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县职教中心蒋宗旗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掌握“相”、
“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4.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体会人物感情;把握人物性格。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三、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
讲。因此,教学本诗拟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教学时数:3教时
五、课前预习:
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第一教时
第二教时
一、回顾诗歌内容,简述故事情节,把握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2、诗歌结构:
层次章节内容情节进展
起兴首句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2兰芝自诉开端
第二部分3-12夫妻誓别发展(一)
第三部分13-22兰芝抗婚发展(二)
第四部分23-32双双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
二、研读探究: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奠定全诗了凄恻缠绵、
哀婉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还有什么作品采用了这种结尾?
明确: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
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成就。现在我们就来讨论分析诗歌的人物形
象。
指导学习:
1.刘兰芝:是诗中最主要的人物,作者从外貌、品质、精神多方面加以描写和表现。
(1)第2节:自请谴归
齐读后探讨: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多才多艺,知
书达礼,富有教养;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什么?——勤劳能干;③“大人故
嫌迟”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
察世情的聪慧。④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谴归?——一则不堪凌辱,二则她明白焦母
的意图,深知谴归之事已无可挽回。
(2)第9节:精心妆扮
齐读后探讨:①打扮时为何“事事四五通”?——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
抗议与示威,也表现了她对爱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②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
外貌进行描写,目的何在?——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
是为例人格尊严,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铺垫。
(3)第10节:拜母别姑
辞小姑时落泪,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辞焦母时不落泪,不卑不亢,足以见出兰芝的
性格——倔强。
虽然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但善良和温顺之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
的刚性,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兰芝全部言行的细节里,自请谴归是如此,严妆打扮、拜母
别姑也是如此。
(4)逼婚:哥哥逼婚时,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
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结束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
答,很快便应允了。“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忠于爱情。再嫁
期作定时,裁衣做裳乃至“举身赴清池”,没有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
头。
小结:刘兰芝美丽、善良、勤劳、聪明能干、知书达理、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
为荣华所动。
2、焦仲卿:是诗中的男主人公。师生互动加以探讨。
明确:由于特定的家庭环境,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是一个善良的书生。他忠于爱情,又
守礼尽孝。他深爱兰芝却又不敢直接与其母抗争,只是消极反抗,忍辱负重。当他知道母亲
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见他对爱
情的坚贞不渝。等到“母槌床便大怒”时,他就“默无声”地退了出去,一面劝兰芝暂回娘
家,一面约定将来再去接她。其实,他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实际行动。兰芝被逼改嫁,
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兰芝死后,他以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诗中写了他在“庭树下”
“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生生地刻画出了这个怯弱书生的性格和面貌。这最后的反抗
令人感动。
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绝望,由软弱到坚强的过程。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的蛮横无
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恩爱夫
妻。她对仲卿是软硬兼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
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
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
丑恶本质。
四、小结课文的主题思想。以练习方式完成。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
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
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诗歌中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
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焦仲卿刘兰芝举起的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五、布置课后思考题。
1、造成焦刘夫妻婚姻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2、从诗中可以看出刘兄、刘母是怎样的人?
教后反思: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08:44: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49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