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备用知识
一、容易混淆的实词辨析
【颁布·颁发】前者指公布或发布,着重指向下颁发,对象多是宪法、
纲领、法律、法令、条例等;后者指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或授予(奖
状、奖章、证书等)。
【包含·包涵·饱含】“包含”指里面含有(多用于抽象事物);“包
涵”是客套话,表示请求原谅;“饱含”指充分具有。
【报怨·抱怨】前者指报复仇怨;后者指因事情不称心而对人表示不
满,其对象只能是他人。
【爆发·暴发】二者都有突然而猛烈地发生之意,但侧重点和适用范
围有差异:前者侧重于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事件等;后者侧重于突发性,
多用于洪水、传染病等。
【倍受·备受】前者指更加受到,格外受到;后者指受尽,尝尽。
【鄙视·蔑视·藐视】三者都有看不起之意。“鄙视”是指把对方看
得很卑贱,很卑劣;“蔑视”是指根本不把对方放在眼里;“藐视”侧重于小
看对方。
【变换·变幻】前者指事物的形式或内容从一种更换为另一种;后者
指没有规律、难以揣测地变化。
【不齿·不耻】前者指不与并列,不视为同类,表示极端瞧不起;后者
指不以为耻。
【不力·不利】前者指不得力;后者指没有好处,不顺利。
【不日·即日】前者指过不了几天,侧重表示具体日期不确定;后者指
当天,近日,最近几天,强调日程已定,语气肯定。
【仓促·仓皇】前者有匆忙、急促之意。侧重于时间紧迫,行动忙乱;
后者有匆忙而慌张之意,多指心里害怕,神色慌张,举止失措。
【苍茫·苍莽】前者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引申为模
糊不清。后者多指树林、山岭等广阔无边,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查访·察访】前者指调查(案情),询问(有关人员);后者指实地观察
调查。
【猖狂·猖獗】前者指狂妄而放肆,只用于形容人的行为;后者指凶猛
而放肆,形容的对象不限于人。
【场所·场合】前者指供活动的处所,一定的地方;后者指由一定的时
间、地点、人员等构成的某种环境。
【陈腐·陈旧】前者指陈旧腐朽,多形容抽象事物;后者指旧,过时的,
可形容具体事物,也可形容抽象事物。
【成才·成材】前者指成为人才,只用于人;后者指成为可用的材料,
比喻成为有用的人,可用于物,也可通过比喻用于人。
【呈现·浮现】前者指显露出,出现,其对象通常指可见的,不是想象
的;后者指往事在脑海中再现,某种感情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显现、呈现。
【迟缓·弛缓】前者是慢、不快之意,指动作或事情进展缓慢;后者是
(情况、心情等)和缓或松弛,指形势、心情的和缓。
【充足·充实】前者指数量多,完全满足需要,仅指数量多;后者指丰
富、饱满,使丰富饱满、加强,不仅指数量多,而且指丰富饱满。
【处治·处置】前者指处罚、惩办;后者指处理、安排。
【传颂·传诵】前者指传扬歌颂;后者指流传诵读(诗文)。
【篡改·窜改】前者指用作伪的手段,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后者指
改动文字(多用于贬义)。
【大意·大义】前者指大概的或主要的意思,也指马虎;后者指正义、
大道理。
【淡泊·淡薄】前者指不追求,不热衷;后者指不浓密,冷淡、不亲
密,(印象)不深刻、不清晰,不强烈。
【订金·定金】前者指预付款;后者指一方当事人为了保证合同的履
行,向对方当事人给付的一定数量的款项。定金具有担保作用和证明合同成
立的作用,用于法律文书。
【叮咛·叮嘱】前者指反复嘱咐,强调反复多次,可用于平辈之间;后
者指谆谆嘱咐,强调语重心长,多用于长辈对晚辈。
【督促·敦促】前者指监督并催促;后者指催促。
【兑换·对换】前者指将有价证券换为现金,或按一定比值将一种货
币换为另一种货币;后者指互相交换,调换。
【遏制·遏止】前者指极力制止或控制;后者指极力阻止。
【繁华·繁荣】前者是(城镇、街市)热闹兴旺之意,指人气旺盛,商业
发达,意义较具体;后者是兴旺昌盛,蓬勃发展或使繁荣之意,多指某项事业
蒸蒸日上,意义较抽象。
【繁重·沉重】前者指又多又重,含有头绪繁多、事务纷乱的意思;后
者指分量重,严重,心情不开朗,含有程度深或思想负担重的意思。
【废止·废置】前者指废除,停止实行(多指法令、制度等);后者指搁
置起来不用。
【分辨·分辩】前者指区分,辨别;后者指为消除误会或指责而说明事
实真相。
【腐败·腐化】前者指(有机物)腐烂变质,(人)腐化堕落(是“腐化”
行为的结果),(社会、制度、机构等)黑暗、混乱。可指社会行为。后者指
思想行为变坏(多指贪图享乐、生活糜烂),也指使腐化。强调行为的过程,
多指个人行为。
【搁浅·搁置】前者指(船只)进入浅滩,不能行驶,也比喻做事受阻,
不能进行;后者指放置起来,停止进行。
【工夫·功夫】前者指占用的时间,空闲时间,一段时间、时候;后者
指本领、技能,也指(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沟通·勾通】前者指使彼此相通;后者指勾结串通,贬义词。
【蛊惑·鼓惑】前者指使受毒害而迷惑;后者指煽动,迷惑。
【贯穿·贯串】前者指穿过、连通,从头到尾地体现;后者指从头到尾
地体现。
【国是·国事】前者指国家大事、国家的大政方针,含庄重色彩;后者
指国家的重大事务,多指具体的国家事务。
【含义·含意】前者指(字、词、话语等)里边所包含的意义;后者指(诗
文、话语中)含有的意思(多指隐含的深层意思或言外之意)。
【厚意·厚谊】前者指深厚的情意,只指单方面的情意;后者指深厚的
情谊,通常指相互之间的交情。
【化妆·化装】前者指修饰容貌使美丽,即用化妆品修饰头、面、颈
部,不能带宾语;后者指为了演出的需要,把演员装扮成特定的角色,也指改
扮、假扮,含容貌和形体的改变,可带宾语。
【会合·汇合】前者指聚集、聚合到一起,含有“碰面”“相见”的意
思;后者指(江河等)合流,也泛指事物合在一起。
【火爆·火暴】前者形容兴旺、热闹;后者形容性格暴躁。
【及时·即时】前者指时间合适,不拖延、马上;后者指立刻,当即。
【艰苦·坚苦】前者是艰难困苦之意,指客观环境;后者是坚忍刻苦之
意,指主观状态。
【坚忍·坚韧】前者指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不动摇;后者指结实
而有韧性,顽强而持久。
【简洁·简捷】前者指简明扼要,干净利索;后者指直截了当,简便快
捷。
【接济·救济】前者指对生活困难的人给予财物上的帮助,通常指个
人行为;后者是用钱物救助灾民和其他生活贫困的人,指国家或社会团体有
组织的救援行动。
【截止·截至】前者指到一定的期限停止,可作谓语或定语,一般不带
宾语,用于时间名词后;后者指截到(某时限)为止,用于时间名词前。
【界限·界线】前者指不同事物的分界,也指限度;后者指两个地区之
间分界的线。
【经心·精心】前者指留意,放在心上(动词);后者指特别用心,非常
小心(形容词),强调细致、认真。
【开辟·开拓】前者是打通、开通,开发、创建之意,指从无到有的创
建过程;后者是扩展,使开阔之意,指由小而大的扩展过程。
【考查·考察】前者指(用一定的标准)查看评定;后者指到现场观察
了解,也指深入推求研究。
【里程·历程】前者指路途的长度,比喻人生的经历或事物发展的过
程;后者指经历的过程。
【联播·连播】前者指若干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
播送或转播(同一内容的节目);后者指电台或电视台在一个固定栏目里把
内容较长的节目分若干次连续播出。
【临近·邻近】前者是(时间或地点)靠近,快到之意,指逐渐接近,没
有名词用法;后者指(位置)靠近,近旁,指甲、乙两处所在空间上相邻,有名
词用法。
【流传·留传】前者指顺着时间往下传或扩大范围向外传;后者指留
存下来传给后代。
【流失·流逝】二者适用对象不同:前者指水、土、矿物等有用物质
白白地流走或散失,也比喻人员、财物等从本地、本单位流动或转移出去而
散失;后者指像流水一样消逝。
【秘籍·秘笈】前者指罕见而珍贵的图书;后者指秘密收藏的典籍。
【面世·面市】前者指作品出版、产品出厂,呈现在世人面前;后者指
商品开始投放市场。
【拟订·拟定】前者是起草,初步设计之意,指正在起草、拟议的过程
中,用于进行体;后者是起草制定之意,指“拟订”的过程已经结束,用于完
成体。
【攀援·攀缘】前者指借助外力的帮助往上爬;后者指沿着东西顺势
往上爬。
【配置·配制】前者指配备并设置;后者指调配制造,配合制作。
【批阅·披阅】前者指阅读的同时加以批示或修改;后者指翻开书卷
阅读,翻阅。
【片断·片段】前者指零碎的、不完整的一些内容(多用于生活、经
历),也指零碎的、不完整的;后者指整体中相对完整的一个段落(多用于文
章、书籍)。
【品行·品性】前者指能反映道德面貌的行为,侧重指人外在的行为
表现;后者指人品和性格,侧重指人内在的本质和修养。
【启示·启事】前者指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也指从启发提示中领悟
的道理;后者是一种应用文体,指为了说明某事而采用登报或张贴的方式公
开发表的文字。
【启用·起用】前者指开始使用,其对象是物不是人;后者指重新任用
已退职或免职的人员,现在也泛指提拔任用,其对象是人不是物。
【情意·情谊·情义】“情意”指感情、心意;“情谊”指相互友爱、
关切的感情;“情义”指、亲属、朋友之间应该有的感情。
【驱除·祛除】前者指赶走或除掉,使不存在;后者指除去,除掉(病
患、某种心理状态或邪祟等)。
【善于·擅长】“善于”和“擅长”都是“在某方面具有特长”的意
思。但“善于”不能单独作谓语,它的宾语一般不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而“擅长”多用于人的兴趣、爱好方面,可单独作谓语,宾语可以是动词或
动词性短语,也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神智·神志】前者指精神智慧;后者指人的知觉和意识。
【审定·审订】前者指认真审查并作出决定;后者指审阅订正。
【圣地·胜地】前者指宗教徒称与宗教创始人的生平有重大关系的地
方,也指人们所尊崇的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方;后者指著名的风景优美的地
方。
【十足·实足】前者指十分充足,也指(黄金等)成色纯,强调“充足”
“充分”;后者指确实,足数的。
【收罗·搜罗】前者指广泛收集人或物,侧重广泛收集;后者指到处寻
求并聚集到一起,侧重到处搜寻。
【收集·搜集】前者指收拢聚集;后者指搜寻汇集。
【受奖·授奖】前者指受到奖励;后者指颁发奖品、奖金或奖状。
【熟悉·熟习】前者指清楚地知道,通过观察或体验去了解、掌握(情
况),知道得清楚、不生疏;后者指熟练掌握(某项业务或技术)。
【树立·竖立】前者指建立;后者指把长形物体垂直地立在地上或把
其中一段埋在地下。
【统帅·统率】前者指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人;后者指统辖率领。
【凸显·突显】前者指清楚地显露出来;后者指突然显露出来。
【凸现·突现】前者指清楚地呈现出来;后者指突出地显现。
【囤积·屯积】前者专指商人为牟取暴利而积存货物;后者指聚积,储
存。
【囤聚·屯聚】二者适用对象不同:前者指聚集贮存(货物);后者指
(人马等)集结,也指聚集进驻。
【违反·违犯】前者指不遵守,与法律、原则、规章、制度等相对立;
后者指违背和触犯(法律法规等)。
【诬蔑·侮蔑】前者指捏造事实,诋毁他人的名誉;后者指侮辱,轻蔑。
【协调·谐调】前者指配合适宜或使配合适宜;后者指和谐,协调。
【心酸·辛酸】前者指因悲痛而内心酸楚;后者指又辣又酸,也比喻痛
苦和悲伤。
【行迹·形迹】前者是行动的踪迹之意,指人的旅行路线、到过的地
方等;后者是举动和神色,痕迹、迹象,也可指礼貌。
【淹没·湮没】前者指(大水)浸没,也比喻声音等被掩盖;后者指被埋
起来而见不到,也指使显露不出来。
【严正·严整】前者指严肃郑重,光明正大;后者指严肃整齐,严密而
有条理。
【义气·意气】前者指看重情谊而替人担当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
概,也形容有义气;后者指志向、趣味和性情,意志和气概,偏激、任性的情
绪。
【营利·盈利】前者指主观谋求利润;后者指客观上得到的利润。后
者有名词用法。
【优雅·幽雅】前者指优美高雅;后者指幽静雅致。
【遇难·遇险】前者指因遭意外或受迫害而死亡,也指遇到危难;后者
指遭受危险。
【缘由·缘故】前者指原因、由来,强调起因、根由、原委等意义;后
者指原因,仅指某一种原因。
【震动·振动】前者指受外力的影响而颤动,也指(重大事情)引起强
烈反响;后者是物理学术语,指物体以某一空间位置为中心不断往复运动,
如钟摆、音叉、琴弦等的运动。
【蒸气·蒸汽】前者指液体汽化或某些固体升华而成的气态物质,包
括水蒸气、汞蒸气、碘蒸气等多种;后者是水蒸气的统称,只指水蒸气。
【正确·准确】前者指符合实际或客观标准的,能取得好效果的;后者
指完全符合标准或实际情况。前者强调“不错”,后者强调“没有偏差”。
【指使·支使】前者指自己不出面,出主意让别人去做某事(含贬义);
后者是指派别人做事。
【指责·指摘】前者是指摘,责备;后者是指出毛病,予以批评。
【志哀·致哀】前者指表示哀悼;后者指向死者表示哀悼。
【质问·责问】前者指追问,问清是非,是据理追问是非曲直,通常要
求回答;后者指用指责或责备的口气问,是批评和指出对方的缺失过错,不
一定要求回答。前者语气比后者重。
【质疑·置疑】前者指提出疑问,要求解答;后者指怀疑(多用于否
定)。
【终身·终生】前者指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说),也指女孩子的
婚姻大事;后者指一生。
【专程·专诚】前者指专为某事前往某地;后者指专心诚意地,特地。
【捉摸·琢(zhuó)磨·琢(zuó)磨】“捉摸”是揣测、预料之意,通常
用于否定;“琢(zhuó)磨”是雕琢、打磨(玉石)之意,也比喻对诗文等反复
加工,精益求精;“琢(zuó)磨”是反复思索之意。
二、容易混淆的虚词辨析
【毕竟·究竟】前者是终归、到底之意,不能用于疑问句,没有名词用
法;后者指原委、结果,归根结底、毕竟,可用于疑问句,有名词用法。
【不必·未必】前者表示不需要或用不着,是“必须”的否定形式;后
者表示不一定。
【不免·难免·未免】“不免”是免不了之意;“难免”是不容易避
免之意,多加在动词前,后面常跟“会”“要”。以上二者均表示客观上不容
易避免。“未免”是不能不说是之意,表示主观上对某种情况不以为然,侧重
在评价。
【不只·不止】前者是不但、不仅之意;后者指不停止,超出(某一数
量或范围)。
【诚然·固然】前者有确实、实在之意。表肯定时,语气重;表让步时,
语气比较轻。后者表示承认事实,并引起下文转折。表肯定时,语气较重,但
比“诚然”稍轻;表让步时,语气也较轻。
【从而·进而】前者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示结果、目的或进一
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强调与上文的因果或条件关系;后者用于复句的
后一分句,表示后一分句承接前一分句,只强调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行
动。
【大概·大约】前者指大致的内容或情况,侧重于对事物总体的估计;
后者侧重于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
【对于·关于】前者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或有关联的人或事物,表示
指出对象,作状语,用在主语前后均可,所组成的介词短语不可以作文章的
标题;后者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事物,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作状语,只能
用在主语前,所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作文章的标题。
【而且·并且】前者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
呼应,连接的是递进关系;后者连接动词、动词性词组或分句,表示递进关
系。
【何曾·何尝】二者都用反问语气表示从来没有。后者语气婉转,用
在肯定式前表否定,用在否定式前表肯定。
【何必·何苦】前者用反问语气表示没有必要;后者用反问语气表示
不值得。
【几乎·简直】前者表示相近、差不多之意,强调两者相差甚微;后者
表示完全如此或差不多如此,强调程度比前者深。
【既而·继而】前者表示前文所说的情况过去不久;后者表示紧接在
某一动作或情况之后,相当于“接着”。
【径直·径自】前者表示不绕道,不耽搁,直接前往,也表示直接做某
事,不用再作其他准备;后者表示未经允许自己就直接行动。
【况且·何况】前者连接分句,表示递进关系;后者常用于反问句,表
示甲事物已是如此,乙事物当然更是如此。
【偶尔·偶然】前者是间或、有时候之意,表示某种情况发生的次数
不是很多,也指偶然发生的;后者指超出一般规律的和常情的,也指出乎意
外的。
【尚且·姑且】前者提出程度更甚的示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
更”等呼应,表示进一层之意;后者表示暂时地。
【通过·经过】前者引进动作的媒介或方式、手段等;后者引进某个
过程,说明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其他情况发生变化。
【一向·一直】前者表示某种行为、习惯很久以来始终不变,着重指
行为、习惯的稳定性;后者表示从开始到现在动作、行为连续进行,中间没
有停顿,着重指动作的连续性。
【因此·因而】前者不只表示结果,还表示原因,意为“因为这个,所
以才”,作用是复指上文,承上启下,除了用于后一分句的开头,还可用于后
一分句的主语之后;后者不只表示结果,还表示推论,作用是连接上文,承上
启下。
【与其·宁可】前者用于取舍关系的复句中,常和“不如”一词相呼
应,表示舍此取彼;后者相当于“宁愿”,常和“决不”相呼应,表示取此舍
彼。
三、易错成语分类归纳
(一)易“望文生义”的成语20例
1.【毁家纾难】纾:延缓、解除。捐献全部家产以解救国难。
误用示例:贼寇的铁蹄在我华夏的大地上肆意蹂躏,有多少家庭毁家纾
...
难
.
。
误用分析:显然这里望文生义,理解为“家破人亡”了。
2.【三人成虎】原指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了。后
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误用示例: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
....
,众志成城。
误用分析:这里将“三人成虎”错解为“很多人在一起就会像老虎一样
力量强大”。
3.【河东狮吼】比喻悍妇发怒。
误用示例: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河东狮吼
....
,巨
龙腾飞,指日可待。
误用分析:这里将“河东狮吼”错解为“东方睡狮醒来,发威长吼”,致
使意义、适用对象、色彩均不当。
4.【下里巴人】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
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
误用示例:一些人对中国的茶有偏见,以为茶只是下里巴人
....
解渴的东西,
档次不如进口饮料。
误用分析:这里将“下里巴人”错解为“普通的乡下人”。
5.【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纯熟的地步。
误用示例: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
往,学生将目无全牛
....
。
误用分析:这里将“目无全牛”错解为“眼里看到的都是支离破碎的东
西”。
6.【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多用于否定式)
误用示例:广州恒大俱乐部球队请的外援都是具备欧洲四大联赛水平
的,其雄厚实力令其他中超球队望其项背
....
。
误用分析:这里将“望其项背”错解为“只能望见项背,形容差得远”。
7.【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误用示例: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
。
误用分析:该词与衣服不合身无关。
8.【噤若寒蝉】形容不敢做声。噤,闭口不做声。
误用示例:天突然变凉了,同学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
....
。
误用分析:该词和寒冷没有关系。
9.【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无所得。
误用示例:上个月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
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
。
误用分析:此处用来形容消费者,明显是望文生义。
10.【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
言不发。
误用示例: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都不赞一词
....
,对他们的
行为深恶痛绝。
误用分析:“不赞一词”有“一言不发”的意思,但不能错解为“不说
一句赞成的话”。
11.【涣然冰释】比喻相互间的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
误用示例: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响,今年春天来得早,春节刚过,北海公
园就涣然冰释
....
,让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
误用分析:这里将“涣然冰释”错解为“冰块解冻”。
12.【侧目而视】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
误用示例:小李得了冠军,尾巴翘到了天上,对朋友竟然侧目而视
....
。
误用分析:这里错解为“不屑正眼相看,瞧不起人”。
13.【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战死于战场。
误用示例:那个时候,张大爷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十分令人痛心,到头
来只落得个马革裹尸
....
的结局。
误用分析:这里将“马革裹尸”错解为“死得很惨,死后连棺材和埋葬
的地方都没有”。
14.【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误用示例:小东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性格封闭孤傲的他对周围的人常
常表现出敌对情绪,他最终为自己的危言危行
....
付出了惨重代价。
误用分析:“危言危行”的“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
15.【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误用示例:解决好职工和学生的冬季取暖问题,是学校领导首当其冲
....
的
任务。
误用分析:这里将“首当其冲”错解为“最紧要的,最先面临的”。
16.【七月流火】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诗经·豳风·七月》称:“七
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七月是指农历的七月,“流”指向下运行,“火”
是星宿名,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又称“大火”,每年农历六月的黄昏时刻,
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以后便渐渐偏西向下沉落,所以叫“流火”,
这时酷热开始减退,天气渐渐地凉了起来。
误用示例:俗话说:七月流火
....
。今天,扬州的气温蹿至今年入夏以来的最
高点,达到37度。
误用分析:这里将“七月流火”误用为“天气炎热”了。
17.【安土重迁】形容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重,不轻率。
误用示例: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
....
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
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误用分析:这里将“安土重迁”理解为“喜欢迁移”了。
18.【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训,准则。
误用示例:安全隐患越来越严重,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
....
,以致酿成
了火灾。
误用分析:此处将“不足为训”的“训”错解为“教训”了。
19.【毫发不爽】形容一点也不差。爽:差错,失误。
误用示例:小王今天考试,错了三道题,感到毫发不爽
....
。
误用分析:这里将“毫发不爽”的“爽”理解为“舒服”了。
20.【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
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误用示例:他花钱很随便,真是大方之家
....
。
误用分析:此处将“大方之家”错解为“花钱大方”。
(二)易“用错对象”的成语12例
1.【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优美。
误用示例: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
..
绰约
..
。
误用分析:该词不能用来形容花木。
2.【楚楚动人】形容女人打扮得漂亮,姿态娇柔,能打动人。
误用示例: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在叙述、
描写和议论中,倾注了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
....
,有很强的感染力。
误用分析:该词一般不用于形容文章。
3.【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
误用示例:本刊将洗心革面
....
,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
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误用分析:该词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物。
4.【倚马可待】原意是站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很快就可以
完稿。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误用示例:他呀,做起事来可麻利了,无论做什么都倚马可待
....
。
误用分析:该词不能用来形容做事。
5.【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误用示例:《大河之舞》自1994年首演以来便炙手可热
....
,并且引起了全
球的踢踏舞热潮,更被全球艺人一致推崇为当代最具爱尔兰民族风格的经
典音乐剧。
误用分析:该词在此处用错了对象。
6.【汗牛充栋】用牛运书,牛累得要出汗;用屋子放书,要堆满整个屋
子。形容书籍极多。
误用示例:像他这样的大器晚成者,古今中外可以说汗牛充栋
....
。
误用分析:该词只能指书多,不能指人多。
7.【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误用示例:辩论会上,听了同学们慷慨激昂的发言,张教授真有一种如
.
坐春风
...
的感觉。
误用分析:这里用错了对象。
8.【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敬互爱。
误用示例:老张一家三代,十多年来和睦相处,真可谓举案齐眉
....
、相敬如
宾。
误用分析:“举案齐眉”和“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之间。
9.【东山再起】原指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
后用以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误用示例:打假活动是长期的,如果我们稍有疏忽,冒牌货就会东山再
...
起
.
。
误用分析:该词只能用于人而不能用于物。
10.【朝思暮想】形容时刻想念。往往用于思念,而不是一般意义上
的“想”。
误用示例:最近一段时间,寻找好剧本成了不少影视制作人朝思暮想
....
的
事。
误用分析:句中的“朝思暮想”可用“梦寐以求”来替换。
11.【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
误用示例: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
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
。
误用分析:此句指听话人听不懂,而不是陈寅恪先生讲课内容紊乱或空
洞,显然用词不正确。
12.【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误用示例:博物馆里珍藏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
鸟虫鱼、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
。
误用分析:这里用来形容石刻作品中的花鸟虫鱼和人物形象,显然是陈
述对象的误用。
(三)易“敬谦误用”的成语4例
1.【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
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误用示例: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保您蓬荜生辉
....
。
误用分析:该词只能用于自己,这里却用在别人身上,显然不够得体。
2.【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
成熟的意见。
误用示例:会议开始时气氛有些沉闷,主持人建议李教授先来一段开场
白,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
....
的作用。
误用分析: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
3.【忝列门墙】谦辞,“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误用示例: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却干出这种丢人的事,真是忝列门
...
墙
.
。
误用分析: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
4.【鼎力相助】鼎力,敬辞,大力。大力支持帮助。(表示请托或感谢
时用)
误用示例: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
。
误用分析:该成语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四)易“误用褒贬”的成语14例
1.【蠢蠢欲动】多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破坏分子策划破坏活动,贬
义词。
误用示例: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
....
,纷
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误用分析:“蠢蠢欲动”是贬义词,却用在选择专业的学生身上,属于贬
词褒用。
2.【凤毛麟角】喻指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褒义词。
误用示例: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
....
的几个“不
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误用分析:本是褒义词,却用在“不自觉”的人身上,属于褒词贬用。
3.【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
影响,是一个含贬义色彩的词。
误用示例:同学们,考入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在
老师们的推波助澜
....
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误用分析:本句用“推波助澜”来形容老师的指导帮助,属于贬词褒用。
4.【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也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
坏事)。
误用示例:面对自然灾害,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无所不至
....
。
误用分析:属于贬词褒用,此处应用“无微不至”。
5.【始作俑者】贬义词,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误用示例: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伟大旗手,而且是现代版
画艺术的始作俑者
....
。
误用分析:此处用于形容鲁迅,属于贬词褒用。
6.【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
逐(不好的事物)。多含贬义。
误用示例: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
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
。
误用分析:此处用该词来形容“艺术爱好者”,是将贬义词误用作褒义
词。
7.【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
误用示例: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
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真可谓处心积虑
....
。
误用分析:该词一般用于贬义,此处应该使用“殚精竭虑”。
8.【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贬义词。
误用示例:政府要真正转变职能,非要对现有的政府机构进行彻底的改
.
头换面
...
不可。
误用分析:该词一般用于贬义,用于形容“政府机构改革”不当。
9.【重整旗鼓】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是褒义词。
误用示例:虽然敌人被打跑了,但我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
重整旗鼓
....
,卷土重来。
误用分析:该词多用于褒义,此处用来形容“敌人”不当。
10.【胸无城府】比喻胸怀坦荡,没有什么隐藏。褒义词。
误用示例:他从来没出过远门,又胸无城府
....
,来到这灯红酒绿的繁华都
市,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误用分析:该词多用于赞扬别人胸襟宽广,这里当成了贬义词使用,应
改为“胸无点墨”。
11.【守株待兔】贬义词,讽刺不经过主观努力,而企图侥幸成功的心
理。
误用示例:通过查询该车车牌号,民警确认这是一辆被盗车,于是决定
守株待兔
....
,等偷车贼来取车。
误用分析:此处用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显然不恰当。
12.【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误用示例: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
....
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
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误用分析:用该词形容年轻的科学家克服困难、探索奥秘的勇气,显然
是不恰当的。
13.【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误用示例: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
....
的笔
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针砭时弊。
误用分析:本句是说辛弃疾笔下的功夫很深,而且富有豪情。这里显然
是误用。
14.【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褒义词。
误用示例:在铁一般的证据面前,他仍然侃侃而谈
....
,为自己开脱罪责。
误用分析:此句表达的是贬义,应用“振振有词”。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23:23: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24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