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的读音
彭家法王光汉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都为“拗”注有niù这样一
个音,只《辞源》没有。《辞源》与诸多词典不同,是否是《辞源》错了呢?从没有执行国家
规范这点说,似乎可以打《辞源》的板子。但分析一下,似乎不得不承认《辞源》的做法实
际有它的道理:
一、与书证读音多有不合。
《汉语大字典》在niù音的“固执,倔强”义下举宋代辛弃疾词《千年调?卮酒向人时》
例:“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单看这两句是看不出名堂的,假如把全词翻开来,你马上就
会感到问题来了。中华书局《全宋词》(三册)1957页: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
总随人,甘国老。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曾十分
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词中的“拗”显然不能读niù,因为读niù,就没有办法与“倒”、“好”、“笑”、“老”、
“晓”、“巧”、“了”这些字押韵。
《汉语大字典》第二例是元代乔孟符《金钱记》第四折例:“不是这韩飞卿性格拗。”单
看这一句,同样不能发现“拗”读niù有什么不是,但一查原文,问题就来了。中华书局《元
曲选》(一册)29页《乔牌儿》:
你个贺知章狂落保,不是这韩飞卿性格拗。想着那俏人儿曾受爷操暴,休将汉相如错送
了。
曲中“保”、“拗”、“暴”、“了”押韵,显然“拗”也不能读niù。
《汉语大词典》在niù音“狠强;固执”义下收有宋代赵叔向《肯綮录?俚俗字义》
例:“狠强曰拗。”自注:“音靿。”靿,《广韵》於教切,合今音既可音yào,也可音ào。以此
作为niù音的书证显然是自相矛盾。又《汉语大词典》此音此义项下有元代岳伯川《铁拐李》
第一折例:
赤紧的官长又廉,曹司又拗,我便是好令史怎禁他三遍家取招。
上文出自《赚煞尾》曲,以“拗”、“招”及其后的“交”、“毛”押韵,“拗”显然也不能
音niù。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拗”音niù所引还有《三言》及《朱子语类》例等。《三
言》的作者是冯梦龙,为江苏苏州人;朱熹为安徽浙江交界之婺源人,这些地方至今仍有“拗”
的说法,但都不音niù。《康熙字典》引《朱子语类》例,置在“於教切”下。《辞海》所引
为鲁迅小说《祝福》例,鲁迅浙江绍兴人,中日合编五卷本《汉语方言大词典》所引鲁迅作
品凡用“拗”的例子都音如ào。可见几部词典对“拗”的
注音跟书证对不上号的情况十分严重,《辞源》的做法自有它的道理。
二、与语言文字发展变化规律不合。
“拗”在古代字书、韵书中有诸多反切,但没有任何一个反切能够切出niù这个音来,
所以几部词典都没有为niù音提供古代反切强有力的依据。《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都
引有《集韵》“於交切”这样一个音,这个音合今普通话音是āo,与niù音毫无关系。显然,
两部词典引“於交切”只是介绍这个字的中古音,并不能说明为什么今天给它注上niù这样
一个音。
从语言文字发展变化规律来看,拗,形声字,从手幼声。有三个主要义项:第一,折,
折断。《玉篇》:“拗,拗折也。”《尉缭子》:“~矢折矛枪戟。”清瞿灏《通俗编》:“《辍耕录》:
‘南方或谓折花曰拗花。’”古乐府:“拗折杨柳枝。”第二,违,不顺从。《古今韵会举要》:
“拗,心戾也。《玉篇》:拗戾固相违也。”唐孟郊《峡哀十首》之八:“腥语信者谁?拗歌欢非
真。”第三,固执,倔强。上文已举出很多例证。这三个义项之间联系紧密,可以看出明显的
引申关系。语音是与词形、词义紧密相关的。没有任何一条语音变化规律能说明为什么第三
个义项的“拗”会发展出与第一、第二义项完全不同的niù音来。
实际无论是从词义引申规律讲,还是从语音发展变化规律讲,niù的本字本来就应该写作
“扭”,“扭”字的一个义项是用手拧、扭转,由此引申出“不顺从,倔强”等意思来是很自
然的事。这样使用的“扭”有很多用例,古代的例子如:
《水浒传》第九回:自此途中被鲁智深要行便行,要歇便歇,那里敢扭他。
《红楼梦》第四回:薛蟠见母亲如此说,情知扭不过,只得吩咐人夫,一路奔荣国府而
来。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公子扭他不过,只得拿了两吊钱给他。
今人例子如:
康濯《我的两家房东》:拴柱好像不乐意叫金凤看他的日记,想用手捂着,又扭不过我,
硬叫金凤看。
“扭”,《广韵》音“女久切”,合今音为niǔ,是上声,只声调不同。武汉说闹别扭为“扭
筋”,“扭”为去声,又“别扭”的“扭”,普通话为轻声,但方言读去声的亦不少。声调上的
变化是与语义引申变化有关的。合肥地区此义的“扭”不说niù而说zhǒu,是《广韵》中“扭”
的“陟柳切”的音,此亦可证niù不作“拗”而当作“扭”。
很明显,“拗”“扭”二字,自古读音不同,本义也有差异,但却引申出非常相近的义项:
不顺从,倔强。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但容易导致语言使用的混杂。
“拗”音niù,最早见于普通话审音委员会1959年7月所颁发
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在现实语言中,人们确实有以niù这样一个音来表示固执、不随
和、不驯服这样一个词义的,这个字本应写作“扭”,可是很可能有人把它写作“拗”。为了
从众从俗,承认这个误读音,似乎也符合审音的原则精神。
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当时可能疏忽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语音是与词形、词义紧密相
关的,不同的词,其引申义相同相近是经常发生的。一些人可能会写错字、读错字,纵使是
大作家也不例外。所以审音必须要考虑词形、词义。《辞海》就可能考虑到了这一点,为了在
审音表与语言本身之间求得一个平衡,于是只好说“拗”通“扭”,把“拗”、“扭”的词义引
申造成的词义相近说成为相通。真正科学的做法是像《辞源》那样,将“拗”、“扭”读音区
别开来,还“拗”读音的本来面目。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9:42: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2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