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荀子的学生

更新时间:2022-12-07 19:48:11 阅读: 评论:0

学好英语的秘诀-月光满地


2022年12月7日发(作者:林子祥个人资料简介及)

精品文档

《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等字的意义和用法。

3、引导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

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5、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6背诵全文,积累文中深蕴哲理的格言和成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阐述的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论述道理时巧妙运用的大量比喻,感受其强大的说服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1、学生查阅有关荀子及《荀子》的基本知识。

2、熟读课文,疏通文中字词,思考课后练习。

3、搜集整理有关劝学的文章、故事、诗句或名言警句。

(以上任务要求学生课外完成,课内交流。)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通过四步完成教学目标。即第一步:检查课前朗读情况,正音、正字;第二步:指导朗读,

掌握语气、节奏;第三步:理解朗读,把握文意;第四步: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一、导入

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的《劝学》。

二、抽查学生简要介绍有关荀子的基本知识

教师在学生简介的基础上,小结如下: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

一位大师,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人定

胜天的思想。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

性,主张“明礼仪而化之”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是先秦散文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标志,其中

精品文档

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弟子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

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三、检查朗读、正字正音

1、解释题意: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劝”劝勉的意思,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

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2、抽1-2名学生朗读课文,鼓励其他学生提出存在的问题。

3、正音:

槁暴(g00)

跬步(ku1)

跂而望(q1)锲而不舍(q1)

舟楫(ji)就砺(l1)日参省(can)骐(q0骥(j1)

须臾(yu)蛟龙(jiao)

驽马(nu)

鳝鱼(shm)

四、指导朗读、把握节奏

1、注意节奏、语气。

2、教师作朗读提示:

本文虽句式整齐、节奏和谐,易于朗读,但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

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

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

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一一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3、学生仿读,划分节奏。

4、检查学生划分结果,试用“|”和“.”标志出课文第一段的停顿和重读。

明确: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

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又例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节奏、感情。

五、理解朗读、把握文意

精品文档

1、学生两两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完成以下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么理解?

(2)文章又分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是怎样论述的?

(3)本文阐明了什么道理?

以上问题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来完成。例如:

中心论点(如右)

分论点(如下)比喻句(如下)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分两层意思理解:一是说学习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不可

以已”;二是说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是“不可以已”。

(2)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就能超越原

来的状态。接着,用直木“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论证客观事物经过加工改造

后,就能彻底改变原来的状况。最后作者由此推断,得出一个结论:人只要广泛地学习,培养道德品质,就能

成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的人。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作者先是提出“思不如学”的观点。接下来,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连设比喻,具体阐发学习的重要作

用。学习如同“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借助外界条件,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

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同理利用外物,为我所用,接受前人的知识使自己见多识广,知识

渊博,就能获得常人没有的能力,做常人不会做的事情。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君子之所以有超过一般人

的才德,就在于善于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修养自己的品德。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在这段中,作者分三个层次阐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第一层,用“积土成山”、“积水成

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等比喻阐明学习要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第二层,作者以“骐

精品文档

骥”和“驽马”、“朽木”和“金石”这两组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学习成功与否,关键不在主观条件的好

坏,而在于是否“不舍”,有无恒心。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第三层,作者用蚯蚓“上食埃土,下

饮黄泉”和螃蟹“无可寄托”作喻,正反对照,告诫人们在学习中想要取得成功,必须专心致志,否则必将一

事无成。,阐明学习的正确态度是积累、持恒、专一。

(以上要点是在和学生边读课文边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

六、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七、板书设计

厂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

r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分论点:<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I学习的方法:积累、坚持、专心

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重点朗读,帮助学生了解文中大量运用比喻的妙处;同时借助练习让学生掌握

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绝、强、假、望、闻”等字的意义和用法;最后通过拓展思维训练,进一步让学生懂得学

习的意义、作用重大,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一、课文导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对于学习来说确实如此,上一节课我们虽然已经掌握了文章的基本意思,但

是这一节课我们还要继续,进一步了解文章更多的妙处,首先请完成这几道抢答题(如下)

二、检查练习

而”字在文中出现了十多次,理解各句中“而”的不同用法,有利于诵读,

说说下

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于是,表承接的连词

并且,表并列的连词

就,表承接的连词

却,表转折的连词

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的连词

1、

面各句中“而”字的用法。

(1)登高而招

(2)而神明自得

(3)蟹六跪而二鳌

(4)锲而舍之

(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吾尝终日而思

精品文档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且,表递进的连词

(8)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但是,表转折的连词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疾:

(1)积劳成疾病

(2)声非加疾也快强

(3)疾恶如仇痛恨

(4)疾风知劲草快、强

(5)痛心疾首痛苦

致:

(1)非利足也,而千里达到

(2)闲情逸致情趣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求取,获得

(4)妇前致问表达

(5)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

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假装

绝: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2)群响毕绝停止

(3)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难通

(4)以为妙绝独特的

(5)络绎不绝断绝

(6)绝处逢生死路

(7)绝无仅有绝对

三、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法

1、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比喻句,分组朗读。

2、学生分析评价:谈谈各个比喻的妙处。解析:

本文中的比喻有:

(1)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

精品文档

的重要性。

(2)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

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3)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把学习的

作用说得更透彻。

作用是:形象生动,说理透彻,鲜明有理。

3、学生试用一句或几句比喻来论证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

例1:学习如爬山。你在一开始的时候,不要因为山太高须仰视而不敢前进,这是懦夫;当你爬到半山

腰时,不要因为前路茫茫而徘徊不前,甚至萌发退意,这是弱者;当你攀上山顶,俯察万物之小时,你该高

歌,因为你胜利了,但你还须抬头看看,有一座更高的山横在你面前,它在召唤你:“勇士,前进吧,学无止

境!”于是你又抬起了脚.........................................................

例2:知识是摆脱荒蛮的工具,知识是人类发展的动力,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人们生活下去的希望,知

识是夜晚在海上远航的人们心中的灯光,知识是使植物生长下去的阳光。

四、拓展:

1、荀子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我们现在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谈谈你的看法。

2、讲一个劝学的故事或说一句劝学的名言或背一首劝学的诗歌。

例如:

劝学的诗句: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

迟。”

宋代诗人刘过题为《书院》的“劝学诗”:“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

有岁稔时。”

晋代陶渊明的《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孔子的“学思结合

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朱熹“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子思(儒学家)“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劝学的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精品文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再难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劝学的故事:

“孙权劝学”,“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

3、整理出本文中的成语说一说。

例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寒于水;跬步千里;锲而不舍;积善成德;驽马十驾;积水成渊。

五、检查背诵

六、课外作业

积累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七、板书设计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

为轮、金就砺则利

-正面设喻:形象生动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不舍、锲

而舍之蚓无爪牙之利、蟹六跪而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假于马者、假舟楫者

卜反复设喻:说理透彻

A正反设喻:鲜明有理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19:48: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15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亚洲读音
下一篇:玻璃重量
标签:荀子的学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