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仲尼是指谁

更新时间:2022-11-12 19:59:11 阅读: 评论:0

初中数学难题压轴题-孖怎么读


2022年11月12日发(作者:学校用品)

《世说新语》两则

课内部分

文学、文化常识

⒈《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文章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它是

由南(朝代)刘义庆(人名)组织人编写的。

⒉判断正误。

⑴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谦

称自己的父亲。(√)('19新疆)

⑵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表示谦称类的有“舍弟、家君、敝

人”等词,而表示尊称的有“令爱、贤弟、尊君”等词。(√)('19铜仁市)

⑶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鄙人”“寒舍”“贵姓”属于谦辞,“惠顾”

“赐教”“家父”属于敬辞。(×)('19安顺市)

⑷文化传统中,古人称谓有谦敬之别,如“舍弟”是谦称,“家母”是敬称。

(×)('19宜宾市)

⑸“拙作、舍弟、寒舍、见教、小儿、愚兄”,这些都是常见的谦辞。

(√)('19咸宁市)

⑹谦辞:家君、在下、愚见、寒舍。(√)('19杭州市)

⑺“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常用的谦辞

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赏脸、寒舍等。(×)('19梧州市)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词类活用

⒈期

日中名词作动词,约定

⒉友人惭

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惭愧

古今异义

⒈与儿女

..

讲论文义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今义:儿子和女儿

⒉陈太丘与友期

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⒊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今义:商店称前来购买货物

⒋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⒌尊君在不

古义:(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今义:副词,表否定

⒍相委

而去古义:(舍弃);今义:任,派

⒎下车引

之古义:(拉,牵拉);今义:牵引

⒏门外戏

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

⒐未若柳絮因

风起古义:(趁,乘);今义:因为

词义辨析

⒈时①元方时

年七岁(当时)②故时

有物外之趣(经常)

⒉日①谢太傅寒雪日

内集(日子)②能张目对日

(太阳)

⒊若①未若

柳絮因风起(如)②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好像)

⒋是①日中不至,则是

无信(表示肯定的判断)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这)

⒌而①俄而

雪骤(与“俄”合用,不久,一会儿)

②相委而

去(连,表顺承)

《咏雪》

解释词语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与儿女

..

讲论文义

..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文章的义理)

③俄而

..

雪骤

(不久,一会儿)(急)④公欣然

..

曰(高兴的样子)

⑤撒盐空中差

可拟

(大体)(相比)

⑥未若

..

柳絮因

风起(不如,不及)[若:如](趁,乘)

翻译语句

⒈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

的义理。

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

⒊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⒋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趁着风势漫天飞舞。

简答问题

⒈写出句古诗中的咏雪佳句。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⒉如何理解“公大笑乐”这句话?

表明谢太傅肯定了谢道韫的比喻,虽未作任何评价,但从他的“大笑乐”

中可看出他十分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⒊文章结尾为什么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

烘托道韫的不凡,暗示太傅赞赏她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行》

解释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

行(约定)②过中不至

(到)

③太丘舍去

..

(舍弃)(离开)④去后乃

至(才)

⑤尊君在不

(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⑥友人便怒

(生气)

⑦相委

..

而去(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舍弃)⑧下车引

之(拉,牵拉)

⑨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翻译语句

⒈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⒉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正午,那位朋友还没有到,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他离开后友人才到。

⒊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答道:“等了你很久还不到,他已经离开了。”

⒋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就生气地说:“真不是人!跟人家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⒌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⒍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了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

门。

简答问题

⒈元方是从哪些方面批驳客人的?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征?

无信,无礼。

懂礼,识义,聪明,勇敢。

⒉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①做人要守信用,讲礼貌。

②要敢于承认、改正错误。

③对别人的错误要敢于直言。

问题探究

⒈《咏雪》一文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从“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

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公欣然”和“大笑乐”,可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

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⒉《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

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

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

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

一个难忘的教训。

思考探究

二、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

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

从课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

“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

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撒盐空中”一喻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

雪粒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漫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更真切地描摹

了当时的场景。

三、《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

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陈元方据理抗辩,表现出“方正”之气: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

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

“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课外部分

(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很大的名气],为[担任]

司隶校尉。诣[到]门者,皆俊才[才能出众的人]清称[有清高的称誉]及

中表亲戚乃通②。文举至门,谓[对某人说]吏[差役]曰:“我是李府君[称

太守或其他官吏]亲。”既[已经]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我,古代

男子自谦之称]有何亲?”对曰:“昔先君[称自己的祖先]仲尼与君先人伯阳,

有师资[老师]之尊,是[这样]仆与君奕世[累世,一代接一代]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对…感到惊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yǔ]

语[yù告诉]之。韪曰:“小时了了[聪明,懂事],大未必佳。”文举曰:“想

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③。

〖注释〗①孔文举:即孔融。②通:通报。③踧踖(cùjí):局促不安的

样子。

〖译文〗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

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杰出的人才、享有清名的人,以及他的中表亲戚,只

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文举到了他门口,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

亲戚。”通报后,孔文举进去坐在前面。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啊?”

孔文举回答说:“从前我的先人孔仲尼和您的先人李伯阳有师友之亲,这样说来,

我与您不是世代通家之好吗?”李元礼和宾客们对他的回答没有不感到惊奇的。

这时,太中大夫陈韪刚进来,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聪明

伶俐,长后大未必会怎么样。”孔文举说:“照您这样说,您小时候一定是聪明

伶俐的了!”陈韪非常尴尬。

⒈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门者(前往,到)

⒉[甲]文中有一通假字,请在文中画出并填在下面横线上。

“_不_”通“_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_”

⒊翻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陈韪说这话有什么含义?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优秀。

陈韪是说别看他现在聪明,长大了不一定聪明。带有不以为意的意味。

⒋“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中的“仲尼”指(孔子),

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伯阳”指(老子),它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⒌从上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孔融和元方两位少年共同的性格特点是什

么?

聪明,机智,勇敢。

(二)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拜访,问候]袁公。袁公问曰:“贤[有道德,有才

能]家君在太丘,远近称[称赞,赞许]之,何所履行[实践,做]?”元方

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安抚]之以德弱者抚[安抚,抚慰]之以仁恣[zì任

凭,听任]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效法]卿父?”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应酬交际]动静[行动与静止]万里如一,周公

不师[学习]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

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

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放手让他

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

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

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

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⒈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⑴远近称

之(称赞,赞许)⑵孤法

卿父(效法)

⒉文章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⒊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

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⒋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

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三)郭伋传

郭伋始[当初,最初]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

道次[编次,排列]迎拜。伋问:“儿曹[孩子们]何自远来?”对曰:“闻使

君到,喜,故来奉[敬词]迎。”伋辞[告别]谢之。及[等到]事讫,诸儿复

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告诉,对…说]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畏违信[失信]于诸儿,遂止[居住,栖息,停留]

于野亭④,须[等待]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

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译文〗郭伋做并州牧时,到任不久巡行部属,到西河郡美稷县(故城在

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之北),有几百儿童,各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郭伋问:“孩

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

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

郭伋叫别驾从事(官名,类似于今天的随行秘书)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巡

视回来,比原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

到预定时期才进城。郭伋就是这样说到做到。

⒈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太丘舍去

..

(舍弃、丢下)[放弃等候离开了]B.则是无信

..

(不讲信用)

C.及事讫

(完毕)D.先期

一日(约定的日期)

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相委而

去承接杂然而

前陈者修饰

B.计日告之

他们传一乡秀才观之

它,指诗

C.遂止于

野亭骈死于

槽枥之间在

D.其

为人若此他安陵君其

许寡人语气词

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⒋文段理解。

⑴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做人要讲信用)。但从选材角

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郭伋守

信)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描写),乙文侧重叙述。

⑵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

①要讲诚信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

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

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四)田子退金

田子为[担任]相,三年归休[退休回家],得金百镒①奉[进献,献上]

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

治官[当官]如此,非吾所欲[想要,希望]也。孝子之事[侍奉]亲[父母]

也,尽力至诚[极为诚恳,真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这]

为人子不孝也。子其[语气副词,还是]去[使…离开]之[子其去之:你把

这东西拿走]。”田子愧惭走出,造[往,到]朝还金,退请就狱[就狱:进监

狱。就,前往]。王贤[以…为贤,认为…贤良]其母,说[对…感到高兴]其

义,即舍[舍弃,这里指“赦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把,拿]金赐其母。

《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

〖译文〗田子做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了二千两金,供养他的母亲。母亲

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田子回答说:"这是我的俸禄。"母亲说:"做宰相

三年不吃饭吗?像你这样做官,不是我所想要的。孝子侍奉父母,尽心尽力就行了,

不义之物不要进入我的家中。做为子臣不忠于皇上,这是做为人子的不孝。你还

是去还了它吧。"田子惭愧的走出来,上朝还金子,回来后请求进牢狱。齐宣王认

为他的母亲贤能,为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当即赦免田子的罪过,让他重新为

宰相,把金子赐给他的母亲。《诗经》说:“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说

的是贤惠的母亲使子孙贤德。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0济宁市)('12漳州市)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

..

(相约同行)⑵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

(退休回家)

⑶尊君在不

(通“否”,语气词)⑷说

其义(通“悦”,喜欢,赞赏)

⒉翻译下列句子。('10济宁市)('12漳州市)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⑵宜尔子孙承承兮。

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

⒊[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

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10济宁市)('12漳州市)

甲文:做人要讲诚信;

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⒋[甲]文中启发人们讲“诚信”的重要性,请你结合当前社会实际,说说

“诚信”在我们现今社会生活中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12漳州市)

人与人之间讲诚信,会形成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彼此合作,对早日

实现中国梦有积极意义。

……会促进彼此信任,减少消除猜忌,人们会多一些善举,少一些顾虑,

产生正能量。

⒌[乙]文中田子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谈谈你的看法。('12漳州

市)

本文是一则典型的儒家教育经典之作。作者通过阐述为官不贪、忠于国家

才能真正尽孝的家教思想,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善于教子的母亲形象。

(五)士人之常

殷仲堪既为荆州守,值[遇到,碰上]水俭[不丰足,歉收]①,食常五碗

盘②,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而]啖之。虽欲率物③,亦缘[因

为,由于]其性[本性]真素[真率自然]。每[往往,常常]语[yù告诉,

对…说]子弟[年轻的后辈]曰:“勿以[因为]我受任方州[州郡长官],云

我豁④平昔时意[意愿],今吾处之不易⑤。贫者,士之常,焉[怎么]得[能够]

登枝而捐[抛弃]其本!尔曹[你们]其[用于句中,加重语气]存[保留,留

下]之。”

('11湛江市)

〖注释〗①水俭:因洪涝而庄稼歉收。②五碗盘:每套由一个圆形托盘及

盛放于其中的五只小碗组成,故名。③率物:为人表率。物,人。④豁:抛弃。

⑤易:改变。

〖译文〗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上任时正赶上水涝歉收,每餐常用五碗盘吃

饭,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就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

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朴素。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出任一州长官,

就认为我会把平素的意愿操守丢弃。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上没有改变。清贫

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⒈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辄

拾以啖之(就)B.每语

子弟云(语言){告诉}

C.殷仲堪既为

荆州守(担任)D.尔曹其存

之(记住)

⒉请将文中画线句子“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翻译成现代汉

语。

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登上高枝,就丢掉他的根本(本质)呢!

⒊从殷仲堪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珍爱粮食;真诚质朴;严格自律;不忘根本(答对两点即可)

(六)恨不使朝士见

林道人①诣谢公②。东阳③时始总角④,新[刚,才]病起[病愈,治愈],体

未堪[经得起,忍受]劳[疲劳],与林公讲论[讲谈论议],遂[终于]至相

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两次]遣信⑤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于

是]自[亲自]出,云:“新妇[指已婚妇女自称的谦词]少遭家难[家中遭遇

的重大不幸事故]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

嫂辞情[话语和文辞的情感]慷慨[情绪激昂],致可传述[转述?],恨[遗

憾]不使朝士⑥见!”

('11台州市)

〖注释〗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②谢公:谢安,

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公。③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

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亡,下文“家难”即指此事。④总角[jiǎo]:儿

童头结发成小髻,常用以指代儿童。⑤信:传信的人。⑥朝士:朝廷官员。

〖译文〗僧人支道林去见谢公(谢安),东阳(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

好,身体不堪劳顿。他和林公清谈,说的很累。东阳的母亲王夫人在隔壁听他

们辩论,两次让人叫东阳回去,都被谢太傅留住。于是王夫人亲自出来,说道:

“我早年守寡,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随即哭着把儿子抱回去了。

谢公对同座的人说:“家嫂言辞感人,实在值得称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东阳时始

总角(才)⑵再遣

信令还(派)

⑶而太傅留之

(他,代东阳)⑷谢公语

同坐曰(告诉或“对……说”)

⒉根据文意,用“/”把文中画线部分断成三个短句。

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⒊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

⑴新病起,体未堪劳;⑵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七)王右军诈睡

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非常,很,十分]爱之,恒[经常,常

常]置[安置,放置]帐中眠。大将军尝[曾经]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片

刻],钱凤④入,屏[使…退避]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违背节

义]之谋。右军觉[jiào睡醒],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同“佯”,假

装]吐污头面被褥,诈[假装]孰⑤眠。敦论事造[临到某个时候]半,方[才]

忆[想]右军未起,相与[共同,一起]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等到]

开帐,乃[却,竟然]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确实,的确]孰眠,于是[因此]

得全。

('11宁波市)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钱凤:人

名,字世仪。⑤孰:熟。⑥从:纵。

〖译文〗王羲之年纪不到十岁时,大将军非常喜欢他,常常把他放在自己

的帐中睡觉。大将军有一次先起来了,王羲之还没有起来。过了一会,(王敦的

参军)钱凤进来,王敦屏退他人和钱凤讨论事情。都忘了王羲之还在帐子里,

他们说起要谋反的计划。这时王羲之醒来,听到他们的谈论之后,知道自己没

有活的道理,就假装吐口水脏了头脸和被褥,假装睡得很熟。王敦议论事情到

了一半才想起王羲之没起床。两人大惊说:“不得不除掉他。”等到打开帐,却

见王羲之流口水,于是相信他确实还在熟睡,王羲之因此得以保全性命。

⒈根据《辞海》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屏

人论事(C)

A.当门的小墙B.忍住C.退避D.除去

⑵乃阳

吐污头面被褥(D)

A.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B.与“阴”相对C.外露的D.通“佯”

⒉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大将军甚爱之

A.怅恨久之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C.小大之

狱D.宋何罪之

⒊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

大将军与钱凤商议叛逆的事情,忘记了王右军在帐中睡觉,担心他们商量

的计谋被右军听到了,为此感到大惊。

⒋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聪明,机智,沉着,冷静

(八)纯孝之报

吴郡陈遗,家[在家中]至孝[极尽孝道]。母好[喜爱,爱好]食铛①底

焦饭,遗作[为,充任]郡主簿,恒[经常,常常]装[?]一囊,每煮食,

辄[zhé就]贮录②焦饭,归[返回]以遗③母。后值[遇到,碰上]孙恩贼出

吴郡,袁府君④即日[当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

从军。战于沪渎,败,⑥溃散,逃走[跑]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依靠,

凭借]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认为]纯孝之报也。

('11丽水市)

〖注释〗①铛(chēnɡ):平底浅锅。②贮录:储存,收存。③遗(wèi):

给予。④袁府君:袁山松,晋朝吴郡太守,孙恩攻沪渎,袁山松固守,城陷而

死。⑤未展:来不及。⑥:这里指官军。

〖译文〗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

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

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

战,袁山松被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

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答。

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母好食

铛底焦饭(吃)⑵袁府君即日便征

(出征)

⒉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⒊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

示例一:焦饭有情,孝心无价。

示例二:至孝的故事就像故乡的小河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中。

(九)吴起守信

昔[从前,以往]吴起出遇故[旧的,原来的]人,而止[停止,留住]之

食。故人曰:“诺,期[等待]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夜晚]

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第二天]早,令[派、使、让]人求[寻找]故人,

故人来,方[才]与之食。起之[取独]不食以俟(sì)[等待]者[用于主

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恐[恐怕,担心]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如

此,这样],宜[应该,应当]其能服[使…信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

可也。

〖译文〗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

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

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

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

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

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⒈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⑴明日早,令

人求故人(派,使)⑵故人来,方

与之食(才)

⑶恐

其自食其言也(害怕,担心)⑷欲服三军,非信

不可也(讲信用,守信)

⒉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D)

A.(吴)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

乎(人称代词)

D.起之

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⒊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老朋友到傍晚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暮,傍晚,天黑;食,吃饭。

⒋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诚恳守信。

(十)魏文候①守信

文侯与虞人②期猎③。是[这]日,饮酒,乐,天雨[yù下雨]。文侯将出,

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④?”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

岂可不一会期⑤哉?”乃往,身[亲身,亲自]自罢[停止]之。

(选自《魏文侯书》)

〖注释〗①魏文侯:名斯,是魏国的建立者。②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

③期猎:约会打猎。期,约会。④焉之:到什么地方去。之:往,去,到。焉:

何,哪里。⑤会期:会面赴约,去见一见。

〖译文〗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群臣

饮酒,兴致正高时,天下起雨来。文侯准备去赴约,左右侍从劝说:“饮酒正在

兴头,天又下雨,您将要到什么地方去?"文侯说:"我与虞人约好了去打猎,饮酒

虽乐,哪能不会面赴约,去见一见呢?"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取消了打猎的事。

⒈选出与“公将焉之”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C)

A.吾欲之

南海B.辍耕之

垄上

C.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D.至之

市而忘操之

⒉翻译句子。

⑴公将焉之?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⑵岂可不一会期哉?难道能够不如约去一趟,见见他吗?

⑶身自罢之。亲自取消了这次打猎的计划。

⒊归纳这个小故事的主题思想。

①言而有信;②用实际行动取信于人。

(十一)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

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

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

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

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15牡丹江市)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

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

登上大厅。

〖译文〗范式字巨卿,少年时在太学游学,与汝南的张劭成为好友。张劭

字元伯。二人一起告假回乡里。范式对元伯说:“我之后二年应当回太学读书,

将拜访你的父母。”于是共同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将要到,元伯把这件事

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母亲说:“离别了二年,千里之

外定下的约定,你凭什么相信他的诚意呢?”元伯说:“巨卿是守信的人,一定

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这样,应该为你酿酒。”到了那个日子,巨卿果然

到了,登上大厅拜访喝酒,十分尽兴地告别。

⒈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⑴式谓

元伯曰(对……说;告诉)⑵至

其日(到)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⒊在张劭眼中,范式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⒋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怎样的做人启示。

重诺言,守信用,是做人的美德。学习中,答应帮组同学讲解难题,无论

自己的时间多么紧张,一定要说到做到,守信用,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9:59: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3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石青糁之
下一篇:句号英语
标签:仲尼是指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