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内流动和管道水力计算
ChapterFourFlowinginPipeandHydraulicCalculationofPipeline
第一节黏性流体总流的伯努利方程
SectionOneBernoulliEquationofViscousFluid’sTotalFlowing
一、黏性流体总流的伯努利方程
1.黏性流体总流的伯努利方程式
z1?
p1
?g
?
?1c22g
2
?z2?
p2
?g
?
?2c22g
2
?hw
2.方程的分析
(1)方程的意义
A.物理意义:不可压缩的实际流体在管道内流动时的能量守恒,或者
说,上游机械能=下游机械能+能量的损失。
B.几何意义:不可压缩的实际流体在管道内流动时的能头守恒,或者
说,上游总能头=下游总能头+水力损失。
(2)各项的意义
z1,z2?单位重量流体所具有的位能,或位置水头,m;p1/?g,p2/?g?单位
重量流体
2
2
所具有的压能,或压强水头,m;?1c1/2g,?2c2/2g?单位重量流体所具
有的动能,或速度水头,m;?1,?2?单位重量流体的动能修正系数;hw?单
位重量流体流动过程的水力损失,m。
(3)黏性流体总流与理想流体总流伯努利方程的不同之处前者较增
加了两项,即
A.上、下游截面间的水力损失hw,理想流体流动过程不考虑能量损
失;
B.流速不均匀而作的动能修正系数?1与?2,实际流体流动截面的平
均动能并不等于平均流速所求的动能。动能修正系数可表示为:
?c?
?????dA
AA?c?
1
3
二、黏性流体流动的水力损失
1.水力损失的计算
水力损失一般包括两项,即沿程损失
hf
与局部损失hm。因此,流体流动时上、下游
截面间的总水力损失hw应等于两截面间的所有沿程损失与局部损失
之和,即
fm
w2.关于沿程损失
(1)实质:沿程流动过程中,由于实际流体具有黏性,流体层之间以
及流体与壁面间将产生摩擦阻力损失,即沿程损失,因此,其实质是摩擦
损失。
(2)发生的地点:平顺长直的管段上,或者说等径直管段上。(3)计
算式:
h??h??h
d2g
式中,??沿程损失系数;l,d?管段长度与内直径,m;c?管道截面上的
平均流速,m/s。
3.关于局部损失
(1)实质:由于实际流体具有黏性,在流经有局部变化的管段时将产
生碰擦,并产生漩
hf??
lc
2
涡而引起阻力损失,即局部损失,因此,其实质是漩涡损失。
(2)发生的地点:管段有局部改变的地点,如突变、渐变、转折、弯
曲、分汇流及有阀门等管道附件处。
(3)计算式:
hm??
c
2
式中,??局部损失系数。
三、黏性流体总流的能头线
四、黏性流体总流伯努利方程的特例
1.流体流动过程中有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如流道中有水泵或水轮机等
能量输入或输出设备。
z1?z1?
p1
2g
?gp1
??
?1c22g
2
?H
p
?z2?
p2
?gp2
??
?2c22g
2
?hw?hw
?1c
22
?g2g?g
2.出现分流与汇流。如三通管道上分流或汇流的情形。
对于图(a)的分流:
?HT?z2?
?2c2g
22
A.连续性方程:总流流量等于各分流流量之和,即qv1?qv2?qv3
B.能量方程:总流截面上流体的全部能量等于各分流截面流体的能量
之和,即
qv1H1?qv2H2?qv3H3
2g。式中,
同理可得汇流时的连续性方程及能量方程。
H?z?
p
?g
?
?c
2
第二节流体运动的两种状态
SectionTwoTwoStatesofFluidFlowing
一、雷诺实验
1.实验装置
2.实验结论
(1)如图4-7,出现层流、临界流及紊流的流动状态。A.层流:流体
质点间分层运动,不相掺混;
B.紊流:流体质点间不再分层运动,而是相互掺混,呈现较混乱的
状态。
C.临界流:又称为过渡流,是层流向紊流或紊流向层流转变时的过
渡状态流动。(2)层流向紊流转变时的临界速度
A.下临界速度cnx:紊流向层流转变时的临界速度;B.上临界速度
cns:层流向紊流转变时的临界速度。工程上,下临界速度更有实际意义。
(3)影响流动状态的因素
A.A.流速;B.流体的物性,主要是密度、黏度等;C.管道的特
征尺寸,管内流动
一般取管内直径。
上述因素的综合,便是雷诺数Re。
二、雷诺数
1.表达式
Re?
?cd?
?
cd
2.物理意义
取惯性力F和黏性力T之比,得
?
F?ma??qvdu(牛顿第二定律);
T??A
du
dy(牛顿内摩擦定律),则
?
FT
?
?qvdu?Adu/dyRe?
Fd
?
?cdy?
?cddy?
d
?Re
dyd
Tdy(其中,d为管道的内直径,通常是微元长度dy即
的数倍)
[结论]雷诺数Re是判断流体流动状态的判据。它表示流体所受的惯
性力与黏性力之比。若Re数较小,则黏性力占主导地位,流体易保持原
来状态而呈现层流状态;若Re数较大,则惯性力占主导地位,流体易打
破原来状态而呈现紊流状态。
3.管内流动时的临界雷诺值Rec
Re
一般管内流(粗糙管)
4.管内流动时流态的判定
Re<2000时,流体为层流;Re>4000时,流体为紊流;
4000>Re>2000时,流体为临界流。
[注意]
对于非圆截面管道,雷诺数的计算中管内径一般取为当量直径(或称
水力直径)de
:
c
?
?cnxd?
?
cnxd
?
?2000
de?4
Acx
其中,Ac为管道的有效截面积,m2;x称为湿周长,指被流体所润湿
的那部分管道周长,m。
第三节圆管中的层流流动
SectionThreeLaminarFlowinginCirclePipe
一、圆管中层流的运动学特征—速度分布
1.定常层流时的速度分布
2.流量分布
(1)推导
根据定常层流时,流体受力平衡可得:
再由牛顿内摩擦定律可得:
?F?0?p1?r
2
?p2?r??(2?rl)?0
2
????
du
dr
2
则
u??[(p1?p2)/4?l]r?C
(2)结论
定常层流时的速度分布为一抛物线。根据管壁处流体被滞止,即
u?0则积分常数C为
C?[(p1?p2)/4?l]R则速度分布为
u?[(p1?p2)/4?l](R?r)因此,在管流中心处,流速最大且为:
2.流量及平均流速
通过管道微元环的微元流量为:
umax?ur?0?[(p1?p2)/4?l]R
2
2
22
dqv?udA?u(2?rdr)则通过全部管流的流量为:
qv??Adqv??0[(p1?p2)/4?l](R
R
2
?r)(2?r)dr?[(p1?p2)/8?l]R
24
因此,管内截面的平均流速为
A
3.平均流速与截面最大流速的关系
c?
qv
?[(p1?p2)/8?l]R
2
2
根据上述结果可知:umax?[(p1?p2)/4?l]R
因此,平均流速与截面最大流速的关系为:
c?[(p1?p2)/8?l]R
2
c?
12
umax
即平均流速为截面最大流速的1/2。
二、圆管中层流的力学特征—切应力分布
上述推p1?r?p2?r??(2?rl)?0???
2
2
可
知
:
导r
(p1?p2)
2l
(p1?p2)
2l
R
?max??r?R?即定常层流时的切向应力分布为一直线。在管壁处最大,
管中心处最小,?min??r?0?0。
;而在
第四节圆管中的紊流流动
SectionFourTurbulentFlowinginCirclePipe
一、圆管中紊流运动的特点
1.脉动性:流速、压强等物理量随时变化,呈现脉动特点;
2.时均性:在一个时间段内,流速、压强等物理量具有统计学规律,
即在某一个值上下波动;
3.切应力情况:切应力?=摩擦切应力?1+脉动切应力?2,即与层流相
比,具有脉动切应力;
4.截面速度情况:截面速度更趋于平均化等。二、圆管中紊流的运
动学特征—速度分布
1.圆管横截面的紊流结构
(1)层流底层区:近壁处(y??),流体呈层流状态,其中?为层流底层厚
度;
(2)紊流核心区(流核区):管中心附近较大区域(y???),流体呈现紊流
状态;(3)层流至紊流的过渡区2.水力光滑和水力粗糙
(1)绝对粗糙度和相对粗糙度:壁面凸起的平均高度称为绝对粗糙度,
记作?;绝对粗糙度?与管内直径d之比?/d称为相对粗糙度。
(2)水力光滑和水力粗糙:紊流的层流底层厚度?大于壁面的绝对粗糙
度?,即???,称此时的管道为水力光滑管;反之,即???,则为力粗糙管。
[注意]水力光滑和水力粗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不变的。影响因素主
要为雷诺数Re、相对粗糙度?/d等。
3.圆管横截面的速度分布
(1)层流底层区:切应力?中主要是摩擦切应力?1,则?1??du/dy,其
中
du/dy?u/y?常数,即
?
[结论]层流底层中速度近似按直线规律分布。
u?
?1
y
(2)流核区:切应力?中主要是脉动切应力?2。根据“普朗特混合长理
论”,?2可表示为
?2??(ky)(du/dy)
2
2
则
du?(2/?/k)
dyy
假定(2/?/k)为常数,则
u?(2/?/k)(lny?C)
[结论]流核区速度的近似按对数规律分布。实践中,也常用一个似近
的指数规律来表
示流核区的速度分布,即u/umax?(y/R)
式中,u为某流层r?R?y处的流速;umax为圆管中的最大流速(中心线
处);y为某流层流点与管壁的法向距离;指数n为与雷诺数有关的经验指
数,可见书P152表4-1。
(3)过渡区的处理:该区切应力?中摩擦切应力?1和脉动切应力?2同
时起作用,给分析带来困难。一般地,过渡区的流速由层流底层的直线分
布逐步过渡到流核区的对数或指数分布,其间并无斜率的突变。实践中如
下处理:
将层流底层的直线和流核区的对数或指数曲线都向过渡区延长而相
交于一点,将该点视为理论上的层流底层与流核区的分界点。该点以下部
分归入层流底层,以上部分归入流核区。
三、圆管中紊流的力学特征—切应力分布
(1)层流底层区:切应力?中主要是摩擦切应力?1;
(2)流核区:切应力?中主要是脉动切应力?2。
(3)层流到紊流的过渡区:该区切应力?中摩擦切应力?1和脉动切应
力?2同时起作用。n
第五节沿程水力损失
SectionFiveFrictionHydraulicLoss
一、沿程水力损失的计算
1.计算式(半经验公式—根据相似理论推导)
d2g
由上式可知,其计算关键是沿程水力损失系数?。hf??lc2
2.沿程水力损失系数?的影响因素??f(Re,?/d)
二、沿程水力损失系数?的确定
1.直接利用沿程水力损失计算式反算而得,即
cl2.利用尼古拉兹实验(NikuradesExperiment)拟合的计算式得到。
(1)尼古拉兹实验基本情况:筛分出各种一定粒径的砂粒,分别黏结
在管内壁上以构成??2ghf2d人工粗糙管,并以砂粒的粒径代表管壁的绝对
粗糙度。实验的范围很广,Re?500~10;?/d?1/1041~1/30。6
(2)实验获得的流动五个分区:即层流区,层流到紊流的临界区,紊
流光滑管区,紊流光滑管到粗糙管的过渡区,紊流粗糙管区(又称阻力平方
区)。
(3)五分区划分的依据:雷诺数(或流速,在紊流区还可采用层流底层
厚度与绝对粗糙度间的具体关系),具体分区如下:
Re?2000:层流区;Re?2000~4000:层流到紊流的临界区;
Re?4000~27(d/?)8/7:紊流光滑管区;Re?27(d/?)8/7~4160(d/2?)0.85:紊流
光
滑管到粗糙管的过渡区;Re?4160(d/2?):紊流粗糙管区。
(4)各分区有拟合公式
A.层流区:此区??f(Re)。可以理论计算得出,与实验结果较吻合,即
Re
B.层流到紊流的临界区:此区??f(Re,?/d),但实验数据规律性不强,
且其工程0.85??64意义不大。一般按层流或紊流光滑管区处理。
C.紊流光滑管区:此区??f(Re),且又分为两个区段,即
?4000~10区段:
?10~27(d/?)
即
利用迭代法,经计算机编程计算可以求解上式中的?。
58/75??0.3164Re0.250.2210.237Re区段:D.紊流光滑管
到粗糙管的过渡区:此区??f(Re,?/d),拟合结果为隐函数形
式,??0.003???2lg(?3.71d?E.紊流粗糙管区:此区??f(?/d),拟合结果可表
示为
??[2lg(d/2?)?1.74]?2
处于该区,对于一定的管道,?/d是定值,则沿程水力损失系数??常
数。代入沿程水力损失f的计算式后可知:f与流速c的平方成正比,而与
雷诺数Re无关,故又称之为阻力平方区。
[注意]上述拟合计算式,特别是紊流区,按不同的实验数据和拟合方
法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式,即上述所列拟合式不是唯一的。如阿里特苏里
将紊流区所有区段拟合为一个综合公式为
??0.11(?
d?68
Re)0.25hh
3.利用莫迪图(MoodyFigure)查得。
(1)莫迪对尼古拉兹实验曲线的修正:
A.实际的工业粗糙管不同于人工粗糙管,因此用当量粗糙度相对应
于的人工粗糙度。
B.紊流区曲线变化由上凸变为下凹,原因是实际工业粗糙管粗糙度
不均匀。
(2)莫迪图查法:横坐标为雷诺数Re,右侧纵坐标为当量的相对粗糙
度??/d(其中当量粗糙度??可按经验查书P158表4-4),左侧纵坐标即为沿
程水力损失系数?。查图时,利用Re和??/d所对应的曲线交点,即可获得?。
第六节局部水力损失
SectionSixMinorHydraulicLoss
一、局部水力损失的计算
1.计算式(半经验公式—根据相似理论推导)
2g
由上式可知,其计算关键是沿程水力损失系数?。
2.局部水力损失系数?的影响因素hm??c2
??f(Re,?/d,局部阻件的性质等)
二、局部水力损失系数?的确定
1.直接利用局部水力损失计算式反算而得,即
2.利用理论计算得出,只适用于少数的局部阻力状况,如突扩、突缩
等。(1)突扩情况:得)
?2?(
A2A1
?1)
2
??
2gc
2
hm
?1?(1?
A1A2
)
2
(按上游流速计算所
或所得)
(按下游流速计算
A2
(2)突缩情况:得)
?2?0.5(?1
A1(按下游流速计算所
)
3.利用实验拟合的计算式得到。局部阻件很多,实验所得结果分列
不同类别表格中,
详见书中(仍不完备)P166-177各表。
[注意]
(1)以何处流速实验得到的局部水力损失系数;
(2)不同局部阻件直接联接,一般不能直接将各部件所得局部水力损
失系数相加,仍需据实验选取,若实验条件不具备,则可按实际情况估值。
(3)局部阻件间相距较近时,相互间的局部损失是有影响的。有时为
避免影响,局部阻件需保持适当的距离。
(4)流道的入口及出口等处也存在局部水力损失。
(5)一般可按局部阻件处所产生的漩涡大小来定性判断局部水力损失
的大小。
第七节管道的水力计算
SectionEightHydraulicCalculationofPipeline
一、减少管流水力损失的基本途径
1.改进流体外部的边界,即通过改善边壁以减少其对流动的影响。
2.在流体内部少量的的添加剂以影响流体运动的内部结构来实现减
阻。
其中,添加剂减阻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实用技术,是流体力学中一
项富有生命力的研究课题。改善边壁减阻的结果不外是围绕“流体能在流
道中圆滑流动”而展开。
二、管道水力计算的任务
1.设计计算。
2.经济运行计算。3.改造或扩建计算。
通过计算可以获得管径d、流速c、流量qv、两类损失hf及hm、位
置水头差H、压强p等,进一步可选取动力源类型、确定经济运行方式及
进行分析、比较等。
[注意]对于常规管路系统计算,可在“管道设计规范”指导下,根据
上述内容进行即可。其中若有较多未知项,还需依经验先行选取,最后进
行校核。书中P175表4-11给出“管道流体输送的允许流速yx”,可作为
流速选取的参考。
三、简单管道的水力计算举例
1.长管:流量模数法
c
?h?c/2g的管道,即水力损失中以沿程损失为主。
hh
(2)计算原则:忽略?h?c/2g,只计算,并将求得的值进行修正(一般可
取
(1)长管含义:hf??
m
2
m
f
f
2
修正系数1.05~1.10)作为总水力损失hw,即
(3)流量模数法计算
hf
hw?(1.05~1.10)hf
。
:
定义流量模数K、水力坡度J
K?
qv?cA?
?
J?
C.管道流阻(只考虑沿程损失
A
.流量模数R?
lK
2
B
.水力坡度
?
8?(l/d)
24
?dg。则
qv?时)
或
[结论]
若已知流量模数K或管道流阻R,则计算某一长度为l的长管,对应
于各流量qv时的沿程水力损失hf将变得非常简便。
2.短管:流量系数法
(1)短管含义:
hf
hf?Rqv
2
h与?
m
?c/2g
m
2
是相同数量级的管道或
2
hfhf
可忽略不计的管道。,此时需并将求得的
h
(2)计算原则:不能忽略?
?c/2g
,有时可不计
?h
?c/2gm
2
值进行修正(一般可取修正系数1.05~1.10)作为总水力损失hw。
(3)流量系数法计算hw:
hw?
?h
f
?
?h
m
?(?
ld
ld
?
?
??)2g??
)
c
2
即
定义流量系数
??1/(?
ld?
c?
/?(??)
,则
ld?
qv?cA??
2
2
2
2
??)]A??
或者hw?qv/2g?A?Rqv(式中R就是前述的管道流阻,不过此时的流
阻变为
R?
8?(l/d?
2
4
??)
)
?dg
[结论]
若已知流量系数K或管道流阻R,则计算某一长度为l的短管,对应
于各流量qv时的总水力损失hw将变得非常简便。
3.综述
(1)所谓的“长管”与“短管”,并非指管道尺寸的长短,主要是按管
道水力损失的性质来区分。
(2)无论流量模数法还是流量系数法,最终都可归结为含有流道管阻
的形式,因此统一
命名为“管阻法”,计算公式为
hw?Rqv?dg式中,,若是长管,则分子略去局部损失系数项?数(1.05~1.10)
即可。
四、复杂管道的水力计算特点分析
1.串联
(1)含义:首尾相接,输送同一种流体的管道。(2)水力计算特点:
2
4
2
R?
8?(l/d?
??)
?
,且乘以修正系
A.总流量等于各串联支路的流量,即qv1?qv2?qv3???qv;
B.总水力损失等于各串联支路的水力损失之和,即
hw?hw1?hw2?hw3???C.总管阻等于各串联支路管阻之和,即
R?R1?R2?R3????Ri。2.并联
(1)含义:管道首相接、尾相接,向同一母管输送同一种流体。(2)水
力计算特点:
A.总流量等于各并联支路流量之和,即qv?qv1?qv2?qv3???
?h
wi
;
?q
vi
;
B.总水力损失等于各并联支路的水力损失,即hw1?hw2?hw3???hw;
C.总管阻的倒数等于各并串联支路管阻倒数之和,
即?
?
?
???
?
。
3.分支管
(1)含义:管路系统的各支管是母管的分流或汇流管路,称为分支管
路。(2)与串并联相比较:
A.与串联相比,分支管可看成若干管段的串接,但它存在分流或汇
流时的流量分配问题。
B.与并联相比,它是分而不合或合而不分,不同于并联的分而必合,
(3)水力计算特点:
A.在分流或汇流节点上,各分支管流入和流出节点的流量代数和为零。
即
qvA?qv1?qv2?qv3???
?q
vi
?0
其中,各支管流量以流向A点为正,流出A点为负。
B.每一分支的总水力损失等于它流经的各管段水力损失之和。即
hw?hw1?hw2?hw3???
?h
wi
4.管网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20:35: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17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