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籍选读
原文:
1.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
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
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
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
意和之,针道毕矣。
2.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3.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4.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
5.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6.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7.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
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
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
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已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
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8.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
胆合入于阳陵泉。
9.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
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10.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11.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
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
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黄帝曰: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
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
12.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13.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精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
虎,神无营于众物。
14.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
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
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15.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
逆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
16.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17.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
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腹内肠鸣,下脘、陷骨能平。胸胁
支满何疗?章门、不容细寻;膈疼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
膈停留瘀血,肾俞、巨髎宜徵。胸满项强,神藏、璇玑已试,背连腰痛,白环、委中曾经。
18.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19.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20.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wei,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wei,无
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21.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22.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23.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24.阴井木,阳井金。
25.阴病行阳,阳病行阴。
26.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27.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
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也,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
肝,故曰治已病也。
28.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厌按所针之处,弹而怒之,爪而下之。
29.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名词解释:
1.重竭:阴虚(五脏)误用补阳法导致藏阴气欲绝的危象。
2.逆厥:阳虚(五脏)误用补阴法导致四肢厥逆(气机逆乱),阳气欲脱的危象。
3.毒药:古代对一般药物的总称。
4.火焠:泛指各种性质较猛的烧针及灸法。
5.药熨:一种将药物炒热用来外敷的热疗方法。
6.飧泄:完谷不化之泄泻。
7.转筋:腓肠肌痉挛。
8.三焦约:膀胱,约束水道的地方
9.偏枯:以半身不遂、患侧渐致枯瘦为主症。因病久致患侧肢体逐渐废用性萎缩。
10.风痱:以肢体废而不用、感觉丧失为主症。
11.盛聚:指瘀血积块之类。
12.恶凊饮:不喜冷饮。
13.衃血:紫黑色的瘀血。
14.喉痹:病名,因痰火等所致之咽喉肿痛,阻塞不利。
15.痿厥:指四肢萎弱不用的病症。
16.哕:呃逆。
17.奇邪:侵袭络脉(邪不在经)部位不定的一种怪异病邪。
18.纵舍:缓用针或不用针。
19.肉果:果,通“裹”,肉果,指肌肉裹缠,出现滞针。
20.解结:即疏通郁结,调达经气。
21.四海:指人身四海,膻中为气海、冲为血海、胃为水谷之海、脑为髓海。
22.五虚: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
23.五实:脉盛、皮热、腹胀、二便不通、闭瞀。
24.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指针下之气变化迅速,不易遇到,需仔细体会
25.直刺:手指持针要端正,准确刺入。
26.悬阳:眉之上下
27.两卫:眉间及面部
28.巨虚上廉:上巨虚穴
29.巨虚下廉:下巨虚穴
30.委中央:委中穴
31.掌后锐骨之端:神门穴
32.客主人:上关
33.阴股下三寸;五里穴。
34.腨肠:小腿肚。
35.从卫取气:卧针浅取其卫气而致气于虚处。
36:从荣置气:直针深刺至营,得气后引向浅处,而泻其邪气。
37.太仓:中脘。
38.上管:上脘。
39.下管:下脘。
简答与论述
1.如何理解“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
句意:下工拘泥刺法和表象,上工注重疾病变化的本质;下工拘泥腧穴与刺法,上工把握气机至的动
静时机。
理解:这句话提出并强调了针刺的基本原则,其一,守神,针刺时要注意患者的气血内在变化;其二,
守机,针刺治疗要掌握气至的时机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治病求本、辨证施治的根本原则。
2.怎样理解“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句意:邪气盛时用泻法,怎么会不使邪气由实转虚呢?正气虚时用补法,怎么会不使正气由虚转实呢?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怎样根据邪正盛衰的情况,施予及时恰当的补泻手法。
3.缓、急、大、小、滑、涩之脉主病如何?治则如何?
脉象主病治则
缓寒邪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
急暑热之邪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
大多气少血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
小阴阳气血俱虚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滑热病轻证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
涩气血虚少
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
出,以和其脉。
4.如何理解“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病未去也。补则益实……病未去也”?
句意:所谓针下得气而有了疗效,是说实证因为用了泄法,征候便由实转虚,这种虚症的脉象虽然与
原来的大小相同,但已变得虚软不坚了;如果脉象仍然坚实,病人虽已感到轻快,但疾病也并未祛除。
如果虚症用了补法,征候就会由虚转实,这种实症的脉象虽然与原来同样大小,却比先前坚实有力;
如果经过针刺,脉象还像以前那样大,却虚软而不坚实,患者虽然觉得舒服,但疾病也未除去。
理解:这里提出了了解、判断气至效应的标准,即在针刺前后分别诊断,针刺后脉象转为调和者,是
针刺治疗效应,即气至效应的体现,针刺后脉象无变化,患者虽然感觉轻快,但病邪仍未解除,需要
引起医者的注意。应主要以脉象的变化,来判断针刺的效果。
5.虚实夹杂时,如何为其制定治疗原则?为什么?(“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
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如何理解?)
原则:虚实夹杂,当先补虚(固本)为要务。意旨:顾护正气。
机理:①虚证多为五脏之气不足而发,若延误治疗时机较难恢复,甚则难于救治;②若先写后补,最
易损伤脏气,犯“虚虚”之戒,故当审慎;③攻伐邪气并非难事,故可退其次而求之。
6.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的含义?
⑴皮寒热:太阳表邪未解,阴液又伤,而见恶寒发热,皮肤痛,毛发焦枯,鼻腔干燥,无汗之症。
⑵肌寒热:太阳表邪未解,又入里伤脾,证见恶寒发热,肌痛,毛发枯槁,口唇干燥,无汗之症。
⑶骨寒热:太阳表邪入里耗阴,蒸腾津液,证见发热,烦躁不安,汗注不休。
7.偏枯与风痱证治及鉴别?
偏枯风痱
相同点二者均为肢体不用的病症
症状半身不用而痛,神志清晰四肢不用,神志不清
病机邪客身半,气血凝涩不荣邪客四肢、五脏,气血凝涩不荣,脏神被扰
病位分腠(较浅)五脏(较深)
预后良好较差
8.周痹病因、病机(病位)、病证、治疗。
①周痹的病因病机:风寒湿邪客于分肉之间,压迫津液为病理产物“沫”,“沫”得寒则凝聚——挤
压分肉——分肉分裂——疼痛。
周痹的病证:疼痛左右不对称、相对固定、(得热痛缓,缓解后又移至它处)。
周痹的治疗:先刺其“标”,以防蔓延。后刺其原发处,以求其本。
9.众痹与周痹的的鉴别
众痹周痹
相同点二者均为肢体疼痛的病症(当属行痹范畴),病因均为风寒湿邪
疼痛疼痛多局限,痛无定处从一处(固定)向另一处蔓延,波及面较广
特点游走不定,左右对称,时发时止左右不对称,相对固定(得热痛缓,缓解后又移至它处)
治疗
以痛为腧,刺其痛处,痛虽暂止,亦应刺之,
以免复发
先刺其“标”,以防蔓延,后刺其原发处,以求其本
10.为什么不同体质要采取不同针刺方法?请举例说明。
人有体质、体态、年龄、肤色等生理差异,故针刺治疗时理应顾及于此(或浅刺而疾发针,或深刺而
久留针)。不同体质要采取不同针刺方法体现了《内经》“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如肥人适合深而留之;瘦人适合浅而疾之;常人应视其白黑,各为调之,无失常数;壮士应深而留之,
浅而疾之;婴儿当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
11.如何理解持针纵舍?
单从文字理解,即“纵言从缓,舍言弗用”,指有些情况下,要缓一步使用针灸或不要使用针灸。纵,
缓行针;舍,弃其针,正如马莳所释:“或纵针而不必持,或持针而不复用”,皆因当时不宜针刺
治疗,待其心静气定后从容施行补泻之法。也是尊法而不拘泥于法,“因人制宜”的又一鲜明例证。
12.如何理解“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五虚泛指虚证,五虚勿近是说五虚本质是五脏虚弱,五脏为人体最重要器官,稍有不慎犯虚虚之戒。
其中勿近是指勿要草率、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当万分谨慎。五实泛指实证,五实勿远是说此时正盛
邪实,是泻邪最佳时机。错过时机可由实转虚或丛生它变,治疗棘手。其中勿远是指抓住时机及时泻
邪,勿耽搁。五虚勿近体现顾护正气思想,五实勿远则强调了早期治疗。
13.怎样理解“天寒无刺,天温无疑”?
注释:无疑:疑,疑惑,犹豫。无疑即不要犹豫,马上针刺
句意:天气寒冷的时候不要用刺法,天气炎热的时候可以用针刺法
理解:原文提到“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
人血凝泣,而卫气沉。”即如果气候温和,日光明亮,那么人体就血液濡润而卫气充盛,此
时血易泻,气易行,针刺不易耗伤气血;如果气候寒冷,日光阴翳,那么人体就血液滞涩而
卫气沉伏,不可针刺,体现了顾护正气的思想“因天时而调气血”,体现了“因时制宜”的
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思想。
14.如何理解“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
句意:月亮生的时候,不要用泻法;月正圆的时候,不要用补法;月黑无光时,就不要治疗了。
理解:月生无泻,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此时病证以虚证为主,不可用泻法,导致正气更
虚,即藏虚;月满无补,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此时病证以实证为主。月郭空无治,月郭空,
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此时是体内正气最虚时,故不应治疗,治则静脉气血逆乱,即
乱经。这段话体现了“因天时而调气血”以及“因时制宜”的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思想。
15.“泻必用方”、“补必用员”含义是什么?其操作要领如何?
注释:方,正也,当其正胜正满之谓也。指正气强盛的条件下,施用泻法(呼吸徐疾补泻)圆,行也,
引导正气移行至病所。具体施用补法必须把握针下的感觉。
句意:施用泻法必须掌握针刺的时机,施用补法必须把握针下的感觉。
理解:针刺必须等待气血盛衰之时而施补泻。体现了顾护正气的思想。
操作:泻法——吸纳针,呼出针。补法——呼纳针,吸出针。
16.胆瘅的定义、病因、病机、表现、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定义:热邪犯胆,胆气上逆而发为口苦的病症。病因:数谋虑不决。病机:胆气上溢。
治疗原则:
治疗方法:取阳陵泉与胆募(日月穴)、俞(胆俞穴)。
17.何为缪刺?巨刺?二者如何鉴别?
缪刺:邪在络脉,而以左取右,以右取左的针刺法。
巨刺:邪在经脉,而以左取右,以右取左的针刺法。
18.何谓致阴法、致阳法?其具体操作及机理如何?
致阴法:指春夏时先深刺至阴分,得气后再提针引气,将阴分之气引导至阳。
致阳法:指秋冬时先浅刺至阳分,得气后再将针深刺,将阳分之气引导至阴。
致阴法手法:先将针深刺之筋骨层次的阴气所在部位,得气后将针引提外出,将经气引至阳分,即脉
与皮肤层次,留针。
致阳法手法:先将针浅刺之脉与皮肤层次的阳气所在部位,得气后将针深刺入里之筋骨层次,将经气
(阳气)引至阴分,留针。
机理:秋冬阳中求阴,春夏阴中求阳,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
19.天牖五部指哪些俞穴,治疗何病?
人迎:阳逆头痛,胸满不得息;
扶突:暴瘖气硬(硬的石字旁应为革字旁);
天牖:暴聋气蒙,耳目不明;
天柱:暴挛痫眩,足不任身;
天府: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
其他题型:
1.泻法: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补法: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蠓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徐而疾则实(补法),疾而徐则虚(泻
法)。
2.三变刺: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
3.治疗“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者。”应将以甘药。
4.得气的标志是谷气来也徐而和。
5.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6.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
1)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
廉。
2)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
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3)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
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4)邪在胃脘,饮食不下,膈塞不通,取胃上口或胃下口。
5)邪在三焦,小腹痛肿,不得小便,取委阳,足三里。
7.九种不可刺的热病是什么?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秽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
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
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病病,齿噤也。
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8.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9.徒水治法如何?
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pī)针针之,已刺而筩(tǒng)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水,
必坚束之,束缓则烦悗,束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水尽乃止。
10.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11.哕的治疗方法:以草刺鼻,无息,大惊之。
12.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的含义?
13.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
14.泻南补北法适用于东方实,西方虚。
15.忌火针的穴位:巨阙,中脘,上脘,下脘。
16.同身寸法:手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以四指为一夫(一夫为三寸)。
17.三灸两间:一共三灸,一灸三分,共一寸。
18.施灸的顺序: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先上后下。
19.施灸的时间?原因是什么?施灸时间宜午后。午前和平旦人的谷气不足。
20.灸之生熟法分别指什么?哪些部位用生法,哪些部位用熟法?
生法指的是灸的壮数少,艾柱小者;用于头部,脊背,四肢;熟法指灸的壮数多,艾柱大者;用于腹
藏。
21.头部用生法的原因?
头为诸阳之会,元神之府;灸法助阳生热,伤及元神;可使变证丛生。
20.忌用灸法的情况:微数之脉;汗后;脉浮热。
补充部分
原文:
1.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2.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3.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
4.阴之与阳,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5.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
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6.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
7.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
8.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
9.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
10.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11.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12.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
周也,更发更休也。
13.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
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
脱之。
14.泻必用方;补必用员。
15.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
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
名词解释:
1.砭石:古代最早的医疗工具之一,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及排脓放血等。
2.针经:古代针灸书名,即《灵枢》。
3.恇(音同匡):怯弱,衰败。
4.四末:指手足之端的腧穴。
5.往者为逆:正气去者叫做逆。
6.来者为顺:正气来复叫做顺。
7.鱼络血:指手大鱼际部络脉瘀血。
8.跗:足背。
9.胫:泛指小腿部。
10.?胀:?,撑也。指上腹部胀满。
11.太息:叹息,叹气。
12.本末:经脉的起止点。
13.嗌:咽喉。
14.怫忾贲响:怫忾,气盛满貌。贲响,腹胀貌也。
15.至剂:指峻猛之品。
16.脉口:也称气口,寸口,属手太阴经,候阴气。
17.结动:结,结涩不利的脉象;动:动疾滑数的脉象。
18.平人:正常的人,无病之人。
19.重舌:舌下重肉生称为重舌
20.重虚:指虚证误用泻法,使虚证更虚。
21.闭户塞牖:关闭门窗
22.温疟:伤于风邪,先热后寒,发作有时为特征的疟疾。
23.烦悗(mèn):悗,音义同闷。即烦躁满闷。
24.间日:每隔一日。
25.疠风:麻风病。
26.肓之原:指气海穴,十二原之一。
27.呕胆:因胆液外泄致胃气上逆而呕苦的病证。
28.鼻槁(gǎo)腊(xī):鼻干枯不润。
29.唇槁腊:唇干枯不润。
30.三阳之络:指飞扬穴。
31.瘖(yīn):哑也。
32.瘅(dān):热也
33.挛:拘挛。
34.痫:癫痫。
35.眩:眩晕。
36.气口:指寸脉,又名寸口。
37.五十九刺: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
38.嗌里:廉泉穴。
39.腰折:角弓反张。
40.瘛瘲:四肢抽搐。
41.齿噤吤:牙关禁闭。
42.厥心痛:五脏气机逆乱犯心而引起的疼痛。
43.伛偻:腰背弯曲。
44.目??:目不明,引申为视物不清。
45.唇漯:指口唇肿起的样子
46.顑:口旁颊前肉之空软处,即腮部。
47.更居更起:更,再、复、又之意,居起,动静也。
48.沫:由津液变成的病理产物。
49.周痹:风寒湿邪独居分肉之间,气血阻闭不通(痹)导致真气不能周流全身,故曰周痹。
50.多益其数:增加针刺的次数。
51.唇临临然:嘴唇肥厚之貌。
52.肉廉廉然:形容消瘦骨立,如见棱角。
53.节监监然:坚强卓立貌。
54.色少:少血色。
55.神动:神气易于激动。
56.重阳:阳气充盛。
57.淫溢:水满而泛滥外溢之意。此指针刺治疗后邪气得以消散祛除。
58.本末:某经脉的起始点及经过之处为本,结束之处为末。
59.气门:腧穴
60.本末(官能篇中的意思):胸腹四肢。
61.瞚:通“瞬”,一眨眼。指不可瞬息延误。
62.刺虚者须其实:刺虚证要用补法,使正气充实。
63.刺实者须其虚:刺实证要用泻法,使邪气衰退。
64.重实:月满之时不当补而补,导致邪气更实。
65.乱经:月郭空时不当治而治,导致经脉气血逆乱。
66.大气(两处):第一处指邪气,第二处指正气(原文在书P87)。
67.气忤:气逆。
68.横脉:指三阴交。
简答与论述:
1.导致“重竭”、“逆厥”的原因是什么?
医者用针前诊断失误,辨证不当,使用了错误的针刺补泻方法,其中,五脏阴气虚衰却误用补阳之法
导致脏阴欲绝称为重竭,而五脏阳气虚衰却误用补阴之法导致阳气竭绝称为逆厥。
2.怎样理解“形气”与“病气”的关系?
形气,与病气相对,指身形的状况,包括身形和气息;病气,与正气相对,指病证的状况,患病时的
正邪状况。
①形气不足,病气有余/邪气亢盛,正气未虚:泻法。
②形气有余,病气不足/邪气不盛,正气虚弱:补法。
③形气、病气、阴阳气俱不足/阴阳俱虚:“不可刺之”。
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阴阳俱实:急泻其邪,调其虚实。
3.营分、卫分、寒痹病的主症及治疗如何?
三变刺主症治疗
刺营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刺放其血
刺卫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疏通气机,泄其邪气
刺寒痹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内热(温经脉)火针、药熨等
4.如何理解“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句意:取穴针刺治疗时,应先找出最先发病的部位,然后再行针刺。
理解:这句话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思想。
5.举例说明《内经》整体观思想在针治中运用。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月生无泻,月满无实,月郭空无治。
因人制宜的整体观思想: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人体自身的整体观思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头者取之足;病
在腰者取之腘。
6.何为解结法?举例说明之。
解结法:是一种泻出实邪的刺络放血法。解结:解除郁结。
例: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7.呼吸补泻具体操作手法,机理如何?
手法:泻法——吸内针,呼出针。
补法——呼内针,吸出针。
机理:邪气侵犯人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邪初期、邪盛期、邪退期。针对不同时期,采取相应的补
泻治疗,其精神实质是提倡早期治疗和把握补写最佳时机。
8.皮寒热:皮肤痛、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飞扬穴,肺之荥输鱼际、太渊。
肌寒热:肌痛、毛发焦、唇槁腊、不得汗。飞扬穴,肺之荥输太白、大都。
骨寒热:病无所安、汗注不休。肾之络穴大钟。
9.针刺补泻原则: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10.《内经》中的主导思想:治未病预防思想、整体观思想、顾护正气、治病求本。
其他题型:
1.《素问训解》六朝·全元起第一个为《内经》作注。
2.《太素》隋·杨上善类分法。
3.《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次注,补入第七卷。
4.《注证发微》明·马莳《灵枢》部分注释颇为人称道。
5.《素问吴注》明·吴崑医理深入实际,直接改动原文。
6.《类经》明·张介宾类注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注本中最完整的一部。
7.《集注》清·张志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8.《素问识》日·丹波元简。
9.《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中后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论述医学内容的典籍。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01:36: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30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