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
1.地震的震级
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次具体地震⽽⾔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的。
震级是衡量⼀次地震⼤⼩的等级,⽤符号M表⽰。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
⾃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平位移A(单位为µm)的常⽤对数值M=lgA。因为这个震
级的定义是1935年⾥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震级。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
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地震:M=7~8的地震。
特⼤地震:M>8的地震。
2.地震烈度
对于⼀次地震,表⽰地震⼤⼩的震级只有⼀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样的。⼀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
愈⼩,烈度也就愈低。对于⼀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
不同的烈度区。国家根据地⾯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的麦⽒烈度表(MM)。第12度是
毁灭性的破坏程度。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次具体地震⽽⾔的。
3.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种概率评估的结果。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
况,给出⼀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
表》。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些。
⼀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个
建筑物的取⽤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致。取⽤烈度还要考虑该建筑物的社会、政治、⽂化等的重要性
并参考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综合考虑的。以阿拉伯数字表⽰烈度,如7~9度。
抗震规范将建筑物按其重要程度不同分为四类:甲、⼄、丙、丁四个等级。
甲类建筑(特殊设防类,如核电站、存剧毒⽓体建筑、⼤型油⽓⼯程
等),地震作⽤应⾼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度的要求,当9度时,应符合⽐9度抗震设防有更⾼的要求。
⼄类建筑(重点设防类,如消防、急救、供电等),地震作⽤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般情况下,当
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度的要求,当9度时,应符合⽐9度抗震设防有更⾼的要求。对较
⼩的⼄类建筑,当其结构改⽤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丙类建筑(标准设防类),地震作⽤和抗震措施均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5.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值相应的⽔平加速度。
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即对应基本烈度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动峰值加速度,抗震规范明确:6度0.05g;7度
0.10(0.15)g;8度0.20(0.30)g;9度0.40g。具体也可查国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在建筑抗震设计时,根据设防烈度、建筑重要性、结构特性等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02:58: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34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