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荡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这首词反映了
我国古代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商品经济发达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农业的落后性
2.《汉书·食货志》载:“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材料反映了
A.农家生活自然祥和B.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C.小农生活的艰辛D.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3.图l和图2是中国古代牛耕示意图,从图I到图2反映了
图l图2
A.铁农具的推广B.犁耕技术的改进C.畜牧业的发展D.小农经济的形成
4.假如你在唐朝的贞观年间进行自主择业,你做的工作可能是
A.在“坊”里做买卖B.在越窑生产白瓷
C.在家乡购田置产,安居乐业D.去江西平遥,和朋友合伙兴办票号
5.谚语是对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6.据《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
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④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7.《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
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B.铁器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8.“全国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官僚、地主、百姓等臣民依照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平均占有土地。”此制度是
A.井田制B.屯田制C.均田制D.更名田
9.“联绵十车辐,咿轧百舟橹。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这首诗反映的“大法轮”的功能是
A.航行B.灌溉C.军事D.排涝
10.《宋史·食货志》记载宋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材料反映了宋朝
A.土地归国家所有B.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
C.土地禁止买卖D.国家干预土地的买卖
1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各类农具中占主要地位。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最有力证据是
A.古籍文献中关于“铁”的记载
B.《史记》等史学著作记载流传的故事
C.战国时期的历史遗迹中出土的铁农具远远多于其他材质农具
D.当代学者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的验证
12.自居易《效陶潜体诗》:“东邻有富翁,藏货遍五都。东京收粟帛,西市鬻金珠。朝营暮计算,昼夜不安居。西
舍有贫者,匹妇配匹夫。布裙行赁舂,短褐坐佣书。以此求口食,一饱欣有余。”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达观自娱的人生态度B.反映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C.反映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D.体现当时小农经济的富足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荡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这首词反映了
我国古代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商品经济发达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农业的落后性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门外春波荡绿”“轧轧鸣梭穿屋”等可知,这首词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现象,即农业与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汉书·食货志》载:“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材料反映了
A.农家生活自然祥和B.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C.小农生活的艰辛D.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材料的意思。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由于劳动力分散、生产工具简单,抵御自然灾害
的能力较弱;且在封建政府的重压下,小农劳动强度大,生活极其艰辛。本题选C项。
3.图l和图2是中国古代牛耕示意图,从图I到图2反映了
图l图2
A.铁农具的推广B.犁耕技术的改进C.畜牧业的发展D.小农经济的形成
【答案】B
【解析】图2反映的是曲辕犁的出现,是犁耕技术改进的表现。
4.假如你在唐朝的贞观年间进行自主择业,你做的工作可能是
A.在“坊”里做买卖B.在越窑生产白瓷
C.在家乡购田置产,安居乐业D.去江西平遥,和朋友合伙兴办票号
【答案】C
【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根据“唐朝的贞观年间”这一时间点及所学知识可知,肖时“市”“坊”是分开的,不能在住
宅区做买卖;越窑生产的是青瓷;票号在明末清初时出现。本题选C项。
5.谚语是对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答案】B
【解析】回答本题需要注意“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这一关键信息点。分析各选项可知,只有B项反映了自给自足的特
点。A项主要反映施肥对农业丰收的作用;C项说明秧苗生长良好有望带来丰收;D项是对农业生产活动与节气关
系的概括,A、C、D三项都没有反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6.据《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
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④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铁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故①正确;铁器的使用推动税制改革,故②正确;铁器的使用使牛耕得到推广,
故③正确。“工商食官”是奴隶社会就有的,故④不正确。
7.《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
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B.铁器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千耦其耘”可判断这是井田制下奴隶在集体耕作。
8.“全国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官僚、地主、百姓等臣民依照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平均占有土地。”此制度是
A.井田制B.屯田制C.均田制D.更名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平均占有土地”可知,这是均田制的特点。答案为C。
9.“联绵十车辐,咿轧百舟橹。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这首诗反映的“大法轮”的功能是
A.航行B.灌溉C.军事D.排涝
【答案】B
【解析】根据“联绵十车辐,咿轧百舟橹”“救汝旱岁苦”等信息分析,“大法轮”是指筒车,具有灌溉功能。
10.《宋史·食货志》记载宋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材料反映了宋朝
A.土地归国家所有B.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
C.土地禁止买卖D.国家干预土地的买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所谓“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授田制被基本废弃,国
家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及土地的商品性,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加以干预。
1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各类农具中占主要地位。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最有力证据是
A.古籍文献中关于“铁”的记载
B.《史记》等史学著作记载流传的故事
C.战国时期的历史遗迹中出土的铁农具远远多于其他材质农具
D.当代学者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的验证
【答案】C
【解析】历史遗存是第一手资料,是最可靠的佐证材料;A、B、D均带有主观色彩。
12.自居易《效陶潜体诗》:“东邻有富翁,藏货遍五都。东京收粟帛,西市鬻金珠。朝营暮计算,昼夜不安居。西
舍有贫者,匹妇配匹夫。布裙行赁舂,短褐坐佣书。以此求口食,一饱欣有余。”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达观自娱的人生态度B.反映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C.反映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D.体现当时小农经济的富足
【答案】D
【解析】从诗歌中可以看出自居易对商与农关系的认识以及达观自娱的人生态度。A、B两项符合诗歌的主旨:C
项是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材料中体现的小农经济并不富足,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03:33: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35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