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林深时见鹿有什么含义

更新时间:2022-12-08 00:33:49 阅读: 评论:0

初中语文模拟试卷-bird音标


2022年12月8日发(作者:祝福语大全)

《访戴天⼭道⼠不遇》译⽂及赏析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然,纯⽤⽩描,景美情

深。

访戴天⼭道⼠不遇

唐代:李⽩

⽝吠⽔声中,桃花带露浓。(露浓⼀作:⾬浓)

树深时见⿅,溪午不闻钟。

野⽵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及注释

译⽂

隐隐的⽝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声中,

桃花带着⼏点露珠。

树林深处,常见到麋⿅出没。

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寺的钟声。

绿⾊的野⽵划破了青⾊的云⽓,

⽩⾊的瀑布⾼挂在碧绿的⼭峰。

没有⼈知道道⼠的去向,

我不由⾃主地靠着⼏株古松犯愁。

注释

戴天⼭:在四川昌隆县北五⼗⾥,青年时期的李⽩曾经在此⼭中的⼤明寺读书。不遇:没有遇到

吠:狗叫。

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树深:树丛深处。

青霭:青⾊的云⽓。

倚:靠。

赏析⼀

此诗是李⽩⼆⼗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的朝⽓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联两句展现出⼀派桃源景象。⾸句写所闻,泉⽔淙淙,⽝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诗⼈正是缘溪⽽

⾏,穿林进⼭的。这是⼊⼭的第⼀程,宜⼈景⾊,使⼈留连忘返,且让⼈联想到道⼠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

⼆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外,还点出了⼊⼭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溪午不闻钟”,是诗⼈进⼭的第⼆程。诗⼈在林间⼩道上⾏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林深路长,来到溪

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中之幽静,暗⽰道⼠已经外出。⿅性喜静,常在林⽊

深处活动。既然“时见⿅”,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

⽅外本⾊,与⾸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含蓄地叙事:以“时见⿅”反衬不见⼈;以“不闻钟”暗⽰道院⽆⼈。“不

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颈联“野⽵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进⼭的第三程。从上⼀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距离道院尚有⼀段距离。这⼀

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不在,唯见融⼊青苍⼭⾊的绿⽵与挂上碧峰的飞瀑⽽已。诗⼈⽤笔巧妙⽽⼜细腻:“野⽵”句

⽤⼀个“分”字,描画野⽵青霭两种近似的⾊调汇成⼀⽚绿⾊;“飞泉”句⽤⼀个“挂”字,显⽰⽩⾊飞泉与青碧⼭峰相映成趣。由于

道⼠不在,诗⼈百⽆聊赖,才游⽬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净⼟的淡泊与

⾼洁,⼜可以体味到诗⼈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尾联两句“⽆⼈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通过问讯的⽅式,从侧⾯写出“不遇”的事实,⼜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

惆怅,⽤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给⼈启⽰,也更能让⼈深刻理解诗⼈的其他诗

作。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然,纯⽤⽩描,景美情

深。当然,并不是说李⽩这⾸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是伟⼤的浪漫主义诗⼈,他后期⽐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分洒

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间,充满着⼀股豪⽓。⽽他这⾸诗,在这⽅⾯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

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创作背景

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年谱》,李⽩在⼗⼋、九岁时,曾隐居在⼤匡⼭(戴天⼭)⼤明寺中读书,这⾸诗描绘了⼀幅⾊彩

鲜明的访问道⼠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然,并⽣动形象地再现了道⼠世外桃源的优美⽣活境界。

赏析⼆

这⾸诗是李⽩早年的作品。李⽩早年在戴天⼭⼤明寺读书。后来,李⽩因坐永王李璘事⼊狱,流放夜郎,遇赦,漂泊浔

阳、⾦陵、宣城、历阳等地。杜甫在成都于肃宗上元⼆年(761),因"近⽆李⽩消息",写了⼀⾸《不见》诗怀念李⽩,担⼼他

在外会闯祸,盼他早⽇归还"匡⼭"故乡。诗⽈:"不见李⽣久,佯狂真可哀。世⼈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飘零酒⼀

杯。匡⼭读书处,头⽩好归来。"次年,李⽩便死于安徽当涂。

李⽩早年即富有才华,他在⼤匡⼭读书时,就描绘了这样⼀幅⾊彩鲜明的访问道⼠不遇图。道⼠姓名,不得⽽知。通篇着

意于写景,真实⾃然,并⽣动形象地再现了道⼠世外桃源的优美⽣活境界。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为⼀个层次,五、六两句为⼆个层次,最后两句为⼀个层次。前四句是写诗⼈拜访道⼠途中听

⽿闻⽬睹。诗⼈沿着⼩溪⽽⾏,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这说明诗⼈⼀⼤早,就出门⽽⾏。⼩溪流⽔淙淙,与

狗吠之声,响成⼀⽚,形成了⼀种别有情趣的乐章。道⼠的处所,路程还不近呢。诗⼈从早⾛到中午时分,尚且没有听见道⼠

敲钟的声⾳,只见树丛的深处,不时有麋⿅出没。这两句的妙处,暗⽰道⼠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伏笔。以上四句。把道

⼠远离⼈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摹写出来。前两句写狗吠声声,溪⽔淙淙,桃花含露,是诗⼈早上的所见听

闻。"树深时见⿅,溪午不闻钟"两句,是写中午时分的⽿闻⽬睹。时间不同,地点各异,诗⼈所描写的见闻,也各不相同。在

这⾥,时间和空间感。异常清晰。

"野⽵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两句,是写道⼠处所的近景,野⽵参天,与青⽓融为⼀体,从碧绿的⼭峰间飞流直下的瀑布,

形成了⼀种优美壮观的奇境。飞、挂⼆字,是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动的画⾯。"野⽵分青霭"的"分"字,表⾯是写野⽵参天,把空

中的青⾊云⽓隔开,实则是说翠⽵参天,与青⾊的云⽓相接,浑为⼀体。形成天⽵⼀⾊的奇景。⽵前冠⼀"野"字,是说翠⽵是

⾃然长成,并⾮⼈⼯培植,因⽽更觉可喜可爱。"霭"前冠⼀"青"字,与⽵⾊协调,融为⼀⾊。"飞泉挂碧峰",颇有"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胜,令⼈留连忘返的艺术魅⼒。

最后两句,⽅才点明"访戴天⼭道⼠不遇"的诗题。⼈们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凡去访亲探友,不能相遇,就会令⼈焦躁不

安。李⽩去拜访道⼠,道⼠不在道院,⼜⽆⼈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分着急呢?尽管道⼠不在,诗⼈并没有⽴即返回,他远

道⽽来,总想能见到道⼠,同他畅谈⼀番。"愁倚两三松",写得极其⽣动形象,写诗⼈等待道⼠回来,倚靠遍了道⼠门前的两

三棵松树,⽽道⼠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知所去",是⼀般的

陈述句。只是说明道⼠不知所去。是为"愁倚两三松"句,所作的铺垫。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不遇的主题。所以,吴⼤受说:"⽆⼀字说道⼠,⽆⼀字

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不遇。"(《诗筏》)当然,并不是说李⽩这⾸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是伟⼤的浪漫

主义诗⼈,他后期⽐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间,充满着⼀股豪⽓。⽽他这⾸诗,在这⽅

⾯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李⽩

李⽩(701年-762年),字太⽩,号青莲居⼠,唐朝浪漫主义诗⼈,被后⼈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于西域碎

叶城,4岁再随⽗迁⾄剑南道绵州。李⽩存世诗⽂千余篇,有《李太⽩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

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00:33: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27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文墨成语
下一篇:8像什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