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
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重点实词一词多义现象归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语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
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
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
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
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
弟子七十二。《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论语》
中表达孔子政治主张的文章《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
下实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
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
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
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
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各自结合课文注释朗读,大致疏通文意。
(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将自己结合注释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向本组同学提问,学生自行
解决)
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以下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的情况。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来、安,使动用法
2.特殊句式
翻译以下句子,并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答案:①恐怕该责备你吧!
②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一词多义
是
例句出处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准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
疾
例句出处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妒忌
止
例句出处释义
陈力就列,不能止者《季氏将伐颛臾》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仅仅、仅仅
见
例句出处释义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看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拜见、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xiàn,出现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见解、见识
过
例句出处释义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超过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度、过于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错误、过失(名)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责备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错(形)
故尝与过宋将军《大铁椎传》拜访、访问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实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说
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
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
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义正词严
讨伐②颛臾在鲁国境内不必伐不容置辩
理由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
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孔子不但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
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
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实行有效的阻止,假如一个臣
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
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
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
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所以,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理解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
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
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说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说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增强文教德化,使外
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
于邦内。”
提问:通过度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
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三、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但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实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
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所以,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
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05:20: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40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