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
第四单元提升练习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得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tǔfěi()bēngdài()shěnshì()
shīxíng()chàndǒu()yóuzhōng()
nǐdìng()bēnfù()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12分)
一()见()青筋()()
一()不()汗如()()
肃()起()()有()思
()()之躯舍()为()
1.在三伏天里,工人们在工地上。
2.我们要学习雷锋的精神。
3.黄继光以挡住了敌人的枪眼,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4.刘伯承坚强的意志让人。
三、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6分)
1.她有着乌黑的头发,粉红色的外套衬托出她那水灵灵的脸蛋。()
2.他诚恳地说:“对不起,是我伤害了你。”()
3.他心想,如果我有了钱,那就可以买车了!()
4.他皱着眉毛,脸上露出一种厌恶的神情。()
5.他迈着步子,踏步向前进。()
四、精彩回放。(20分)
1.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青春作伴好还乡。
遗民泪尽胡尘里,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妻子
..
:上摩天
..
:
故人
..
西辞
.
黄鹤楼:
3.《军神》一课是按照、、的顺序来进行描写的。其中沃克医生的情
绪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你能写出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青山处处,何须马革。这句话显示了毛主席。
五、课内阅读。(12分)
清贫(节选)
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
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
.
(guāguà)裤,与几双缝
.
(féngfèng)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
的妻放在深山坞
.
(wūwù)里保藏着——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
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3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4分)
(1)传世宝:
(2)齿冷:
3.把下面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2分)
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第1自然段是什么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阅读。(12分)
别了,我爱的中国(节选)
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和白色的军舰。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
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两岸是黄土和青草,再过去是地平线上几座小岛。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
的小孩儿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我不忍离了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许多亲爱的勇士正
在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国,正以满腔热情工作着,战斗着。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
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然而,我终将在这大时代中工作的,我终将为中国而努力,而贡献我的身、我的心。我离开中
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暂别了,暂别了,在各方面斗争着的勇
士们,我不久将以更勇猛的力量加入你们当中来!
当我归来的时候,我希望这些帝国主义的军舰都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
伟大的中国舰队。如果它们那时候还没有退出中国海,还没有被我们赶出去,那么,来,勇士
们,我将加入你们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却驱逐它们,毁灭它们!
1.用“”画出短文中的一个比喻句。(2分)
2.朗读画“”的语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愤慨B.激动C.憎恨
3.短文中“我”为什么要离开中国?(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我这样不负责任的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在这样的大时代,不能为祖国工作,还被迫离开祖
国,内心对祖国充满了愧疚之情
B.作者不是一个罪人,他这样做是为了以后更好地报效祖国,突出了他爱国之心
C.祖国危难之际,选择离开就是历史的罪人
七、习作。(30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描写人物的方法。下面请用上动作描写,以“正在的人”为
题,来写一篇文章吧。要求:字迹工整,不少于400字。
第四单元提升练习答案
一、土匪绷带审视施行颤抖由衷拟定奔赴
二、针血暴起声吭雨下然敬若所血肉己公
1.汗如雨下2.舍己为公3.血肉之躯4.肃然起敬
三、1.肖像描写2.语言描写3.心理描写4.神态描写5.动作描写
四、1.不破楼兰终不还白日放歌须纵酒南望王师又一年孤帆远影碧空尽春风不度
玉门关
2.妻子孩子碰到天老朋友辞别
3.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冷冷→惊疑→柔和→愣住→惊呆→慈祥→肃然起敬
4.埋忠骨裹尸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五、1.画出:guàféngwù2.(1)原指祖上传下来的宝物,在本课中指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
双缝上底的线袜。(2)耻笑,讥笑。在本课中指不光彩、不正当的行为让人鄙视耻笑。
3.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4.最后一个自然段和第1自然段是首尾呼应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严谨。文章中心更加突出。
六、1.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儿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2.B
3.“我”离开中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未来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4.C
七、提示:抓住人物动作的特点来写,动作要连贯顺畅。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课外阅读。
竹子
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
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
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
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
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
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为画家所描绘,
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
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途出发,表现了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2)短文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请你用波浪线画出表现竹子生
命力顽强的语句;用横线画出作者由竹子引发联想的语句。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________的文章。
(4)“息”字的解释有:A.呼吸时进出的气。B.停止。C.消息。D.利钱;利息。短文中的“息
息相关”的“息”应选________解释;“自强不息”的“息”应选__________解释。
(5)将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6)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请判断。
①这段文字写了竹子的用途和品格。________
②“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菊。________
③短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泛。________
【答案】(1)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
(2)春雨一过……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是这种精神吗?
(3)借物喻人
(4)A;B
(5)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6)正确;错误;正确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内容,就能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2)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在原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重新
创造出一个新形象。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借物喻人的文章。
(4)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5)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
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①
正确;②错误;“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梅。③正确
故答案为:⑴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⑵春雨一过……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
是这种精神吗?⑶借物喻人⑷A;B;⑸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
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⑹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联想的把握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借物喻人写法的把握能力。
(4)一字多义是一种语言现象,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
摩。
(5)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和文化常识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
记。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竹子
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
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
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
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
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
确实存在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为画家所描
绘,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
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途出发,表现了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2)短文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请你用波浪线画出表现竹子生
命力顽强的语句;用“________”画出作者由竹子引发联想的语句。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________的文章。
(4)“息”字的解释有:A.呼吸时进出的气。B.停止。C.消息。D.利钱;利息。短文
中的“息息相关”的“息”应选________解释;“自强不息”的“息”应选________解释。
(5)将文中划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6)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请判断。
①这段文字写了竹子的用途和品格。
②“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菊。
③短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泛。
【答案】(1)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
(2)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
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
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3)借物喻人
(4)A;B
(5)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6)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仔细读第一自然段就能找到答案。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
找到答案。
(3)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回答此题,要弄明白作者表面上歌颂白杨树,实则歌颂的对
象是“建设边疆的人”,这是借物喻人的手法。
(4)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短文中的“息息相关”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呼吸也相互关联。
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自强不息”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5)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
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
误。①正确;②错误。“岁寒三友”指松、竹、梅;③正确
故答案为:(1)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
(2)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
直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
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3)借物喻人(4)AB
(5)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6)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点评】(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
案。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
(4)一词多义是一种语言现象,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
摩。
(5)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文化常识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
记。
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雪山小太阳
“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这歌声穿透风雪,驱散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
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最小的卫生员。一路上,她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
(遥谣)鼓舞大家前进。翻雪山时,同行(xíngháng)的大姐送给她一件红毛衣,她高
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xīqī)盖的红艳艳的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雪地里分外耀
眼,大家就叫她“小太阳”。
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了。突然,“小太阳”停了
下来,看到路边一个受伤的战士正把头埋,进臂弯里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
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受伤的战士只是含混不清地说:“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小太阳”的身影。战士们到处寻
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大家看到“小太阳”静静地躺着,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
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她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穿在一个受伤的
战士身上。受伤的战士流着泪回忆说:“我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摇我,
对了,我还听见了熟悉的歌声:“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所有
人都沉默了。受伤的战士脱下红毛衣,郑重地盖在“小太阳”身上。红毛衣像“小太阳”快乐
的笑脸,绽放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的,照在皑皑白
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1)选择短文括号里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歌________(遥谣)同行________(xíngháng)膝________(xīqī)盖
(2)大家为什么叫最小的卫生员“小太阳”?
(3)读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联系《七律长征》中的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4)短文结尾有什么寓意?
【答案】(1)谣
;xíng
;xī
(2)“小太阳”既是小姑娘的红毛衣,又是她美好精神品质的象征,在那冰封雪地的日子
里,一件红艳艳的毛衣代表了小姑娘的热情与奔放,给每个人带来了信心和光明。
(3)体会出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勇于战胜一切的顽强
斗志。
(4)这里的“小太阳”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太阳,而主要喻指文中的小姑娘身上所具有的一种
美好的品质。在红军过雪山那样艰难的日子里,小姑娘身上始终洋溢着热情与活力,就像
一轮灿烂的小太阳,散发着光和热,温暖着每个人的心胸,使大家充满信心,看到光明和
未来。
【解析】【分析】(1)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
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
查识记、辨别、确定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
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
个人的认识。
(4)本题考查结尾的寓意。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
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谣、xíng、xī(2)“小太阳”既是小姑娘的红毛衣,又是她美好精神品质的
象征,在那冰封雪地的日子里,一件红艳艳的毛衣代表了小姑娘的热情与奔放,给每个人
带来了信心和光明。
(3)体会出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勇于战胜一切的顽强
斗志。
(4)这里的“小太阳”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太阳,而主要喻指文中的小姑娘身上所具有的一种
美好的品质。在红军过雪山那样艰难的日子里,小姑娘身上始终洋溢着热情与活力,就像
一轮灿烂的小太阳,散发着光和热,温暖着每个人的心胸,使大家充满信心,看到光明和
未来。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
比较组词记忆生字。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
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
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
那时,他还是个在台湾上初中的孩子。
升初二时,国语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道暑假作业:阅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名著《卡
拉马佐夫兄弟》,然后撰写一篇读书报告。
这道作业让他犯了难,因为这本书的售价是70元,而他父亲的工资一天只有30元,全家
七口人全靠这点工资生活。他回忆说,当年最深刻的记忆是饥饿。父亲供他上学就已经很
困难了,他怎么好意思说“我想看小说”?
想来想去,他决定自己挣钱买这本名著。靠诚实劳动得来的书籍,自己会更珍惜,读起来
也更有滋味吧?
他来到矿上扛木头,扛一根木头能挣8毛钱。矿主认识他,而且对他的印象不错,觉得他
是一个既聪明又善良的孩子,见他这么辛苦地挣钱买书,在第三天就提前交给他70元工
资,所提的条件是:看完书,你要给我讲讲里面的故事。
他感激之余,满口答应。这么简单的条件,自己一定能够满足矿主先生的。
谁知道买书的过程也一波三折,险些让他的梦想成空。因为暑假没有免费的火车票,他只
能等村里有人去基隆,帮他捎一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回来。
他第一次托的人是邻居,可是邻居到了书店,却忘了书名,那时又没有电话,只好空手而
返。
这时候,暑假已经过去好多天,矿主每次经过他的家门,都要问一问:“你什么时候给我
讲故事?”尽管他很着急,也只能等有机会再托人捎书。
第二次,他请一个女人帮他买书。这个女人到城里是为儿子看病,一直慌慌张张的,连书
店的门都没时间进,带回来的只有失望。
接下来,他又托了父亲的一个厨师朋友,心想这次应该没事。可是,对方一从城里回来,
就抓住他揍了一顿,理由竟然是他要的书是共产党的书,弄不好,会祸及他人!
而这时,暑假即将结束,他读不到书,怎么去写读书报告?编造一篇肯定不行,更令他不
安的是愧对矿主先生,自己当初的承诺无法兑现。只是矿主见到他,依然会笑眯眯地问:
“书看完了没有?”
他无意间跟村子里一个换药包的人说了自己的苦恼,这个人立刻说:“你怎么不早点找
我?我去一趟城里很容易。”第二天,这个热心肠的人就到金门帮他买来了那本梦寐以求
的名著。于是,他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地阅读这本文学名著。不过,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
松,甚至让他感到苦不堪言。这本书很厚,字号也很小,翻译过来的人名又很长,还有什
么昵称和简称,看着看着,就不知道究竟在写谁,只好回过头再看。连书里面的人物都理
不清楚,还讲什么故事,还谈什么心得?
当矿主再见到他时,他只有老老实实地交代:“书买回来得很晚,我也很努力了,可还是
看不懂,现在也没有办法给你讲故事。”矿主哈哈一笑,说:你们老师讲,这是世界名
著,你一个14岁的孩子能够看懂,就不是名著了。
没想到矿主这么通情达理,他道了谢,然后回去写读书报告。他再一次认真地翻看了一
遍,发现自己还是读不懂,只能去写自己是怎样买书和看书的,最后引用矿主的话,在文
章的结尾处写道:如果14岁的时候能看懂的话,就不是世界名著了。书已经在我的手边
了,我希望长大后能把它看懂。
读书报告交上去后,他的心情难免有些忐忑。让人意外的是,国语老师表扬了他:“同学
们,在你们中间只有一个人是诚实的,其他人都说了谎!我28岁都看不懂那本书,你们
14岁怎么能看懂?那么,我为什么还要你们阅读它?因为我只是想告诉你们,很多你们不
懂的东西,长大以后就会懂。要知道,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还有,
永远不要欺骗自己。”
他就是台湾著名编剧吴念真,他一直收藏着这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在40岁的时候,他才
慢慢读懂了这本书的一些内容,不由感慨地说:有些东西我真的懂了,这已经过了二十几
年。
1.“买书的过程也一波三折”,这“三折”具体指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2.请你分析下面矿主这句问话有什么用意。
只要矿主见到他,依然会笑眯眯地问:“书看完了没有?”
3.文章表现了一个孩子的诚实,为什么要以“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为题目呢?
4.请你理解“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这句话的含义。
1.托邻居买书,邻居忘了书名;托一个为儿子看病的女人买书,她忙到没时间进书店;托
父亲朋友买书,对方以为书是共产党的书没有买。
2.矿主善意提醒他好好看书,然后遵守约定讲给自己听;同时矿主想看看他是不是真诚实
在地对待一本名著。
3.这本名著是整篇文章的线索,孩子的诚实是围绕名著来写的;“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
更贴近文章主旨:知识是需要尊重的,应该被真诚对待。
4.我们应该敬畏知识,热爱读书;有些书,我们年龄小的时候或许读不懂,但长大后会懂,
只是我们不能长大后再来读书。
6.
一千张糖纸
铁凝
①那是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我去外婆家住。正是七岁八岁狗都嫌的年龄,加之隔壁一个
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的种种游戏使外婆更不安宁了。笑呀,闹呀,四
合院里到处充满我们的声音。
②表姑在外婆家里养病,她被闹得坐不住了。天,她对我们说:“你们怎么就不知道累呢
?”我和世香相互看看,没名堂地笑起来。是啊,什么叫累呢?我们从没想过。累,离我们
多么遥远啊。有时听大人们说:“噢,累死我了。”他们累是因为他们是大人呀。当我们终
于不笑了,表姑又说:“世香呀,你不是有一些糖纸吗,你们为什么不去找一些漂亮的糖纸
,多好玩呀。”我想起世香是向我炫耀过,她那几十张美丽的糖纸。可我既不喜欢糖纸,也
不觉得找糖纸有什么好玩。世香却来了兴致,“您为什么要我们攒糖纸呢?”“攒够一千张糖
纸,表姑就能换给你一只电动狗,会汪汪叫的那一种。”
③我和世香惊呆了。电动狗也许不被今天的孩子所稀奇,但在我的童年,表姑的许诺足以
使我们激动很久。那是怎样一笔财富,那是怎样一份快乐!
④从此我和世香不再吵吵闹闹,外婆的四合院也安静如初。我们走街串巷,寻找被遗弃在
墙角里的糖纸。那时候,糖纸并不是随处可见的,有时候,我们会追着一张随风飘舞的糖
纸,追个老半天。我和世香的零花钱都用来买糖,这样,也只能买几十颗。然后我们突击
吃糖,嗓子让糖狗得生疼。我们还在糖果柜台边,耐心地守候带孩子来买糖吃的大人,一
张糖纸就是一点希望呀!
⑤我们把又脏又皱的糖纸,泡在脸盆里仔细把它们洗干净然后一张张贴在玻璃窗上,等揭
下来,糖纸平整如新。暑假就要结束了,我和世香每人都攒够了一千张糖纸。
⑥一个下午,我们跑到表姑跟前,献上了两千张糖纸,表姑不解地问:“你们这是干什么
呀?”“狗呢,欠的电动狗呢?”表姑愣了一下,接着就笑起来,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待她不
笑了才说:“表姑逗着你们玩哪,嫌你们老在园子里闹,不得清静。”世香看了我一眼,眼
里满是悲愤和绝望,我觉得还有对我的蔑视,毕竟,这个逗我们玩的大人是我的表姑啊!
⑦这时,我突然觉得很累。原未大人们常说的累,就是胸膛里的那颗心突然加重了。我和
世香走出院子,我俩不约而同地,把那精心整理过的糖纸奋力扔向天空,任它们像彩蝶随
风
飘去。
⑧我长大了,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总是马上联想起那一千张糖纸——
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是最深重的伤害。
⑨我已经长大成人,可是所有大人不都是从孩童时代走来的吗?
1.请围绕“糖纸”这一线索,补充完整相关情节。
表姑让我们攒糖纸→→→抛酒糖纸发泄悲愤
2.第②段和第⑦段加点的词“累”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3.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点的字的表达效果。
我们把又脏又皱的糖纸,泡
.
在脸盒里仔细把它们洗
.
干净,然后一张张贴
.
在玻璃窗上,等揭
.
下来,糖纸平整如新。
4.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俩不约而同地,把那精心整理过的糖纸奋力扔向天空,任它们像彩蝶随风飘去。
5.作者从被表姑欺骗的经历中得出的人生启示是什么?
6.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中,你读到过“曾子杀
彘”的故事吗?请你比较曾子和本文的表姑的做法,说说你的看法。
1.收集、清洗糖纸献上糖纸却没换到电动狗
2.不同。第②句中的“累”是指身体疲劳或劳累,第②段中的“累”是指内心疲惫。
3.“泡”“洗”“贴““揭“四个动词用得十分贴切、传神,表现孩子清洗糖纸的耐心细致和心灵手
巧,也饱含着对糖纸的呵护和珍惜之情
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糖纸比喻成彩蝶,形象地写出了“我“和世香愤怒的宣泄以及
内心的一份释然。
5.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是最深重的伤害
。
6.略
7.
我在第三根树下等你
陈柏清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晚上9点就到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
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
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
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
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砰砰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
,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
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
.
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
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
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
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
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
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
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
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
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
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桃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
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
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
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
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
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
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怕金森综合征的
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
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
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沸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这
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综纷的颜色。
(有删改)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如释
.
重负()蜷
.
在角落()
2.第④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
从“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
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4.文中的“我”是因为什么事开始意识到父亲在“我”心中的重要的?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
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n
2.动作描写。“赶”“跑”“追”“喘”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为找到女儿的急切不安和对
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突显出父爱的真挚。
3.示例:每个人与父母之间不应该有感情的隔膜,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要学
会主动地去关心父母,去爱父母。
4.父亲一夜未归,并在回来后查出了帕金森综合征早期,由此我才意识到我多么害怕失去
父亲。正如古人所说,我们总是在失去之后才会懂得珍惜,就像文中的作者,在父亲生病
后才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父女情,而庆幸的是她还有机会换回。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对家人多
加理解关爱、不要等到失去之后再来后悔。
8.
最温暖的墙
马国福
①玲玲是一名中学教师。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当粉笔灰尘雪花一
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的同时,也悄燃腐蚀着她的手指。
②几年下来,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结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尤其是冬天,天冷的时候,她手
上的老茧裂开了口子,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钟就被
粉笔灰吸得一干二净。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经常用热水袋捂住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玲玲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容,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染
红了手中的粉笔。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竞
将白色的粉笔点级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玲玲拿出纸擦掉手上的血,继续书写。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
。教室里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
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⑤第二天上课时,玲玲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
激动,那种神情意味深长,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一样。班长喊起
立,全班学生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
。这让她感到很蹊跷
..
,莫非今天是什么特珠的日子?当她从粉笔金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
才发现。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
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⑥
玲玲以为学生们在和她开玩美,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
先不要撕。请先看看那些字!那纸上面有字。”.
⑦
玲玲轻轻撕开纸,纸条上密密麻麻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
用纸条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时手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独特的,没有包
纸,被一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玲玲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
拧着伸缩的唇膏筒!这是多么诗意美好的创意啊!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
膏筒也给拿来了。
⑧
几十双眼睛盯着玲玲。玲玲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她微笑着
向学生们道谢。转过身,书写。粉笔灰像雪花一样飘落,竟使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婆
.
娑
.
和妩媚。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自己握着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
支支有力的橹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他们用薄薄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
堵最温暖的墙。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像细
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
蹊跷:
婆娑:
2.这篇文章中许多句子都写得很美,请你摘录下一句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并说说这句
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第自然段中为什么说“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
4.你是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最温暖的墙”的?
5.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大爱无言,只需行动。你在生活中也见到过体现人间真情的事例
吗?请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1.溪跷:奇怪、可疑。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文中指美丽而妩媚。
2.示例:“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厖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在孩子们的爱心之下,玲玲感到非常感动和温暖,所以握粉笔写字都感到十分
有力。
3.老师的手指裂开流血了,但她仍继续写粉笔字。学生看了心疼,被老师的敬业精神所感
动。
4.一是指学生们为了保护老师的手而包在粉笔上的彩纸;二是指学生们对老师的关怀在老
师心里筑起了一道隔离冰冷和疼痛的最温暖的心墙。这里用比喻手法,将孩子们的爱心比
作温暖的墙,给了老师无限的温暖。
5.在我去北京旅游爬山时,一位老人爬着爬着突然晕倒在地,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上前去
搀扶一下这位老人。就在这时,有一位年轻人上前拍了拍老人的背说可能是中器了,他毫
不犹像地从自己的旅行包里拿出一瓶矿泉水喂给这位老人。这位年轻人的举动感动了周围
的人,他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的传统美德,我们也因他面感到骄傲与自豪,我们应
该向这位年轻人学习。
9.
只管向前奔跑
崔修建
①贝基拉出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一名驰骋(chě
ng)赛场的长跑健将。他时常站在训练场边,羡慕地看着运动员们训练。但极度贫寒的家
境,让他自卑得有些差愧——他不仅拿不出训练费,连最便宜的普通跑鞋也买不起。
②那天,贝基拉不知不觉地又走到训练场边,望着跑道上那些奔跑的身影,他既羡慕又难
过,心头奔跑的热望亮起来,又暗淡下去。
③一位跨栏教练员听了贝基拉的倾诉后,将他带到一组很矮的栏杆前,让他一路跑过去,
他轻松地跨越一个个栏杆:教练员又指了指那组已升高到足有1.5米的栏杆前让他再试一
试。他努力了好几次,也没能跨过去。
④这时,教练员平静地告诉他:“孩子,你刚才所说的那些困难,就像眼前的这一道道栏
杆,它们会横在每个人的面前,那些你现在跨不过去的栏杆,可以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最
终跨越它们,你还可以踢翻它们,也可以绕过它们,你只需盯准你向往的前方,只管努力
地向前奔跑,相信没有什么可以拦住你的梦想。”
⑤教练员的一席话重新点燃了贝基拉的希望,从此,买不起跑鞋的贝基拉开始了他坚定而
执着的赤脚奔跑训练,广袤的原野、泥泞的山路、坚硬的戈壁滩上……随处可见他奔跑的
身影,他已练出了一双铁脚板。数年后,他成了埃塞俄比亚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
⑥1960年罗马奥运会马拉松赛场上,贝基拉一出现,便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他是唯一赤
脚的运动员。在数万名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贝基拉为他的祖国赢得了一块沉甸甸的金
牌。
⑦距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二十多天,贝基拉动了一次手术,很多人以为他会放弃
比赛。然而,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
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也成为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英雄。
⑧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贝基拉激动地感慨道:“一切都很简单,只要站在跑道上,就没
有什么障碍可以拦住奔跑的雄心,就只管向前,再向前,一路向前地奔赴梦想的终点。”
⑨没错,大千世界中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可能会横着一些诸如清贫、疾病、磨难之类的
障碍,只要不失去向前奔跑的雄心,就能勇敢地跨越他们,踢翻他们,绕过他们,就会抵
达梦的前方。
1.第①自然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
2.第②段中“他既羡慕又难过”,他羡慕什么?又为什么难过?
3.仔细品读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然而,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
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也成为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英雄。
“三十二”“不仅”表现了;
“第一个蝉联”说明。
4.选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5.品读选文,题目“只管向前奔跑”换成“金牌”好不好?为什么?
6.品味选文,谈谈你对如何成功有什么见解。
1.差→羞
2.他羡慕那些运动员能有机会参加训练,又为自己拿不出训练费,买不起跑鞋不能参加训
练,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难过。
3.贝基拉作为运动员年纪偏大,但面对困难,勇于挑战他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4.总结全文,点明并深化中心。
5.不好。“只管向前奔跑”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中心,“金牌”则
没有这种效果。(意近即可)
6.成功其实很简单,只要朝着目标去努力,并坚持下去。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08:43: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49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