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翻译2018年第1期
·
62
·
自20世纪80年代,人文社科领域出现了“西学
东渐”的热潮,西方各种学术思想理论被引介到中
国,甚至在多个社科领域引领了中国的研究思想与
方法,其中文化研究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尤为显
著,不仅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研究著作的翻译,也出
现了大量文化研究的实践。当然,学术翻译在这一
过程中功不可没。然而翻译存在着诸多问题,辜正
坤教授(1998)专门撰文,以十个外来的人文社科术
语的误译带给中国学术的各种困扰,指出了术语翻
译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笔者在中英文对照着研
读西方的文化研究著作时发现,国内近三十年的一
个热点术语———“大众文化”———在英文中居然对
应着两个术语,分别是“MassCulture”(“大众文化”)
与“PopularCulture”(本文译为“民众文化”)。事实
上,中国的文化研究学者陆扬(2001:1)曾表示,二
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在他编译的《大众
文化研究》的译文中没有作出任何区分,二者概念
使用上的混淆造成了文化研究上的诸多误解、争论
与不便。循此,本着陈民乐先生(1991:22)对学术翻
译的期待与要求,即“翻译学术著作,本身就是一种
学术研究”,笔者以这两个术语为焦点,分别从语义
与语用,术语出现的语境与立场、理论系脉与演进
等面向的对比考量,以说明学术术语的翻译至少应
考虑以上多个面向,方可确定其译文,方能避免今
后使用与研究中的麻烦。
1.语义与语用面向
语义层面是翻译最基本的层面,通常包括理解
上下文以确定词义和选择适当的词来进行表达,字
典多是确定语义的主要参考工具。通过查阅字典,
我们会发现“mass”与“popular”在语义层面上存在
些许交叠与歧出。首先,如果单纯按照英汉字典对
这两词的释义,二者语义具有重叠之处。根据国内
较有权威的《英汉大字典》,“mass”作为修饰名词的
形容词,有以下三种意义:“群众的,民众的,……普
通的”、“”大量的,大规模的,大批的”和“整个的,总
的”(陆谷孙2001:2023)。同样地,“popular”在该词
典中也具有三种意义:“多数人喜爱的,大众化的,
通俗的”、“得人心的;广受欢迎的”和“民众的,大众
的”(2602)。比较这些释义,两词的意义的确有很多
共通之处,均译为“大众的”,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
英文的释义,还需要查看英英字典,因为汉语的翻
译或许会损失一些微妙的内涵意义。按照柯林斯字
典的英文释义,当“mass”用作形容词修饰某物,意
指“该物涉及到或影响了许多人”(Cobuild1997:
480),由此可推导出“massculture”是指影响到许多
人的文化。如果采用翻译的简化原则,将之译为“大
众文化”,也没有过错,但这种简化显然遮蔽了该释
义中大众的被动性,即大众是被卷入的、被影响的,
学术术语翻译面面观:
以“MassCulture”和“PopularCulture”为例
张文瑜
(
新疆工程学院基础部,乌鲁木齐830091
)
摘要:文章以国内学术界对“MassCulture”与“PopularCulture”均翻译为“大众文化”为例,从术语的语义与语用、提出
的语境、学术立场,以及术语的相关理论等面向研究阐明:二者,作为学术术语,属于不同的理论脉络,具有不同
的研究重点和价值判断,因而学术术语的翻译本身应当是一种研究,应从以上几个面向考量以确定其译文。
关键词:大众文化;民众文化;语义与语用;语境与立场;理论演进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823(2018)01-0062-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疆项目“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游记中的新疆形象与书写策略研究”(13XJJCZH002);新疆
工程学院博士启动项目“殖民旅行研究:跨域旅行书写的文化政治”(2016BQJ011812)
作者简介:张文瑜,新疆工程学院基础部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英美文学与文论。
学术术语翻译面面观:以“MassCulture”和“PopularCulture”为例
·
63
·
因而会产生此种文化是大众创造的误解(国内学界
确实存在这种想法)。与之相对照,“popular”一词作
为形容词来描述某物时,有多个释义:“受欢迎的”
“普通大众的”“普遍的”“(政治活动)民众的”
(607),更多强调的是民众的反应、喜好或参与度。
如此看来,二者虽然均与大众相关,但有较为显著
的差异:前者中的大众具有有被动的意味,后者则
是主动的。
此外,从语用层面上考量这两个词汇,其间的
差异更显明确。所谓语用,主要是考察一词会引发
的情感上的、文化上或政治上的联想,这与该词语
义的演变历史有较大关系。根据著名文化研究者D.
Morley(2005:208-09)对“mass”一词词义的历史追
溯,该词最早出现在中世纪早期,“只有做礼拜的意
思。但在14世纪早期,它有了将各个部件组合在一
起之意。到了15世纪,语义变得模糊,既指‘乱七八
糟的一大堆东西’,也指‘某种可以被塑行的物体’。
在17世纪,它指的是‘人类的大多数;一个国家或种
族的主体’,在18世纪,用于指人类,尤其是‘聚集在
狭小空间的一大群人’或者是‘丧失了个性特质的
一群人’,”由此,这个词语更多地用于指物质实体,
但用于指人时,其中心意思是指“个人个性特质的
缺失”或人数的简单累加。19世纪和20世纪的学者
更是将大众人(massman)特指为“易受强力操控”的
人。大众被看成是非理性的、易于控制的、受情感支
配的无组织的群众,他们甚至“失去了人的个性和
品质,无法言说自我,无法与他人交流,因为他们是
零散的、孤独的原子,彼此间没有联系,亦没有差
异”(Macdonald1957:69)。从对“大众”一词词义的
界定与演进可以看出,大众引发的联想是孤立的个
体,无法形成团队或社区,始终是松散的,亦是没有
生命主动性的。至此,大众文化的命名就标识出这
一文化生产者的强大控制力,以及这一文化接受者
的被动性和可操控性。换言之,大众文化是携带着
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抹杀民众个性、对民众进行统
治的文化。
相较而言,“popular”一词的语义发展也有较长
的历史,但其引发的联想没有太大的变化。根据文
化研究学者(2005:262-64)的考据,该词首
先出现在15世纪,是一个法律术语,意为合法的,即
人人可为的;16世纪时,具有了“人民”的意思,但主
要特指普通大众。17世纪,该词具有了“广受接受或
欢迎”之意,由此出现了“popularculture”这一说法,
意为“广受人民大众喜爱的文化”。这一词作为学术
术语则出现在18世纪,主要是为了强调普通民众创
造的文化,或曰“民间文化”,以强调这种文化源自
人民。基于此,“popularculture”主要侧重于民众在
这一文化中所扮演的,即使不是主导,也是参与的
角色,更加关注普通民众对这种文化的接受程度。
单从语义与语用面向的比较,我们遽发现,两
个英文术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内涵,
激发起不同的联想,均译为“大众文化”实有不妥。
当然,作为学术术语,我们仍需从它们被提出的语
境与理论立场以及理论发展的脉络来考量,方可确
定较为贴切的译文。
2.学术术语提出的语境与立场
“massculture”是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的文
化批判思潮之中进入学术视野的,成为学术术语
的,主要用以指商业利益驱动的、以大众娱乐消费
为目的的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尤其是大众传播的
典型产品,诸如电影、广播、电视、广告等。身在美国
的法兰克福学派著名学者Adorno明确将这些特殊
的文化商品的生产称为“文化工业”(cultureindus-
try)。在《文化产业再思考》一文中,Adorno(1991:
98)开门见山地指出了用“文化工业”一词的用意:
“在《启蒙辩证法》手稿中,我们使用的是masscul-
ture一词,但后来又采用了‘文化工业’,其目的在于
从一开始就把那种让文化工业的倡导者们乐于接
受的解释排除在外,他们认为这种文化是由群众自
发产生的,是通俗艺术的现代形式”。阿多诺认为大
众文化其实就是“文化工业”,之所以采用后者是为
了避免“大众”一词的模糊性,以避免人们产生这样
的误解,即这种文化是从大众那里生发出来的。这
段文字想要强调的是,他们的研究对象不是群众自
发产生的文化,也不是当代流行的文化形式,而是
资产阶级为大众消费而量身定做并生产出的文化
产品。那么,阿多诺为何会批判这一文化呢?在他看
来,大众文化的根本危险性在于将分离千年之久的
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领域强行合在一起,既毁坏
了高雅文化的思索效能,也毁坏了低俗文化的反叛
性和抵抗性。由此,大众文化剥夺了民众的思考能
力,消解了民众的反抗意识,社会控制得以成为铁
板一块,牢不可破。如此看来,法兰克福学派提出这
一术语,是带有激进的社会主义立场,从另一向度
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进而批判整个社会制度。
在二战中受到重创的英国则出现了与美国不
同的学术实践环境,对Adorno所批判的大众文化采
用了不同的立场与视角,因而用“popular”一词替代
语言与翻译2018年第1期
·
64
·
了“mass”,为这种文化赋予了一抹积极的人民的色
彩。60年代英国政府极力倡导所谓的“中产阶级
化”,即“阶级消失论”,以“富庶”“一致性”和“中产
阶级化”为核心的战后新变化有效地遮蔽了战后阶
级性问题,没有斗争、没有抵抗和工人阶级的“消
失”使得左翼知识分子陷入困境,没有出路。因而以
ms和on为首的左翼知识分子
将视野投向了历史书写之外的民众文化,再度打开
抵抗和斗争的场域。Williams(2001:49)首先从通俗
出版业发展的历史视角区分了“popular”一词互有
分歧的三层意义:第一层“有传统的激进的‘为人
民’的意义,但在资本化过程中由于经济上的限制
和文化上的抑制”,将成千上万潜在读者感兴趣的
因素都摒弃了;第二层是“一般化的政治态度和大
众喜爱的内容,如犯罪、丑闻、罗曼司和体育运动”;
最后,对市场的依赖。虽然这些意义层面使得民众
文化与美国的大众文化具有一致性:如,低等次的
作品和刻意炮制出来以博取欢心的作品,或是为迎
合民众而降低标准以赚取利润,但Williams的界定
更多地是从消费民众的视角进行的,不论这种文化
是为人民考虑,以博得大众的喜爱,还是商业的考
量,人民的反应都被列入首先考量的因素。由此,民
众文化研究确定其切入点———民众的反应与接受,
任何民众文化形式的生成和存在都离不开民众的
选择与参与。Williams用popular取代了含有轻蔑之
意的mass自有其深意。首先,Williams(1961:350)认
为“将普通民众等同于‘mass’的这一说法是精英阶
层有意识地、费尽心机创造出来了”。事实上,这种
建构原则本身就包含着权力关系。其次,他重视民
众的能动性、价值取向和经历对文化创造的影响。
这一民众文化研究的转向确立了英国文化研究的
基调:民众对文化的创造性和抵抗性,从而开启了
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新模式。
从语境与立场来看,我们发现“大众文化”所对
应的两个英文命名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尽管其研究
对象是一致的。大众文化研究依然是自上而下的研
究,主要研究生产者,对大众文化持着否定态度,认
为大众文化缺乏审美性,是主导意识形态的提供
者,具有道德腐蚀性。这种研究者首先是站在精英
的立场,构建了大众,强调了文化工业的收编力量
之强大,作为失去了个性,无法构成社区的大众人
只能乖乖接受且乐意享受,逃避思考。由此,知识分
子也陷入了悲观无助的境地。而英国文化研究进行
的民众文化转向则从民众文化是民众对官方文化
的抵抗这一传统视角出发,以民众的个人喜好和价
值取向会影响到文化形式的生成与发展为着眼点,
将民众文化看作是民众抵抗收编的战场。基于不同
语境的两种不同的命名,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研究
切入点和不同的理论立场。
3.理论演进
从理论发展脉络来看,大众文化与民众文化分
处于不同的理论谱系中,具有不同的发展演进历
程,其间的差异尤为鲜明。Adorno对大众文化的批
判其实是针对整个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方式的。他
认为工人的工作时间被严格的时间作息表(timeta-
ble)限定和约束,大众文化将工人的业余生活也组
织起来,强权不仅控制操纵了工人的劳动时间,也
主导了工人劳动之外的时间,工人阶级就会彻底失
去抵抗的能力。此外,工业文化提供的即时快感剥
夺了工人对自身社会处境的思考,取消了人们对任
何可能替代当前社会现状的方案的思考,从而放弃
任何社会变革的可能性。程式化的文化取代了鲜活
的工人阶级生活文化,也消解了工人阶级的团结
性,进而消除反抗力量。借着对大众文化的批评,阿
多诺再次批判了整个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
但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冷战格局形成,共产
主义在美国严重受挫,是以,50年代之后的美国“大
众文化”批判减弱了其政治锋芒。这一术语与文化
现象30年代起,在美国掀起了长达15年的论辩,这
场辩论也使大众文化的本质昭然若揭。辩论的核心
人ald(1957:59-60)不仅将大众文化定义
为是“专供给市场的批发货”,还指出大众文化“像
口香糖一样,其典型标志只不过是为大众消费而生
产的一种商品”。同时,他还就大众文化的本质,指
出“大众文化是上面强加的,是商家雇佣技术人员
编造的;它的观众是被动的消费者,他们的参与仅
限于选择买还是不买……[是]利用大众的文化需
求牟利或维护他们的阶级统治,[由此,大众文化]
成为政治统治的一个工具”。作为商品的大众文化,
会一再下降适应所有人,会朝着更加廉价和标准化
的生产发展,最终会破坏多层次的文化结构,导致
一种同质化文化。鉴于此,大多数学者将大众文化
看做一场文化的灾难,认为大众文化会将二、三流
的审美带入主导文化,由此使美国文化低俗化。虽
然美国的大众文化批评者承继了阿多诺对大众文
化低俗性的批判,但已然蜕去了后者的政治批判。
60年代,欧陆结构主义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对
大众文化的批判。如,法国理论家RolandBarthes继
学术术语翻译面面观:以“MassCulture”和“PopularCulture”为例
·
65
·
续以具体的大众文化事例与现象揭示大众文化作
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工具和迎合大众的本质。他对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批评最著名的是对流行杂志
的封面画———一个黑人士兵对法兰西国旗敬礼所
隐藏的意义:法国的威严,他族的臣服。通过列举分
析了多种大众文化形式,Barthes(1991:108)强调大
众文化在生产时就“预先设定某种表意意识,使得
人们可以忽视材料本身而推导出这一意义”,却以
自然的方式展现出来,给消费者制造了自我意指的
假象。尽管Barthes用意识形态的理论批判了大众文
化对人的麻痹和控制,使其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再度
涂抹上政治的色彩,但他的研究视角与路径依然集
中在大众文化的生产环节。
与大众文化研究相对照,英国对民众文化的研
究则是日益政治化。Williams(1960:58)首先指出了
文化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提出了“文化是总的生活
方式”,“跟生产、做生意、政治、养家糊口一样,它是
一种活动”。由此将文化分析和美学问题延伸到了
日常生活,打破了文化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论
调,更打破了文化是少数人创造的说法,普通民众
成为想当然的文化创造者。随后,StuartHall在汲取
了前者对民众文化的研究视角,将其作为抵抗与斗
争的场域,开辟了青年亚文化研究和大众媒介研究
两个研究领域。当Hall发现大众文化的主要接受者
是青年时,便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受众群体———青少
年为何消费?如何消费?他指导下的青年亚文化研
究小组的成果恰恰表明:青年人正是通过对这些文
化工业产品的挪用、戏仿、混搭、拼贴和重组表达对
社会的不满情感,张扬个人的思想的,这种“通过仪
式的抵抗”(Hall&Jefferson1975)无疑将民众文化变
成了抵抗主导意识形态的斗争场。青年人是通过民
众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宣泄自己的感情,借用消
费商品世界的物品,赋予它们新的意义,由此,民众
文化成为青年抵抗主流文化的场域。
70年代,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更是为文化
斗争理论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持,彰显出民众
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基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
论,Hall撰写《编码与解码》,为大众媒介的受众研究
确定了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Hall(1980:125-26)指
出,不论是广播还是电视节目,都必须为某一话语
和意义继续编码,而接受者在接受意义进行解码
时,可自由选择是与主导-霸权符码相一致的理解,
协商型解码,与主导-霸权符码相反的理解。这一编
码解码理论赋予受众更多的主动性和抵抗主导意
识形态的可能。循此,Morley开始分析观众对新闻节
目《举国上下》的理解和反应,从实证的角度证明确
实存在以上三种解码方式。这一受众研究展现了个
人与文化工业产品的协商、挪用和抵抗,这种民族
志的方法证明了强加于普通民众头上的文化产品
灌输力量虽然强大,但它们无法控制民众的大脑,
这些普通民众接收大众传媒时不是白屏一块,而是
各取所需。虽然大众文化这种收编的力量很强大,
但普通民众的反抗也是无所不在的。
从大众文化与民众文化的理论演进脉络可以
看出,大众文化的研究路径更多地是研究文化工业
本身,从意识形态批评的视野考量大众文化生产的
语言机制,没有深入到消费者的层面。研究者自身
就带有伟大传统优于新兴文化的偏见,同时将这种
新兴文化看作是统治者欺骗、安抚大众的工具,每
一文化产品都浸淫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些研
究都没有考虑到消费主体或受众者的感受,将民众
想当然地看作“空心人”或接收容器,只会毫无保留
地吸纳。与之相反,美国学者所称的大众文化在英
国迅速发展,英国的学者没有一味地批判这种文化
对人的操控性,而是将其命名为“民众文化”,采用
了民族志的方法自下而上进行研究,其立足点始终
在于人,在于始终将民众文化看作“包含着抑制与
抵抗的双向运动”(Hall1981:228),由此民众文化研
究也是摇摆于抑制与反抗这一辩证的两级之间。
Williams所开拓的研究疆域和方法在Hall主持工作
时期更是硕果累累。也正是英国文化研究的民众文
化转向,将文化的位置提升到了与政治、经济同等
重要要的第三维,凸显了普通民众对文化的能动
性,将西方知识分子从精神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民
众文化俨然成为文化研究分析各种文化力量之间
斗争的重要场域,也成为知识分子对抗强大的国家
意识形态的精神突围。
通过从语义与语用、语境、立场与理论演进这
些面向的比较与对照,我们发现,汉语的“大众文
化”所对应的两个英文命名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命
名的差异展现了不同的立场和研究视角:大众文化
研究更多关注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将普通民众定位
为被动的消费者,对主导文化全盘接纳的容器;而
民众文化研究则聚焦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认为民
众不仅是文化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和公民,
更多地强调了民众的参与力量,开启了政治、经济
斗争之外的另一抵抗、斗争场域。同时,60年代的民
众文化研究转向将民众文化看作斗争的场域,不仅
语言与翻译2018年第1期
·
66
·
是英国文化研究者的一次精神突围,更是开辟了一
种自下而上的文化研究路径,将民众文化看作一种
统治力量与被统治力量的斗争场域,对民众在当今
文化政策和公共社会关系所起作用的乐观的肯定。
所以,大众文化与民众文化,作为学术术语,出现在
不同的学术时代,具有不同的研究重点、价值判断
和研究路径,表达了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价值取
向、审美趣味和研究立场,是不能等同的,通译为
“大众文化”既抹除了社会语境的差异,消解了知识
分子对这一文化的不同立场,更遮蔽了始终贯彻于
英国文化研究的斗争传统。因而,学术术语译文的
确定本身就应当是一种研究,不仅要考量其语义与
语用,更要研究术语提出的语境与立场,以及理论
发展,方能方便日后的使用,避免误解与麻烦。
参考文献:
陈乐民.1991.难哉译事[J],读书,(2):17-23.
辜正坤.1998.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J].北京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45-52.
陆谷孙.2001.英汉大字典[K].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陆扬.2001.大众文化面面观[A].大众文化研究[C].陆
扬,王毅编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18.
Adorno,tureIndustry:SelectedEs-
saysonMassCulture[C].ein(ed).London,
Routledge.
Barthes,ogies.[M].NewYork:The
NoondayPress.
ialEnglishDictionary.北京:中国对
外翻译出版公司.
Macdonald,yofMassCulture
[A].MassCulture:ThePopularArtsinAmerica[C].Bernard
Ronberg&DavidManningWhite(eds).NewYork:TheFree
Press:59-73.
Hall,Stuart&Jefferson,anceThrough
Rituals:YouthSubcultureinPost-warBritain[C].London:
Routledge.
Hall,/Decoding[A].Culture,Media,
Language:WorkingPaperinCulturalStudies,1972-79[C].S.
Hall,DorothyHobson,AndrewLoweandPall(eds).London:
TheAcademicDivisionofUnwinHyman(Publishers)Ltd.:117-
127.
Hall,nDeconstructing‘thepopular’
[A].People’sHistoryandSocialistTheory[C].SamuelRaphael
(ed).London:Routledge&KeganPaul:227-240.
Morley,[A].NewKeywords:ARe-
visitedVocabularyofCultureandSociety[C].t,L.
Grossberg,(eds.)London:BlackwellPublishing,
2005:207-09.
Storey,r[A].NewKeywords:ARevisited
VocabularyofCultureandSociety[C].t,erg,
(eds.)London:BlackwellPublishing:262-64.
Williams,eandSociety—1780-
1950[M].NewYork:AnchorBooks.
Williams,gRevolution
[M].London:Chatto&Windus.
Williams,ssandPopularCulture:
AnHistoricalPerspective[A].NewspaperHistory:Fromthe
17thCenturytothePrentDay[C].,&P.
Wingate(eds).London:Constable:41-50.
AspectsofAcademicTermTranslation:FocusingontheTranslationof
‘
MassCulture
’
and
‘
PopularCulture
’
ZHANGWen-yu
(
BasicKnowledgeDepartment,XinjiangInstituteofEngineering,Urumqi830091,China)
Absract
:Takingthefactthatbothterms“MassCulture”and“Popularculture”havebeentranslatedas“Da
ZhongWenhua”inChineforaexample,thispaperanalystheirdifferencesinthreeaspectssuchasmantic
andpragmatic,contextandposition,theory,toclaimthatthetranslationofacademictermsshouldbeastudyitlf
andtheabove-mentionedaspectsshouldbetakenintoconsidered.
Keywords
:massculture;popularculture;manticandpragmatic;contextandposition;theory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20:19: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4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