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价值观(学生为主体、教9币为主导)为核心的文化现象包括承载
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包括学校的教育目
标、校园环境、校园思潮、校风、学风以及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
学生社团组织、学校传统习惯和学校的制度规范、人财物管理等内容。在这个定义里,
教育、教学活动首先被视为一种文化活动,它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还传播社
会文化规范和价值体系,雕塑人的心灵。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区域性亚文化,有其独特的功能,即教育导向功能、激
励约束功能、团结认同功能、品质优化功能、调节约束功能、开放交流功能、传承融
合与创新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
德育教育、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明晰高校校园
文化建设的目标构成及发展趋势将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到来,丰富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继
承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已成为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
鲜明特征,具有时代特点的校园精神、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
化活动使理工科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显现出勃勃生机。与此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不
断面临新任务、新问题,只有坚持先进性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和谐发展的原则,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创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为根本、坚持科学理
性与人文精神并重、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科研优势相结合、全校上下形成齐抓
共管的合力,才能形成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切实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
进行。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ABSTRACT
Campus
cultureis
basedonthevaluesof
teachersandstudents(student·-teacher--led)as
thecoreofcultural
phenomena,including
the
carrying
valueof
theseactivitiesin
the
formof
shape
and
material,which
is
unique
to
the
school
culture
phenomenon.Including
the
school’Seducational
goals,campus
environment,campus
trendof
thought,studystyle,as
wellasschooleducationcharacterized
by
cultural
lire,educationalfacilities,student
organizations,associations,schools
oftraditionalhabitsand
normsoftheschool
system,
personnelmanagement
andSOon.Campus
cultureisthemaincontentoftheschool
inthe
school,S
long.termprocess
ofaccumulation
of
common
values.Inthis
definition,education,
teaching
firstof
all
beseen
as
akindofcultural
activities,not
only
to
impart
knowledge
and
skills,but
more
importantly
alsothedisseminationofsocio—culturalnorms
andvalue
systems,sculpture
humansoul.
Campus
cultureas
asocialandcultural
regional
sub—culture
has
its
unique
features,that
iS.thefunction.oriented,educational
features,functionality
incentivetostandardizefeatur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of
campus
cultureof
the
socialist
civilizationconstruction,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moraleducationof
higherlearning,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promoting
theoverall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significance.Campus
Cultureclearobjectiveof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will
constitutetheconstructionof
campusculturehas
playedeffectively.
Withthe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innovationasthecoreofthearrivalofthe
knowledge.basedeconomy,the
richnessand
professional
combined,inheritanceandcreative
combinationofscientific
andrationalandhumanistic
spirit
ofscienceandengineering
universitycampus
hasbecomea
distinctcultural
identity,Thecampus
hasthecharacteristics
ofthe
times,uniquecampus
environment,rich
andcolorfulculturalactivitiesoncampusSO
thatscience
andengineeringatthe
University
oftheconstructionof
campus
culture
showing
vitality.In
ordertobuildasocialistcorevalue
system
asthecore
in
ordertocreatea
harmonious
atmosphere
forthe
campus
culture
is,adheretoscientific
rationality
andthe
spirit
ofboth
humanandadheretothe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andschoolof
scientific
edge,up
anddown
thewholeschool
together
toformajointmanagement
inorder
toform
Campus
cultureof
good
education
environmentand
campus
cultureinorderto
effectively
guarantee
thesmooth
progress
of
construction.
Key
words:science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construction
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
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
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至月卑日
长春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完全了解“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版
权使用规定”,同意长春理工大学保留并向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中国优秀博硕
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CNKI系列数据库及其它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长春理工大学可以
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
储龆纽堑—4年三月孚日
指导导师签名:年1月粤同
引言
校园文化及其建设研究始于1986年,长期以来,学术理论界就校园文化的内涵、
特征及其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见仁见智的界定和匡正。与此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
实践也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而逐步深入。
新时期,校园文化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政治格局多极化、我国经济开放和改
革不断深入、不断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现实背景下,以邓小平及“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
借鉴和吸收前人的有益成果。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如何突出自身的特色、应遵循怎样的原则?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理工科大学学生的
人文素质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视野,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意义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目
标构成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以理工科大学为视界,探讨了新形势下理工
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内容、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引导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健
康发展的一些对策性的思考。
第一章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的阐述
高校校园文化是生长发展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既有社会
文化的共性,同时又具有本身的个性。它不仅促进了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也促
使我国的教育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对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
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急剧变革,校园文化建设日益受到各高校
的关注和重视,各高校不断加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和探索,因此,校园文化建设
也就成为理论研究者所关注的新问题、新热点。
1.1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1.1.1“文化"概念
校园文化是和社会文化大系统紧密相连,又相对独立的一个亚文化系统,要正确
把握校园文化的本质内涵,拓宽对校园文化认识的视野,须先对文化的概念有一定的
了解。
人们常常根据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学术习惯、不同的历史环境及背景来界定
什么是文化。所以,形成了文化的多种定义。
如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EdwardC·B·Tyorf),在他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
化》一书中阐述道:“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
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
性在内的一种复合体。"…他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这个定义对当时和以后的许多专家,
学者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
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重要论述。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文化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
的思想。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文化作为
意识形态,借助于意识和语言而存在,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和符号系统,文化就是
人化,人的对象化或对象的人化,起源于人类劳动。
粱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这“共业”包含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
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
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学者张修林在《谈教育》一文中把文化分为三种层次,其表述如下:“社会文化,
包括文理学科,它应当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指高层次文化,既抽象的、
看不到存在的,比如社会心理、美学和价值,第二层次指从第一层次具体下来的,尽
管看不到具体存在,但能切实感觉到它的结构与活动方式存在的,比如政权及其机构,
第三层次指表面文化,既看得到又摸得到的,物品或物质的文化。简单地说,就是精
神文化、精神的物化文化以及物质文化。”幢1
当代人类学家、文化学者张荣寰在2008年3月重新界定文化,阐明文化是人的人
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为人类社会的观念形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了
完整而贴切的理论支持。
结合上述各学者的观点,文化可以归结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文化是人类
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除了未开发改造的自然环境外,凡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并
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为后入学习和传递下去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狭义的文化是
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成果(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现象和精神生活),主要包括社会
的思想道德、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
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变化。
1.1.2校园文化的含义
由于对文化的概念本身也无定论,因此,学者们对校园文化的概念也有着许多不
同的定义。综观当前有关校园文化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
校园文化,认为“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这一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具有为整个
群体共享的倾向。"阳1是人们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所创造的以教师、学生及职工为载体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仅仅指校园内的精神财富,即知识、
道德、思想、艺术、制度及校园的风尚和行为习惯。
本文所指的校园文化,是在广义校园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
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积淀的共同
的价值观念,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现象,包括承
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教育设施、校风
学风、学生社团组织、以及以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学校传统习惯和学校的制
度规范、人财物管理等内容。在这个定义里,教育、教学活动首先被视为一种文化活
动,它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还传播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体系,促进优良品质
的形成。”¨1
从上面这个定义出发,可以看到校园文化是由以下三个层面构成的: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也称环境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设施,是校园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是指构成校园自然环境以及经过人们改造过的各
种校园设施,包括学校的环境布局、整体规划,各种建筑设施等,以及显现在外的学
校主体的活动形式,如:文体活动,各类竞赛、比赛、公益劳动和实践活动等。校园
的物质文化反映了校园的风格特色,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其包含的内容
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作为校园的一部分,踏踏实实贯穿在全部学校生活中。校园物
质文化有助于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
灵,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对校园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主要是指校园内各种形
式的行为规范体系、政策条例体系、管理制度体系以及各种社团和组织机构职能范围
等。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通过直接的制度约束以及体现在制度中的观念意识、行为准
则等对校园人产生影响,是一个学校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
可少的保障机制。
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要素,是一个学
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主要指在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价值
取向、教风学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道德情操、集体舆论等。校园精神文化内化
于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之中,潜移默化之中对校园人的思想、认识、道德、人格
乃至整个精神面貌形成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很显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集中反映着一所学校的本质和个
性,它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构成要素,属于校园文化的“软件”部分,是推进学校文化
建设的必要前提,而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实现精神文化的途径和载体,是学校价值
观的一种反映形式,它反作用于精神文化,以其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力量,保障校园
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约束着每个集体成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属于校园文化的
“硬件”部分,它的改善为校园文化“软件”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是校园文化
的基础。
1.1.3校园文化的功能
任何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功能,高校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场所,校园文化在育人
过程中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功效。如果把校园人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校园文化就是
一切校园人在校园内部环境和校园外部环境的互动下,形成的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
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构成了具有很多不同形态特质的复合体。而使
这个复合体能够和谐顺畅的运转则主要依托校园文化的一种内在组织力量和协调力
量,也是学校管理层和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进行管理、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有效途
径。
大致来说现代大学校园文化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教育导向功能。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思想,他深刻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旧1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
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把全校的师生
4
员工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具体来说,就是校园文化能将全体师生员工的思
想和行为统-N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上来,将所有成员的事业心和成功欲
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
神动力,保证学校发展方向,体现学校精神,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努力奋斗。
大学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个任务的完成必须要以良好的校园文化
氛围和内部心态环境为依托。如果校园拥有优良的文化,大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接
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学校产生认同感,从而使学生与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
体,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在大学生自身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因而,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是十分明显和重要的。
第二,激励促进功能。校园文化强调对师生员工的尊重、关心、培养和提高,注
意满足师生员工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发挥其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作
用。良好的文化氛围,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从而使学校产生锐意进取、朝气蓬
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形式新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当代大学生追求
个性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培养
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锻炼了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校园文
化作为校园价值系统的重要内容,作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一种
巨大的激发因素和原动力。特别是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校园文化有利于在
全体师生中培育和树立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极大地激发
出爱校荣校的热情,从而对学校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凝聚认同功能。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
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就像一种精神粘合剂,可以增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向心
力。这种凝聚功能来源于校园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它可以把广大师生员工
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团结在一起,激发他们为共同的发展目标团结奋斗的情感,进
而内化为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巨大合力,使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受和意识
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的主人翁地位,在文化素质提高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
产生一种强烈的校园认同感、校园归属感、校园责任感和校园荣誉感。
第四,品质提升功能。集学术性、娱乐性、创造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为锻炼学生
的坚韧意志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即要看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又要看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创新意志,坚韧的意志是创新能力的强大支撑。
高水准的校园文化培养了学生的坚韧性,增强了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失败的勇气,
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团队精神、大局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客观全面的评价自己,既不狂妄尊大又不妄自菲薄。他们敢于向已知和未知的领域挑
战,敢于开拓创新,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去奋斗超越。哺1
第五,调节约束功能。校园文化创造一致的校园精神和融洽的文化氛围,是一种有
效的“软约束”。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全体师生员工具有一定
的调节能力和约束能力。它可以起到调节、改善情绪、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
而且能够激发入的想象力、创造力、工作学习的动力。凝聚了校园文化精神的校规校
训、校风学风、行为准则、道德风尚等,对学校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都起着一定的
调节和约束功能。其根本原因是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等已经形
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约定俗成的评价是非对错、规范和约束人们言行的标
准,是将一种外在影响内化为自我管理和约束力,并通过调节不断促进自我素质的提
高,良好品质的形成。
第六,开放交流功能。大学的文化氛围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发展变
化,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过程。一定时期的校园文化,
总是吸收和借鉴历史和现实社会大系统中的各种成果,作为社会文化“亚文化’’之一
的校园文化,当社会文化发生变化时,校园文化也必然深受这种变革的影响,校园文
化在和社会文化交流中不断的吸取营养。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在踏入社会后,在工作、
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意志品质不断与社会文化交流和
碰撞,对社会和他人有着重要影响。校园文化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使得校园文化在发
展过程中又不断促使人们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探讨更加符合全校师生员工及社
会发展需求的,并具有自身特色校园文化模式。因此,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对外开放
性和交流性功能。
1.2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2.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任何文化建设都有其价值目标。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的中国应是社会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未放弃过以文化渗透的形式来实现他们“和平演变”的
罪恶阴谋,青年学生明辨是非能力较差,易冲动的特点,使高校校园文化始终是国内
外敌对势力攻击、抢占、争夺的阵地。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来武装师
生员工头脑。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必须牢固占领高校校园文化这块阵地,不给敌对势
力留下任何可乘之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最易于接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方式。学生在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塑造良好的
道德品质,形成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先进的校园文化一旦确屯形成,就会形成一种强
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念、道德风尚和学习态度,保证高校始终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强阵地。校园文化建设
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手段和目的、相互吸收先进的思想、
理念和科学,有益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向上发展,校园文化
建设能引导和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1.2.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
德育教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德育工作力度和深度,是保证人才的
培养质量,实现社会主义办学目标的有力保障。
校园文化集中体现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在健康积极的环境氛围中,
通过耳濡目染使心灵得到美化,完成对人优良品质的塑造。它在无形中联结着全体师
生,使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感染,进而形成一种自觉、内在的行动力,促使
大学生去遵循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意识和行为准则。从德育教育接受的角度来讲,高
校校园文化因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进行德育教育成效好、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判断是非曲折的标准不明
晰,德育不能通过生搬硬套和强制执行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的目的,只有德育的内容符
合大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大学生才会主动、自觉的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时,
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预定的目标要求。同时,高校校园文化与时代密切相连,符合
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体现了青年大学生的要求,他们对社会的新情况、热
点问题投入极大的热情并积极作出回应。高校校园文化通过举办一系列新颖独特、内
容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能带动和吸引大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对德育工作
起到积极引导作用,能唤起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成才动机,有利于大学生把外在要
求内化为自我要求,把德育内容渗透到校园环境、校园活动中去,从而达到德育的目
的,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德育教育,不但紧密联
系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心理特点、个性需求,而且能够使学生将德育的内容从被动接
受变为主动探索,进而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校园文化的对德育教育主要有以下四大功能:
第一,目标功能。高校是培养塑造人的地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坚定的
政治方向、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质、关心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具有献身精神和创
造力的一代新人。因此,高校文化除了通过课堂传授专业知识之外,还应通过举办丰
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满足大学生希望提高交际、协
调、技能、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需求,使学生在组织和参加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
了坚韧的意志、高尚的品质、增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大局意识,使他
们成为各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强的高水平人才。
第二,激励功能。校园文化地体现了校园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念、奋斗目标和
坚定的信念,它像一条纽带,有形或无形的对全体师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激励
作用。强调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用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激励学生,并促使广大
同学不断进取,向优秀的榜样学习。同时自觉抵制国内外各种不良因素的渗透和影响,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有远大理想的、勤奋学习的、艰苦创业的、具有
道德品质高尚的一代新人。
第三,社会功能。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碰撞,形成双向互动的关
系。校园文化建设受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的深刻影响,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建设必然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并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
起。因此,校园文化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四,实践功能。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不能孤立于社会实践而存在。
校园文化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积极加入“青年志愿者"的行
列、“三下乡活动’’、开展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各项义务服务活动等,使大学生了解社会、
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为他人服
务的意识,为毕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人类解放的终
极取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
本质要求。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自由全面发
展。学生在校园文化实践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他们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实践
者、创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消费者、影响对象。高等学校的学生因心理发育和智能
结构的完善,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自主选择性。因此,从大学生这一行为
主体来看,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实践性与自主选择性的特点。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
组织科技、学术、艺术和娱乐活动,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和较强的参
与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创造学生自我教育的环境与条
件,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发展自己才能与爱好,提高自己的综
合素质。基于学生文化的自主选择性,就必须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科学规划,
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坚持弘扬主旋律,坚决反对社会上一些消极落后的文
化现象向校园渗透。同时,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提高他们分辨是非
的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文化的影响。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青
年学生的发展、表现和确认自己的知识和施展创造才能开辟了宏大的舞台。
第二章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构成及发展趋势
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
经济全球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和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校园文化
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掌握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发展趋势就可以有效地开展校
园文化建设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目标构成
2.1.1校园文化建设要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在新的时代,高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积极树立服务意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积
极进行文化交流与输出,主动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帮助,拓宽服务
范围。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上不可盲目的随大流,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社会
主义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自觉抵制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的侵
袭,培育满足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热爱祖国和人民、全面
发展的人。校园文化应以邓小平“三个代表’’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先进理
论为指导,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相一致,“培养的人才要努力成为先进思
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优秀精神的生产者”。竹’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全面发展服务的同时,
还应考虑到社会效果,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科学文化的进步、社会加速发展服务,
校园文化建设应与结合本校的实际把社会的需要和本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联系起
来,积极为社会输送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新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
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持。
2.1.2校园文化建设要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
校园文化包罗了校园文化生活中物质的、精神的所有较为稳定的文化现象,是社
会大文化系统在学校中的折射和反映,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概念,它不是一些简单
的要素的组合,而是由诸多结构、内容、功能组合成的特殊而复杂的社会亚文化系统。
全体师生员工无不受到这种有形或无形文化氛围的影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
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全校师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同时,从校园文化的整体来
看,又具有层次性。首先,校园文化的丰体身心发展水平和不同阶段的受教育程度存
在着明显的不同。其次,由于校园文化是立体发散状结构的文化,从校园文化的内容
和结构来看,是不同层次文化互相融合的复合体,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再次,校园文
9
化的主体在家庭情况、自身状况、兴趣爱好、性别年龄、民族、来源地等方面存在着
差别。每个家庭都有自身不同的情况和特点,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思想观点、人生观、
道德认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当然也就有所不同,特别是
不同的教育环境及个人经历,导致他们在思考方式、个性特点、文化涵养等方面也有
着较大的差别,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最后,由于校园文化本身存在着物化层、
制度层、精神层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虽然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作用于师生员工,
但因个体接受程度的不同,其作用产生的影响也不完全相同,具有不同的层次性。
2.1.3校园文化建设要具有前瞻性和持续性
高校是一个有着较高知识水平的文化群体,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掌握着最前沿
的知识,以师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相连,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是整
个社会大文化系统中最先进的部分之一。因此,从整体来看,校园文化总是最接近前
沿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超前于社会现实,并对社会现实采取怀疑、批判态度,不断的
推动着社会、人类文明向前发展。这一方面表现为对未知的知识领域进行的探索与实
践;另一方面表现为由于他们从事于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他们常常对事物进行超
前的思考。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总是渴求着新的知识,关心着事物的未来,他们接受
并传承已有的传统知识,同时又不安于现状努力实现新的超越,所有这些便促使校园
文化的发展必然指向未来和超前于现实。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校园文化的前瞻
性具有使师生不断创新,勇于进取,促进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积极正效应,同时也
对他们产生着消极的负效应,使他们远离社会其他群体、具有强烈的成功欲望,个性
较强、协作意识差,极易因受到挫折与失败的打击而失去人生的理想与追求。虽然校
园文化具有超越现实的前瞻性,但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这一前瞻性必然依赖于学校
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并植根于传统知识之中。广大师生如果不具备完善的知识
结构、创新思维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是不可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接受并探索新知
识、新事物的,因此,校园文化又具有相对的持久性。这使它培养出来的人一生中都
带着一定校园文化所打下的深深的烙印,影响着着他们走出校门以后发展方向和目标,
也表现出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上具有长效性。在积极健康、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中
成长的青年学生,在其步入社会后仍带有能自己在学校期间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
式、良好品质,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与其接触的其他人。"哺’
2.2发展趋势
2.2.1从单元文化转向多元文化
随着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的不断发展变化,国际间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各国经
济交往和文化交往的不断扩大,使可供选择的文化样式不断增加,新的文化也将层出
10
不穷,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在
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中,必然需要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解决社会存在
的问题。现代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极其丰富、复杂的文化格局和
各种文化成分既冲突又交融的态势,促进了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的形成。社会
政治经济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使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发生的重大变化,不再从单一
的角度去判断问题。从通过公务员考试选聘干部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举措,以及
大学生的科研成果进入生产环节、在大学生中选聘“村干部”等现象中,大学生们面
对社会需求的多样性,看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的新特点,同时也
认识到了自身知识和能力不足之处。政治经济的风云变换,就业的压力,使他们的危
机感和紧迫感增强了,安全感减少了,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青年学
生更热衷于参加有助于其成长成材的各类实践活动。因此,这种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也
必然影响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
2.2.2从相对封闭转为全面开放
文化的特点决定着先进的文化必将带动和影响着落后的文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
来,这种影响由缓慢的,不经意的变为迅速而直接的。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在教
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教
室教育正不断受到开放空间教育的冲击和影响。在教学中,师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多
种形式的有利于教学双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空间教学组合,师生之间、同学之间
将日趋频繁地利用网络空间传授知识、学习交流。从而打破了传统教学格局和人际交
往的模式。阳1同时,校园网络的广泛应用,在学校(包括国际学校)之间、院系之间、
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师生通过网络可直接获取学校的发展动态、政策制度、最
新通知等信息,并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校方则可及时听取师生反映的信息,掌
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在学习网站上和名师、专家进行学术探讨、
思想交流,教师则通过网络答疑解惑,掌握学科前沿动态。网络使校园的物质文化环
境、宣传环境、校园人际关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先进的
富有特色的“本土’’校园文化,迅速被其他学校吸纳和借鉴,形成高校之间共享校园
文化成果的局面。另外,随着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和办学观念的提升将不断提高师生
的对外交流的能力。“一是请进来。在满足师生需要的前提下,全面开放向社会开放学
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如图书馆、体育馆等,校园文化活动吸纳社会阶层人员参与,
把省级、国家级甚至国际级别的学术讲座、体育竞赛、文艺演出等引到校园里来,通
过活动既可以塑造校园形象,加深外界对学校的了解,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又可以
拓展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法和途径。二是走出去。首先,是学生要走出去。单一而又
封闭的校园文化生活,虽然净化了学生的美好心灵,但是学生缺失了于外界接触的机
会,缺乏与社会充分接触的校园活动当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却在无形中束缚了学
生的思维,或使他们沉醉于一种理想主义的世界里,同时也可能压抑了他们探求外面世
界的热情。只有打破传统的校园文化教育理念,让大学生们的活动走出大学校园,让大
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与社会各行各业亲密接触,了解社会,才能够使他们的心灵真正
成熟起来。其次,是老师要走出去。通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与省、国家、国际高
校的沟通与合作,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通过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提升将科
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阳1
2.2.3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
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人类解放的
终极取向。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
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先进校园
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
的到来,高校更应该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单纯的课堂教
学由于其设施、内容、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学生多种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
方面存在着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一种和谐、健康向
上的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向学生传播
更广泛的文化信息,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集知识性、娱乐性、开创性于一体的
高品质的文化活动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对增强大学生的文化领
悟力、创新能力、磨练创新意志,拓展创新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
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活动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大局意识,特别是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校园
文化建设能起到在课堂中无法获取到的作用。以“两课”教育为例,它对于提高学生
的思想政治素质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主要还是以理
论讲解为主,很难做到深入细致,学生处于相对被动地接受状态,实践性也有待加强。
而在学生中间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将素质教育的内容渗
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之中,将理论运用于生活实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心
灵中。同时,由于大部分校园文化活动都是学生主动参加,并且大都是以现实生活为
教材,因而更容易和学生思想发生共鸣。如果活动安排合理,会收到比课堂教育更好
的效果。其次,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思想教育性、陶冶情操性、启迪智慧性、提高素
质性、娱乐身心性等特点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第三章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校园文化发展至今承担着解决学生知识、能力、道德和人格等诸方面发展问题的
责任,理工科大学结合自身特点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己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理
念。
3.1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特征
3.1.1丰富性与专业性相结合
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既注重内容的丰富多又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理工科教
学活动是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实现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上获得一定深度的专
业知识和其他知识,并通过实践环节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但仅靠教
学计划内所规定的有限的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校园文化活动这个载体来获
得进一步的锻炼。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科学技术类活动,如: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
“名家讲坛”、“研究生论坛"、电子大赛、科技发明比赛、科技论文写作比赛等,
可以使学生参与到科研立项和理论创新中去,帮助大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成为
一种切实的可以处理实际问题的具有较高知识含量的能力。跨校邀请著名学者开设
“国学讲坛’’等活动即能体现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性又能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理工科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利用自身在科研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
丰富性与专业性将结合校园文化体系。
3.1.2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要不断满足社会和师生的需求,在保留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
创新。理工科院校可以结合理工科的特点,形成与学科建设有关的传统文化。积极组
织学生参加全国“创新杯”科技创新活动、“挑战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传统文
化项目,不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把多种有意义的
校园文化活动、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文化设施、观念、制度、校徽、校歌、校训、校
风、塑像等保护固定下来。修建具有学校统一风格的建筑,美化校园环境。宣传那些
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师生代表、在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有所
成就的校友的事迹,从而使学生在这些优秀传统的熏陶下,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
所创新,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专业特长,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节,
也可以结合理工科院校女生少的特点,搞‘一个“女生节”,这样既能增添校园文化生
活的趣味性,又能形成理j【科大学的文化特色。
13
3.1.3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融合
马克思曾预言,“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
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n刚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使自然科学
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通相融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通相融,
就可能使受教育者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上互为借鉴、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
最终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因此,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要顺应历史
发展的趋势,打破长期形成的重理工、轻人文,重成果、轻素质的传统观念,逐步实现科
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并存、并重、相互为依托。科学和人文能否真正融和协调发展,是
一个社会是否真正成熟的根本性标志,单纯的科学教育或单纯的人文教育都是不完整
的、不成功的教育,都不可能使人脑得到协调全面发展。而只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
的融合才能够培养出人格健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而只有人得到和谐发
展,才能达到整个校园的和谐发展进而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3.2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3.2.1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深层次的文化,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
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
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
校园精神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社
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高校的校园精神也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高校教育
的改革与发展,要求校园精神的培育必须有利于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有利于学
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社会主义高校的校园精神,还必须在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
保持正确性和坚定性,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的时代要
求和新的实际出发,与学校教育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贯穿于这一实践的全过
程。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要求校园精神还应该充分体现出依法治校
的内容。通过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法制教育等活动,增强师生员工的法制意识,约束
自身行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校校园精神中还应大力培养学生的竞争
意识、互助协作意识,要大力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好和平教育。只
有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与时俱进的校园精神,学校才能不断的发展壮大。才能实现社
会主义的育人目标。
先进的,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校园精神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的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
14
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一种为了实现祖国的繁荣和发展执著地追求、不轻言
放弃、克服一切困难而为之奋斗的精神。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
是要有爱国主义精神。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爱国主义精神,才会真正具有历史使命感和
社会责任感,才会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才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克服
困难的信心。可以说,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校园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具有至
高无上的价值。
第二,高尚的品质。培养具有高尚品质的人是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这种品质表
现为立足于公民的义务,立足于职业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做人品格。
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时代要求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
责任意识。一个人具备了这样的高尚品质,才能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在当前市场
经济的条件下,培养和发扬这样的高尚品质尤为重要。
第三,追求真理精神。爱因斯坦说,科学并不是很神秘的东西,科学的问题原本
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教育中不只是考虑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要思考
怎样培养科学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要培养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术研究上敢于坚持真
理、追求真理、为真理而奋斗的治学精神。同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科学
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只有二者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第四,开拓创新精神。大学承担着探索未知领域、培养创新人才及促进社会经济
发展的光荣使命。创新即培养和发扬开拓创新精神,其现实的根本要求在于形成更好
的、更具有感染力的全新文化氛围。如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已成为国家和民族
的发展准则之一。正是如此,大学作为认识未来世界、探索发现真理、为人类解决面
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人才支撑和科学依据的前沿,更应该倡导创新精神。用时代的眼光
审视今天的世界,树立全新的思维方法。只有加强创新精神的宣传和身体力行的实践,
使之深入人心,才能毫不迟疑、义无反顾地将创新进行到底。
第五,民主精神。大学应该成为现代民主发展的沃土。这包括科学地认识资本主
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有着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
辨证统一,不断追求社会民主和校园民主的进步。民主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要扩展
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崇尚人的独立、自由、平等
和社会公平、公正,提倡对人的尊重,强调在真理和事实面前人人平等。师生在广泛
享有民主和自由的同时,又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用校规校纪约束自己,不断完善
各项规章制度,认真的行使民主权利;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3.2.2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的建设。物质环境是载体,文化氛围是灵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重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按内容町分为校园物质文化环
境和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校园物质环境也称硬环境,它主要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建筑
群落、绿化美化、场馆建设、周边环境等。校园精神环境也称软环境,包括学校文化
氛围、校风班风、教师的道德文化修养和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方法等。
校园文化环境是随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逐步形成的,因高校自身的需要而不断
完善,为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而存在。因此,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学校实际,
满足全体师生员工对文化环境的需求。高校作为制度性的社会文化群体,除了按社会规
范建立起一定的文化环境外,还要构建有利于自身个体文化发展的有利环境。高校主体
对校园文化环境有自主选择的需求。因此,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环境
的选择,不仅要摈弃腐朽和庸俗化,而且不满足于一般化,创新性、先进性和高品位性是
他们追求的目标;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构建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进行的,它不
能脱离社会实践及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广大师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在潜移默化
中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而形成文化意识,形成自己的文化理念。因此,实践性成为
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环境构建过程中具有的鲜明特性之一。校园文化环境的构建过程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制约和规范下进行的,具有鲜明的
社会性。从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因素包括的各种因素来看,无论是物质环境因素,还是精
神氛围的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是人们有目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3.2.3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的多种内容以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校园文化活动
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体系更加完整。以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来分,我们可以将校园文化
活动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类、学术活动类、文化艺术类、娱乐体育类四类,每一类都有
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类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有MMD小组学习、座
谈讨论、演讲、征文、争先创优、社会实践以及生产实习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学术
活动类主要包括科技知识讲座、学习经验交流、各类学习竞赛、学术报告会、科技创
新活动等等。文化艺术类主要包括艺术欣赏、原创文艺、文艺比赛以及文艺评论等。
娱乐体育则包括联欢会、书画比赛、郊游;球类比赛、武术、棋牌比赛、攀岩、游泳、
歌手大赛等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学校的学术优势,科研、学术、文体艺术、
休闲娱乐等融一体,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发挥所长,成为提高和展示
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载体。
理工科大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材有着巨大的推动
作用。首先,有利于大学生的情绪稳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及生活的方式和高
中时代远远不同,环境是陌生的,同学也都来自祖国各地,之间存在着地域差异,语
言差异,在加上远离了父母,没有可倾诉的对象,使青年学生会产生短时期的孤独、
不适应及无归属感。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将会缩短大学生的心理不稳定
期,增进对学校的了解。在各项活动中,同学们互相熟悉了解,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和
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就与日惧减。其次,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处
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对国内外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都充满了好奇和参与性,故而交
流的领域和空间天南地北,无其不有,无所不包,但探讨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则永
远是他们永恒的话题,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与争论势必会起到互相启迪、互相帮助、
拓展思维的功效,这必然会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巩固学习得来的理论和经验。
再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宿
舍的同学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在无形之中,学生的社会知识、专业知
识与行为规范的互相融合、相互影响。这种影响既有自觉的倾向,也有不自觉的一面,
长期的熏染将使思维活跃、渴求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使
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逐步走向成熟。另外,不少理工科院校中,男生占在校生的比例
远远高于综合性大学和文科院校。有的专业甚至只有几个女生,与异性接触机会较少,
因而在心理特点上也有自身的特点,加之,理工科大学专业性较强,重专业技术水平,
轻人文素质,在人际交往中人文修养相对较差。因此,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学生人际交
往能力较弱,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参加辩论赛、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等活动,有利的
提高了同学的参与意识、社交能力、表达能力。
3.2.4培养学生专业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种文化理念,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校园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
发展,才能确保其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性,才能在与不同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中代表先进
文化的前进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是新时代高校德育的价
值核心。创新精神是创造者追求新事物的愿望、观念、心理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
理工科大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精神主要是营造民主、和谐、奋发求索、积极向
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惯于质疑的创新兴趣、创
新热情、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勤于发散性思考问题、多层面分析问题、多角度解决问
题的思维品质和独立、勇敢、干练的创新个性品质,以及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冒
险和牺牲的创新意志等。理工科大学结合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对激
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激情,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塑造学生的
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建设先
进的校园文化,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加强校风建设,形成积极创新的优良校风。校风
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一种治学精神,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育人的环境,体现
了校园主体共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心理趋向和文化定势。要鼓励学
生大胆质疑,大胆探索和创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见解,形成创新性学风。要加强师
德建设,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性教风。其次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的内容,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和专业创新能力。如: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设立大学生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进行项
目开发、项目设计、论文撰写等科学研究工作。鼓励教师在高年级大学生中选拨科研
助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科研课题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从事科研活动,学习科研
方法,培养严谨务实、不畏艰险的科学精神。
第四章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到来,如何构建理工院校特色型校
园文化,使它为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程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进而推动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应该成为工业化发展大潮中理工院校制定和调整发展规划过程
中着重考虑的方面。
4.1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遵循的原则
4.1.1坚持先进性原则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窗口,高校校园文化是
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特点。在思想开放,文化多元化的今
天,要坚持它的先进性方向,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作为校园文
化的指导,只有具备先进的指导思想,才能保证校园文化的方向性、先进性和高品位
性。
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体现先进性原则,坚持先进性原则与坚持发展的
原则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其一,先进性原则体现在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人
身上,首先体现在领导干部身上。只有我们的领导干部保持了先进性,尤其是保证党
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具有先进性的人手里,才能保证整体先进性。其二,只有坚持先
进性原则,才能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不断战胜自
身错误的过程中成长壮大起来。其三,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不断迎接新的
挑战,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才能制定有利于学校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办学
思路,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其四,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更好地实践“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先进性原则切实落实到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师
生的根本利益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需要说明的是,在复杂
多变的政治经济格局,经济成分和利益的多元化导致了文化的多元性,还由于不同高
校文化在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促使校园文化呈
现多样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因此在指导思想上有任何的动摇和偏差。正是由
于文化存在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在指导校
园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4.1.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
19
思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培养塑造高素
质的人。师生员工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校园文化的接受者。因此,校园文化
建设应始终把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真正把教师和学生作为校园
文化建设的主体。其一,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学校的硬件
设施环境要体现文化内涵,无论是教学设施、学习设施、生活设施都应体现人文关怀,
符合人性化的要求。并体现学校的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
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为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创造更加和谐、优美、充满活
力的校园环境。使校园环境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其二,校园的制度文化建
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制度文化对于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
甚至是决定的作用,以人为本的管理,虽然也讲法规,但制度的制定、执行必须实施
人性化管理,要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权利和利益,充分体现对广大师生员工的理解和
尊重,强调法规是为人服务的。有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应努力发挥党代会、职
代会、教代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大力推进民主办学,实现人与学校的和谐发展。但
同时要实行依法治校,依照校规校纪对学校各项事务进行管理,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
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公平正
义、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校园环境。其三,校园的精神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生
活上关心有困难师生,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减轻
他们生活和心理上的负担,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充分保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在全校范围内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和谐校园氛围,努力营造温馨的集体氛围、构
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建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谐宽松的文化精神环境可以把
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建立起正确
的价值观、塑造优良的个性品格。
4.1.3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
高校建设的和谐校园文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的,以校园文化活
动为主体,是全校师生员工经过长期的不断努力而创造的校园人文环境氛围。它应该
是一个民主法治、客观公平、诚信互助、积极向上、安定团结、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
民主法治,就是办学中切实落实民主、依法治校、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客观公
平,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的处理体现公平合理,并且能够妥善协调各种矛盾,
切实维护和实现学校各事物之间的公平和正义。师生之间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人格意
义上都应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诚信互助,就是师生员工互助互爱、诚实
守信、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之中,
建立起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办好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
重要条件。积极向七,就是能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且始终保持一个积
20
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对老师同学提出的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要尊重,活动
互相支持,对创造成果给予充分得肯定。安定团结,就是学校内部组织合理健全,学
校规章制度完善,学校井然有序,学校的师生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和谐发展,就是
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学生和教师得到全面发展,学校为大家营造一
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同时,和谐校园文化也包含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多姿
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文明有序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取向以及校风、教风、学风、
各项规章制度、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规划合理程度等等。和谐校园
文化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包括校园组织结
构要素的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群体组织关系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规模
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和谐。
4.2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4.2.1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的本质体现。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报告中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包括校园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育人环节的重要一环,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
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师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
和发展的关键时刻,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
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并存。因此,就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
克思主义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教育师生,
用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引导广大师生,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最新成果贯彻于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
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主导意识和
精神支柱,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并促进广大师生自觉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
和人生态度,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七,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
使高校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
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五千多年的发
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长久以来,大学总是和国
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是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担负着改革和创
新的历史重任,成为倡导和引领时代精神的前沿阵地。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凝聚
力。因此,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通过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民族价值观和时代价值观,
牢记历史使命,紧跟时代潮流,努力增长本领,形成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
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感,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
与发展而奋斗。三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是新思想新价值观的
发源地,是社会知识的中心,是培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
高校还是人类价值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桥梁,是继承人类文化、传播人类价值的重要途
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员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发他们努力向上的热情,为了共同理想的实现辛勤工作。四是
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大学校园文化的道德约束力。大学师生不
仅应是社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而且应是社会公德的维护者,更应成为社会主义荣辱
观的实践者。因此,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培育文明
道德风尚,强化道德责任意识,不断提升道德素质,构筑起抵御不良风气的牢固思想
道德防线,营造“人人知晓荣辱观、人人践行荣辱观”的校园文化氛围,把社会主义
荣辱观渗透到师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切实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4.2.2要以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根本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和谐
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学校教育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加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对促进人的发展,建
设一个和谐、民主、文明的社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建设成
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
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要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创建
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人际关系主要由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同学、教师与教师及学生
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成。其中领导班子起到关键的作用,因为,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
各项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只有学校领导班子之间和谐统一,才能形成学
校“稳定的局面”。加强年级与科室,不同院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加强沟通
增进了解,密切干群关系,强化团体协作意识。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平台,
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为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
师的潜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在学生中,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科院系要加强科学理性教育,理工科院系要加强人文精神的熏
陶,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志,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特别是要关
注政治上、经济上、学习上、思想上的弱势群体学生,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积极向
上要求进步。二是构建和谐的教育体制。和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和谐优化的教
育体系成为构建和谐学校不可或缺的方面。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中必须要有求真
务实的办学理念,它被全体师生认同和追求,逐步积淀升华,是在宏观把握教育规律发
展方向的基础之上的微观思考,是学校发展目标、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
相融合的结果,对学校的教职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贯穿于学校各
项工作中。构建和谐教育体制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可以调动所有全体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平公正的解决校
园的内部矛盾,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并且坚持科学的行为方式,对
自我进行有效的控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民主的方法和沟通服务的方式把各种错误
思想倾向消除在扩散之前,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三是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校
园环境能对学生起到独特的、有着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校园文化
建设中,要努力为师生员工构建一个舒适、幽雅的自然环境和卫生、安全的物质环境,
使其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
4.2.3要坚持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并重的原则
科学教育有助于人们认识物质世界,没有科学教育,科学难以发展,社会难以进
步,人文教育注重培养人文精神,没有人文教育,就没有灵魂,人类就找不到前进的
方向。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科学决定道路,人文决定方向”。过分重视科学
精神导致了主体价值的消逝,片面强调人文精神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精神的
养成。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它们在本质上是和谐、统一的,它们既相互促进,又相
互限定。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首先应体现在改变过去非
此即彼的认知方式上。科学性与人文性并不对立,重视科学性并不一定要忽视人文性,
强调人文性也不是要抛弃科学性,而是要将两种特征有机地融合在校园文化活动的整
个过程巾。在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共同指导下,注重其系统性、多样性、合理性、创新
性、主体性等特点,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与融合。科学理性与精
神文明技术化与人类享用技术化服务的程度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相应的,
人类社会行为(包括社会整体行为和社会成员的个人行为)的理性化则构成了社会精
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科学理性的塑造一直是作为理工科大学教育的首要内容加以
着重培养,培育,一大批杰出的科技人才,促进了科技革命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善厂
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同时,科学理性教育中强化人文精神培养,是决定科学命运、
人自身命运的关键,要培养师生员工的人文精神,必须以人为本,立足生命存在,关
注生命体验,提升生命质量,追求科学进步,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效用提升每一个的生
命价值。人文精神作为对人自身终极价值的追求,它以全人类的眼界考察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但着眼于人类的现实发展,而且关注人类的未来。
人文精神不会排斥对科学理性的认同,因为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代表人类思想统一性
的不同方面。从人自身的协调发展来说,既要重视科学,也要重视人文,更需要二者
的合作。
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将科学理性教育置身于科学的社会问题之外,必
须培养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而两
者的融合必须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以及学科、专业、课程
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索,对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在目标、内容、
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形成有机结合体,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优良品质和健全人
格的人。
4.2.4校园文化建设应与学校的科研优势相结合
理工科大学素来有“崇尚真理、追求创新"的学术气氛,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
设应将注重科学研究的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导向和方法,应该将人才培养(尤其是
科技人才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追求创新的素质)作为校园文化的
育人导向。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和手段。理工科
大学具备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条件,应不断加强科学研究的力度,巩固科学研究的
成果,在校园里形成科研、创新的潮流,让科学研究在校园里蔚然成风,成为广大师
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学习应鼓励广大师生大胆、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的实践,不断创
造出新的理论成果和现实产品。这样,理工院校以科研为主线的校园文化便在价值的
转换中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较之传统的综合性大学,或者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发展较快的高校,理工院校能更多更快更全面地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更能够兼容并
包、兼收并蓄,少了许多门户之见,少了许多相互争斗,沿着自然科学的规律,以“唯
真理”的务实、创新精神为指导,深入探索,不断总结。由于历史的原因,从总体来看,
我国的高等学校主要集中于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高等教育资源的过分集中已严重影响
到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其次,高校的部分学科专业设置严重脱离社会的需求与
发展,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没有很好地结合地方经济的特点,从而造
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以及人才的外流,进而限制了高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的效果。因此,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科研优势相结合,利用科研优势,积极进
行科技、文化的创新,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从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总之,追
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精神是理:【院校校园文化最重要也是最
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4.2.5要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
校园文化建设应努力形成齐抓共建的合力机制。学校各部门要在校党委的统一领
导下,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能,切实承担起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互相配合,协调运作,
齐心协力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增强工作的整体效应。一要充分发挥各部门
的职能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现在教学、思想政治、管理、生活等各
个方面。它不仅是党委宣传部门、群团工作部门的责任,教务、院(系)、后勤等部门都
要负起责任。二要建立互相配合、协调运转的有效的工作机制。校园文化建设要齐抓
共建,形成合力,关键是要建立起有效的制度。要真正形成一个方方面面都积极参与校
园文化建设、层层有人负责抓校园文化建设、校园人都自觉关心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
局面。三要把集中建设和经常性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须抓住一个师生员工需求强烈、
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采取集中力量打整体战的办法把需要办、也能够办成的事
情坚决办好。同时,要按照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要求,通过经常性的管理,巩固和发
展集中建设取得的成果。
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是及其丰富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
设无论对整个社会还是高校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不仅促进了我国高等教
育改革的发展,也促使我国教育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有很多理工科或以理
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这些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内容,笔者在
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探寻新时期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内容以及应遵
循的原则和建设的途径。
笔者认为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重点营造学术氛围和高雅环境,陶冶大学生的
高尚情操;精心设计组织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促使大学生尽快社会化;要注重学生
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文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又使我的内心感到深深的不安。本文应是理论与实践
结合较紧的研究,但是由于自己实践经验不足,调研的范围有限,文中不免出现一些
纯理论化的论述,缺乏实证。而且,因为能力所限,有些论述还很不成熟,需要不断
完善。我深知这与导师的要求还相距甚远,我只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继续在此
课题上不懈努力,争取有所突破。
26
致谢
在长春理工大学的学习经历,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岁月,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
一个重要驿站。
论文从选题到的写作无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我的导师一一
李延龄教授的的悉心指导。可以说,从选题的思路、提纲的拟定、论文的写作及修改,
每个环节、每个字里行间,都倾注了导师的心血,在此深深的感谢。导师高尚的人格,
开阔的视野,明晰的思辨,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文化功底,宽泛厚重的知识底蕴,
博专结合、科研严谨、思维深邃、鼓励创新的治学方法,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
象,并将使我受益终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还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位老师的帮
助和教诲,在此衷心的感谢。
在此,也要感谢我的单位领导对我学习的支持和工作上的帮助。单位的支持和鼓
励,是我精神的动力、力量的源泉。
另外,我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参考了一些专家和学者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从中获
得了写作的思路和创新的灵感,在此我也要对他们表示感谢。
27
参考文献
[1]戴维.波斯诺:《社会学》上册,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
[2]中国学术论坛张修林专栏,丛!乜;』』竖型:£缒bi旦垒:翌£!』些!垒纽!兰§Q丛!!i£!曼:乜№2i鱼塑Z塑
[3]程振响著:《校园文化与青年学生的价值实现》,《江苏教育学报》1989年第4期
[4]朱梅梵著:《理T科大学‘人本型’校园文化建设》,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第4-5页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ij版社,2001年8月版,第158.159页
[6]王邦虎著:《校园文化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
[8]朱梅梵著:《理工科大学‘人本型’校园文化建设》,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第8-9页
[9]贾金玲著:《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第4卷,第4期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1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ww.people.c锄.cn
[13]韩莉译,克利福德.格尔次著:《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14]喻本伐、熊贤君著:《中国教育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马千里著:《高校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综述》,《教育研究》,1992年第2期
[16]陈秉公著:{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戴维·波斯诺:《社会学》上册,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8]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9]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0]高平叔著:《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1]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山函人民}“版社1997年版
[2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郑永廷主编:《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4]苏崇德等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J}版社1995年版
[25]陈立思著:《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j}{版社1999年版
[26]冷浩然等著:《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哲学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7]郑洗著:《邓小平青年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8]贺美英著:《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新华出版社,高占祥主编《论校园文化》
[29]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0]王立著:《论校园文化》,《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31]秦绍德著:《试论校园义化》,复旦大学《高教研究》,2003年第4期
[32]江泽民:《论“二三个代表’,》,中央之献}}{版社,2001年8月版,第158—159页
[33]李洪立著:《校园文化探讨》,《哈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4]张景斌、蓝维著:《学科教育学大系一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首都范大学}lj版社2006年版
28
[35]Phillips,G.&Wagner,CSchoolcultureassessment[M].Vancouver,BritishColumbia:Adent5
Design,
2003
[36]Rentn.Peterson.POSITIVEorNEGATIVE[J].JournalofStaff
Development2002,23(3):10-15
[37]罗国杰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8]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9]郑永延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if:版社2003年版
[40]张耀灿著:《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1]张士军:《校园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青年研究》1992年第2期
[42]郑永廷著:《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3]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44]《邓小平文选》卜3卷,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
[45]王梁著:《追寻价值一重读杜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6]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7]韩延明著:《大学教育现代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8]房剑森著:《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与中国的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9]俞国良等著:《学校文化新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0]许剑等主编:《高等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21:30: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19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