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论、论秦
题记:清理我们的历史传统,寻求我们的精神根基,树立我
们的民族精神,并使这些基本面获得普遍的社会认知,使我们民
族的复兴与发展,有着久远的清晰的坚定的信念。
秦论——秦之简介
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建立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
西迁的一支。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商朝镇守西
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后因嬴姓部族
卷入了武庚挑唆的叛乱而遭到西周统治者的惩罚,被迫西迁,
嬴姓部族因此沦为奴隶。
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
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戌边对抗西戎。周夷王以后,
周王室越来越衰败,不得不依靠秦人来稳定西部疆域的和平。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
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
侯国。秦国最初由于地处偏僻,不被其他诸侯国重视。直到
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
2
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
基础。
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
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
王。
前316年秦灭巴蜀,从此秦国正式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
最大的国家。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
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宗族起源
嬴氏起源
秦非子(生卒年无考,在位年代约前900年—前858年),
华夏族,嬴姓赵氏,原名叫赵非子,大业后裔。其先祖大费
(即伯翳,又作伯益)佐舜驯服众多鸟兽,舜赐姓嬴。后来
伯益后裔造父为周穆王御马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穆王以赵
城封造父,从此造父族为嬴姓赵氏。周孝王时期(前897—
—888),造父堂玄孙大骆的庶子非子(因造父之宠,也冒姓
赵氏,称赵非子)居于犬丘(今甘肃省礼县红河、盐官一带),
善养马。
秦非子,嬴姓部落的首领。公元前890年,曾受周孝王
诏,主管养马于汧水、渭水之间。周孝王为了振兴王室,抵
御北方戎狄的侵扰,选择了汧水、渭水之间这块土壤肥沃的
天然牧场大养其马。周孝王对这件富国强兵的大事十分重视,
3
每年都要去牧场检阅一番。有一年秋天,周孝王去巡视马匹
饲养情况,从牧场一位犬丘人氏那里得知,非子极会养马,
马只要一经他手,就会又肥又俊。孝王立即命养马的小臣带
非子来见。孝王问及养马之道,非子对答如流,对于马匹的
调养、训练、繁殖和疾病防治等,都能说出一套高超的办法。
孝王听后十分高兴,就让他主管这一带的马场。非子受命之
后,处处尽职尽责,不几年功夫,马匹数目大大增加,而且
养的马雄峻无比,孝王每年来看都非常满意。为了奖赏和表
彰他的功劳,孝王封赐他几十里地,地名为秦(渭水以西),
并号曰“秦嬴”邑(在张家川镇瓦泉村),从此开创了秦人
由游牧部落向国家形式逐步过渡的新纪元。
嬴、赵同源
伯益,嬴姓,名益,又名大费,是高阳帝颛顼的苗裔,
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大业之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赵
国的祖先。
益善于畜牧和狩猎,助禹治水有功,夏禹对舜说:“非
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对伯益说:“咨尔费,赞禹功,其
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
据《史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
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
乃赐造父以赵城,改嬴氏为赵氏,由此为赵氏。
周孝王时期(前897--888),造父堂玄孙大骆的小儿子
4
非子因造父之宠,也改姓赵氏,居于犬丘(今甘肃省礼县红
河、盐官一带)。故嬴、赵同源。
后附《秦国历代君主大事年表》
论秦——秦之功过
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提升,至秦王嬴
政统一六国时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
度,灭六国后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她北却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
图;南平百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同时将
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创立郡县制,统一了中华文明,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
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然,如此丰功伟绩的庞大帝国竟在一
夜间轰然崩塌,何其悲哉!
天命呼?人祸呼?
舜帝曾对秦国嬴氏祖先伯益说:“咨尔费,赞禹功,其
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史记·周本纪》记载,(秦献
公十一年)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
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周太史儋或为楚国老莱子,
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词句亦有记载)
秦自约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始建秦国,
5
秦襄公时始为诸侯国,至二世亡秦历时约700余年,经历了
秦穆公称霸时代也经历了厉公、躁公、简公、出子乱政衰落
的时代,然,自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进行变法以来,废
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国力日强,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后历时五代,百余年,终在秦王
嬴政时期灭六国一统华夏。
秦的灭亡是否也是历史的必然呢?
秦国河西大捷后,秦孝公问卫鞅:今后秦国的路如何走。
商鞅答曰:坚守法治,代有明君,则秦国在积蓄两代以上财
货、军力以后可统一天下。孝公不解,问曰:何为坚守法治,
代有明君。商鞅答曰:春秋四百年,天下诸侯大体都是人治,
贤愚忠奸多赖国君洞察下之心迹品性而评判;对臣下国人随
意惩罚杀戮,致使人人自危,一味的讨好国君权臣,而荒疏
国事。为官者以揣摩权术为要务,为民者以洁身自好为根本,
国家有难,官吏退缩;作奸犯科,民不举发,政变连绵不断,
国家无一稳定。究其竟,皆在没有固定法度,赏功罚罪,皆
在国君权臣的一念之间。晋国赵盾乃国家干城,忠贞威烈,
却被晋景公断为权奸灭族,屠岸贾真正奸佞,却被晋景公视
为忠信大臣,致使晋国内乱绵绵不断,终被魏、赵、韩瓜分。
前车之鉴,只要事事有法可依,人人依法办事,朝野就会自
行运转,就算出了一两代平庸君主,只要秦国法度不改,国
家照样不会变形糜烂。除非有大奸大恶之权臣,加之昏聩无
6
度之君主同时现世,蓄意坏法,秦国不会崩溃。秦国的命运
不幸被商君言中……
二世胡亥的昏聩与赵高、李斯两位权奸的完美组合致使
秦帝国一夜间崩塌了!其实,这只是一个诱发秦帝国灭亡的
一个最重要的诱因,而秦国的灭亡有太多的偶然事件在同一
时间集中爆发:一、秦始皇年近五十而不明白确立扶苏为太
子;二、始皇帝明知身患重疾而坚持执行最后一次大巡守;
三、始皇帝大巡守之前怒遣扶苏北上九原监军,独带胡亥;
四、长期忠诚无二的赵高突发人性变形之恶欲;五、栋梁重
臣李斯突变,一错再错……
无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为第一个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的缔造者,作为中国版图和中华文明的奠基者,我们
都没有里有去因为他所作的一些错事而去肆意诋毁甚至否
认她!
功过是非由历史评说
在秦国统一六国后,最大的“错误”莫过于“焚书坑儒”
了,这不仅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政敌,也为后来儒家诋毁、谩
骂、鞭挞埋下了种子。秦国统一后,始皇帝任命孔子8世孙
孔鲋为几比旧时诸侯高爵的文通君,官拜少傅,统领天下文
学之士。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极具讽刺的一幕,秦帝国是
历史上第一个将一个备受冷落的儒家学派推上了学派领袖
的位置,这个学派并没有投桃报李,而是旧病复发、一意孤
7
行,一味的向帝国领袖推销过时的、不合时宜的分封制,要
求恢复周礼,获得存在感。获罪致伤后更是矢志复仇,以至
于千秋万代对秦政鞭尸叱骂,绝无一丝中庸之心。
秦帝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开创了宏大的国家形成系
统(以郡县一治为根,以集权求治为宗旨,以施政治民为侧
重,以治权集于中央为轴心),而且一次到位,具有后人无
法触动其根基的科学性,如此宏大的文明视野、如此深远的
历史洞察,不能不叹为观止。后人尚且如此观之、感叹,已
经习惯了施治松散的战国人民、见识短浅的儒家学派如何不
感到惊心动魄而难以接受。始皇帝是伟大的,他在公议帝国
公职时,煌煌要职没有一个皇族子弟,也未从二十多个皇子
中确立太子人选。就在此时,(儒家)博士淳于越发出了最
为强烈的反对之声:“嗟乎!今皇帝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岂能长治久安哉!”
儒家思想中有一条是“学而优则仕”,希望天下能够恢
复周礼,遵循古制,孔子如是,其后子弟、弟子皆如是。始
皇帝统一后,曾组织了一次关于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大
朝会,会上二百一十三名儒家士子一口同声要求实行分封制,
并且打出了“不法古而长久者未之有也”的主张。在春秋战
国,普遍的生命状态是“凡有血气,皆有争心”,士风雄强
坦荡,无论政见如何,所论皆发自本心,是故合则留,不合
则去。而二百一十三名士子论证上书竟能异口同声赞同封建
8
诸侯,而无一人持有异议,岂不让人生疑。其因在于:今,
六国皆灭,一班狗苟蝇营之士失却奔走依托,又自觉才具不
堪为始皇帝大用,于是乎,唯求天下诸侯多多,好为自己谋
一立身之地。人求立身生计,原本无可指责,但是有些士子
偏以玩弄天下大计为快,以民意天心为名,实为为自己谋
一出路,让人不齿!
儒家孔鲋施政措施、抱负理想没有被始皇帝采纳,一错
再错,勾结六国复辟势力,公然声讨始皇帝为政措施,后与
秦帝国公然为敌。(孔鲋结局:逃出咸阳后投靠了陈胜的反
秦军,后来莫名其妙的死于陈下之地)
再说焚书坑儒,始皇帝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因为当时
的儒家学派已经与六国复辟实力联合在了一起,儒家学说、
儒家经典成为了六国复辟势力反秦的文华阵地,不得已而为
之。据史料证实,焚书令远没有政令本身那般彻底,真正的
天下典籍,除了藏于洛阳周室的先秦史书损毁严重之外,其
余百家典籍并未损毁多少。主要原因在两处:一是官府收藏
的诸子百家典籍仍在;二是散布天下的民间藏书不可能全部
收缴。据《通志·卷七十一》记载:(先秦典籍之丧失)非
秦人亡之也,学者自亡耳!“坑儒”的首指目标是士阶层,
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儒家)士阶层已成为了攻讦帝国的中坚
力量,不以严法禁止无法维护帝国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但
是,从史料角度来说,也尚未发现秦帝国时期正真因“以古
9
非今”言论而被灭族的记载。
然,秦国在历史上也因噎废食的做一件了错事。儒家学
派公然反秦之后,始皇帝下了一道“禁私学”的禁令,这从
根本上遏制了文明源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春秋战国学术繁
荣以致昌盛,私学之兴起居功至伟,正是有了私学才涌现出
了向卫鞅、张仪、白起等这样的人才,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事实上官学的兴起是对禁私学的补充,但是它限制了学术的
多样性,尤其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更是加强了对
学术多样性的限制,以至于有些流派在历时的长河中逐渐消
失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华大发展、大繁荣是远非盛唐时期
所能比的,这是在我看来秦帝国唯一的一件错事。
任何一道政令的制定、实行都是合乎当时社会发展需要
的,公元前213年春,始皇帝嬴政禁止并焚烧民间私藏政治
典籍,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其深远的“焚书”事件。与其后
的“坑儒”事件一起,嬴政皇帝乃至整个秦帝国,因此而被
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两千余载厚诬之下,已经无以使后
人认知全貌了。人们因此而将嬴政皇帝看作暴君,而将秦帝
国视作暴秦。甚或不屑于做任何历史真相的追究了。作为一
起有着深刻历史背景,且发自必然的政治事件,“焚书”事
件在政治上的积极意义,已经被后世儒家夹杂着仇恨心理的
单向价值评判所淹没了。这种居于统治地位的单向评判,大
大掩盖了“焚书”事件的反复辟的政治本质。在岁月流逝的
10
长河中,一场反倒退反复辟的政治战役,被褊狭地演绎成了
一场恶意毁灭文化的暴行。这种评判,折射着我们民族时常
痉挛性发作的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刻意失察,折射着我们常常
因这种刻意失察而导致的种种悲剧。至少,人们已经忘记了,
“焚书”事件是帝国新政面对强大的复辟势力被迫做出的反
击,是新文明为彻底摆脱旧时代而付出的必然代价。若是没
有儒家弟子的一意孤行,以公心对待郡县制,或是没有六国
复辟势力的怂恿,也许就没有这道政令了,也许在秦后期儒
家亦会成为天下显学。
尽公不顾私,极心无二虑。这是秦孝公对商君卫鞅的评
价。始皇帝作为帝国的缔造者同样以这种公心操持着帝国的
运转。始皇帝时期若有商君这样的大才现世,也许秦帝国会
更长久一点。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坦率的记载了秦帝国
初期的蓬勃局面。其云: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
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无王
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没,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
政,兵革不休。今秦南面而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
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西汉名士严安亦云:“元
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亘古以
来,民众人人自以为重活了一回,这样的盛世能有几次?
书同源、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为人们所熟知,但是也
有很多相对陌生甚至不能见著于史册的为政措施和贡献。
11
历史上,始皇帝为抵御匈奴修建了一条九原直道,从关
中径直北上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的一条大道。历史上,
战国时期的华夏之争不涉戎族,各国对戎狄、匈奴的态度是
一致的。赵武灵王赵雍与秦昭王嬴稷算是同时期的君主,一
日赵雍化作胡人觐见秦昭王,许以重利诱使秦国与之合作南
下中原,侵并赵国以报仇。然,却被秦昭王严词拒之:“秦
国、赵国同根同种,纵有争端,自由大征归一之道。胡人、
匈奴,几百年掳掠中原欺凌华夏,如今要借秦国之力卷土重
来,狼子野心何其猖狂!我今明告与你:赵国驱胡,华夏壮
举!秦国岂能落井下石!赵国与匈奴血战,便有我大秦十万
铁骑在后!平得胡患,纵然赵国与秦国为敌,也是我华夏帮
邦国之争,秦赵自当堂堂正正决战疆场!”纵有争端也是我
华夏一族的内部争端,决不允许犬戎趁机得利!就像一家人
一样,不管再不怎么对付终是自己矛盾,若是外人掺和,马
上会调转矛头一致对外。毕竟周幽王被犬戎攻进镐京杀害的
血例在侧。
秦统一后,始皇帝密书郑国(郑国渠修建者)曰:“北
边匈奴,终将为华夏大患,不能根除,朕寝不安枕矣!根除
匈奴之患,根基在诸多后援,后援之难,道路险狭遥远,老
令可借踏勘燕赵之际,入九原与蒙恬会商,若能勘定一条最
具效用之大道,则反击匈奴事半功倍矣!后来,九原直道由
大将蒙恬监修,历时两年半修建完成。
12
然而,九原直道这条无与伦比的军用高速大道在西汉之
世才发挥了真正作用。汉文帝能发兵八万余骑兵快速抵御匈
奴,汉武帝能勤兵十八万骑旌旗径余千里,威震匈奴,若无
秦直道之力,岂能为哉!太史公司马迁曾步行直道,亲自踏
勘,在《史记·蒙恬列传》后边留下来的感叹是:吾适北边,
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
道,因轻百姓力矣!可惜!可叹!可悲!司马迁不思国家民
族受惠、不思反击匈奴的巨大效用,却大而无当的浩叹一声
将直道归罪于蒙恬的“阿意兴功”,不足道也。可叹!可悲!
百万虎狼之师今何在?
对于秦国的灭亡,不少人不禁会问:就算是二世昏庸无
度、赵高弄权,但是秦国的60万军队还在,当年犹如虎狼
的老秦人还在,他们都去了哪里,为什么不来挽救危局?我
只想说他们为了华夏大计选择了默默流泪……
先说南平百越的30万秦远征军,这是一支让人肃然起
敬的军队。《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记载了汉文帝与
赵佗(秦国南平百越的大将)的往来书信,截取赵佗给汉文
帝的回书:老夫故敢妄窃帝号,聊以自娱。老夫身定百邑之
地,东南西北数千万里,带甲百万余,然北面而臣事汉,何
也?不敢被先人之故也。老夫处粤四十九年,于今抱孙焉。
然夙兴夜寐,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糜曼之色,耳不
听钟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汉也。一句“不敢被先人之故”隐
13
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何其苍凉!
秦国在攻取楚国之后,始皇帝派上将军王翦统兵50万
平定百越之地,平定之后王翦扔镇守南越,后王翦、任嚣(首
任南海郡尉)病逝于百越之地,后始皇帝委任赵佗为南海郡
尉。始皇帝对赵佗语:今日关中老秦人已不足三成,但有风
云动荡岂非大险。为治天下,未雨绸缪。唯其南海偏远,若
有危局朕无法亲临决断。为华夏计,朕今授你危局方略:中
原但有不测风云,南海军切勿北上靖乱,当断然封闭扬粤新
道,不使中原乱局波及南天。赵佗不允,始皇帝复曰:殷商
之后,若非老秦部族数百年困守陇西,华夏岂有西土哉!唯
老秦部族与戎狄血火周旋数百年,才能在立国之后逐一统合
戎狄,老秦人为华夏留住了广袤的西土,也要为华夏留住广
袤的南海,朕不要你北上中原靖乱,苦心在此也!将军谨记,
老秦人北上,则华夏从此无南海矣!这何能评定始皇帝为暴
君?
《阿房宫赋》有这么一段话: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
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
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
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
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
得见者,三十六年……,纵观《阿房宫赋》发现,整篇都在
叙说秦的暴虐和奢侈,都在非秦。
14
早在平定南海之初,王翦就向始皇帝阐明了南海的重要
性,待平定南海之后,又提出了要想安定南海就要使将士们
在此成家,永驻南海,并建言大举迁徙中原人口入南海,生
发文明,融合群族,凝聚根基。要求放宽女子年岁,越多越
好,能做到未婚将士人配一女,则最佳。而后,秦国朝会决
定:向南海迁徙人口,统以军制,举凡南下女子,俱得在三
十五岁以下、十六岁以上,少女未定婚约,成年妇人须寡居,
以五万为限,并将六国侍女、嫔妃全数迁往南海,交由王翦
处置。试想就算侍女、嫔妃没有全部迁往南海,至少也有十
之八九,而这些人都成了安定南海的有功之臣。《阿房宫赋》
片面了。
《汉书·高祖本纪》记载:粤人之俗,好相攻击,前时
秦徙中县(中原)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会天下诛
秦,南海尉(赵)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原人以
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
秦国不仅把整个南中国并入了中国的版图,还促进了人
口的融合和文明的融合,其后世影响深远。怎能不说秦国的
功绩居功至伟呢!
再说九原的30万驻军。在帝国行将倒塌之际,丞相李
斯曾密信王离(王翦的孙子,蒙恬死后接任九原军统帅)着
重说明了九原军不能轻易大动的原因,就算亡国也不能让戎
狄、匈奴南下坏我华夏文明。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蒙恬不南下
15
清君侧、靖乱的原因吧(始皇帝死后胡亥、赵高、李斯密谋,
假传圣旨扶苏自裁、蒙恬下狱。若是扶苏也心存怀疑,抵死
抗争的话,蒙恬凭借朝中、军中威望可能真的就带着20万
九原军南下清君侧了)。当时九原军还有30万之多,平乱
是极有可能实现的,但是王离只带了一小部分九原军与章邯
的刑徒军组成了平乱军,南下平乱,其结果显而易见。
若是九原军与南海军合并一处,就算没有蒙恬、王离等
名将统帅,以赵佗、王离、李信之才,平定叛乱是极有可能
的,扶子婴继承大位还秦国以安定是可能的,但是历史不能
假设……
这,就是秦国!中国的原生态文明!
所有的功过是非都该让历史、让百姓去评说,而不是让
占统治者和据统治地位的学派去评说!
历史需要被正名
两千余年对秦亡原因的探究,一直与对秦政的总体评判
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暴秦”说互为论证,形成了一个已经
板结的主流定式,其结论极其简单明确:暴政亡秦。但是,
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呈现出一个基本结论:秦政是一个伟大
的文明体系,秦政并无暴虐特质。那些指控秦帝国“暴政”,
并极其武断地以此作为秦亡基本原因,既缺乏基本的历史事
实依据,又与审视理念显然不合,是有失公正的。从史料角
度说,基本事实是清楚的,秦亡并无秘密可言。对秦亡原因
16
的探究,更多侧重于对既定历史事的分析与认定,做到是非
分明。
大一统的秦帝国十五年而亡,既无修史遗存,亦无原典
史料现世。项羽的屠戮劫掠与焚烧,使大咸阳化作了废墟,
集战国之世全部典籍法令与文明书证的丰厚无比的帝国文
档库存,悉数付之罪恶火焰。从此,这个伟大的帝国丧失了
为自己辩护的绝大部分书证、物证与人证,沦入了面对种种
口诛笔伐而无以澄清的境地。就实说,后世对秦帝国的评判
依据,相对直接的文本资料大体只有四种:其一是后来抢救
再现的先秦典籍与诸子著作;其二是帝国遗留于山川河海的
部分勒石碑文与残存物证;其三是司马迁的《史记》中所记
载的经过作者“甄别”的史实;其四是西汉初期帝国遗民的
部分亲历言论纪录。当然,若天意终有一目可使始皇陵地宫
藏品再现于世,我们为这个伟大帝国辩护的直接证据,完全
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此之前,我们的澄清依然分外的
艰难。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我们民族的历史脚步在艰难泥泞
中并未停歇。虽然,我们对那个伟大的帝国及那个伟大的时
代,有着太多太深的误解,但是,我们毕竟在那个时代的光
焰所照耀的旅程上走了过来。时空渐渐深邃,光焰渐渐暗淡。
是历史的烟尘淤塞了遥远的文明之光,还是现实的纷扰遮蔽
了我们的视野,抑或,我们已经飞入了历史的太空,再也不
17
需要民族传统的根基?
蓦然回首,遥望帝国,一掬感动的热泪盈眶而出。
有哪一个时代,承受了无尽的指控,却依然坚实地支撑
着她的后世子孙们!
附
秦国历代君主大事年表
1、秦非子:嬴姓部落的首领。公元前890年,曾受周
孝王诏,主管养马于汧水、渭水之间。周孝王为了振兴王室,
抵御北方戎狄的侵扰,选择了汧水、渭水之间这块土壤肥沃
的天然牧场大养其马。非子受命之后,处处尽职尽责,不几
年功夫,马匹数目大大增加,而且养的马雄峻无比,孝王每
年来看都非常满意。为了奖赏和表彰他的功劳,孝王封赐他
几十里地,地名为秦(渭水以西),并号曰“秦嬴”邑(在
张家川镇瓦泉村),从此开创了秦人由游牧部落向国家形式
逐步过渡的新纪元。
2、秦庄公:周王派兵力七千助秦庄公一战击败西戎。
周宣王于是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并将原大骆之族所居住的
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赐给秦庄公。
3、秦襄公: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
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
18
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
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
侯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基础。迁都汧邑(今陕西陇县),
向东进逼。
4、秦文公: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扩地至岐(今陕
西省宝鸡市东)以西;制定罪诛三族的刑法。
5、秦武公: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
渠戎、翟和貘等戎族,初设县制以管理所得之地,次年使秦
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秦武公死后葬于平阳,首开活人
殉葬制度之风,陪葬的人多达六十六人。
灭亡小虢国。
6、秦德公:将秦国首都迁至雍城。在历法中设立伏日,
并下令修建在伏日祭祀的伏祠。农历六月三伏天的说法就起
自秦德公时期的秦国。梁、芮两国国君前来朝见。
秦国的各项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时期大体有了雏
形,其国力也开始迅猛发展。这为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兴盛并
进而与中原各国争霸奠定坚实基础。由于秦国在关中的力量
越来越强劲,早就不指望周天子照应的本地小诸侯--梁伯和
芮伯前来朝见秦德公,算是把自己国家的安危置于秦国的保
护之下。
7、秦宣公:与晋开战,自此后秦与晋的战争变成了家
常便饭。这代表着秦国终于敢于和位于其东方的文明的诸侯
19
国开展了。它不再自认为是蛮夷之族。它不再甘于仅仅占领
荒凉的西戎蛮族的土地了。它要向那些所谓的文明的国度进
军了。至少它不再像原来那样,自认为低人一等了。
8、秦成公:梁、芮国两个西周旧国的王来朝见。
9、秦穆公: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
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周襄王时
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
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在史料中
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
10、秦康公:在位期间,秦国与晋国多次发生战争,而
秦国也从秦穆公时期的西戎霸主逐渐走向衰落。
11、秦共公:《吕氏春秋》中所谓的秦三公是就是指秦
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12、秦桓公: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桓公二十四
年(公元前581年),与晋厉公沿黄河结盟,后秦国违背盟约,
与翟族合谋攻伐晋国。秦桓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79年),晋
国派遣大夫魏相赴秦国宣告绝交,即率齐、鲁、宋、卫、郑、
曹、邾、滕等诸侯国讨伐秦国,秦军战败逃跑,诸侯联军追
击至泾阳,而后还师。
辅氏之战、结草衔环
13、秦景公:秦景公治理秦国长达39年,将秦国势力
不断推向中原。他的墓地秦公一号大墓公然采用天子葬仪,
20
面积达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陕西凤翔县南指挥村被发现,
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
14、秦哀公:前505年,吴国攻陷楚国国都,申包胥向
秦国求救,哀公不理;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
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动容道:"楚虽无道,有臣
若是,可无存乎?"于是发兵救楚,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
收兵回国。
15、秦夷公:中国春秋时代秦国人,秦哀公之子,嬴姓,
名不详,被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未及即位就死了。
《史记》称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为惠公。
"也就是说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16、秦惠公:这个时期,孔子在鲁国担任要职。
17、秦悼公:史籍记载,悼公二年,齐臣田乞弑其君孺
子,立其兄阳生,是为悼公。六年,吴败齐师。齐人弑悼公,
立其子简公。九年,晋定公与吴王夫差盟,争长於黄池,卒
先吴。吴强,陵中国。十二年,齐田常弑简公,立其弟平公,
常相之。十三年,楚灭陈。
18、秦厉共公:在位期间,秦国国力强大,蜀、楚、晋
等国皆来进贡。前476年派兵攻魏城。秦厉共公十年(周贞
定王二年,前467年),天空出现哈雷彗星,明亮易见。前
461年沿黄河修筑防御濠沟,以兵2万伐西戎大荔(今陕西大
荔朝邑一带)。
21
19、秦躁公:躁公十三年(前430年),西戎民族义渠
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军击退。
20、秦怀公:在位四年,无实权,无政绩,最后于公元
前425年被庶长鼂率领众臣包围,被迫自杀,死后葬于栎圉
氏。
21、秦灵公:前422年,在吴阳(今陕西省宝鸡市吴山)
建上畤,祭祀黄帝;建下畤,祭祀炎帝。中国历史上在黄帝
陵对轩辕黄帝的公祭起于春秋时期。秦灵公时代第一次把轩
辕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供奉祭奠。其后历朝历代对
黄帝陵的公祭活动,基本上都保持了较高规格。
22、秦简公:秦简公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改革,他允
许官吏、百姓带剑,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实行
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的政策,则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表明秦国开始向封建制度转化。
23、秦惠公:秦国历史上有两位秦惠公。一个前500年
-前491年在位,秦夷公之子;另一个前399年-前387年在
位,是秦简公的儿子。(史料记载不详)
24、秦出公:《世本》作秦少主,《吕氏春秋》作秦小主,
史上又名出子,在位2年。前387年,惠公死,出公即位,
时方二岁,由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与外戚,"群贤不说
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
政变,杀出子及其母,迎灵公太子公子嬴师隰回国。
22
自秦厉共公(前477-前443年在位)之后,到秦出公在位
时,大臣专权,数易君主,国政不稳,秦国日衰。
25、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在秦国国内进
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栎阳、扩大商业活动、编
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今山西、陕西
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失地的战争。他为了终止秦国继
续沦落的脚步,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
变法奠定了基础,是秦国实现再度崛起的奠基人。
二十一年,大破魏军于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6
万,将魏人赶出函谷关,这是为战国时秦对东方各国的第一
次大胜。天子周显王派遣特使庆贺,赠以黼黻。
26、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秦孝公重用卫鞅(即
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
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
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
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7、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
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
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在秦与到列国间复杂的
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灭秦之兵。自此,直
23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不变的路线。
28、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重
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
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武王四年(前307
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
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
29、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中国历史上在位
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
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
的。公元前256年又灭亡西周国(此西周不是作为朝代的"西
周",而是战国末期的西周公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
基础。秦昭襄王五十六年,昭襄王去世,终年有75岁。
为政举措
第一,对远交近攻和近交远攻策略的创造性运用。
第二,巩固对巴蜀的统治,巴蜀的稳定,对秦以后的
统一战争有很大促进作用。
第三,消灭义渠。义渠隐患的解除,不仅消除了秦的后
顾之忧,戎地骁勇的士兵众多的牲畜,还为秦灭六国提供
了雄厚的军事资源。
第四,治国成就。秦昭王对国家的治理成就显著,在当
时口碑甚好。活动在昭王同时代的大思想家荀况考察过秦国
社会状况。这位学者的理论学说与秦国的治国纲领是有分歧
24
的。即使如此,他仍对昭王治理下的秦国吏治民风等给予很
高评价。
第五,辉煌的军事业绩。秦除政治廉明,外交军事方针
正确之外,还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军队,取得了一系
列重大战役的胜利。
第六,消灭东周。灭周不仅表明秦统一天下的决心和意
志,更显示了秦已具备击败东方各国联合进攻的雄厚实力,
这一事件会给各国造成深刻的心理威慑,意义是深远的。
灭周是一个新纪元的真正开始,东方各国的末日也真正来临。
30、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战国
时期秦国君主。正式在位仅3天。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
下令大赦罪人,按功表彰先王功臣,优待宗族亲属,拆除王
家园囿。秦孝文王于前250年11月12日行改元继位之礼,
三日后为其父除丧期间去世。
31、秦庄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早年曾
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秦
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文公与诸侯密谋攻打秦国秦庄襄王
获悉命吕不韦率军攻灭东周国迁东周公于阳人聚今河南省
临汝县西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至此周王朝最
后残余的势力被铲除。接着秦军继续蚕食三晋又攻占大片土
地。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3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十三岁继承王位,
25
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
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
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
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
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
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
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
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
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主要成就
首次统一华夏
南平百越,北击匈奴
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修建万里长城,打通西南
33、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子婴)不表。
26
后记
读完《大秦帝国》后,感慨良多,后经翻阅相关
史料典籍以证实其中语句、故事的真实性,写下了这篇
读后感,其中大多语句皆摘自《大秦帝国》、
《史记》等文献资料,聊以自娱。
27
参考文献:《大秦帝国》
《史记》
《汉书》
《通志》
《商君书》
《资治通鉴》
《东周列国志》
《二十四史演义》
《过秦论》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9:45: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3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