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夫子自道〔原文、集注、详解〕
全面认知孔子真人,最可信据者自莫如"论语";尤其是夫子自道
局部,都是剖心示天下之言。而其所言多为心之所之的天下之道,和
身之所修的君子之德。纵观孔子一生栖栖汲汲的心力所萃,实不出学
以求道、仕以行道、教以传道三事,身之穷通、事之成败,非所甚看
重者。故本篇次序不全依生平履历为序,而取"为政·四"夫子晚年总
结一生学道精进的思索历程为纲,选辑凡百十三章,分六局部说其义,
说明孔子为天下求仁爱安宁之道、修君子楷模之德所付出的毕生心血
与成就。盖孔子对中国历史无比深刻的影响,固在道德而非事功也。
"为政第二章"子曰:“吾十有〔又〕五〔古初数手指计物,故十以
上须加“有〔又〕〞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身有道〕,四十而不
惑〔不为世事惑乱〕,五十而知天命〔人生所行所制的自然定律〕,六
十而耳顺〔一听就知其所以〕,七十而从〔一作“纵〞〕心所欲不逾〔越〕
矩。〞
【本章是孔子晚年回忆自己一生志道成仁全过程的简介与自评,语
浅义深,一步一阶梯,最足后人认识真孔子。人老都喜回味当年风光
的旧事,唯孔子自幼至老只志于道。想孔子一生,不管求道与求仕的
经历都可谓丰富。而今暮年,一不嗟老叹卑,二不以身尊“国老〞自
荣,以弟子半天下自豪,升沉荣辱俱遗身外,甚至不知老之已至,一
心系念不忘者唯有淑世之道与徙善之德,虽老不改其初。不管世人对
孔子之道如何评说,他这简朴自叙中饱含的精纯笃实的哲人风度,乐
道不倦的极端热忱,就是思想家最可珍贵的伟大品德,足供认真的思
想者永远奉为楷模。
孔子自述求道进德的历程,自年十五始。十五开场懂世事,周世
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学写、算〕,十五入大学〔明人道〕〞。孔丘
无此福气,三岁丧父,年十七又丧母,要学全得靠自心坚毅。“志于学〞
的“志〞贯穿孔子一生,不可轻看,“志者,心之所之〔向、往〕也〞。
无论做什么,心里老是想着学与问,才是“志于学〞。"论语"全书,
处处是孔子好学慎思的心得之语,终成“集大成〞式的思想巨人。“至
圣先师〞首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最好学的楷模,影响所及,鲁国也
以好学著称,两千年来中华民族从天子至庶人,尊师崇学的风气经久
..
.v.
不息,曾经世无其伦。
“三十而立〞是人生成熟的一大标界。常人成家立业,家为传后、
业以谋生,所立不出生活本领。少年孔子为独立谋生也干过许多粗活
“鄙事〞,二十出头当过季氏家〔“家〞是国下面封给卿大夫的行政领
地〕的小吏,管仓库那么秤平而账清,管牲口那么“牛羊茁壮长〞,
公平敬业。然所业非所志,志道之士别有远大怀抱,“入太庙,每事问〞,
探询礼器设置中的礼意,随员出访洛邑学周礼、读文献,向宫中乐师
学古琴曲,在齐听舞乐“三月不知肉味〞,抓住一切时机学礼乐。孔
子之世,周以礼乐治天下的模式行了四五百年后,虽呈“礼崩乐坏〞
之势,可在邦交与贵族人际关系上仍具正统权威,言行举止合礼就有
分量,失礼即为人耻笑。“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事事有礼,非学不
成。从十五志学到三十,孔子自信已能在纷纭世事中立身处世,站稳
脚跟,依礼行事了。“而立〞,立于礼也,而“礼,履也〞,指行事有
准那么。
“四十而不惑〞那么是听言观人都能得其真,不受蒙蔽,做到心
中有底,可说是见识上的“立〞。人世真伪难辨令人疑惑,是非淆乱
教人迷惑,时尚滔滔诱人眩惑,左右失据陷入困惑,偏见私欲导致抉
择惑乱,不惑甚难!智光烛照那么外物之惑可破,笃道厚德那么心之
惑能祛。“不惑〞,立身乃能“确乎不可拔〞,志道坚决而不移。古人
“志于学〞,根本上是为自身素质的提高,故学与人同步并进,非为
学位名利也。从身立于礼到心无所惑,是孔子求道有成的第二大步。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是孔子身心与道德已无不相应,学道而臻于成道的至境。以前的学、
立、不惑根本上还是求人世之道,五十而后的“天命〞“耳顺〞“从
心所欲不逾矩〞那么由人道进而沟通天道。以大自然生灭运化之大道
观世待己,懂得此生所当行与所制约,那么行所当行,止于当止,乐
天知命。中华自古崇信自然的天地之道,实为理智健全而卓越。“天之
爱人甚矣〞,既生众民,又无偿提供人生必须的一切,能不爱乎.天有
大功而不自夸,大恩而不望报酬,贫贱不欺,巨细并照,可不敬乎.
倘离天辩道,人世有权都有理,有舌皆能辩,那么是非无由裁定;至
高之理,至公之德,皆在默默运化而昭昭明示的“天〞中。故周诸子
..
.v.
虽各道其道,而皆从天道推论世道。近世辩诘“天道观〞唯心还是唯
物.中华哲人不作无谓之辩。人是“天地之心〞,天有道而不能自言,
唯“人能弘道〞;赋予概念、构造“学说〞者莫非思想文字,何来无
人之“唯物〞.然人心如空无一物,那么无所思无所想因无任何主义,
哪有无物之“唯心〞.“道〞为万物所显示,也是人学习思考的心得,
心物互动的文化观念,超越且优越于西哲排它独断的“唯心〞“唯物〞
远矣〔与古希腊智者们不问人世祸福的纯思辨习气两样,人之言道不
远离人生实情,中国几千年哲学史上绝少鼓吹无物而唯心、无心而唯
物之所谓道〕。
孔子不轻谈天命,大抵有二层含义。以“天命〞之“命〞为动词
“命也〞“使也〞之义。天使〔命〕我之所以为我的德性,即"中庸"
开宗明义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孔子屡言“天生德于
予〞,那么天必不虚生我,我德必不枉有,意识到天赋我德性就是命
我修德尽性于斯世,奉行天命是人性的大自觉。人生的使命感、责任
感、自信心因之而大增,鄙吝自私、懈怠自弃之心不敢有。“君子自强
不息〞正是从觉悟天命中得出〔见"易"乾卦〕。另一层义,“命〞又是
名词“定数〞,“天命〞是天在冥冥之中对人心人力实现程度的最终限
制,“道之将行也与〔欤,下同〕,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此
“命〞即由天定,人力不可强者。因为天不独生我,并不私我,有无
数生灵各具才性各有所求而共处一世,其间爱恶错忤,聚散无常,必
然偶然无限复杂,命运实有理性不可究诘者。人处亿兆间,奋斗一生
的最终所得果有多少.是个人无法逆料又无从拒绝的事实。只有努力在
己,而“成事在天〞,如年之寿夭、命之穷通、道之行与不行,皆有
身外无限复杂的因素时时在制约着。凡此难以名状,通归诸“天命〞
而已。〔这种世事纷扰的最终局面,即所谓社会历史,故恩格斯称之为
无数个体运动的“合力〞作用。可知不存在单一先验的历史“规律〞。〕
通知“天命〞的二义,那么君子既自强不息,又敬慎戒畏,知此生所
当为与不可强为。所以"论语"全书最后一章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也。〞孔子行事总是那么有理有节、不骄不馁,极富分寸感,言语间
有种清明的圣智气象,和他五十后由“下学而上达〞,又从天命返观
人我的极深修养工力,大有关系。
..
.v.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知天命〞由
理性知解精进为耳目心志的道德至境。闻人言而刺耳者,常因事出意
外,或言忤己意。能心无成见,“无意无必〞,洞明人情事理之必然自
然,意外亦在料中,那么逆心不觉刺耳,心明耳聪而无所不顺。其实
五十一岁后那四五年,是孔子一生唯一参与外交政的斗争,同各种人
物认真打过交道的一段经历。要说他热衷政治,正宜有所回忆。不料
只淡淡地说,学了个“耳顺〞,算是长进吧。人之于仕途政事,干时
起劲,老来也懒得再提起了,很耐人寻思。史称孔子“晚而喜"易",
韦编〔编竹简的牛皮绳〕三绝〔屡次因常读而磨断〕。〞"易"正是从天
道察人事之书,孔子默祷苍天能“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
大过矣。〞五十五后的十四年岁月,带着众弟子奔波各国,苦苦寻求
能行道之邦,结果到处不用,还曾被囚禁于匡、绝粮于,得出“君子
固穷〞的结论,欣然承受“丧家狗〞的称号。六十八高龄的人了,气
血已衰,只好返鲁,不复求仕,发愤忘忧,潜心整理“六经〞典籍,
为民族的历史文化保存了一批奠基性的宝典,不倦地谆谆教导众弟子,
给三代仁德大道造就出一批薪火传灯人。本章自叙至古稀之年,依旧
一字不及其业绩,只认真审视自身求道进德之境。从心所欲无不中矩,
那么已不待思而后明,不勉力而中道,此莹然无瑕的道心,是明澈高
贵的“天地之心〞,人心价值的最大实现,道德修养的最终完成。“从
心所欲〞是自由,“不逾矩〞那么自觉受制约,常人只知自由与制约对
立,而孔子既自强不息又自觉抑制,才是最完善也最难到的境界!
人之不朽有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夫子有其二
不朽焉。古今中外诸圣中,夫子之道最贴近人性本真,故能得地球上
人数最众的民族最经久的悦服;夫子之德最高雅纯粹,故历代贤哲才
俊共奉为中华人文的祖师,钦敬不已,岂无故邪.】
"公冶长·五"颜渊、子路侍〔伺奉〕。子曰:“盍〔何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所乘马车〕衣〔穿〕轻〔钱大昕考古本无“轻〞字,
是〕裘,与朋友共〔同享〕,敝〔坏了〕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
〔勿〕伐〔自夸〕善,无施〔加人〕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后世总喜把夫子美化〔或丑化〕为道貌岸然的说教者。想不到言
..
.v.
志这种理想教育的严肃场合,孔门师徒竟如友人促膝倾谈,绝无闻而
生厌的豪言壮语,令人怀想其时师道之淳,学风之正。子路来自“卞
之野人〞,粗豪刚直,车同乘裘共穿,用坏了也不计较,所愿恰符朴
直无私之性。颜子深悟夫子之道,善能推己及人,志在学道自得。最
平实而远大者,还数夫子,所愿不出善良生民所热望,老安友信而少
怀,既是个体的人生价值,也是人道社会的安乐图景。过此之求,“伟
想〞“壮丽乐土〞代代君王与圣哲们都许诺“定要实现〞,也曾疯狂
试验过,临了反思,何曾消除老者被遗弃、朋友无信义、少者缺乏健
全成长的社会环境.孔子之志是人生正常需求的朴实概括,任何社会皆
宜作根本准那么。夫子不自设制度、创造主义、依靠谁打倒谁。说明
他不是政治家,不谋统治人,更无特定“阶级觉悟〞,只是位热爱人
类孜孜求老少安乐、朋友忠信、社会人人各得其所,遂性生活的伟大
哲人。
安之、信之、怀之的“之〞,是指使安、使信、使怀的“我〞,
还是代老、友、少.旧说各异。明白的原文,又叫注释专家缠绕胡涂了。
强生分别,实为多事。志者心所向往,既是我的追求〔我欲使老安、
友信、少怀〕,自然也是我所愿见〔出现老能安、友可信、少者得关心
的社会〕。此思理为古哲常见,如我自觉人为万物之贵,故以道德人格
自珍自贵,且以此敬人爱人,而人亦敬之爱之,仁在人我之中矣。必
欲追究君子是以自爱为宗旨还是爱人当主义.那么求深反惑也。当世论
者多不怪自己对母语与传统思维渐失理解力,反而责怪中国汉文概念
不精细,理论非科学。现代工商社会生产的机械脑袋读不通古书,哪
能迁怒于传统文化.】
"公冶长·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
学也。〞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
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孟子"中说“夫子学不厌,教不倦’可谓仁且智,但是夫子还是那
么谦虚。现代人急功近利,好象自己智商很高似的。脑袋虽然好使,
可不下工夫,结果呢.还是落于庸俗。可悲可叹!
此章是明白告诉大家,孔子是以他的好学为荣...而非後世人以为的
..
.v.
道德,也是告诉大家读论语....别只顾著仁义道德....更要专注於好学之
上。
伯峻: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
信实的人,只是赶不上我的喜欢学问罢了。〞
钱穆:先生说:“十家的小邑,其中必有像我般资质忠信的人,但
不能像我般好学啊。〞
泽厚:孔子说:“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也有像我这样忠实可靠
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喜欢学习罢了。〞
【孔子一生以圣人之德自修、以仁道之心待世,而始终不敢以圣自
居,以仁自诩,只有“好学〞那么可自信,其故可知。“学然后知缺乏〞,
愈好学深思,愈明白有限之身求无尽之道,所知实有限而所未知仍无
涯。可以俯仰无愧于天地者,亦唯“好学〞而已:我一生志学,未尝
虚度。只有疏学浅尝的半吊子,才会略拾时文俗论之牙慧,便以为得
宇宙天地之金钥匙,动辄侈言“规律〞,似一切“奥秘〞在握。孔子
之“学〞与今人之背书绝异,他下学众善而自改不善,上通天道而乐
道忘忧,不但涵广阔,而且得于心必见诸行,“学,效也〞〔后代每学
嘴,见诸文而已〕。"论语"言学之富而精,古今无与伦比〔详后"论学
篇"〕。“不如丘之好学〞,谁谓不然。古义学是“觉己〞,教为“觉人〞,
学不学关乎有无成人的觉悟,所以是贤愚的大界别。至于随便哪个小
邑,都能找到心地忠厚、待人诚信“如丘者〞,此语似不敢信,不可
解。周制“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周礼·地官·小司徒"〕。而今纵
口逾千万之大都,也未“必有忠信如丘者〞,遑论十室之邑。古注多
说是夫子以自谦勉弟子,因注家总觉孔圣是先天后天都非凡入圣,尊
孔尊到连夫子自己的话也不相信了。由于谦虚是美德,就成心示谦以
自美者世上诚有,却非孔子。“伟大的谦虚〞是特殊谋略制成的精致虚
伪,素为孔子所鄙夷不屑。其实,古风淳厚,古道热肠,古人质实,
本是古今人所共知的事实;论天性之全,素质之善,身心充分,古远
胜于今。势利物欲与人生善性背道而驰,是人类历史的规律。只因不
合洋人的“社会进化论〞而被有意淡忘,加之对“厚古薄今罪〞笔诛
刑罚而强令禁口,以至“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无法理解。古
代民风何以能美.民性因何而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古圣先王能依华
..
.v.
夏〔中原腹地为主〕水土所宜与居民习性,推行了一套最富中国特色
的基层社会组织制度——“井田制〞的生产方式与邻里关系。〔近代学
者或疑未尝行,证据缺乏,不取〕现据各种信史资料,撮述于下,以
资减少历史隔膜,便于理解先民的生存方式与人际关系。
井田之制:田九百亩,开井形四道,分九区,凿井于中。周围八百
亩八家各百,各种自收。中百亩八家各耕十亩,收获归公;余二十亩
家各二亩半,为田庐。春种秋收期农夫出邑居田庐,妇子送饭;冬那
么归家入居邑里。“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照
明柴火〕,同巧拙〔互教互学〕而合习俗也。男女有不得其所者〔怨女
旷夫〕,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汉书·食货志"〕"诗"之“风〞
与局部“雅〞,多从此中唱出传开。这种同耕而自有、聚居而各食“和
而不同〞的生产生活形态,据传始于黄帝之世,三代沿袭,在长期不
断完善中凝成了中华民众独富的淳和忠厚的道德风气。"汉书·食货志
"称:八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
同〔道德观念一样〕;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贫富相差不大〕。〞五
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州为乡,万二千五百户也。里有序〔初级学
校〕,以明教,乡有庠〔中等学校〕,那么行礼而视化焉。夏曾佑先生
概括以井田为政教有十大功能:一那么不泄地气,二那么无费一家,
三那么同风俗,四那么齐巧拙,五那么通货财〔古初之市场在井边,
日中为市,打水时物物交易互通有无〕,六那么存亡更守〔防匪盗〕,
七那么出入相司〔互相关顾〕,八那么嫁娶相媒,九那么有无相贷,十
那么疾病相救。〔"中国古代史·第十四节"〕古先王之制度,首先考虑
的不是增加财政收入,而是安定民生与笃厚民风。井田制不独奠定了
古代中国税率大体以“什一而税〞为基准,庶民温饱无虞。其意义至
巨、功德尤伟、举世独创者,在井田制孕育出忠厚诚信等全民美德:
居于其间者攸戚与共,无人不受惠于邻里,不忠不信,为众共弃,那
么无人能单独生存,故互助关爱,积久成性。孔子对人性本善,仁政
可行的信心,正是以斯民奉行三代直道为社会历史依据。小邑有“忠
信如丘者焉〞,又何足怪。东周王权衰落,“井田〞随周礼而坏,战国
兼并,至一统,乃真“溥天之下〞莫非王臣〔奴〕王土,“井田〞荡然,
贫富悬绝,民风遂薄,忠信渐稀矣。唯穷乡僻野,犹残存忠信。】
..
.v.
"述而·七"子曰:“饭疏食〔吃粗食〕,饮水〔喝生水〕,曲肱〔gōng
臂〕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得之不正当〕而富且贵,于〔对〕
我如浮云〔比喻与我不相干的身外之物〕。〞
【此章以气韵生动、意趣隽永,历来为人乐诵,至今读来,仍有光
景常新的不朽魅力。钱穆先生说得好:“本章风情高逸,可当一首散文
诗读。学者惟留神领神会,不烦多生理解。〞〔"论语新解"〕散文诗
形散而神聚,言近而旨远。此章前半四句只有十字,语简之极,辞朴
之至,了无修饰,竟能即景如诗写生如画,千载如睹,一字增减不得;
孔门弟子载录师言之准确入神,以不文写至文的神技,令人叹为观止!
这缘故,即古人所谓“文犹质也〞,“至情不文〞“质有余那么不受饰
也。〞夫子之真至于知天命、善至于爱天下的道德风采,何用世人再
化装美容.唯夫子人高,弟子知深,故有此等天地至文留在人间。此中
妙味,只有靠自心领悟。
章之“浮云〞,意喻:“不义而富且贵〞,与我不相干。古今“富
且贵〞者极有限,而人皆营求,于是不择手段地贫谄富,富鄙贫,贱
媚贵,贵愈横,不义不可止。孔子不屑谴责浊世说粪土富贵,只显示
自己是别一境地,不义不取,乐天知命。淡淡数语,启示深远。争权
于朝、夺利于市之徒,虽郊游野餐,饮食精巧,难有此乐。今人侈谈
追求快乐是人生的权利,古人提醒乐有雅俗:“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
得其欲。〞〔"礼记·乐记"〕真能领会此乐境界之高远,实非易事。
宋儒程子重提出:“须知所乐者何事.〞人必曰:道!然而道属于理性,
哀乐却是心情,“乐道〞尚未切心。说者引"庄子·让王"叙孔子厄于蔡
后之议论:“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得于此,
那么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庄与孔都深知,道有贵于一身得失的
无上价值,才能以道自尊而富贵为轻的态度自处于世,故庄在嘲儒之
余仍能理解孔子乐道之志。不过天地无心,可以对寒暑风雨无觉,人
却不能对饮食苦乐无感觉。要绝对“道法自然〞,“夫至德之世,同与
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何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
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马蹄"〕动植物的自然,对人就不
自然。庄文之妙恃其才智,孔子之美在仁德,以“寒暑风雨〞之自然
解释孔子求道自得之“乐〞,终隔一层。孔子志道、据德、依仁、游
..
.v.
艺,莫非心力所致,故处处有情,字字见心。庄子玄道为身外之虚象,
非汪洋恣肆不能明其仿佛。与其说此章是乐“道〞之本体,不假设讲
是洋溢“德身〞的那份欢悦自得:清楚意识到自己俯仰无愧的泰然、
道与德假设契的充实、天与人浑然的自在、身心统一的沉着和悦。此
际即使嚼口粗粮呷口清水,枕臂而卧,目送飞鸿,耳聆天籁,一种超
乎世情俗欲的大自在透身愉悦,美美地充实着生活,滋润着清贫,吃
啥都香,乐盈天地矣。夫子之乐是体悟到仁道在身心中的在充实感,
庄子至乐是恍假设遗世弃身后的逍遥感,貌同神异。
常人之忧,大半在贫贱,“有钱始作人〞"汉乐府"已有此叹。虽说
现在已有追求富且贵的自由,其实更有追而不及、求而不得的自由。
“共同富贵〞难,没有贫贱何来富贵,故贫贱总是庶人的命运。这就
提出了:一、富贵如何保护贫贱〔详"论仁篇"〕;二、贫贱〔尤其是士〕
如何自处。苟不义,不求不贪不羡,视富贵如身外浮云,谁能奈何.
志道乐德,别求人生价值,不见得就饿死冻毙〔尘世为求富贵而互相
伤亡者,远比乐道饿死者多得多〕;一旦求道有得,“乐亦在其中矣〞。
这似属空谈义理,而有了开头数语的描述,便觉真切可信,感召无穷。
孔门常言德,少见空谈大道,道贵济世,人贵德行,叫什么主义,尚
在其次。】
"述而·十九"叶〔shè〕公〔楚大夫,其封邑在叶地〕问孔子〔问孔
子是何等样人〕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汝〕奚〔何〕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云尔〔如此而已。
按定州汉墓出土本无“将〞“也〞二字〕。〞
[按:"礼记·表记"有段话可参读。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
而已矣〔极言其少〕……"诗"之
好仁如此,乡〔向〕道而行,中道而废〔竭心尽力而后止,与半途而
废之义正反〕,忘身之老也,不知
年数之缺乏也,勉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叶公问孔子是何如人,子路不吭,不知是以为叶公缺乏以知夫子
而不屑答复〔叶是大夫,爵未至公而称公,是僭号〕,还是因觉其师道
大德高,一时无从答起。孔子却愿别人对他有个真了解,“忘食〞“忘
忧〞“不知老〞云尔,什么都不用多说,只有自求完善这份不倦追求
..
.v.
的精神人格。认识孔子,调查生平履历并非至要,挑剔其言行得失也
未必有益学者提高;他对后世最珍贵的遗产,正是他自己最看重的品
德与精神。
“发愤〞之“愤〞,"说文"释为“懑也〞,是志不能申、意尚未
通之际憋闷填胸的情绪状态。哲人学道未达、人事困惑时会“愤〞,
诗人情感抑郁时更易“愤〞,与今愤怒、愤怒之“愤〞含义有别〔今
之气愤,古作“忿〞〕。中医言“不通那么痛,通那么不痛〞,身心一
理也。“愤〞闷必求“发〞使通,故屈原“发愤以抒〔泻出而舒畅〕情〞
〔"楚辞·惜诵"〕愤发为诗,诗写得好就轻松多了,诗人只要有才,
发愤尚易。哲人困难多了,不但要有博学多识勤问的知识底子,尤其
要从纷纭万象中思索出背后的所以然之故,找出本原性的道一以贯之,
更得将道一点一滴地修养为自身思想言行之德。深思明辨过程中道不
达、意不通、事疑惑之烦闷,时时可遇,其苦心焦思、欲罢不能,“发
愤忘食〞者,皆未通激而求通之坚毅执著也。一旦学思有悟、修身有
得,昔日塞胸之懑涣然冰释,自觉又近道一层之乐,为如何哉!只有
一生始终“志于学〞“笃于道〞的圣哲,才能把学道有得之乐看得无
比珍贵,足以忘怀人生百忧。“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所教人者,自
己都先作出表率,故有无可争辩的说服力。忘怀人生忧患,真是谈何
容易,故家总是借助外力,或绝对信仰教主的神力可消灾,或一心期
待死后的天国能解脱。政治家也如法宣教,政府能解忧,未来定莫愁。
教主君主的神奇政教,几千年了,依旧少年希望中年失望老年绝望,
代代轮回无休止。只有孔丘教人不乞求身外之神灵与富贵,也不许愿
死后的未来天堂,有道无道,治乱兴衰由君政,君子小人在各人,“君
子求诸己〞“为仁由己〞。天地已然赋予人独厚的灵性,人类是发扬
善性以进,还是滥用才智自作孽同消灭.全“由己〞!孔子第一个从大
道层次发现了人独有的高贵天赋、全面论述了君子所承担的仁义天职,
并把自身修养为伟大楷模。微夫子,我们怎能想象区区之身,竟可以
如此高贵而纯粹哪!想孔子一生坎坷,忧患可谓多矣;“不知老之将至〞
尤难能可贵。人一上年纪,皆知“老〞之可怕可虞〔汉语“老〞可作
“死〞之婉辞〕,而夫子不知其将至,盖亦乐道不疲而忘之矣。求道无
所谓老少,真正是仁为己任,鞠躬尽瘁,老犹不衰,其聚精会神有如
..
.v.
此者,斯何人欤!
常人能发愤忘食于一时,而夫子是精勤一生。乐道忘忧已不易,
忘食忘忧乃至忘老,此身与道同体,无可复加!这才是值得思想者永
远心香顶礼、忠诚于仁道的圣哲。】
"宪问·二十八"子曰:“君子之道三,我无能〔未具此能〕焉:仁
者不忧,知〔通“智〞,"论语"之“智〞通行本例皆作“知〞〕者不
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之道集三代之大成而创新境,新道须有新素质之人承担,这
就是他毕生自期和教养的“君子〞。君子在世行道,可真是“行路难〞,
得具备许多能耐才不至败其令名〔详后"士君子品格篇"〕。“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夫子在此提出仁、智、勇三者为最根本的品质,并在
“不忧〞“不惑〞“不惧〞的限定性解释中赋予新义,建立起三者的
在关联。先看后二者,“智〞“勇〞在古代世界原本远旺盛充分于后世,
试看华夏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及哲人豪杰之事迹可知;有智有勇尤其
是智勇双全者,素为世人钦慕。然而流俗很少想过:诈“智〞可以为
虎添翼,蛮“勇〞凶残可以恶过禽兽;苛政猛于虎的专制得以久行者,
正以霸主拥有智囊之诈与虎旅之猛耳。智力体力只是能量,不是善德,
崇力尚智而无道弃德,祸乱无穷。人兽之异,不在衣冠,主要在同类
关爱之仁道。故曰:“仁者人也。〞孔子前已有人讲仁是美德之一,可
是从来没人像孔子这样鲜明突出地强调为人最根本的质性,治世最根
本的准那么,修身论学,无不仁以贯之。爱人非利己,故从大力弘扬
仁道说,生民以来,孔子是第一人,举世无二。仁只是人心之本,“本〞
得有枝叶才能茂盛。仁而不智,善恶不分,愚仁滥爱,反而害人误事。
智而不仁那么毒阴诈智,蒙人坑人,那么智不假设愚之害轻。唯仁人
之智能明道,目光如炬,烛奸邪而明善真,斯为可贵。“不惑〞止于不
受骗,排除了以智诈愚的可能。既仁且智即须行道,而世之不仁者以
权威吓人、财势压人、黑恶残人、卑贱屈人、贫苦煎人……可畏可惧
之事亦多矣,心不坏也不傻而被逼良从娼、弃明投暗之男男女女,何
世无之!畏惧那么一身且不敢自保,无勇那么仁智无所施。孔圣云:
“不惧!〞富贵权势转眼成云烟,人道根于人类不灭的天性,吾何惧
彼哉!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
.v.
礼记·表记"〕极言无欲无畏之仁人,天下难得也。苟能坚信仁乃人间
正道,育成天地正气,人即复原为孟子称颂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勇气源于道义,唯仁者有大勇。故一切恃
强凌弱、残民以逞、恶少横行、泄忿亡命诸不仁暴行,皆缺乏言真勇。
“不惧〞是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抗压胆识。“儒者柔也〞是文明职业的特
性,柔之大刚犹水之覆舟,与仁之大勇相通。弱势群体的自尊自立,
最需要的不是觉悟正是勇气,无畏才能笃其仁骋其智;一“惧〞,就
人格干瘪无生气没主意了。故君子之道三,而以“勇〞终其德、全其
道。这是足以承担大任的全面开展的新人格素养,夫子以此自期并与
弟子共勉。
面对勇于冒险夺利、敢于暴行残民的世界,高智商有仁心者普遍
怯懦,缺乏勇气。所以有必要重温孟子言勇的体会。勇者心之气,关
键在笃志,气随志行,志坚气聚,志大气浩,故曰志气。匹夫不可夺
志,什么威胁利诱都不动心,压力变成志壹而气动的动力,平日直养
勿泄气,可以浩然于天地。他曾引曾子之言:吾尝闻大勇于夫子〔孔
子〕矣:“自反〔反思〕而不缩〔理不直〕,虽褐宽博〔即使是穿短衣
的贱者〕,吾不惴焉〔恫吓他〕。自反而缩〔理直〕,虽〔对方是〕千万
人,吾往〔进〕矣!〞〔"公丑上"〕儒者大勇,才是中华正气!】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
于生,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那么凡
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由是那么可以避患而
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呼尔而与之,行道
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那么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
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
..
.v.
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
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
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
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
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
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
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
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
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害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
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
防止祸害,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
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
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承受;踩踏
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承受它。那优厚的俸
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我所
认识的贫困的人感谢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承受,今天〔有人〕为
了住宅的华美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承受,今天〔有人〕
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承受,今天〔有
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谢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
的做法不是可以停顿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09:53: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53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