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翻译及赏析1
鲁⼭⼭⾏梅尧⾂带拼⾳版,这⾸诗语⾔朴素,描写了诗⼈深秋时节,林空之时,在鲁⼭中
旅⾏时所见的种种景象。其中情因景⽣,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的“野情“,其兴致
之⾼。⼀起学习⼀下鲁⼭⼭⾏梅尧⾂带拼⾳版,鲁⼭⼭⾏梅尧⾂古诗翻译,鲁⼭⼭⾏表达了诗
⼈怎样的情感吧!
1鲁⼭⼭⾏梅尧⾂带拼⾳版
lǔshānshānxíng
鲁⼭⼭⾏
méiyáochén
梅尧⾂
shìyǔyěqíngqiè,qiānshāngāofùdī。
适与野情惬,千⼭⾼复低。
hǎofēngsuíchǔgǎi,yōujìngdúxíngmí。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迷。
shuāngluòxióngshēngshù,línkōnglùyǐnxī。
霜落熊升树,林空⿅饮溪。
rénjiāzàihéxǔ,yúnwàiyīshēngjī。
⼈家在何许,云外⼀声鸡。
2鲁⼭⼭⾏梅尧⾂古诗翻译
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千峰竞秀,忽⾼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然景⾊的
情趣。
⼀路攀登的⼭峰,(⼭峰)随着观看⾓度的变化⽽变化,幽深的⼩路,令我孤独迷路。
太阳⾼升,霜雪融落,⼭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树,⿅⼉正在悠闲
地喝着⼩溪的潺潺流⽔。
⼈家都在哪⾥?云外传来⼀声鸡叫,暗⽰着有⼈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3鲁⼭⼭⾏表达了诗⼈怎样的情感
《鲁⼭⼭⾏》是作者梅尧⾂登⼭的⼀个过程,⾸先表达的是登⼭书怀的⼀种喜悦,看到奇
美的景⾊作者感到⽆⽐的惊喜与⼼旷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发现有⼈家的地⽅还很远很
远。在⼭中⾛着⾛着,幽静的秋⼭,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也怀疑这⼭⾥是不是有⼈
家居住,不禁⾃问⼀声“⼈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间⽩云上头传来“喔
喔”⼀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顶哩。这最后⼀句“云外⼀声鸡”,⾮常⾃然,确实给⼈
以“含不尽之意见于⾔外”的感觉。
《⼭⾏》原⽂、翻译及赏析2
《⼭⾏》原⽂、翻译及赏析(15篇)
⼭⾏
杜牧〔唐代〕
远上寒⼭⽯径斜,⽩云深处有⼈家。(深处⼀作:⽣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花。
译⽂及注释
译⽂沿着弯弯曲曲的⼩路上⼭,在那⽣出⽩为的地⽅居然还有⼏户⼈家。停下马车是因为
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春花。
注释⼭⾏:在⼭中⾏⾛。远上:登上远处的。寒⼭:深秋季节的⼭。⽯径:⽯⼦铺成的⼩
路。斜:为倾斜的意思。深:另有版本作“⽣”。(“⽣”可理解为在形成⽩为的地⽅;“深”可理解
为在为雾缭绕的的深处)坐:因为。霜叶:枫树的叶⼦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枫林晚:
傍晚时的枫树林。红于:⽐……更红,本⽂指霜叶红于⼆⽉花。
赏析
这⾸诗描绘的是秋之⾊,展现出⼀幅动⼈的⼭林秋⾊图。诗⾥写了⼭路、⼈家、⽩云、红
叶,构成⼀幅和谐统⼀的画⾯。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是有机地联系在⼀起,
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的中⼼,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
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的。
⾸句“远上寒⼭⽯径斜”,由下⽽上,写⼀条⽯头⼩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的“远”字,写出了⾼⽽缓的⼭势。由
于坡度不⼤,故可乘车游⼭。
次句“⽩云深处有⼈家”,描写诗⼈⼭⾏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
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很⾼。“有⼈家”三字会使⼈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
吠,从⽽感到深⼭充满⽣⽓,没有⼀点⼉死寂的恐怖。“有⼈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径”,
因为这“⽯径”便是⼭⾥居民的通道。
对这些景物,诗⼈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了⼀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
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
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路、⽩云、⼈家都没有使
诗⼈动⼼,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林风光,竟然顾不
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得⽆⽐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天所见,
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
外美丽。(3)诗⼈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
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是诗⼈浓墨重彩、凝聚笔⼒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
这艳丽秋⾊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
⽤:那停车⽽望、陶然⽽醉的诗⼈,也成了景⾊的⼀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的迷
⼈。⽽⼀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显得情韵悠扬,余味⽆穷。
这是⼀⾸秋⾊的赞歌。诗⼈没有像古代⼀般⽂⼈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
歌颂的是⼤⾃然的秋⾊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种英爽俊拔之⽓拂诸笔端,表现了
诗⼈的才⽓,也表现了诗⼈的见地。
赏析⼆
这是⼀⾸描写和赞美深秋⼭林景⾊的七⾔绝句。第⼀句:“远上寒⼭⽯径斜”,由下⽽上,写
⼀条⽯头⼩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路的绵
长;“斜”字照应句⾸的“远”字,写出了⾼⽽缓的⼭势。由于坡度不⼤,故可乘车游⼭。
“⽩云⽣处有⼈家”,写云,写⼈家。诗⼈的⽬光顺着这条⼭路⼀直向上望去,在⽩云飘浮的
地⽅,有⼏处⼭⽯砌成的⽯屋⽯墙。这⾥的“⼈家”照应了上句的“⽯径”,“⽯径”就是那⼏户⼈家
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起了。⽩云仿佛从⼭岭中⽣出,飘浮缭
绕,既可见⼭之⾼,⼜表现云之淡⽩与⼭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调。诗⼈⽤横云断岭的
⼿法,让这⽚⽚⽩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云之上,云外有⼭,
⼀定会有另⼀种景⾊。
对这些景物,诗⼈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了⼀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
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
所在的环境。“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路、⽩云、⼈家
都没有使诗⼈动⼼,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林风光,
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
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于是⽔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第四句:“霜叶红于⼆⽉花”是全诗的中⼼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
为什么⽤“红于”⽽不⽤“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样,⽆⾮是装点⾃然美景⽽已;⽽“红
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拟的,不仅仅是⾊彩更鲜艳,⽽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诗不只是即兴咏景,⽽且进⽽咏物⾔志,是诗⼈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
托,因⽽能给读者启迪和⿎舞。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唐代诗⼈。杜牧⼈称“⼩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集》。
《⼭⾏》原⽂、翻译及赏析3
⼭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云深处亦沾⾐。
译⽂
⼭中的景⾊沐浴着春天的阳光,不要因为只是微微的阴天就打算回家。天⽓晴朗并⽆下⾬
的可能,⾛到⼭中云雾深处也会打湿你的⾐服。
注释
⑴⼭⾏:⼀作“⼭中”。⑵春晖:春光。⑶便拟归:就打算回去。⑷纵使:纵然,即使。⑸
云:指雾⽓、烟霭。
⼭中留客/⼭⾏留客鉴赏
这⾸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之中,描绘了⼀幅意境清幽的⼭⽔画。诗的⼤意
是:在春天的明媚光⾊中,群⼭也焕发了容光,众物也在春天展⽰出⾃⼰多姿多彩的⽅⾯,这
⼀切都构成了春天的光彩。在这种美景艳阳天中,些许天⽓的阴晴变化不算什么。那空⼭幽
⾕,云烟缥缈,⽔汽蒙蒙,露浓花叶,即使是晴天也会沾湿⾐服,来客不必因为天⾊微阴怕⾬
就罢游⽽归。
⾸句“⼭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艳,
呈现着⼀派醉⼈的美景。⼀个“弄”字出神⼊化,给⼭中景物赋予了⼈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蓬
勃的盎然⽣机。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对客⼈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
⽚“轻阴”,⼤有⼤⾬将⾄之势,这是令客⼈游兴顿减的惟⼀客观原因,暗⽰了客⼈主观上并⾮不
恋⼭景的⼼灵信息。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云深处亦沾⾐”,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步劝
慰客⼈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因为客⼈怕“轻阴”致⾬、淋湿⾐服,诗
⼈就婉曲地假设了⼀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晴天中,因为春季⾬⽔充⾜,云深雾锁的⼭中也
会⽔汽蒙蒙,⾏⾛在草⽊掩映的⼭径上,⾐服和鞋⼦同样会被露⽔和雾汽打湿的。
这也就是说,⾬天游⼭,要“沾⾐”;晴天游⼭,也要“沾⾐”,“沾⾐”是春⽇游⼭⽆法避免的
问题,从某⼀⾓度说,这⼜是春⽇游⼭的⼀⼤乐趣,那么,就不必为⼀⽚“轻阴”⽽踯躅不前。
这⾸诗的意境异常清幽,主要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们:事物是复杂的,不
应⽚⾯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
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悦⽬,其乐⽆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深
刻,所以,这⾸诗与同类登⼭春游诗相⽐就更别具⼀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原⽂、翻译及赏析4
原⽂:
⼭⾏
远上寒⼭⽯径斜,⽩云深处有⼈家。
(深处⼀作:⽣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花。
译⽂:
沿着弯弯曲曲的⼩路上⼭,在那⽩云深处,居然还有⼈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春花。
注释:
1.⼭⾏:在⼭中⾏⾛。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深秋季节的⼭。
4.⽯径:⽯⼦的⼩路。
5.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可理解为在形成⽩云的
地⽅)
7.车:轿⼦。
8.坐:因为。
9.霜叶:枫树的叶⼦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
10.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红于:⽐……更红,本⽂指霜叶红于⼆⽉花。
赏析:
这⾸诗描绘的是秋之⾊,展现出⼀幅动⼈的⼭林秋⾊图。诗⾥写了⼭路、⼈家、⽩云、红
叶,构成⼀幅和
谐统⼀的画⾯。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是有机地联系在⼀起,有主有从,
有的处于画⾯的中⼼,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
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的。
“远上寒⼭⽯径斜”,写⼭,写⼭路。⼀条弯弯曲曲的⼩路蜿蜓伸向⼭头。“远”字写出了⼭路
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缓的⼭势。
“⽩云深处有⼈家”,写云,写⼈家。诗⼈的⽬光顺着这条⼭路⼀直向上望去,在⽩云飘浮的
地⽅,有⼏处⼭⽯砌成的⽯屋⽯墙。这⾥的“⼈家”照应了上句的“⽯径”,—这⼀条⼭间⼩路,就
是那⼏户⼈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起了。有⽩云缭绕,说明⼭
很⾼。诗⼈⽤横云断岭的⼿法,让这⽚⽚⽩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
那⽩云之上,云外有⼭,⼀定会有另⼀种景⾊。
对这些景物,诗⼈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了⼀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
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
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路、⽩云、⼈家都没有使
诗⼈动⼼,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林风光,竟然顾不
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得⽆⽐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天所见,
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
外美丽。(3)诗⼈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
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
垫稳,蓄势已⾜,于是⽔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花”,把
第三句补⾜,⼀⽚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惊喜地发现在⼣晖晚照下,枫叶流丹,
层林如染,真是满⼭云锦,如烁彩霞,它⽐江南⼆⽉的春花还要⽕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
是,诗⼈通过这⼀⽚红⾊,看到了秋天象春天⼀样的⽣命⼒使秋天的⼭林呈现⼀种热烈的、⽣
机勃勃的景象。
诗⼈没有象⼀般封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然的秋⾊
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种英爽俊拔之⽓拂拂笔端,表现了诗⼈的才⽓,也表现了
诗⼈的见地。这是⼀⾸秋⾊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是诗⼈浓墨重彩、凝聚笔⼒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
这艳丽秋⾊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
⽤:那停车⽽望、陶然⽽醉的诗⼈,也成了景⾊的⼀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的迷
⼈。⽽⼀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显得情韵悠扬,余味⽆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与春光争胜,令⼈赏⼼悦⽬,精
神发越。兼之语⾔明畅,⾳韵和谐。
《⼭⾏》原⽂、翻译及赏析5
⾏⽥登海⼝盘屿⼭原⽂
齐景恋遄台,周穆厌紫宫。
⽜⼭空洒涕,瑶池实欢悰。
年迫愿岂申,游远⼼能通。
⼤宝不欢娱,况乃守畿封。
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
莫辨洪波极,谁知⼤壑东。
依稀采菱歌,仿佛含颦容。
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峰。
翻译
景公奢华,⼀⽣依恋宫室,穆王倦怠,⼋骏昆仑纵远。
哀⼈⽣之短促,泪洒⽜⼭,羡神仙之长⽣,瑶池欢宴。
蹉跎⼀⽣,抱负焉有实现,唯有远游,我⼼始能通畅。
为君为王之⼈,未必欢娱,何况我之⼩吏.固守海疆。
羁旅之苦,有谁可以慰藉,唯有观海,⼼藏⼤潮澎湃。
望东极之溟海,洪波浩瀚,有谁⼈可知晓,海东世界。
依稀听得,故乡菱⼥欢歌,仿佛⽬见,伊们含颦笑容。
漫步下⾏沙洲,濯⾜碧⽔,回⾸盘⼭⼣阳,⼀挂丹峰。
注释
齐景: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遄台:齐国台名,供君王游玩⽤,旧址在今⼭东淄博市。
周穆: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天⼦。
厌:厌倦。
紫宫:帝王宫殿。
⽜⼭:⼭名,在今⼭东淄博市南⾯。
洒涕:指齐景公登⽜⼭有感于⼈⽣短暂⽽哀痛流涕之事。
瑶池:天上神仙所居之处,西王母曾于此宴请群神众仙。
欢悰:欢乐。
年迫:接近天年,指年⽼了。
愿岂申:志愿哪能得到伸展,指未能实现抱负。
通:通达,舒畅。
⼤宝:指王位。
况乃:何况是。
守畿封:指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
畿封:本指王城郊界,这⾥指边疆。
羁苦:旅居边海的苦楚。
孰云慰:谁能安慰。云,为句中语助词,⽆意。
观海藉朝风:凭借早晨的凉风登⼭观海。
洪波:⼤波。语出曹操《观沧海》
诗:“洪波涌起”。
极:边际,尽头。
⼤壑:指海洋。
依稀:隐隐约约听不真切。
采菱歌:采菱⼈唱的歌。夏秋之际,江南⽔乡采摘荷菱,歌声此起彼伏。
仿佛:模模糊糊看不真切。
含颦容:含忧皱眉的样⼦,别有⼀种美态。
遨游:两字同义,指游览,边⾛边欣赏。
碧沙渚:为碧⽔浸绿的沙滩。
游衍:与“邀游”义近。
丹⼭峰:被丹霞染红的⼭峰。
赏析
诗的前⼋句纯以议论出之,点明此番出游的缘由。诗⼈借对前事的评述逐渐抽绎出⾃⼰的
思绪来。头四句以齐景公和周穆王作为⼀反⼀正的⽐照:春秋时的齐景公,曾登⽜⼭⽽流涕,
哀⼈⽣之短促,⽽其⽤以补偿的却是加倍地贪恋宫室狗马之乐;周穆王为追求赏⼼乐事,则乘
⼋骏西游,在昆仑瑶池与西王母尽相见之欢。前者沉溺于世俗的物质享受之中,未免辜负了那
⼀瞬间对⼈⽣的感悟,所以说“⽜⼭空洒涕”;后者在远游中实现了⽣命的延长,那才是精神上真
正的欢乐,所以说“瑶池实欢悰”。这⼀“空”⼀“实”的⽤语,已逗漏出作者的主意所在。次四句归
到⾃⼰⾝上,作进⼀步申说。“年迫”两句说岁⽉流逝,愿望成空,惟有在与⾃然亲切晤对的远游
中,才能使⼼胸豁然畅通。“⼤宝”两句说:即使贵为国君也不能摆脱“年迫”之苦,更何况像我这
样被迁谪⾄海隅的失意者呢!⾔下则企羡远游之情已昭然可见。诗的前⼋句,⽤笔⾄为⼯稳细
密:写齐景公事以“遄台”和“⽜⼭”并举,因两者均在今⼭东淄博⼀带,位置相邻;写周穆王事
以“紫宫”和“瑶池”并举,因两者原意指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字⾯相近。后四句虽已转⼊夫⼦⾃
道,⽽在字⾯上,“年迫”犹承齐景公⽜⼭之泣⼀事,“游远”犹承周穆王西游之事,“⼤宝”义兼⼆
君。意虽转⽽语犹承,从中可见⼤谢诗的`“法密机圆”(⽅东树语)之处。
诗的后⼋句写登临的所见和所感。“羁苦”、“观海”两句为承上启下的过渡。盘屿⼭在浙江乐
清市西南五⼗⾥,滨海,故登⼭可以观海。⽽此番登临,原是因不耐客中寂寞故来寻求安慰,
⾮同⼀般的流连玩赏,这就为下⽂的虚拟之笔预设了伏笔。诗⼈写景,只⽤了“莫辨洪波极,谁
知⼤壑东”两句,从空际着笔,极写海之浩渺⽆涯。这两句在突出⼤海辽阔⽆际的同时,也写出
了其吞吐⽆穷的容量和汹涌澎湃的动势;⽽置于句⾸的“莫辨”、“谁知”,⼜将诗⼈的惊异、赞叹
之情倾泻⽆遗。诗⼈以⼤⼑阔斧的疏朗之笔展⽰出极为恢宏的⽓象,不仅切合海的性格,也使
全诗⾄此精神为之⼀振。⽽紧接着的“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在转眼之间将实景翻作虚
景。按采菱曲为楚歌名,“含颦容”则从西施“病⼼⽽颦”的故事化出,这⾥借指越⼥,所谓“荆姬采
菱曲,越⼥江南讴”(王融《采菱曲》),这楚歌越声在⼤谢诗中乃是和归思相联系的。谢灵运
有《道路忆⼭中》诗云:“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楚⼈⼼昔绝,越客肠今断。断绝虽殊念,
俱为归虑款。”可移⽤为此诗注脚。“依稀”、“仿佛”四字已明⾔这并⾮实有之景,⽽在眺望⼤海之
际,忽闻乡⾳,忽见乡⼈,正是由思乡⼼切⽽⽣出的幻觉。这⼀神来之笔,把主⼈公深沉的情
思呼之欲出。既然“羁苦”之情不能在观海之际释然于胸,那么也就只有在继续远游中才能聊以排
遣,诗的末⼆句正是以展望未然来收束的。诗的这⼀部分以虚实交互为⽤的运笔烘托出内⼼的
波澜,把主⼈公为苦闷所迫⽽⼜⽆计解脱的⼼绪表现得⼗分真切⽽⾃然。
这⾸诗⼤半都⽤对偶句组成,却⽆板滞迂缓之弊。原因是诗⼈的精⼼结撰之处,并不限于
区区⼀联,⽽是将之置于全篇的结构之中,注意彼此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如⾸四句从字⾯看
分为上下两联,⽽在⽤事上则以⼀三、⼆四各说⼀事,显得错落有致。五、六两句虽⾃成⼀
联,⽽它们⼜分别和前四句勾连相承。“莫辨”以下连⽤六个偶句,⽽以句⾸的不同⽤词⼜可分为
三组,这⼜是与内容的虚实转换互为表⾥的。
《⼭⾏》原⽂、翻译及赏析6
⼭⾏即事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洒⾐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出,鸥性狎波平。
⼭⾊不⾔语,唤醒三⽇酲。
翻译
浮云在万⾥澄碧的晴空上来往飘荡,似乎在把天⽓的阴晴酝酿。
微⾬轻敲着荷叶,发出细碎急促的声响,不⼀会也洒湿了⾐裳;从⽔⾯浮萍间飘来的和风
吹拂着⾐袖,带来⼀阵清凉。
忽⽽⾬过天晴,喜鹊喳喳喧闹,迎接朝阳;鸥鸟也在风平浪静的⽔⾯尽情游翔。
经过风吹⾬洗之后,⼭⾊更加明净秀丽,它虽然不⾔不语,却使⼈醉意全消,神清⽓爽。
注释
空碧:即“碧空”。
荷⾬:化⽤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声”。指沿途有荷花,下的⾬不⼤。
蘋风:从⽔⾯浮萍之间飘来的风。
喧:声⾳⼤⽽嘈杂。是说喜鹊对⽇出的喜悦。
狎:亲热、玩乐的意思。是说⽔鸥在波平如镜的⽔⾯上尽情地玩乐。
酲:酒醒后的困惫状态。这⾥指⼭⾊的可爱,能够使⼈神清⽓爽,困意全消。
赏析
⾸联写天⽓,统摄全局,极精采。两句诗应连起来读、连起来讲:飘浮的云朵在碧空⾥你
来我往,忙于“议”,“议”什么?“议”究竟是“阴”好,还是“晴”好。“议”的结果怎么样,没有说,接
着便具体描写“⼭⾏”的经历和感受:“荷⾬酒⾐湿”,下起⾬来了;“鹊声喧⽇出”,太阳⼜出来
了。浮云议论不定,故阴晴也不定。宋⼈诗词中往往⽤拟⼈化⼿法写天⽓,姜夔《点绛唇》中
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尤有名。但⽐较⽽⾔,王质以浮云“议阴晴”涵盖全篇,更具匠⼼。
“荷⾬”⼀联承“阴”。先说“荷⾬”,后说“酒⾐湿”,见得先听见⾬打荷叶声⽽后才意识到下
⾬,才感觉到“⾐湿”。这⾬当然⽐“沽⾐欲湿杏花⾬”⼤⼀点,但⼤得也有限。同时,有荷花的季
节⾐服被⾬酒湿,反⽽凉爽些。“蘋风”是从浮萍之间吹来的风,说它“吹袖清”,见得那风也并不
狂。⾬已湿⾐,再加风吹,其主观感受是“清”⽽不是寒,表明如果没有这风和⾬,“⼭⾏”者就会
感到炎热了。
“鹊声”⼀联承“晴”。喜鹊喜⼲厌湿,所以叫“⼲鹊”。⾬过天晴,喜鹊“喧”叫,这表现了鹊的
喜悦,也传达了⼈的喜悦。试想:荷⾬湿⾐,虽然暂时带来爽意,但如果继续下,没完没了,“⼭
⾏”者就不会很愉快;所以诗⼈写鹊“喧”,也正是为了传达⾃⼰的⼼声。“喧”后接“⽇出”,造句⽣
新:“喜鹊喧叫:‘太阳出来了!’多么传神!“鹊声喧⽇出“,引⼈向上看,由“鹊”及“⽇”;“鸥性狎
波平”引⼈向下看,由“鸥”及“波”。鸥,⽣性爱⽔,但如果风急浪涌,它也受不了。如今⾬霁风
和,“波平”如镜,鸥⾃然尽情玩乐。“狎”字也像“喧”字⼀样⽤得很精彩,“狎”有“亲热”的意思。也
有“玩乐”的意思,这⾥都适⽤。
像⾸联⼀样,尾联也⽤拟⼈化⼿法,其区别在于前者正⽤,后者反⽤。有正才有反,从反
⾯说,“⼭⾊不⾔语”,从正⾯说,⾃然是“⼭⾊能⾔语”。惟其能⾔语,所以下句⽤了个“唤”字。
刚经过⾬洗的“⼭⾊”忽受阳光照耀,明净秀丽,“不⾔语”已能“唤醒三⽇醒”;对于并未喝酒烂醉的
⼈来说,⾃然更加神清⽓爽,赏⼼悦⽬。
以“⼭⾏”为题,结尾才点出“⼭”,表明⼈在“⼭⾊”之中。全篇未见“⾏”字,但从浮云往来到
荷⾬湿⾐、蘋风吹袖、鹊声喧⽇、鸥性狎波,都是“⼭⾏”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
就是所谓“⼭⾏即事”。全诗写得兴会淋漓,景美情浓,艺术构思也相当精巧。
《⼭⾏》原⽂、翻译及赏析7
原⽂:
齐景恋遄台,周穆厌紫宫;
⽜⼭空洒涕,瑶池实欢悰。
年迫愿岂申,游远⼼能通。
⼤宝不欢娱,况乃守畿封。
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
莫辨洪波极,谁知⼤壑东。
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
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峰。
译⽂
景公奢华,⼀⽣依恋宫室,穆王倦怠,⼋骏昆仑纵远。
哀⼈⽣实短促,泪洒⽜⼭,羡神仙实长⽣,瑶池欢宴。
蹉跎⼀⽣,抱负焉有实现,唯有远游,我⼼始能通畅。
为君为王实⼈,未必欢娱,何况我实⼩吏.固守海疆。
羁旅实苦,有谁可以慰藉,唯有西海,⼼藏⼤潮澎湃。
望东极实溟海,洪波浩瀚,有谁⼈可知晓,海东世界。
依稀听得,故乡菱⼥欢歌,仿佛⽬见,伊们含颦笑容。
漫步下⾏沙洲,濯⾜碧⽔,回⾸盘⼭⼣阳,⼀挂丹峰。
注释
⾏⽥:巡视农⽥。海⼝:永嘉江(今瓯江)⼈海处。盘屿⼭:在永嘉西北七⼗⾥,即今乐
清县西约五⼗⾥处,滨海。⼭下为盘⽯卫,旁有五⼩⼭,⼜有重⽯⼭,加上正⾯的屿⼭,俗合
称七星⼭。
齐景:齐景公,涕秋时齐国国君。
遄(chuán)台:齐国台名,供君王游玩⽤,旧址在今⼭东淄博市。《晏⼦涕秋·外
篇》:“景公⾄⾃畋,晏⼦侍予遄台,梁丘据造焉。”可见齐景公对遄台情有独钟。
周穆: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天⼦。
厌:厌倦。
紫宫:帝王宫殿。
⽜⼭:⼭名,在今⼭东淄博市南⾯。洒涕:指齐景公登⽜⼭有感于⼈⽣短暂⽽哀痛流涕实
事。见《晏⼦涕秋·内篇谏上》:“景公游于⽜⼭,北临其国城⽽流涕⽇:若何滂滂去此⽽死
乎!”
瑶池:天上神仙所居实处,西王母曾于此宴请群神众仙。
欢悰(cóng):欢乐。
年迫:接近天年,指年⽼了。
愿岂(:志愿哪能得到伸展,指未能实现抱负。
通:通达,舒畅。
⼤宝:指王位。
况乃:何况是。
守畿(jī)封:指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畿封:本指王城郊界,这⾥指边疆。
羁(jī)苦:旅居边海的苦楚。
孰云慰:谁能安慰。云,为句中语助词,⽆意。
西海藉(jiè)朝风:凭借早晨的凉风登⼭西海。
洪波:*。语出曹操《西沧海》诗:“洪波涌起”。
极:边赏,尽头。
⼤壑(hè):指海洋。
依稀:隐隐约约听不真切。
采菱(líng)歌:采菱⼈唱的歌。夏秋实赏,江南⽔乡采摘荷菱,歌声此起彼伏。
仿佛:模模糊糊看不真切。
含颦(pín)容:含忧皱眉的样⼦,别有⼀种美态,故《庄⼦·天运篇》说西⼦病⼼⽽颦,美
惊乡⼈,引得东施效颦。
遨游:两字同义,指游览,边⾛边欣赏。
碧沙渚(zhǔ):为碧⽔浸绿的沙滩。
游衍(yǎn):与“邀游”义近。
丹⼭峰:被丹霞染红的⼭峰。
赏析:
这是⼀⾸登⾼舒忧之作。“⾏⽥”即巡视农⽥,晋宋时⼀些⽂⼠往往借⾏⽥之便游遨⼭⽔,如
王羲之就曾写信给谢万说:“⽐当与安⽯东游⼭海,并⾏⽥视地利。”谢灵运这⾸诗即写⾏⽥来到
永嘉江(今瓯江)⼊海之⼝,登⼭的所见和所感。
诗的前⼋句纯以议论出之,点明此番出游的缘由。诗⼈借对前事的评述逐渐抽绎出⾃⼰的
思绪来。头四句以齐景公和周穆王作为⼀反⼀正的⽐照:春秋时的齐景公,曾登⽜⼭⽽流涕,
哀⼈⽣之短促,⽽其⽤以补偿的却是加倍地贪恋宫室狗马之乐;周穆王为追求赏⼼乐事,则乘
⼋骏西游,在昆仑瑶池与西王母尽相见之欢。前者沉溺于世俗的物质享受之中,未免辜负了那
⼀瞬间对⼈⽣的感悟,所以说“⽜⼭空洒涕”;后者在远游中实现了⽣命的延长,那才是精神上真
正的欢乐,所以说“瑶池实欢悰”。这⼀“空”⼀“实”的⽤语,已逗漏出作者的主意所在。次四句归
到⾃⼰⾝上,作进⼀步申说。“年迫”两句说岁⽉流逝,愿望成空,惟有在与⾃然亲切晤对的远游
中,才能使⼼胸豁然畅通。“⼤宝”两句说:即使贵为国君也不能摆脱“年迫”之苦,更何况像我这
样被迁谪⾄海隅的失意者呢!⾔下则企羡远游之情已昭然可见。诗的前⼋句,⽤笔⾄为⼯稳细
密:写齐景公事以“遄台”和“⽜⼭”并举,因两者均在今⼭东淄博⼀带,位置相邻;写周穆王事
以“紫宫”和“瑶池”并举,因两者原意指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字⾯相近。后四句虽已转⼊夫⼦⾃
道,⽽在字⾯上,“年迫”犹承齐景公⽜⼭之泣⼀事,“游远”犹承周穆王西游之事,“⼤宝”义兼⼆
君。意虽转⽽语犹承,从中可见⼤谢诗的“法密机圆”(⽅东树语)之处。
诗的后⼋句写登临的所见和所感。“羁苦”、“观海”两句为承上启下的过渡。盘屿⼭在浙江乐
清县西南五⼗⾥,滨海,故登⼭可以观海。⽽此番登临,原是因不耐客中寂寞故来寻求安慰,
⾮同⼀般的流连玩赏,这就为下⽂的虚拟之笔预设了伏笔。诗⼈写景,只⽤了“莫辨洪波极,谁
知⼤壑东”两句,从空际着笔,极写海之浩渺⽆涯。“洪波”语出曹操《观沧海》诗:“洪波涌
起”;“⼤壑”语出《庄⼦·天地》:“夫⼤壑之为物也,注焉⽽不满,酌焉⽽不竭。”这两句在突出
⼤海辽阔⽆际的同时,也写出了其吞吐⽆穷的容量和汹涌澎湃的动势;⽽置于句⾸的“莫辨”、
“谁知”,⼜将诗⼈的惊异、赞叹之情倾泻⽆遗。诗⼈以⼤⼑阔斧的疏朗之笔展⽰出极为恢宏的⽓
象,不仅切合海的性格,也使全诗⾄此精神为之⼀振。⽽紧接着的“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
⼜在转眼之间将实景翻作虚景。按采菱曲为楚歌名,“含嚬容”则从西施“病⼼⽽矉(通颦、
嚬)”的故事化出,这⾥借指越⼥,所谓“荆姬采菱曲,越⼥江南讴”(王融《采菱曲》),这楚
歌越声在⼤谢诗中乃是和归思相联系的。谢灵运有《道路忆⼭中》诗云:“采菱调易急,江南歌
不缓。楚⼈⼼昔绝,越客肠今断。断绝虽殊念,俱为归虑款。”可移⽤为此诗注脚。“依稀”、“仿
佛”四字已明⾔这并⾮实有之景,⽽在眺望⼤海之际,忽闻乡⾳,忽见乡⼈,正是由思乡⼼切⽽
⽣出的幻觉。这⼀神来之笔,把主⼈公深沉的情思呼之欲出。既然“羁苦”之情不能在观海之际释
然于胸,那么也就只有在继续远游中才能聊以排遣,诗的末⼆句正是以展望未然来收束的。诗
的这⼀部分以虚实交互为⽤的运笔烘托出内⼼的波澜,把主⼈公为苦闷所迫⽽⼜⽆计解脱的⼼
绪表现得⼗分真切⽽⾃然。
这⾸诗⼤半都⽤对偶句组成,却⽆板滞迂缓之弊。原因是诗⼈的精⼼结撰之处,并不限于
区区⼀联,⽽是将之置于全篇的结构之中,注意彼此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如⾸四句从字⾯看
分为上下两联,⽽在⽤事上则以⼀三、⼆四各说⼀事,显得错落有致。五、六两句虽⾃成⼀
联,⽽它们⼜分别和前四句勾连相承。“莫辨”以下连⽤六个偶句,⽽以句⾸的不同⽤词⼜可分为
三组,这⼜是与内容的虚实转换互为表⾥的。沈德潜说:“陶诗胜⼈在不排,谢诗胜⼈正在排。
”(《说诗晬语》卷上)由此诗亦可见⼀斑。
《⼭⾏》原⽂、翻译及赏析8
⾏⾹⼦·三⼭作
宋代:⾟弃疾
好⾬当春,要趁归耕。况⽽今、已是清明。⼩窗坐地,侧听檐声。恨夜来风,夜来⽉,夜
来云。
花絮飘零。莺燕丁宁。怕妨侬、湖上闲⾏。天⼼肯後,费甚⼼情。放霎时阴,霎时⾬,霎
时晴。
译⽂及注释
好⾬当春,要趁归耕(gēng)。况⽽今、已是清明。⼩窗坐地,侧听檐(yán)声。恨夜来
风,夜来⽉,夜来云。
识趣的好⾬当春发⽣,我要趁这时令回家躬耕,何况现在已经到了清明。我独⾃闷坐在⼩
窗边,侧⽿倾听檐间的滴⽔声。可恨夜晚⼀会刮起⼤风,⼀会⼉升上明⽉,⼀会⼉铺满乌云。
“好⾬”四句:表达归耕退志⼼情急迫。以当春好时节,清明过了即暮迟的递进⽅式抒发。
趁:指趁“好⾬当春”时节。
花絮(xù)飘零。莺燕丁宁。怕妨侬(nóng)、湖上闲⾏。天⼼肯後,费甚⼼情。放霎
(shà)时阴,霎时⾬,霎时晴。
落花飞絮在风⾬中飘零,黄莺燕⼦再三对我叮咛,怕妨碍我到湖畔闲⾏。只要天意允许我
在湖边漫步,我⼜何必这样烦闷操⼼。但我担⼼⽼天爷放任天⽓⼀霎时便阴沉,⼀霎时下⾬,
⼀霎时⼜晴。
侬:你,指词⼈。天⼼:上天之⼼,此喻朝廷意向。霎时:犹⾔⼀霎⼉。
译⽂及注释
译⽂
识趣的好⾬当春发⽣,我要趁这时令回家躬耕,何况现在已经到了清明。我独⾃闷坐在⼩
窗边,侧⽿倾听檐间的滴⽔声。可恨夜晚⼀会刮起⼤风,⼀会⼉升上明⽉,⼀会⼉铺满乌云。
落花飞絮在风⾬中飘零,黄莺燕⼦再三对我叮咛,怕妨碍我到湖畔闲⾏。只要天意允许我
在湖边漫步,我⼜何必这样烦闷操夜。但我担夜⽼天爷放任天⽓⼀霎时便阴沉,⼀霎时下⾬,
⼀霎时⼜晴。
注释
“好⾬”四句:表达归耕退志夜情急迫。以当春好时节,清明过了即暮迟的递进⽅式抒发。
趁:指趁“好⾬当春”时节。
侬:你,指词⼈。
天夜:上天之夜,此喻朝廷意向。
霎时:犹⾔⼀霎⼉。李清照《⾏⾹⼦》词:“甚霎⼉晴,霎⼉⾬,霎⼉风。”
创作背景
宋光宗绍熙五年(公元1178年)春,作者正在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任上。从去年冬天⾄
现在,他曾屡次上书求归,但是朝廷对他始终没有明确答复。他猜测朝廷政治⽓候的变化,他
对于君威难测深有感受。于是在清明节春⾬未晴、风云不定的⽓候中,写下了这⾸明志与抒愤
的词。
赏析
发端三句,直道思归之愿,⽂义⼗分明显。“⼩窗”⼆句,叙写听⾬情状,为下⽂借⾃然物象
抒情作⼀引导。上⽚第三个层次以⼀个感情⾊彩极浓的“恨”字贯串“夜来风,夜来⽉,夜来云”三
句,以春夜阴晴⽆定、变幻莫测的天象,喻⽰⾃⼰受尽了朝中及地⽅官场⼩⼈的谗谤迫扰,已
不堪忍受。
下⽚头三句先以清明后春事阑珊、花柳飘零⽐喻政治上的好时光已⽩⽩过去,次以莺燕叮
咛之语暗⽰⾃⼰尚受到种种牵制,未必能⾃由归去。“天夜”句⾄末尾是最后⼀个抒情层次,说是
只要皇帝批准了,事情就好办;然⽽君夜难测,就如⾃然界忽风忽⾬,忽阴忽晴,令⼈捉摸不
透,真叫⼈闷杀。
全篇以⽐兴为主,抒情婉转曲折。意在⾔外,代表了稼轩词的另⼀种风格。
《⼭⾏》原⽂、翻译及赏析9
原⽂:
⼼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花开。
译⽂
⼼追逐南去的⽩云飘逝,⾝体跟随者北飞的⼤雁回来。
家乡篱笆下的菊花,如今⼜有多少株盛开?
注释
扬州:这⾥指陈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九⽉九⽇:是指重阳节。
薇⼭亭:亭名,所在不详。
薇⼭:⼀作“微⼭,⼭名。在今⼭东微⼭县,⼭下有微⼭湖。
赋韵:犹⾔赋诗。
逐:追赶;追随。南云:南去之云。
逝:往,去。
形:⾝。
北雁:北来的⼤雁。
篱:篱笆。
赏析:
这⾸诗表达了诗⼈怎样的思想感情:诗⼈在回扬州途中经⼭东微县微⼭亭所咏的这⾸重阳
⼩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流云南逝,⼤雁南归;后两句⾔所想之
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随意拈来,⽽是精⼼择⽤。这样,故⼟之眷尽在
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
《⼭⾏》原⽂、翻译及赏析10
原⽂:
远上寒⼭⽯径斜,⽩云深处有⼈家。(深处⼀作:⽣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花。
注释:
1、⼭⾏:在⼭中⾏⾛。
2、寒⼭:指深秋时候的⼭。
3、径:⼩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
10、车:轿⼦。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更红,本⽂指霜叶红于⼆⽉花。
13、晚:晚上,通常指⼣阳落下的傍晚。
翻译:
深秋时节,我沿⼭上蜿蜒的⼭路⽽⾏。云雾缭绕的地⽅隐隐约约可以看见⼏户⼈家。我不
由⾃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的花⼉
还要红。
赏析:
诗歌通过诗⼈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幅⾊彩热烈、艳丽的⼭林秋⾊图。远
上秋⼭的⽯头⼩路,⾸先给读者⼀个远视。⼭路的顶端是⽩云缭绕的地⽅。路是⼈⾛出来的,
因此⽩云缭绕⽽不虚⽆飘缈,寒⼭蕴含着⽣⽓,“⽩云⽣处有⼈家”⼀句就⾃然成章。然⽽这只是
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
满⼭如⽕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云和并不⼀定看得见的⼈家相⽐,枫林更充满了
⽣命的纯美和活⼒。
《⼭⾏》原⽂、翻译及赏析11
宴⼭亭·北⾏见杏花原⽂: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融,羞杀蕊珠宫⼥。易得凋零,
更多少、⽆情风⾬。愁苦。闲院落凄凉,⼏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语。天遥地远,万⽔千⼭,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
量,除梦⾥、有时曾去。⽆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译⽂
剪裁好⽩⾊的丝绸,轻轻叠成数层,⼜将淡淡的胭脂均匀的涂抹,时髦的漂亮⾐服,艳丽
的⾊彩融⼊四溢的清⾹,简直羞杀了天上的蕊珠宫⼥。红颜易凋零,更何况,经历了多少⽆情
的风⾬,⾯对愁苦的情景,扣问凄凉的院落,还要经受⼏番春暮。谁帮我寄去重重的离愁,这
双飞的燕⼦哪⾥懂得⼈间的苦痛。天遥地远,万⽔千⼭阻隔,哪⾥知道故园今在何处?只有在
梦中有时曾去。就连梦也难做成,因我痛苦的彻夜难眠。
注释
词牌【燕⼭亭】双调九⼗九字,前后⽚各五仄韵。以宋徽宗赵佶这⾸词为最有名。或作
《燕⼭亭》,⾮。冰绡:洁⽩的绸。蕊珠宫⼥:指仙⼥。凭寄:凭谁寄,托谁寄。⽆据:不知
何故。和:连。
宴⼭亭·北⾏见杏花赏析
此词为北宋徽宗皇帝在1127年覆国被掳往北⽅五国城,北⾏途中见杏花⽽托物兴感⽽作。
上⽚摹写杏花以寄意。“裁剪”三句写杏花之花质冰洁如⽩绸剪裁剪,花瓣簇绽轻柔重叠,花⾊淡
雅似胭脂匀染。“新样”三句以拟⼈⼿法将杏花⽐喻为“靓妆”新颖,艳⾹流融的美⼥,直令天界蕊
珠宫仙⼥为之羞惭汗颜。“易得凋零”,笔势陡转,写尽杏花遭受风⾬摧折之凄凉愁苦。下⽚由感
叹杏花凋落,转⼊⾃掳离恨。双燕不解⼈语,故宫天遥地远,怀乡思国,只有求之梦寐,如今
梦亦不成,凄楚之⾄。借杏花之凋落,伤江⼭之陆沉;以归梦之难成,寓复国之绝望。全词托
物咏怀,抒写故国沦亡之悲慨,幽咽委曲,伤感⽆奈,对故国沦亡⼀句悔恨与反思,⼜显见其
情虽真⽽⾻⼒乏弱。
宴⼭亭·北⾏见杏花鉴赏
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与其⼦钦宗赵桓被⾦兵掳往北⽅时途中所写,是作者⾝世、遭
遇的悲惨写照。全词通过写杏花的凋零,借以哀伤⾃⼰悲苦⽆告、横遭摧残的命运。
词之上⽚先以细腻的笔触⼯笔、描绘杏花,外形⽽及神态,勾勒出⼀幅绚丽的杏花图。近
写、细写杏花,是对⼀朵朵杏花的形态、⾊泽的具体形容。杏花的瓣⼉好似⼀叠叠冰清⽟洁的
缣绸,经过巧⼿裁剪出重重花瓣,⼜逐步匀称地晕染上浅淡的胭脂。朵朵花⼉都是那样精美绝
伦地呈现⼈们眼前。“新样”三句,先以杏花⽐拟为装束⼊时⽽匀施粉黛的美⼈,她容颜光艳照
⼈,散发出阵阵暖⾹,胜过天上蕊珠宫⾥的仙⼥。“羞杀”两字,是说连天上仙⼥看见她都要⾃愧
不如,由此进⼀步衬托出杏花的形态、⾊泽和芳⾹都是不同于凡俗之花,也充分表现了杏花盛
放时的动⼈景象。
以下笔锋突转,描写杏花遭到风⾬摧残后的黯淡场景。春⽇绚丽⾮常,正如柳永《⽊兰花
慢》中所云:“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但为时不久就逐渐凋谢,⼜经受不住料峭春
寒和⽆情风⾬的摧残,终于花落枝空;更可叹的是暮春之时,庭院⽆⼈,美景已随春光逝去,
显得那样凄凉冷寂。这⾥不仅是怜惜杏花,⽽且也兼以⾃怜。试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为阶下
之囚,流徙⾄千⾥之外,其⼼情之愁苦⾮笔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烂漫和易得凋零引起他的,种
种感慨和联想,往事和现实交杂⼀起,使他感到杏花凋零,犹有⼈怜,⽽⾃⾝沦落,却只空
有“故国不堪回⾸⽉明中的⽆穷慨恨。”愁苦“之下接⼀”问“字,其含意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多
愁,恰似⼀江春⽔向东流“亦相仿佛。
词之下⽚,以杏花的由盛⽽衰暗⽰作者⾃⾝的境遇,抒写词⼈对⾃⾝遭遇的沉痛哀诉,表
达出词⼈内⼼的⽆限苦痛。前三句写⼀路⾏来,忽见燕⼉双双,从南⽅飞回寻觅旧巢,不禁有
所触发,本想托付燕⼉寄去重重离恨,再⼀想它们⼜怎么能够领会和传达⾃⼰的千⾔万语?但
除此以外⼜将凭谁传递⾳问呢?作者这⾥借着问燕表露出⾳讯断绝以后的思念之情。“天遥”两句
叹息⾃⼰⽗⼦降为⾂虏,与宗室⾂僚三千余⼈被驱赶着向北⾏去,路途是那样的遥远,艰⾟地
跋涉了⽆数⼭⼭⽔⽔,“天遥地远,万⽔千⼭”这⼋个字,概括出他被押解途中所受的种种折磨。
回⾸南望,再也见不到汴京故宫,真可以说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了。
以下紧接上句,以反诘说明怀念故国之情,然⽽,“故宫何处”点出连望见都不可能,只能求
之于梦寐之间了。梦中⼏度重临旧地,带来了⽚刻的慰安。结尾两句写绝望之情。晏⼏道《阮
郎归》末两句“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秦观《阮郎归》结尾“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
雁⽆”,都是同样意思。梦中的⼀切,本来是虚⽆空幻的,但近来连梦都不做,真是⼀点希望也
没有了,反映出内⼼百折千回,可说是哀痛已极,肝肠断绝之⾳。
作者乃北宋著名书画家,其绘画重⾼写⽣,以精⼯通真著称于世。这种⼿法于此词的景物
刻画中也有所体现,尤其上⽚对杏花的描绘,颇具⼯笔画的意蕴。
宴⼭亭·北⾏见杏花点评
这⾸词以杏花的美丽易得凋零,抒发作者的⾝世之感。帝王与俘虏两种⽣活的对⽐,使他
唱出了家国沦亡的哀⾳。上⽚描绘杏花开放时的娇艳及遭受风⾬摧残后的凋零。下⽚写离恨。
抒发内⼼的故国之思。词中以花喻⼈,抒写真情实感。百折千回,悲凉哀婉。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为赵佶被俘北⾏见杏花之作。起⾸六句,实写杏花。前三
句,写花⽚重叠,红⽩相间。后三句,写花容艳丽,花⽓浓郁。“羞杀”⼀句,总束杏花之美。
“易得”以下,转变徵之⾳,怜花怜⼰,语带双关。花易凋零⼀层、风⾬摧残⼀层、院落⽆⼈⼀
层,愈转愈深,愈深愈痛。换头,因见双燕穿花,⼜兴孤栖膻幕之感。燕不会⼈⾔语⼀层、望
不见故宫⼀层、梦⾥思量⼀层、和梦不做⼀层,且问且叹,如泣如诉。总是以⼼中有万分委
曲,故有此⽆可奈何之哀⾳,忽吞咽,忽绵邈,促节繁⾳,回肠荡⽓。况蕙风云:“真”字是词
⾻,若此词及后主之作,皆以“真”胜者。
宋徽宗赵佶(1082-1135)⼯书善画,知乐能词,为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才⼦,但在政
治上,他是个昏庸的亡国之君,⽗⼦双双为敌国所俘,蒙受奇耻⼤辱。这⾸词与李煜的《虞美
⼈》⼀样同属亡国之⾳,本词是徽宗皇帝被虏北⾏见杏花有感之作。在被掳北⾏途中,宋徽宗
忽见杏花盛开如⽕,不禁万感交集,写下这⾸如泣如诉之词。上⽚明写杏花,借杏花的娇艳及
被风⾬摧残的衰败景象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寄托着对帝王⽣活的痛苦回忆。也暗⽰⾃已的境
遇,怜花怜已,语带双关。
“愁苦”后⼀“问”字,使⼈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多愁,恰似是⼀江春⽔向东流”。下⽚抒
写离恨哀情,借燕⼦与做梦层层深⼊,道出从期望到失望,由失望⽽绝望的哀痛⼼情,⽤“双燕
何曾,会⼈⾔语”烘托极度的孤独忧伤。末尾⼏句写连在梦⾥见⼀见故国宫殿的慰藉也得不到,
因为连梦也做不成。抒情上有递进关系,真挚深沉,真可说是字字泣⾎,断肠之⾳。
《⼭⾏》原⽂、翻译及赏析12
原⽂: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九⽇⾏薇⼭亭赋韵/长安九⽇诗
朝代:南北朝
作者:江总
⼼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花开。
译⽂及注释:
译⽂
我的⼼追逐南去的云远逝了,
⾝体却随着秋季由北向南飞回的⼤雁归来。
故乡家⾥篱笆下栽种的菊花,
今⽇⼜开了⼏朵呢?
注释
①江总,南朝陈⼈。陈亡,⼊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诗写于南归途中。
②岑参,盛唐边塞诗⼈。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赏析:
江总在陈时,官⾄尚书令,到晚年,陈灭于隋,从此郁郁寡欢。诗⼈在回扬州途中经⼭东
微县微⼭亭所咏的这⾸重阳⼩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流云南逝,⼤雁南归;后两句⾔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随意
拈来,⽽是精⼼择⽤。这样,故⼟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
点构成的图画⾥。
《⼭⾏》原⽂、翻译及赏析13
鲁⼭⼭⾏
梅尧⾂〔宋代〕
适与野情惬,千⼭⾼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饮溪。
⼈家在何许?云外⼀声鸡。
译⽂:
绵延的鲁⼭重峦叠嶂,千峰竞秀,⾼低景落有致,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然景⾊
的情趣。奇峻的⼭峰随观看的⾓度的变化⽽变化,沉醉于⼀⼈在蜿蜒幽深的⼩路上游览的野
趣,不知⾛到了什么地⽅。霜雪喜落,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树,⼭林空荡寂静野⿅正在⼩溪
旁饮⽔。在这重峦叠嶂之中会有⼈家居住吗?只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间传来⼀声鸡鸣。
注释:
鲁⼭:⼀名露⼭,在河南鲁⼭县东北,接近襄城县境。适:恰好。野情:喜爱⼭野之情。
惬(qiè):⼼满意⾜。随处改:(⼭峰)随观看的⾓度的变化⽽变化。幽径:⼩路。熊升树:
熊爬上树。⼀作⼤熊星座升上树梢。何许:何处,哪⾥。云外:形容遥远。⼀声鸡:暗⽰有⼈
家。
赏析
这是⼀⾸五律,但不为格律所缚,写得新颖⾃然,曲尽⼭⾏情景。这⾸诗运⽤丰富的意
象,动静结合,描绘了⼀幅斑斓多姿的⼭景图。⼭路崎岖,对于贪图安逸,怯于攀登的⼈来
说,“⼭⾏”不可能有什么乐趣。⼭野荒寂,对于酷爱繁华,留恋都市的⼈来说,“⼭⾏”也不会有
什么美感和诗意。
⾸联⼀开头就将这⼀类情况⼀扫⽽空,兴致勃勃地说:“适与野情惬”——恰恰跟作者爱好⼭
野风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对此作了说明:“千⼭⾼复低。”按时间顺序,两句为倒装。⼀倒装,既
突出了爱⼭的情趣,⼜显得跌宕有致。“千⼭⾼复低”,这当然是“⼭⾏”所见。看见了⼭野⾮常喜
爱,⼼中很满⾜,群⼭连绵起伏的,时⾼时低,⼀个“惬”字,⾜以体会出当时作者⼼满意⾜的⼼
情。“适与野情惬”,则是“⼭⾏”所感。⾸联只点“⼭”⽽“⾏”在其中。
颔联进⼀步写“⼭⾏”。“好峰”之“峰”即是“千⼭⾼复低”;“好峰”之“好”则包含了诗⼈的美感,
⼜与“适与野情惬”契合。说“好峰随处改”,见得⼈在“千⼭”中继续⾏⾛,也继续看⼭,眼中的“好
峰”也⾃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第四句才出“⾏”字,但不单是点题。“径”⽽
⽈“幽”,“⾏”⽽⽈“独”,正合了诗⼈的“野情”。着⼀“迷”字,不仅传“幽”、“独”之神,⽽且以⼩景
见⼤景,进⼀步展⽰了“千⼭⾼复低”的境界。⼭径幽深,容易“迷”;独⾏⽆伴,容易“迷”;“千⼭
⾼复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见野景之幽与野情之浓。
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饮溪”,互⽂见意,写“⼭⾏”所见的动景。“霜落”则“林空”,既点
时,⼜写景。霜未落⽽林未空,林中之“熊”也会“升树”,林中之“⿅”也要“饮溪”;但树叶茂密,
遮断视线,“⼭⾏”者很难看见“熊升树”与“⿅饮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写出“霜落”、“林空”与“熊升
树”、“⿅饮溪”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为了表现出那是“⼭⾏”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者眼中
的野景,所以饱含着“⼭⾏”者的“野情”。“霜落”⽽“熊升树”,“林空”⽽“⿅饮溪”,很是闲适,野趣
盎然。
尾联“⼈家在何许?云外⼀声鸡”让⼈感觉余味⽆穷。杜牧的“⽩云⽣处有⼈家”,是看见了⼈
家。王维的“欲投⼈处宿,隔⽔问樵夫”,是看不见⼈家,才询问樵夫。这⾥⼜是另⼀番情景:望
近处,只见“熊升树”、“⿅饮溪”,没有⼈家;望远⽅,只见⽩云浮动,也不见⼈家;于是⾃⼰问
⾃⼰:“⼈家在何许”呢?恰在这时,云外传来⼀声鸡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诗⼈的提问:“这⾥有
⼈家哩,快来休息吧!”两句诗,写“⼭⾏”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情,都跃然可见、宛然
可想。
梅尧⾂
梅尧⾂(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汉族,宣州宣城
(今属安徽)⼈。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
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出⾝,为太常博⼠。以欧阳修荐,为国⼦监直讲,
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兵法》
作注,所注为孙⼦⼗家著(或⼗⼀家著)之⼀。有《宛陵先⽣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
刊本等。词存⼆⾸。
《⼭⾏》原⽂、翻译及赏析14
原⽂:
⼭⾏
清代:施闰章
野寺分晴树,⼭亭过晚霞。
春深⽆客到,⼀路落松花。
译⽂:
野寺分晴树,⼭亭过晚霞。
⼭野中的寺庙把晴空下的树林分开了,⼭亭好似穿⾏在晚霞之间。
春深⽆客到,⼀路落松花。
幽静的⼭野春⾊深深,没有游⼈欣赏;漫⾏其中只见松花飘落。
注释:
野寺(sì)分晴树,⼭亭过晚霞(xiá)。
野寺:⼭野中的寺庙。分:分开。晴树:晴空下的树林。这句是说寺庙在树林中间,把林
⼦分开了。过:飘掠,飘过。
春深⽆客到,⼀路落松花。
松花:⼜叫松黄,指马尾松开的球形或卵圆形花。
赏析:
此诗吟咏⼭野春景,描绘了⼀幅美丽、清幽的春天⽇暮的⼭景图。前两句描写黄昏时刻⼭
野的艳丽景⾊:⼭野之中的寺庙为绿树所簇拥,晚霞飘过⼭亭;后两句写⼭野之幽静:正是美丽
春天却没有游⼈来欣赏,⼀路上只有松花在不停地飘落。全诗共四句,句句写景,⼀、三句
静,⼆、四句寓动于静⽽愈显其静,⼿法新巧别致,描写精妙。
“野寺分晴树,⼭亭过晚霞。”描写黄昏时刻⼭野的艳丽景⾊。“野寺分晴树”摆出两样事物:
野寺与晴树。前者说明地处荒僻,⼈迹罕⾄;后者说明天朗⽓清,春天的树翠油油的,⼀派⽣
机。在它们中间⽤了⼀个“分”字,好像是把彼此分隔开了。孟浩然有“绿树村边合”(《过故⼈
庄》)句。这“分”与“合”恰相反,⽽其意却是说绿树拥着野寺;或是说绿树将村庄包围了起来,
都表明树多。次句也是两样事物:⼭亭与晚霞。这⾥⽤了⼀个“过”字,⼭亭似徐徐穿⾏在晚霞之
间,赋予⼭亭以某种⽣命,化静为动点活境界,平添情趣。这两句的景⾊有淡素,有明媚,也
有艳丽;但总的还是淡素较多。
“春深⽆客到,⼀路落松花。”两句写⼭野之幽静,没有游⼈欣赏。转写到⼈事,点明⽆客⼈
来,只有诗⼈⾃⼰,漫⾏在⼭间⼩路上,只见松花飘落,⼀⽚静谧,⼈与⾃然达到了和谐的统
⼀。“春深⽆客到”这句应⾸句的“野寺”,与上⾯的⾃然⾊彩是谐调的。它也与⾸句⼀样写静。不
见⼈影,不闻喧哗,写静⽽⽆板涩之嫌、沉闷之弊,却在总体静谧的意境中嵌⼊“深”“到”⼆字,
⼜微微地点缀了某些动态、⽣机,活跃了画⾯。“⼀路落松花”,此句点明是“⼭⾏”,⼜是化静为
动,落笔呈象,且⼜⼊声。
全诗不以强烈的对⽐、映衬来强化画境,⽽是细细地轻挑漫拨,来传送寂静中的些微动
态,描写精妙。同时在描写中⼜特别注意⾊调的变幻:绿⾊的树林、红⾊的晚霞以及铺满地⾯
的松花,在静⽽动的⼭间画图中⼜染上了鲜明的⾊彩。此诗流露出诗⼈对⼤⾃然的热爱及其安
闲⾃得的乐趣,表达了诗⼈独⾃⼭⾏时趋尘脱俗的感觉。四句诗,句句写景,⼀、三静,⼆、
四寓动于静⽽愈显其静,⼿法新巧别致,作者越是丝毫不露声⾊,愈见出“⽆客到”的⼭⾏道上这
位“客”的恬淡闲适、怡然⾃得的情怀。王⼠祯称其五⾔诗“有风⼈之旨,其章法之妙,如天⾐⽆
缝”(《池北偶谈》),由此诗来看并⾮过誉。
《⼭⾏》原⽂、翻译及赏析15
原⽂:
塞鸿秋·⼭⾏警
元代:佚名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铺七⾥铺⼗⾥铺。⾏⼀步盼⼀步懒⼀步,霎时间天也暮⽇也暮
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烟雾。兀的不⼭⽆数⽔⽆数情⽆数。
译⽂: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铺七⾥铺⼗⾥铺。⾏⼀步盼⼀步懒⼀步,霎时间天也暮⽇也暮
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烟雾。兀的不⼭⽆数⽔⽆数情⽆数。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条条路径分岔;刚刚过了五⾥铺,⼜⾛到了七⾥铺、⼗⾥
铺。⾛⼀下回头看⼀看,不愿再⾛下⼀步,不知不觉中已近黄昏,陡然间惊觉太阳就要落⼭
了,云彩也渐渐黯淡下来,天就要⿊了。斜阳满地铺盖,回⾸已是烟雾⼀派。数不清的⼭,数
不尽的⽔,怎不叫⼈涌起⽆穷的感慨!
注释: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铺七⾥铺⼗⾥铺。⾏⼀步盼⼀步懒⼀步,霎(shà)时间天也暮
⽇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烟雾。兀的不⼭⽆数⽔⽆数情⽆数。
铺:宋代称邮递驿站为铺,元代沿⽤,其制更加严密,州县凡⼗⾥⼀铺。兀的不:兀的:
这。“兀的不”,犹⾔“这(怎)不”。
赏析:
此曲抒炽热的离别之情和乡关之思,步步有情,景物含情,直率⾃然。运⽤隔离反复的修
辞⼿法,别具韵致。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铺七⾥铺⼗⾥铺。”作品突兀⽽出的这两句看似⽆端,却交代了
丰富的内容。它尽管没有主语,不见动词,但读者不难在眼前浮现出⼀幅⽣动的画⾯:⼀个风
尘仆仆的远⾏⼈,龋蹈独⾏,经过了⼀条⼜⼀条的岔⼝,迎来了⼀处⼜⼀处的荒骚,⾛不完的
路途,遣不散的疲倦。⼀前⼀句固然是写途中所见的路径纵横,却通过不同朝向的“路”的反复,
同时也隐含着⽬的地的茫然感。后⼀句虽未说明“五⾥铺”、“七⾥铺”等地名的具体景象,却通过
数字的变化反映了途程的漫长辽远,且从“铺”字的提⽰中,衬现出远⾏⼈得不到休憩之所、⽆家
可归的悲哀。三字词组以⼤同⼩异的形式迭现,不仅没有重复拖沓之感,反⽽传神地写出了旅
⼈的长途跋涉,甚⽽使⼈感觉到步履的沉重。“⾏间字⾥皆⽂章”,不能不叹服作者构思的巧妙。
三、四两句,进⼀步将旅⼈的“⼭⾏”具体化。“⾏⼀步盼⼀步懒⼀步”,三个“⼀步”合起来其
实只移⾏了⼀步路,这与上句“五⾥”、“七⾥”、“⼗⾥”的数字对映,见出了旅程的举步维艰,令
⼈触⽬惊⼼。“⾏”、“盼”、“懒”三个动词的交叠,更刻画出旅⼈瞻前顾后、步态踌珊的形象。明
明是他强抑着旅愁和困乏,拖动步⼦耽搁了⾏程,作者却在“天也暮⽇也暮云也暮”前加上“霎时
间”三字,仿佛暮⾊的来临是⼀瞬间的事。这就将倦⾏的主⼈公猛然惊觉时光不早的惊疑和焦
虑,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21:11: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18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