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更新时间:2022-12-08 08:25:38 阅读: 评论:0

语文-表示人多的词


2022年12月8日发(作者:dramatize)

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三章》拓展阅读训练(附答案)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高祖①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

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

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疑之,

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

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③,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市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

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节选自

《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子房:即张良,字子房。③馈饷:粮

饷,军队的供给。

1.结合上下文,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

者何。

2.下面所述观点与文中刘邦“得天下之道”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A.君主运筹帷幄,以德治天下,奖励功臣,心济天下。

B.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君主要懂得管理与吸纳人才。

C.君主可以无强大的才能,但一定要善用有才能的人。

D.厚待百姓,心中装着人民疾苦,真正了解百姓所求。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将复何

及(诸葛亮《诫子书》)

B.与天下同利

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有功者

害之花之隐逸者

也(周敦颐《爱莲说》)

D.不绝

粮道沿溯阻绝

(郦道元《三峡》)

(二)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

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

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

“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

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

堵:。

1.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

B.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

C.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

D.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

2.以本文和《富贵不能淫》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富贵不能淫》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

的痛惜之情。

3.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4.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与例句“俄有使使止之”中“之”

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女子之嫁也,母命之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C.何陋之有D.择其善者而从之

5.下列选项作为注释③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B.形容人流如潮,来来往往

C.参观者很多,围得水泄不通D.围观者目睹了一切

(三)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金壶丹书《晏子春秋》①

景公②游于纪③,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

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④也;勿乘

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

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

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

不亡何待乎?”

[注]①《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著作。晏子,名婴,春秋

时齐国的国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②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③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④鳋(sāo):鱼腥味。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

亡也以

顺为正者(《富贵不能淫》)

B.乃

发视之屠乃

奔倚其下(《狼》)

C.食鱼无反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D.不亡

何待乎亡

处亡气(《杞人忧天》)

2.“注之壶,不亡何待乎?”这句话有着丰富的哲理,下列选项最不

符合文句逻辑的一项是()

A.有才不露藏壶里,还待何时?B.有才华不发挥出来,怎么有

人知道呢?

C.有才要藏于肚,不要随意彰显出来。D.有才不露藏壶里,怎能

不亡呢?

3.本文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谈论了国家灭亡的原因,分别是

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附答案: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高祖①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

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

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疑之,

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

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③,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市之

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节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子房:即张良,字子房。③馈饷:粮

饷,军队的供给。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

下者何。

2.下面所述观点与文中刘邦“得天下之道”不相吻合的一项是(D)

A.君主运筹帷幄,以德治天下,奖励功臣,心济天下。

B.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君主要懂得管理与吸纳人才。

C.君主可以无强大的才能,但一定要善用有才能的人。

D.厚待百姓,心中装着人民疾苦,真正了解百姓所求。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将复何

及(诸葛亮《诫子书》)

B.与天下同利

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有功者

害之花之隐逸者

也(周敦颐《爱莲说》)

D.不绝

粮道沿溯阻绝

(郦道元《三峡》)

8.D(动词,阻断。A.疑问代词,为什么代词,怎么;B.名词,好处/

形容词,锐利,锋利;C.助词,……的人/助词,表判断)

【译文】刘邦说:“各位诸侯将领,你们不要隐瞒我,都要说真心话,

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

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掠夺土地,攻

下的城邑就封给他,和大家利益相共。项羽妒忌品德好、能力强的人,

有功的人遭陷害,贤良的人被怀疑,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攻占了土

地不给人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如果说在军帐内作出正确的部署,能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

的胜负,我比不上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

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

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而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

我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用他,这就

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二)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

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

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

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

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

堵:。

1.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

A.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

B.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

C.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

D.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

2.以本文和《富贵不能淫》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富贵不能淫》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

的痛惜之情。

【解析】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

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3.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

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4.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与例句“俄有使使止之”中“之”

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女子之嫁也,母命之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C.何陋之有D.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动

词,到;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和例句同,都是代词。

5.下列选项作为注释③最恰当的一项是(A)

A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B.形容人流如潮,来来往往

C.参观者很多,围得水泄不通

D.围观者目睹了一切

【参考译文】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挂在衣

带中间。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

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

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

(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两拜,然后受

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

了,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三)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金壶丹书《晏子春秋》①

景公②游于纪③,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

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④也;

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

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

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

之壶,不亡何待乎?”

[注]①《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著作。晏子,名婴,春秋

时齐国的国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②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③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④鳋(sāo):鱼腥味。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何以

亡也以

顺为正者(《富贵不能淫》)

B.乃

发视之屠乃

奔倚其下(《狼》)

C.食鱼无反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D.不亡

何待乎亡

处亡气(《杞人忧天》)

导析:B。A项,因为/把;B项,于是,就;C项,反复/同“返”,

返回;D项,灭亡/无,没有。

2.“注之壶,不亡何待乎?”这句话有着丰富的哲理,下列选项最不

符合文句逻辑的一项是(C)

A.有才不露藏壶里,还待何时?

B.有才华不发挥出来,怎么有人知道呢?

C.有才要藏于肚,不要随意彰显出来。

D.有才不露藏壶里,怎能不亡呢?

3.本文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谈论了国家灭亡的原因,分别是

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孟子认为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

外没有敌国的忧患,国家往往灭亡。晏子认为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

不行于天下,国家就会灭亡。

参考译文: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捡到一个金壶,就打开

来看它,里面有一张用红笔写的纸条,写着:“吃鱼不要反复吃,不

要骑乘劣马。”景公说:“有道理!吃鱼不要反复吃,是因为不喜欢它

的腥味。不骑乘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晏子说:“不是这样

啊!吃鱼不要反复吃,(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不要骑乘劣马,

是说不要放不肖之人在身边。”齐景公说:“纪国有这样深刻的言语,

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回答说:“有这样的言论也会亡国。我听说:

君子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一定会实行于天下。纪国有这样的言语,

却藏在金壶里,怎能不亡国呢?”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08:25: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48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徐文贞宽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