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介绍
陕西省防护林工作站站长王俊波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
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改
造自然的行动。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
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历史上的三北地区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22个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
地上生息繁衍,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刀
耕火种、战争及统治者大兴土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致使三北地
区森林越来越少,植被越来越稀少,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沦为裸地,黄土高原的
“民以板为室”也变成了“民以窑而居”。植被的破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土地沙
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从新疆到黑龙江,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绵延连片,形成
了一条万里风沙线、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黄土高
原水土流失面积已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
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恶劣的生态环境使三北地区人民长期处于贫
穷落后的境地,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成为制约中华民族生
存发展的心腹大患。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改变这一地区的自然面貌和经济条件极为重视。
1978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并特别强调:我
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
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
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生产条件的一项战略措施。并把这项
工程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这一英明决策符合三北地区的实际
情况和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当地驻军的积极拥护和热烈
响应,在国际国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泰晤士报》称赞这一规划构想宏
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征服自然的壮举!
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该项工程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七十三年来完成,
共需造林3560万公顷。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
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
多林种结合,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使三
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
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1.工程总体情况
为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三北地区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问题,1978年党中
央、国务院决定在我国西北大部、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工程。这是我国林业建设史上的一大壮举,标志着我国林业建设开始由以木材生
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转移。同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也是迄今
为止世界上建设范围最广、期限最长、任务最大的林业工程,被国际上誉为“中
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1.1建设范围
按照总体规划,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东经73°26′~127°50′,北纬33°
30′~50°12′,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北部边境,
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尔汗布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km,
南北宽560~1460km。建设范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
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551个县(市、区、旗),总面积406.9万km2,占国土面积的42.4%。
1.2建设期限
三北工程建设从1978年开始至2050年结束,共73年,分三个阶段、八个
工程建设期。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2021~2050年为第三
阶段。
1.3建设内容与规模
三北工程规划造林3508.30万公顷(包括林带、林网折算面积),其中人工造
林2637.10万公顷,占总任务的75.17%;飞播造林111.40万公顷,占3.17%;
封山封沙育林759.80万公顷,占21.66%。四旁植树52.40亿株。
1.4建设目标
1.4.1主要功能目标
(1)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环境,促进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
(2)满足社会对林业及林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3)提高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14.2具体建设目标
(1)三北地区林地面积(四旁树按2000株/公顷折算)由1977年的2314.00
万公顷,增加到6084.00万公顷,净增3770.00万公顷;
(2)对工程建设区的森林覆盖率贡献为10%;
(3)立木总蓄积由1977年的7.20亿m3,增加到42.70亿m3,增长5倍,
使木材产量由1977年的470.00万m3,增加到2800.00万m3,净增5倍;
(4)经济林面积由1977年的106.00万公顷扩大到300.00万公顷,通过
对林、副、特产品的综合加工利用,多种经营年产值达到107.00亿元;
(5)林业年产值由1977年的9.00亿元增加到240.00亿元,实现林业产值
翻5番;
(6)平原、绿洲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通过林网的防护作用,使农作物产量
提高10~15%;
(7)结合农、水等措施,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使大部分水土流失区侵蚀
模数降低到轻度以下;
(8)沙漠停止前进,沙地得到治理开发,沙化面积不再扩大。
1.5三北工程第一阶段建设成果
三北工程第一阶段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共完成造林面积2203.72万
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538.6万公顷,封山育林576.95万公顷,飞播造林88.17
万公顷。到2000年末实际保存面积约1700万公顷,对工程区森林覆被率的贡献
约为4.2个百分点。据统计,三北工程共营造防风固沙林476.1万公顷,净增治
沙面积400万公顷,2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一些地区已实现了土地沙漠
化的逆转;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662.6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81
万公顷,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营造农田防护林212.9万
公顷,68%的农田实现林网化,2130万公顷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营造牧场防护
林36.7万公顷,保护、恢复草场3003万公顷。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工程
建设与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建设了一批用材林、经济林基
地,培植地方财源,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目前,工程区森林
蓄积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增加到9.97亿立方米;营造薪炭林106.8万公顷,
年产薪柴1200万吨,解决了600多万户农民的烧柴问题。营造经济林369.1万
公顷,年产干鲜果品1255万吨,产值达169.8亿元。
经过23年的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已初具规模,并开始发挥生态效益,改善
了三北地区尤其是重点治理区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工程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初
具规模,一些重点治理区域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山西昕
水河流域、陕西延安、甘肃天水、内蒙古赤峰、通辽、京津周围等一批重点治理
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重点平原农区和牧区初步实现了林网化,带动了
相关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树立了我国政府重视生
态环境建设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在国际环保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现代林业
建设方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开创了我国林业建设的
先河,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一定的
基础。
2.三北四期工程建设情况
2.1建设范围
三北四期工程自2001年开始,2010年结束。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的总体布局和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林业局六大重点工程整合的思路,对三北防护林
体系建设工程范围进行了适时调整,将原三北工程86个县(市、区、旗)划出列
入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其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67个,沿海防护林工程15
个,太行山绿化工程4个);新纳入105个县(市、区、旗)(其中东北地区原属
松嫩辽流域工程的98个县和黄土高原等地区7个县被纳入四期建设范围);由于
行政区划变动增加30个县;调整后的三北四期工程建设范围为600个县(市、区、
旗),其中原有三北工程县465个。
2.2建设布局
根据三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特征,考虑其
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灾害类型、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导需求以及不同地区的经济
特征,在全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布局下,依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
规划方案》的建设分区,将三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在地域上区划为四个建设区,
即:蒙新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华北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三北四期工程建设任务和重点项目逐步向西部生态极度脆弱地区转移。按照
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通过有效的保护森林
资源,大力植树种草扩大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覆被率,整体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
建设;通过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布局重点建设项目,加大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工
程科技含量,实行集中治理,在新疆绿洲、龙羊峡水库周围、河西走廊、黄河河
套地区、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晋陕峡谷和京津周围地区等建设区域性防护
林体系,使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重点突破;通过对松嫩辽流域的扩展
与综合治理,提高治理水平,将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建设成比较完备的省级
防护林体系;通过在不同类型区设立示范区,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探
索不同类型区的防护林体系建设优化模式和管理经验,示范带动提高三北防护林
体系建设的质量、效益和整体水平。
2.3建设方针和思路
2.3.1建设方针
坚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思想,维持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四
期工程建设遵循以下建设方针:
(1)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实现
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2)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
(3)坚持环境治理与资源保护并重,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建设一片、保护
一片,实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4)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充分体现国家投资的主体责任,
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
(5)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工程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促进工程建设由粗放经
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2.3.2建设思路
三北四期工程的建设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程建设全局,紧紧围
绕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战略部署,以防沙治沙为重
点,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为核心,以科技为先导,调整布
局,突出重点,加快进度,提高质量,讲求效益,整体快速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
建设,促使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
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三北”做出积极贡献。
2.4建设内容与规模
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建设的宗旨是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进行植被
恢复和建设,因此,森林资源管护和造林成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的两
大基本建设内容。
2.4.1森林资源管护
四期工程把森林资源管护纳入四期工程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工程区森林资源有计
划地实行封育保护,特别是要提高荒漠植被单位面积的覆盖度和质量,并以其作
为扩大发展荒漠植被面积的前沿阵地。工程规划森林资源管护任务为2787.00万
公顷,按三分之一区划国家重点公益林为930.00万公顷进行管护。
2.4.2营造林工程
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造、封、飞三种造林方式,通过大力
植树种草,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并根据不同类型区治理的需要分别营造农田牧
场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做到针阔并举,乔、灌、
草搭配,带、片、网结合,多树种混交,建设结构合理、稳定高效的防护林体系。
四期工程规划造林950.02万公顷,其中“十一五”期间造林431.42万公顷。
2.4.3重点项目
在三北四期工程建设区内选择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灾害类型突出及危害严重,
治理后对改善全国生态状况最具影响,对实现三北四期工程目标最为重要的区域
作为重点治理区,规划重点项目9项,实现重点突破,建设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重点项目为:①新疆绿洲外围荒漠植被保护及基干林带建设,②龙羊峡库区防风
固沙林建设,③河西走廊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④黄河河套地区高标准农
田防护林体系建设,⑤毛乌素沙地防护林体系建设,⑥晋陕峡谷防护林体系建设,
⑦科尔沁沙地防护林体系建设,⑧京津周围地区绿化建设,⑨呼伦贝尔盟防护林
体系建设。三北四期工程重点建设项目规划造林面积379.91万公顷,占三北四期
造林总任务量的39.99%。
2.4.4示范区
按照示范区建设的连续性,考虑到其完善性和深化性,三北四期工程建设要
在继续抓好原有三北地区示范区的基础建设上,并适当增加和丰富示范区内容,
四期规划三北地区级示范区6项。示范区为:①新疆自治区天山北坡防沙治沙示
范区,②甘肃省景泰、古浪及平凉防护林体系建设示范区,③陕西省永寿防护林
体系建设示范区,④山西省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示范区,⑤辽
宁省朝阳市山地及康法防护林体系建设示范区,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防护林体
系建设示范区。三北四期工程规划示范区造林面积83.28万公顷,占三北四期工
程造林总任务量8.77%。
另外,还有种苗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及监测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
内容。
2.5建设目标
(1)主要功能目标
①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环境,促进农林牧副业全面发
展;
②满足社会对林业及林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③提高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2)建设目标
①到2010年,在工程区内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的基础上,规划造林
950.0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30.21万公顷,封山(沙)育林193.66万公顷,
飞播造林126.15万公顷。其中“十五”期间规划造林518.60万公顷,其中人工
造林348.58万公顷,封山育林104.61万公顷,飞播造林65.41万公顷。
②四期工程建设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10.47%,净增1.84个百分
点,其中“十五”期间净增1.00个百分点。
③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30.00万公顷,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的生态
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④东北地区建成比较完备的防护林体系,荒漠绿洲建成高标准农田防护
林体系。
2.6建设投资
三北四期工程建设规划总投资354.12亿元,“十五”期间规划投资191.89亿
元,其中中央投资134.61亿元,在中央投资中,中央基建投资89.28亿元,占中
央投资的66.32%;中央财政专项投资45.33亿元,占中央投资的33.68%。
2.7工程建设成效
2.7.1计划任务如期完成
“十五”期间三北四期工程统计上报完成造林任务305.25万公顷,其中:人
工造林162.57万公顷,封山育林133.77万公顷,飞播造林8.91万公顷。依据全
国营造林综合核查中“三北防护林工程”核查结果对“十五”期间三北四期工程
实际完成造林面积进行测算,实际完成造林任务170.20万公顷,占计划任务的
108.87%。
2.7.2造林质量稳步提高
实施三北四期工程五年来,从三种不同造林方式的综合核查结果来看,不论
是面积核实率,还是核实合格率都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造林质量逐年提高,
人工造林面积核实率从2001年70.40%逐年递增到100.00%,面积核实合格率
从2001年的78.40%增加到2005年的92.70%;封山育林的面积核实率、核实
合格率从2001年的42.00%、46.20%增加到2005年的97.30%、99.30%;飞
播造林的面积核实率、核实合格率从2001年的99.90%、0.00%增加到2005年
的100.00%、66.70%。
2.7.3重点工程和示范区建设进展良好
“十五”期间三北四期工程共规划重点建设项目9项,完成造林58.86万公
顷。
“十五”期间三北四期工程共建设示范区6个,完成造林10.22万公顷。
2.7.4建设政策机制灵活多样
“十五”期间三北四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在严格执行国家各项宏观林业政
策和工程管理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对林地林木产权管理、营造林机制和发展非公
有制林业等政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提高了工程建设成效,推动了工程的
快速发展。
一是坚持“谁造谁有、允许转让”的林权管理政策,提高了群众造林的积极
性。“十五”期间三北工程建设各地普遍推行了“谁造谁有、允许转让”的林权
管理政策,转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明晰了林地林木产权,为工程的快速发展提
供了前提条件。
二是实行承包制与股份合作制造林机制,改变了传统的工程建设方式。推行
承包制和股份制造林,使工程建设的责任落到了实处,改变了传统群众大兵团造
林责任不明,重造轻管的弊端。
三是加快林地流转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使工程建设主体多元化。通过林地流
转优化了资源配置,盘活了林地资产,使资源、资金、技术等林业生产要素的组
合达到最优化,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使工程建设主体更趋多
元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促进了林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了
资源与生产力要素有机结合,加快了工程的建设步伐。
“十五“期间,山西省在创新产权制度上做文章,把三北工程建设与农民脱
贫致富相结合,采用不同的营林机制,多种形式推动民营林业发展,实现了防护
林建设的良性循环。临汾市为了更好地吸引资金、技术、人才,扶持引导个体民
营林业发展,一是在大的生态建设布局的统领下,组织科技人员规划设计出了不
同区域内民营林业发展的模式。二是鼓励以土地使用权的入股、转包、置换和租
赁等方式发展民营林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集中连片治理开发。三是由政府设
立生态建设投资基金组织直接对个体造林大户进行扶持。四是规定了机关干部从
事民营林业的合法收入受保护,允许在岗参与治理或离岗带薪开发,且其身份不
变,工资待遇不变,职务级别不变,给机关干部从事民营林业吃了定心丸。柳林
县在坚持统一规划,谁地谁造,谁造谁有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
运作机制。一是在边山、远山采取大户牵头,典型引路的办法。二是在以工补农
型乡镇,实行一矿一山、一企一山,同一标准,用企业资金弥补造林资金的不足。
三是在人多地少、劳力外流严重、投入相对不足的地方实行土地流转、大户购买、
利益分成的办法。民营林造林成活后,政府规定统一发林权证,土地使用权一律
延长到70年不变。对权属为集体“四荒地”造林,一律拍卖到户,充分调动了社
会各界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2.7.5工程建设技术得到丰富和完善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紧紧围绕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这一中心,以科技
创新为动力,解决工程建设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
积极开展国内、国际技术交流,技术培训,提高工程建设者素质,为三北防护林
工程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了工程建设在新世纪持续高效快
速地发展,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十五”期间在三北工程科技推广项目中,2005年国家主要选择了8个规模
大、影响大的项目予以推广,特别是对生态、经济效益结合紧密,具有示范带动
作用的项目予以优先安排。其中四个项目是针对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安排,以求
为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和样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
生产建设兵团在无国家计划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运用市场机制谋发展。在工程建
设中兼顾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充分利用林业科技资源和手段发展科技
产业,为三北地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做出实效。例如辽宁发展大果沙棘及其种
苗产业,宁夏发展枸杞产业,陕西发展花椒和柿子产业,新疆发展核桃、香梨和
肉苁蓉产业,山西的枣产业,内蒙古的沙柳产业,河北的山杏产业等已逐步做大
做强,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地方特色产业。
“十五”期间,由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直接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国际合作项目共3
项,其中“中国三北地区造林、林业研究、规划与开发”项目是联合国粮农组织
和比利时政府无偿援助我国的一项技术开发合作项目,为科尔沁沙地治理提供了
丰富的科研成果;“三北防护林工程监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是德国政府援助中
国政府的一项林业技术合作项目,该项目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
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计算机网络新技术,建成三级工程监测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对三北工程建设区域内森林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消长变化监测与客观评价,
为各级工程建设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中国三北地区杨树天牛实情预防
与控制”项目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中国政府的技术合作项目,该项目实施有效
防治、控制、监测天牛并阻止其省际之间的扩散。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大
大地提高了三北工程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2..7.6工程建设效益显着
“十五”期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保存面积170.20万公顷,工程实施28年
来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373.92万公顷,取得比较显着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整体扩
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平原区农田林网化明显提升,村镇绿化建设得到有效发
展,逐步形成了三北地区的生态安全体系基本框架,有力地促进了三北地区社会
经济的发展。
2.7.6.1生态效益
三北四期工程“十五”期间造林保存面积170.20万公顷,其生态效益为16.90
亿元,其中农田牧场防护效益为11.14亿元,防风固沙效益为1.31亿元,水土保
持效益为3.09亿元,水源涵养效益为1.36亿元。
山西省永和县2001~2005年共营造防护林1.53万公顷,栽植各种树木
1764.5万株,45.4%的荒山实现绿化,林木覆盖率提高了20%。与2000年相比,
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0.4%。雹灾发生明显减少,据县气象局统计,1967~1977
年年均3.0次,1978~2000年年均2.1次,2000~2005年年均0.8次。
2.7.6.2社会效益
三北工程带动了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了人们绿化和美化的意识,使
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
整,增加了社会就业,对三北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脱贫致富
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区域的社会进步。
扩大了对外交流,提升了国家在国际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地位及声誉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誉为“世界林业生态工
程之最”。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三北局“全球500佳”称号,在德
国举办的“汉诺威世博会2000年国际展”中为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开辟了专
栏;2003年12月28日,三北防护林工程获得世界上“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
吉尼斯证书。近年来,先后有50多个国家的官员、专家、学者和新闻记者来我国
考察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促进了我国林业建设的对
外开放和对外引资工作,成为我国林业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
进一步改善了区域重点工业基地的生态状况,增强了三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保障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点工业基地,同时又是粮食生产基地,西部是我国重要的
能源、原材料基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
通过三北四期工程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东北三省及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材料工业
基地的自然面貌和经济面貌,增强三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
地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
强化了防沙治沙及水土流失治理,构筑了沙区及重要流域的生态屏障,促进
了农民增收
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区域经济落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在总结过去实
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将荒漠化防治和发展经济密切结合起来的荒
漠化治理生态经济模式,从而为我国的荒漠化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三北工程
有力推动了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
生活和生存环境,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农
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了三北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成为发展农
村特色经济的重要手段,提高了沙区人民生活水平。
通辽市于1999年启动实施了“5820”工程,2004年启动实施了“双百万亩”
工程,收到了良好效果。“5820”工程项目区的造林保存面积42.80万公顷,森林
覆盖率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1308元增加到治理后
的2165元。“双百万亩”工程已完成治理面积8.7万公顷,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
高,带动了全市林业向效益型林业转变。
加大城镇和村屯的绿化力度,改善人居环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
验
三北四期工程建设加大了村屯绿化和四旁植树力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绿化理
念,做到以村为单位,以屯为单元,村旁、宅旁、路旁、水旁见缝插绿,镶绿边,
建景点。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乔、灌、草、花结合,绿化、美化、香
化、净化结合,促进了村容整洁、人居环境优化,体现了地方特色、乡村特色,
有效的改善了三北地区的人居环境,也为当前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廊坊市大力推进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建设进
程,城乡环境显着提高,2006年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优美的生态景观已
成为廊坊市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名片。
调整林种结构,加大生态经济林比重,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
三北四期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了林种结构调整,工程整体布局。坚持规模
化、集约化的发展方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改善了防护林体系的
结构,加大了生态经济林营造比重,把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和特色林果业基地建
设优先纳入三北四期工程,吸引了一批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参与到三北工程建设
中来,增加了就业机会,有力地促进了三北四期工程的健康发展,加快了各地工
业化的发展步伐,增强了三北防护林体系的整体功能,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和农
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7.6.3经济效益
“十五”期间三北四期工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经济林产品效益为2.78
亿元,活立木资源潜在效益为67.85亿元。
陕西省韩城市在三北工程建设中,把发展花椒作为全市“绿起来、活起来、
富起来”的支柱产业,现已栽植花椒3000万株,全市农业人口人均花椒112株。
2001年全市花椒产量达到1200万kg,占到全国花椒总产的六分之一,收入4.00
亿元。全市农民人均花椒收入1286元,花椒种植区农民人均增收2400元,占农
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山西省临县三北防护林建设以来新增红枣面积2.67万公顷,使全县枣树面积
达到4.00万公顷。自2000年以来,仅红枣年产量就达6500万kg,全县人均红
枣收入可达200元以上,红枣种植区11个乡镇,仅红枣一项人均收入可达800
元以上。
河北省易县以建设生态文明家园为重点,大力发展农家生态旅游。通过大搞
植树造林活动,逐步使易县变成了—个山青水秀、天蓝气爽的大景区。特别是通
过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对道路、景点进行绿色包装,使易县的条条公路变成道
道风景线,可谓一村一景,处处都是绿色的海洋。以此为卖点,大力发展生态农
家游,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县生态农家游达到600户,年旅游收入0.2亿元。
3.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
3.1基本经验
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基本方针,充分发挥各级党委、
政府的组织发动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各行业协同共建三北工程的社会环
境,不断创新体制和完善政策,实行分区突破、综合治理,建设区域性防护林体
系,是三北工程在二十多年实践中总结凝炼出的基本经验。四期工程实施以来,
在继承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新发展。
3.1.1树立发展民营林业新理念,培植造林绿化新主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林业建设的机制
和政策,努力创造有利于工程建设良性发展的政策环境,保护和调动广大群众、
各行各业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和落实“承包造林、谁造谁有、允许继承
和转让”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政策。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并存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非公有
制林业,加快荒山(沙)荒地流转,积极稳妥地推行“四荒”拍卖、青山流转、
承包租赁、股份合作、股份制等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林业政策,活化机制,激发
了各行各业、各种经济实体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也拓宽了资金渠道,增强了
工程建设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在三北四期工程建设中非公有制林业已成为新
的造林绿化主体,大大的推动了工程的建设进程。
黑龙江省青冈县通过公开竞价、抵价承包、股份经营、无偿赠予和招商引资
五种模式结合林权制度的改革来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采取地方与民营企业(美利纸业)联合造林,实行“政
府支持、社会参与、科技支撑、市场导向、企业运作”的模式,把民营企业引入
工程建设之中。
3.1.2注重人居环境改善,分区施策,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是工程建设的新思路
三北四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确立了全新的建设思路。一是注重人居环境的
改善,将城镇、村屯及道路绿化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二是根据区域自然生态状
况,依照不同区域立地条件、主要生态问题和生态建设主攻方向,合理规划布局,
实行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由近及远的建设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
展工程建设,建设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在平原绿洲区,以保护耕地,保障农业稳
产高产为目的,把完善农田防护林建设作为突破口,大力营造功能完备的农业绿
色屏障;在山区和黄土高原,以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目的,实
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按山系、流域综合治理,规模推进,力争治理一
片,成效一片,巩固一片;在沙区和草原,以防沙治沙,合理开发利用为目的,
实行农林牧副渔统筹规划,沙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遏止沙漠化扩展速度,大力发
展沙产业,建设绿洲农业,拓宽沙区人民的生存发展空间。
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蒙特蒙古族自治县“西北风口”绿色生态工程规划治理
面积为2.33万公顷,通过市直机关、石油管理局、油田公司、石化总厂、石化公
司的协助,2001年~2005年累计完成治理面积1.69万公顷,占工程总量的72%,
累计投资达0.67亿元,“西北风口被锁住,近五年大风天气年均减少26天、扬沙
天气减少6天。
陕西省关中平原渭河沿岸造林绿化工程。坚持在建设任务、人员投入、技术
力量上倾斜,经过几年的工程建设,截止2004年底,渭河沿岸造林绿化工程共完
成绿化长度近400km,完成造林面积0.17万公顷,初步建成了一条横贯关中东
西的绿色长廊。
3.1.3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实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是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北四期工程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将工程建设作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致富工程和为群众办实事的德政工程来抓,建立健全工程
建设专管机构和专管人员,形成了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了
核查、考核、通报、奖惩制度,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工程建设健康发展的
政策措施。各级政府普遍推行领导干部任期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绿化
责任状,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组织、督导和检查,各级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带头办造林绿化示范点,有效的推动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在国家投资不足的情况
下,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各行各业积极参与工程建设,各有
关部门大力支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成为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3.1.4规范管理是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
三北四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进一步规范工程的过程管理。制定和完善了各
项工程管理制度,规范工程建设行为;加强工程的前期管理,注重规划和设计对
工程建设的指导作用;严格资金稽查和审计,加强资金管理的机构和制度建设,
使计划、资金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制定工程建设的各项技术标准和规程,
推行专业队造林,做到施工单位有资质,施工有监理,有效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
的管理,把提高工程质量和建设成效,强化工程管理作为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
益的关键环节来抓。
山西省偏关县建立了项目法人制、立项招标制、竞争淘汰制、追溯报账制、
终结审计制、档案规范制等一整套管理制度。
3.1.5注重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追求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是三北工程建设的
活力所在。
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建设指导思想的核心是以生态效益为主,实行生态、
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坚持把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相结合,改变建设单一生态型防护林的模式,走生态经济型的建设路子。在工程
建设中,坚持合理布局,实行带片网结合,既整治了国土,又缓和了农林牧用地
矛盾;坚持乔灌草、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在适宜地区实行林粮、林药、林草
间作,既防治了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坚持恢复和保护森林
资源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利用三北地区日益增多的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
源、自然景观资源,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和森林旅游业,既丰富了工程建设
内涵,增添了发展后劲,也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后续产业的
发展,对推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
河北省廊坊市涉林企业6500多家,产品有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细木工
板、装饰板五大类、上百个品种,年生产量700万m3。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
香港、韩国、日本、俄罗斯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吉林省的洮南市北部半山区将乡土树种山杏开发做为改善北部生态环境,提
高农民收入的治本措施,提出了建设百万亩山杏基地的战略构想,逐步实现“以
杏治山、以杏治旱、以杏致富”的目标。目前山杏面积已达到4.33万公顷,年可
产出山杏核500万kg,产值达0.2亿元。山杏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一项重要产业。
3.2存在问题
3.2.1计划与规划、投资与任务脱节,工程建设进展缓慢
3.2.2投资计划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3.2.3工程造林补助标准低,工程建设难以整体推进
3.2.4工程管理、管护工作落后,科技支撑能力薄弱
4.“十一五”打算
三北工程"十一五"期间的基本思路是:继续坚持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突出
抓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农田防护林体系的更新改造与完善提高,为
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为构建和谐社会做
出新贡献。“十一五”期间三北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完成造林775万公顷,其中人
工造林258万公顷,封沙(山)育林429万公顷,飞播造林种草88万公顷。并
集中力量抓好20个重点项目和15个综合示范区建设,建设一批比较完备的区域
性森林生态体系,培植一批辐射、带动整体工程建设的示范样板。
为完成上述任务,将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优先抓好防沙治沙。全国98.45%的荒漠化土地和96.28%的沙化土
地都在这一地区。"十一五"期间,将突出抓好科尔沁和毛乌素两大沙地的综合治理,
力争用5-10年的时间,使两大沙地度过"相持阶段,整体进入"治理大于破坏"的
新阶段。
第二,抓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一五"期间,要遵循自然和经济
规律,全面推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工程、
生物、耕作措施统筹安排,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发挥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
保障大江大河安澜无恙提供生态保障。
第三,抓好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和完善提高。今后要抓紧研究制
定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的规划、规程、标准和办法,全面推广农防林更
新改造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稳妥地推进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和完
善提高,构建更高水平的农田生态系统,为保障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21:23: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19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