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中寓变拙中见巧——杜甫七言古诗中的对仗句例析
韩晓光
【摘要】〔摘要〕杜诗在语言运用方面颇具匠心,尤其是诗中对仗句式的运用
力求整中寓变,灵动多姿,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本文对杜甫七言古诗中对仗句的
语式变化试作具体的例析,以期从一个侧面阐释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
追求。
【期刊名称】杜甫研究学刊
【年(卷),期】2010(000)002
【总页数】5
【关键词】〔关键词〕杜甫七言古诗对仗变化
杜甫诗歌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熔铸古今,博采众长,而又戛戛
独造,自成奇响。宋祁在《唐书·杜甫赞》中曾由衷地赞叹杜诗“浑涵汪茫,千汇
万状,兼古今而有之”。①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也亟称杜诗“无所不有,众
体兼备”。②在这“众体”中,成就最高的当首推他的律诗。这一点古今已有定
评,毋庸赘言。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除律诗之外,杜甫其他体裁的诗歌作品也
同样在诗歌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比如他的七言古诗就颇受后人推崇。清代
诗论家庞垲就曾认定“此体(七古)当推少陵第一”。③细细研读杜甫的七言古
诗,的确是汪洋恣肆,变化奇崛。其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句法的灵活变化。
正如黄生所说的“造句之巧,诚莫逾杜公者矣。”④本文以对仗句为例,尝试从
一个侧面来探析杜甫七言古诗中句法的灵活变化。
一般来说,七言古诗并不要求对仗,在杜甫之前的七古作品中对仗句的运用也并不
多见,但杜甫是律诗写作的高手,他的律诗“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化,尽越陈规,
浓淡浅深,动夺天巧”。⑤这一特点也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古体诗创作。据笔者统
计,杜甫的七言古诗总共一百一十九首,其中运用对仗的有七十二首,接近三分之
二。有时一首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忆昔行》,全诗四十八句,其中运用对仗的
就有三十八句,超过全诗的四分之三;又如《洗兵马》,全诗四十八句,运用对仗的
有三十四句,也几乎占了全诗四分之三的篇幅。可见这已形成了杜甫七言古诗语
言运用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些对仗句整中寓变,拙中见巧,灵动活泼,往往成为诗
篇中的华彩乐章,充分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匠心。下面分类试作例析。
一
王力先生曾说过:“律诗的对仗,惟求其工;古风的对仗,惟求其拙”。⑥这种
“拙”,往往能在对仗句大致整齐的语言形式中极尽腾挪变化。杜甫七言古诗中
真正的律对极少,笔者仅发现以下四例:
①暮年且喜经行近,春日兼蒙暖暄扶。《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②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洗兵马》
③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马》
④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洗兵马》
除以上数例之外,其余大都是所谓的“拙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同字相对
律诗对仗上下句之间应避免同字相对,但在杜甫七古诗中却常常突破这一限制。
如:
①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②王也论道阻江湖,李也疑丞旷前后。《可叹》
③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最能行》
④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谷贱大伤农。《岁晏行》
⑤使我昼立烦儿孙,令我夜坐费灯烛。《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
侍御》
也许是一种巧合,这些相同的字大都出现在对仗上下句中第二字的位置上。
(二)以平对平以仄对仄
律诗中对仗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平仄相对,尤其是句尾更为严格。而杜甫七言古
诗中则常常出现句尾“以平对平”、“以仄对仄”的拙句。如:
1.以平对平:
①楼下长江百丈清(平),山头落日半轮明(平)。《越王楼歌》
②积雪飞霜此夜寒(平),孤灯急管复风湍(平)。《夜闻觱篥》
③君不见道边废弃池(平),君不见前者摧折桐(平)。《君不见简苏徯》
2.以仄对仄:
①疟疠三秋孰可忍(仄),寒热百日相交战(仄)。《病后遇王倚饮赠歌》
②隐士休歌紫芝曲(仄),词人解撰河清颂(仄)。《洗兵马》
③深山大泽龙蛇远(仄),春寒野阴风景暮(仄)。《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
白》
(三)句尾以平对仄
律句的对仗应是起句仄收、对句平收,而杜甫七古中的对仗却往往起句平收,对句
仄收。如:
①赤汗微生白雪毛(平),银鞍却覆香罗帕(仄)。《骢马行》
②傍见北斗向江低(平),仰看明星当空大(仄)。《夜归》
③邻舟一听多感伤(平),塞曲三更歘悲壮(仄)。《夜闻觱篥》
④数看黄雾乱玄云(平),时听严风折乔木(仄)。《久雨期王将军不至》
⑤霜皮溜雨四十围(平),黛色参天二千尺(仄)。《古柏行》
(四)“三仄尾”与“三平尾”相对
根据声律的要求,律诗中是不允许出现“三仄尾”与“三平尾”的,而这一现象
在杜甫七言古诗中大量出现,这也是构成其“拙对”的一种主要方式。如:
①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箸未觉金盘空。(仄仄仄)(平平平)《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
长歌》
②风吹客衣日杲杲,树扰离思花冥冥。(仄仄仄)(平平平)《醉歌行》
③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仄仄仄)(平平平)《秋雨叹三首》
④骅骝作驹已汗血,鸷鸟举翮连青云。(仄仄仄)(平平平)《醉歌行》
⑤圣朝亦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仄仄仄)(平平平)《乐游园歌》
(五)以同韵字相对
在律诗对句中同韵部的字是不可能相对的,而在杜甫七古中却突破了这一限制,往
往以同韵字相对。如:
①累累塠阜藏奔突,往往坡陀纵超越。《沙苑行》
(“突”、“越”同属“月”部字。)
②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洗兵马》
(“小”、“少”同属“篠”部字。)
③江涛簸岸黄沙走,云雪埋山苍兕吼。《复阴》
(“走”、“吼”同属“有”部字。)
④荆扬春冬异风土,巫峡日夜多云雨。《寄柏学士林居》
(“土”、“雨”同属“麌”部字。)
(六)以联为对
即诗中相邻的两联之间构成对仗。如:
①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玄都
坛歌寄元逸人》
②小鱼脱漏不可记,半死半生犹戢戢。大鱼伤损皆垂头,屈强泥沙有时立。《又观
打鱼》
③大儿九龄色清彻,秋水为神玉为骨。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宾客皆回头。《徐卿
二子歌》
以上三例皆以联为对:例①以“故人昔隐……”与“故人今居……”为对;例②以
“小鱼脱漏……”与“大鱼伤损……”为对;例③以“大儿九龄”与“小儿五岁”
为对。
(七)句中自对
句中自对在杜甫七律中偶有所见,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登高》);“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等,但在其七
言古诗中却十分常见。如:
①天开/地裂长安陌,寒尽/春生洛阳殿。《湖城东遇孟云卿》
②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③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洗兵马》
杜甫七言古诗中这种对仗形式还往往用在“半对半不对”的拙句中,即前半句构
成工对,后半句则有意不对。如:
④松风/涧水声合时,青兕/黄熊啼向我。《忆昔行》
⑤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夜闻觱篥》
⑥落絮/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日宜轻举。《白丝行》
除以上种种“拙对”以外,杜甫七古对仗句中还呈现出其他方面的一些灵活变化。
如节奏方面的变化:杜甫七律中对仗句的语义节奏大多为:“××/××/×××”,如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客至》);或“××/××/×/××”,
如“三峡/楼台/淹/日月”(《咏怀古迹》)等。而在其七古对仗中有时为有意
求“拙”而改变这种节奏。如:“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阆山歌》);“兄/将富贵等浮云,弟/切功名/好权势”(《狂歌行赠四兄》)等,
这样更能有效地凸现其对仗的灵动变化。另外诗中流水对的运用:如“每愁夜中
自足蝎,况乃秋后转多蝇”(《早秋苦热堆案相仍》);“已知仙客意相亲,更觉良工
心独苦”(《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
惜”(《古柏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诗歌语言的弹性,增添了寓变于整,
灵动劲健的审美效应。
二
杜甫七言古诗中对仗句式的灵活运用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如
唐代的韩愈、元稹、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的虞集,清代的吴
梅村等都深受其影响。在他们的七言古诗创作中都常常灵活巧妙地运用对仗句
式以模山范水,抒情言志。如苏轼的《龟山辨才师》:
此生念念浮云改,寄语长淮今好在。
故人宴坐虹梁南,新河巧出龟山背。
木鱼呼客振林莽,铁凤横空飞彩绘。
忽惊堂宇变雄深,坐觉风雷生謦欬。
羡师游戏浮沤间,笑我荣枯弹指内。
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诗了无碍。
千里孤帆又独来,五年一梦谁相对?
何当来世结香火,永与名山躬井磑。
这一首诗除首联、尾联不用对仗,其他各联都运用了对仗。如果不是诗中多有拗
粘拗对,平仄押韵未完全合律,几乎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首七言排律。
又如“同字相对”在后世七言古诗中也很常见。如
①鲁人皆解带弓箭,齐人不复闻箫韶。刘禹锡《平齐行二首》
②妾年四十丝满头,郎年五十封公侯。陈羽《古意》
③伶伦以之正音律,轩辕以之调元气。李贺《苦簧调啸引》
④君言似曲屈如钩,君言好直舒为箭。元稹《胡旋女》
⑤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刘禹锡《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
因以答贶》
再如“以联为对”的方式也深受后世一些诗人的青睐。下面仅以白居易的作品
为例便可见一斑:
①吾君修己人不知,不自逸兮不自嬉。吾君爱人人不识,不伤财兮不伤力。白居易
《骊宫高》
②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今年瑞麦分两歧,君心独喜无人知。《牡丹
芳》
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杜陵
叟》
④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母别
子》
前代诗论家曾赞美杜诗的对仗句“往往参伍错综,以见气力,屈盘幽深,才力奇特,
不尽如古人专讲死对也”。⑦这话如果用来评价其七言古诗中的对仗句似乎更
为中肯贴切。上文所作的例析中可以充分体现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那“参伍错
综”的审美追求和“以拙见巧”的艺术匠心。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细心
的领会,以不断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水平与创造能力。
注释:
①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86年。
②③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④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
⑤胡震亨《唐音癸签》,中华书局1980年。
⑥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
⑦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作者:韩晓光,江西省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333000。
【文献来源】/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dufu-
studies_thesis/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05:56: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42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