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传递的原理与基本方式
热传递的原理与基本方式
虽然我们常将热称为热能,但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一种能量,而
只是一种传递能量的方式。从微观来看,区域内分子受到外界能量冲击后,由能
量高的区域分子传递至能量低的区域分子,因此在物理界普遍认为能量的传递就
是热。当然热最重要的过程或者形式就是热的传递了。
学过中学物理的朋友都知道,热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
传导:物质本身或当物质与物质接触时,能量的传递就被称为热传导,这
是最普遍的一种热传递方式,由能量较低的粒子和能量较高的粒子直接接触碰撞
来传递能量。相对而言,热传导方式局限于固体和液体,因为气体的分子构成并
不是很紧密,它们之间能量的传递被称为热扩散。
热传导的基本公式为“Q=K×A×ΔT/ΔL”。其中Q代表为热量,也就是热
传导所产生或传导的热量;K为材料的热传导系数,热传导系数类似比热,但是
又与比热有一些差别,热传导系数与比热成反比,热传导系数越高,其比热的数
值也就越低。举例说明,纯铜的热传导系数为396.4,而其比热则为0.39;公式
中A代表传热的面积(或是两物体的接触面积)、ΔT代表两端的温度差;ΔL则
是两端的距离。因此,从公式我们就可以发现,热量传递的大小同热传导系数、
热传热面积成正比,同距离成反比。热传递系数越高、热传递面积越大,传输的
距离越短,那么热传导的能量就越高,也就越容易带走热量。
对流:对流指的是流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造成流体从固体表
面将热带走的热传递方式。
具体应用到实际来看,热对流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即:自然对流和强制对
流。自然对流指的是流体运动,成因是温度差,温度高的流体密度较低,因此质
量轻,相对就会向上运动。相反地,温度低的流体,密度高,因此向下运动,这
种热传递是因为流体受热之后,或者说存在温度差之后,产生了热传递的动力;
强制对流则是流体受外在的强制驱动(如风扇带动的空气流动),驱动力向什么
地方,流体就向什么地方运动,因此这种热对流更有效率和可指向性。
热对流的公式为“Q=H×A×ΔT”。公式中Q依旧代表热量,也就是热对流
所带走的热量;H为热对流系数值,A则代表热对流的有效接触面积;ΔT代表
固体表面与区域流体之间的温度差。因此热对流传递中,热量传递的数量同热对
流系数、有效接触面积和温度差成正比关系;热对流系数越高、有效接触面积越
大、温度差越高,所能带走的热量也就越多。
辐射:热辐射是一种可以在没有任何介质的情况下,不需要接触,就能够
发生热交换的传递方式,也就是说,热辐射其实就是以波的形式达到热交换的目
的。
既然热辐射是通过波来进行传递的,那么势必就会有波长、有频率。不通过
介质传递就需要的物体的热吸收率来决定传递的效率了,这里就存在一个热辐射
系数,其值介于0~1之间,是属于物体的表面特性,而刚体的热传导系数则是
物体的材料特性。一般的热辐射的热传导公式为“Q=E×S×F×Δ(Ta-Tb)”。
公式中Q代表热辐射所交换的能力,E是物体表面的热辐射系数。在实际中,当
物质为金属且表面光洁的情况下,热辐射系数比较小,而把金属表面进行处理后
(比如着色)其表面热辐射系数值就会提升。塑料或非金属类的热辐射系数值大
部分都比较高。S是物体的表面积,F则是辐射热交换的角度和表面的函数关系,
但这里这个函数比较难以解释。Δ(Ta-Tb)则是表面a的温度同表面b之间的温
度差。因此热辐射系数、物体表面积的大小以及温度差之间都存在正比关系。
任何散热器也都会同时使用以上三种热传递方式,只是侧重有所不同。以
CPU散热为例,热由CPU工作不断地散发出来,通过与其核心紧密接触的散热片
底座以传导的方式传递到散热片,然后,到达散热片的热量,再通过其他方式如
风扇吹动将热量送走。整个散热过程包括4个环节:第一是CPU,是热源产生者;
第二是散热片,是热的传导体;第三是风扇,是增加热传导和指向热传导的媒介;
第四就是空气,这是热交换的最终流向。
一般说来,依照从散热器带走热量的方式,可以将散热器分为主动式散热和被动
式散热。所谓的被动式散热,是指通过散热片将热源如CPU产生的热量自然散发
到空气中,其散热的效果与散热片大小成正比,但因为是自然散发热量,效果当
然大打折扣,常常用在那些对空间没有要求的设备中,或者用于为发热量不大的
部件散热,如部分普及型主板在北桥上也采取被动式散热。对于个人使用的PC
机来说,绝大多数采取主动式散热方式,主动式散热就是通过风扇等散热设备强
迫性地将散热片发出的热量带走,其特点是散热效率高,而且设备体积小。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07:03: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44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