前辈成果,而是受书籍刊刻、流传等客观因素的影
响,未能及时加以利用。而且这种重复劳动,并非完
全没有意义,不能仅从条数上判断。如上例,马国翰
所辑总数比严可均少了2条,仔细比对内容,马氏实
际比严氏少了3条,却多出了1条严氏没有搜集到
的内容。又如上文提到诸家对于傅玄《傅子》的辑
佚,后人可以通过比较,择善而从,整理出一个更好
的版本。
3 结 语
辑佚一事,总是后出转精。我们今天整理魏晋
子书,应当综合利用各家辑佚成果,并汲取其体例上
的优长。清人在辑佚学L的整体贡献和存在的问
题,前人多有论述。然 经史子集四部的辑佚,虽有
共性,但因四部性质 同,辑佚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
特点,尤其是辑佚源。笔者拟另撰文,探讨子书辑佚
与它书辑佚不同之特点与方法。当然,辑佚对象产
生的时代也是重要因素。本文从魏晋子书辑佚这一
特定角度切入,在凸显清人成就的同时,希望对研究
魏晋子书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
[2] 王天海.《意林》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3]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
书局,1958.
[4]严可均.铁桥漫稿[M].台北:世界书局,1984.
[5]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M].扬州:广陵书社,2005.
[6]王重民.清代两个大辑佚书家评传[c]∥中国目录学
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4.
[7] 叶树声,张立敏.马国翰窃章宗源辑佚成果辩[J].河北
图苑,1994(4):24—26.
[8] 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9.
[9] 《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M].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黄爽.汉学堂知足斋丛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
社,1992.
[11]曹书杰.黄夷生卒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989(6):109—110.
[12] 陈见微.析清人辑佚《傅子》的成就[J].文献,2000
(3):222—232.
[13]魏徵,令狐德菜.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4]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5]魏征.群书治要[M].上海:上海书店,1989.
(编辑:陈海燕)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10:13: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53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