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诗句:清明
描写春天的诗句:清明?
?清明
作者:杜牧
年代:唐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要弄清楚这首诗,就要先弄清楚清明、寒食节、扫墓的关系。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
之一。也就是说“清明”一开始只是一个节气,而并非是节日。
扫墓成为正式礼仪是唐朝的事情。唐明皇在开元二十年下令:“寒食上坟,礼经无文,
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为常式。”也就是说在古代扫墓的“法定日期”是
寒食节,而不是“清明节”。需要明确的是把“清明”作为“清明节”应该是唐朝以后的
事了。
由于寒食节大多是在清明的前一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稀里糊涂”地把寒食、
清明合二为一了。至于为什么到现在真正的“扫墓节”——寒食节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清
明节凸显出来,就连专门研究民俗的专家也无从考证了。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这在我国
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首诗所描写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齐全,婉如一篇小小说。
整首诗处在一个动态的情景之中,体现在诗句中的“雨纷纷”、“行人”、“借问”、“遥
指”以及对话部分,每个诗句都是一个活动的场景,贯穿起来就是一个情景剧。“纷纷”交
待的是春雨的意境,然而这一天恰恰是清明,是人们按照习俗上坟扫墓的清明节,因此就有
了那位雨中行路者“欲断魂”的心情,接下来便是一问一答,全诗可谓是“有声有色”。
“清明时节雨纷纷”交待的时间和场景,“路上行人欲断魂”直点“行人”当时的心
境。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借问酒家
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问一答的简单对话,情景十分生动,增加了诗歌的跳跃
性和动感。
这首诗语言通俗直白,没有难懂的地方,音节和谐自然,情景清新生动,境界优美,
富有诗情画意。第一句是“开”,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是“承”,交待了人物及
其心境;第三句是“转”,引出了对话,并且想“借酒消愁”;第四句是“合”,是第三句
回答,读到这儿,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觉得后边应该还有故事要发生。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22:38: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22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