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六义ppt]诗经六义
一:[诗经六义]《诗经》的六义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
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大雅”和“小雅”
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
者,宜歌《小雅》。《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
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
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
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
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
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
称为‘义’。”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
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
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
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
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
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
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
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
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
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在今天
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比喻可以使
描述形象化。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
兮,美目盼兮。”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
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因为比喻都是取整体上差异较
大,而某一方面有共同性的事物来相比,喻体与本体相同之处往
往就相当突出。因此,在比喻中,便常常有夸张的性质。如《硕
鼠》,就其外形、生物的类别及其发展程度的高低而言,本体与
喻体的差别是相当之大的;但是,在不劳而获这一点来说,却完全
一致,所以这个比喻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表现。
又由于喻体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获得了一定的情感
意蕴,在某种程度上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故根据与不同喻体的
联系,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硕鼠》、《相鼠》等。《诗经》中
用比的地方很多,运用亦很灵活、广泛。如《卫风·氓》:“桑之未
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前者用以比喻形体,后
者用以比喻感情之变化。
一般的比喻,是以形体喻形体,色彩喻色彩,光泽喻光泽,
声音喻声音,气味喻气味,动作喻动作,感觉喻感觉,景况喻景
况。
《邶风·简兮》:“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以形态比形态;
《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以某种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
《王风·黍栗》:“中心如醉”,“中心如咽”。以感觉喻感觉;
《诗经》中的“比”有两点应特别加以注意:
一为象征。手法上比较含蓄,但往往从多方面进行比喻,即
用“丛喻”之法,有时同于今日的“指桑骂槐”的。如《小雅·大东》:
“
二:[诗经六义]诗经六义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
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
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1、介
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
分的。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具
见《通志序》)
2、风
即国风,是各地的汉族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诗
经》中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
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桃夭》、《定之方中》、
《柏舟》、《君子偕老》、《伐檀》、《硕鼠》、《伐柯》、《东山》、《鸿
雁》、《灵台》、《氓》、《七月》等。
3、雅
包括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多数为公卿
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
之声。
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
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
4、颂
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分别为31、
4、5篇。
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
5、赋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
表达自己的感情
与子成说(shuō):和你立下誓言。此处“说”并不通“悦”字。
6、比
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
此类。
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
7、兴
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
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
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
例子。
8、概论
《诗经》所收集的诗,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根据音乐及诗
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
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
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
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
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国风”的语言朴素、鲜明,富于
形象性,多处,用双声、叠韵、叠字等,表达准确优美。形式上
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韵,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多处出现
章节的复叠,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
颂有形容的意思,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
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
演出。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者在特定场合演出的乐歌,但雅诗的篇
幅较长,分章分节,句法整齐,流畅通顺,有些还偏重于抒情,
加上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颂诗具
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
得典雅沉重。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颂许则分为“周颂”、“鲁
颂”和“商颂”。
三:[诗经六义]《诗经》赋比兴含义
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
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
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诗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
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
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
《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诗经六义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
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大雅”和“小雅”
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
者,宜歌《小雅》。《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
以《周礼》“大师。教六诗诗句: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
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
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诗句:“风、雅、颂者,《诗》
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
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
同称为‘义’。”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
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
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
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
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
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
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
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
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
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诗句:“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在
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比喻可
以使描述形象化。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
喻诗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
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因为比喻都是取整体上差异较
大,而某一方面有共同性的事物来相比,喻体与本体相同之处往
往就相当突出。因此,在比喻中,便常常有夸张的性质。如《硕
鼠》,就其外形、生物的类别及其发展程度的高低而言,本体与
喻体的差别是相当之大的;但是,在不劳而获这一点来说,却完全
一致,所以这个比喻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表现。
又由于喻体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获得了一定的情感
意蕴,在某种程度上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故根据与不同喻体的
联系,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硕鼠》、《相鼠》等。《诗经》中
用比的地方很多,运用亦很灵活、广泛。如《卫风·氓》诗句:“桑
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前者用以比喻形体,
后者用以比喻感情之变化。
一般的比喻,是以形体喻形体,色彩喻色彩,光泽喻光泽,
声音喻声音,气味喻气味,动作喻动作,感觉喻感觉,景况喻景
况。
《邶风·简兮》诗句:“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以形态比形态;
《唐风·椒聊》诗句:“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
大无朋”。以某种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
《王风·黍栗》诗句:“中心如醉”,“中心如咽”。以感觉喻感
觉;
《诗经》中的“比”有两点应特别加以注意诗句:
一为象征。手法上比较含蓄,但往往从多方面进行比喻,即
用“丛喻”之法,有时同于今日的“指桑骂槐”的。如《小雅·大东》
诗句:“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06:29: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43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