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文学回忆录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在《木心谈木心》的新书发布会上,童明提到自己与木心第二次见面时的细
节,他对木心说:我读了你的书,觉得我们是一家人。木心就问他:那你说说家
里还有些什么人呢?童明的回答非常漂亮:有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福楼拜
从那以后,直到木心去世,他们从未停止过交谈。陈丹青说木心在纽约的时候,
生活上的事找陈丹青,文学上的事找童明。
人生难得相知心。陶渊明曾抚剑独行,寻觅这样一位相知人,到最后也只叹
了声: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对陈丹青和童明而言,他们非常幸运,有木心
这样亦师亦友的知己。对木心而言,更感安慰,他与童明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与
陈丹青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2011年,木心在老家乌镇去世,享年84岁。比孟子长了一岁。我去过乌镇,
2014过年的时候,在那里见到一块匾,是木心题的字。参观了茅盾故居,木心
与他是远亲。幼时木心常去茅盾家里借书读,虽不知茅盾有没有亲自指点过他,
但是木心透过茅盾书房的窗户所看到的风景,影响其一生,也算间接受了茅盾的
指引吧。
《文学回忆录》里的内容,是19891994年间,木心在纽约为像陈丹青一样
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开设的一门世界文学史普及课。1978年,中国重新打开门户,
对这些刚刚被放出来的陈丹青们而言,木心是座挖不完的宝库。他们不知道1949
年前的中国文学是什么样,样板戏和革命文学之外这个世界还存在哪些伟大的作
品?他们想知道,木心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我觉得,现在的我们很难再能体会当事人的心情,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叫饥
饿。
此篇是我读《文学回忆录木心讲述》的第一篇观感,往后随着阅读,有了感
触将一一记下,作为我的《读<文学回忆录>回忆录》。后附木心照片一张,也
是此书中第一页所附木心照片。
篇二: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陈丹青愿意为了木心奔走:出两本和他相关的书《文学回忆录》与《木心谈
木心》,在木心死后为他举办哀悼会,各类场合如果可以总要提到木心,在他主
持下的乌镇木心美术馆也即将落成开业如此卖力的宣传,让木心的影响不断扩大。
陈丹青以自身的价值和地位,足以被称为当世大师,而今花甲的身躯,为老
师当推销员,何苦?为什么不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自己身上,好登上人生新的高峰,
却肯劳心劳力为木心作嫁衣裳?有人泼冷水,认为木心的造诣并没有陈丹青所宣
扬的那么优秀伟大,认为陈将其捧得太高,言过其实。如果木心的作品真的非常
优秀,便能生生不息,历史自会择取,何必辛苦树碑立像,劝世人瞻仰?
记得韩寒有篇文章,说他喜欢赛车胜于文学,理由是赛车快就是快,慢就是
慢,文学无标准。似乎有理。文学的好坏,不可能有像汉谟拉比法典那样的铁律
让所有人遵从。有些作品被绝大多数人视为名著经典,在有些人眼里可能不过尔
尔。《诗经》原只是一本民间诗歌集,但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将它提升至
经典地位,故称诗经。但或许在有些人眼里,那可能不过是些痴男怨女的靡靡之
音。
有些问题,答案就是问题本身。你问陈丹青为何愿意为木心辛苦奔走,出书
立说?只因为陈觉得木心是好的,他的作品是好的,你不认为木心好,便不能理
解是为什么,而在他看来一切都自然而然。
这些让我想起《大长今》里的一段情景:郑尚宫做了一道凉菜,问大家里面
加了哪些调料。今英自信满满回答:有酱油、醋、白糖、芝麻盐和水。郑尚宫并
未表示认同,让众人都尝一尝,猜猜放了哪些调料。大家品尝过后,似乎都赞同
今英的回答。只是突然,是红柿,不是白糖,是红柿。说话者是长今。郑尚宫露
出愉悦神色问:你为什么认为是红柿?长今为难的回答:我因为吃到红柿,所以
说里面加了红柿。郑尚宫大笑。
因为有红柿,所以尝到了红柿的味道,这难道是件让人困惑的事情吗?陈丹
青理解他的老师木心是天之木铎,希望为老师出些汗水之劳,这难道是件让人困
惑的事情吗?至于木心的文章中是否加了红柿,每个人的味觉不同,该如何解释
呢?所以,陈丹青在做的,是想要大家能尝到里面的味道,真是件困难的事啊。
《文学回忆录》中刊印陈丹青上课时的笔记照片。我仔细看,在试图认清笔
记中每一个字的时候,不禁想,木心于陈丹青究竟意味什么?意味着,从木心嘴
中所说出的每句话,陈都要把它们全部记下来,因为太珍贵。我之前将木心比作
苏格拉底,陈丹青是柏拉图。今天将木心比为耶稣,陈丹青是约翰。下笔至此,
信仰基督者或许指责我是亵渎,其余的人可能说我比陈丹青更言过其实。我看来,
不过是味觉不同。
篇三: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文学其实是人学,木心的结论让人信服的,是他把主观问题客观化。的确,
这世上的事情,多是与人有关的。
大三时暑假结束回学校,火车上对面坐着的是一对母子。仅从那稚嫩的脸庞
就可以看出,这孩子刚上大学。母亲得知我已经上了三年学,学校听上去也勉强
算是不错的,便热心的向我打听大学应该注意什么。天南海北的聊了会儿,我和
那孩子说出了我当时对于大学学习上的一点心得。归结起来很简单,在自己的专
业之外,我觉得应该学习两方面的知识,是为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社会人。
一为经济学,虽为理工科的学生,但我喜欢经济学,让我学会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二为哲学,虽然我不是浪漫主义者,但我相信归一化的真理,哲学唯此。这几乎
概括了我当时的精神需要,那就是条分缕析的生活方式。我所忽略的,正是对基
本人性的认识。如果现在让我选择,我会加上第三条文学。哪怕是看似不重要的
小故事,也可以让读者了解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
接触木心先生完全是这本《文学回忆录》。在豆瓣上看到书评时是一时意气,
因为都说木心先生的书很难读,谁知这一读便很难放手了。
全书以文学史的脉络讲解文学发展的整体路程,但没有过于具体的介绍,很
多在木心看来不值一提的人物和作品更是惜墨如金。因为这并非是史学著作,只
是木心在美期间给一群画家、音乐家讲课的笔记,是由陈丹青先生记录和整理的。
这种笔记的性质就决定了其文字并不是很连贯的,多是思维的片断,在我看来这
就够了。
为什么一群搞艺术的人要去听一个作家讲文学史?初听到这个问题我也很
难理解,但越看过去越叹服。
任何艺术都是人的艺术。
这是我对这本书的注解,也是我的对上面问题的答案。文学是自觉的艺术,
因为用文字表现的情感要比其他的艺术形式间接的多,它所需要的功力也要多的
多。
木心的课程持续了五年多,所以我看的也非常慢。这期间有过偶尔的灵光一
现,比如木心讲人生的幸福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得不说,他对于人性的理
解之透彻。时值习总在五四期间与青年座谈,听到有个女孩登珠峰后,说的也是
这句话。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不怎么读《诗经》了,应该读。
书怎么读?这是个很久以来就困扰我的问题。以前有过梁文道《我读》的浅
显介绍,再读《回忆录》有种提壶灌顶的感觉。实话说木心介绍的大部分书我都
没读过。我所看的书大多也与文学无关。但试问文学离普通人远么?文学其实就
是普通人的人生。因此之后我给自己列了个书单,不过按文人的规矩是不能拿书
目示人的。我倒不是文人,只是初学的人乱写出来,被人看到不免要笑我无知。
看这本书的时候有朋友来我家,翻看了几页就问我,你能看懂么?看不懂。
但因为看不懂,所以要看,看了才知道自己还很不懂。我终此一生也不可能有木
心先生这样博览群书的,但一二分的认识就可以让我知道生活的价值。书中不仅
说文学,艺术的形式多样,戏剧、音乐、绘画等等。大师是不分门类的,无论是
搞哲学的、搞绘画的、搞音乐的都是对人性有着深邃认识的人,是为自觉者,他
们的语言自然就有文学性了。甚至是爱因斯坦,论文写的雄辩。美国的《独立宣
言》更是写的崇高。中国没有这样的大理想者,我相信他不是在崇洋媚外。
之前读《南渡》,崇拜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但就木心的评价看,那个时代
的人们修补了很多中国的基础学术工课,但没有突破学习的屏障。天才真的是没
办法教育的,靠的只能是时代。
我很想知道中国何时能有木心笔下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那种蓬勃的艺术发
展时期。前一阵子莫言得诺奖,好像是有点激励的意思,但离的太远,太单调,
看来是不够的。我向往那个时代,据说德国的一个水暖工,闲来读拜伦,他读这
干什么?是内心的需要。这是全民性的阅读(可能记的不准确,书不在手边,可
事情大概是不错的)。当然,我可以自嘲的说,一个小检验员,闲来无事读《文
学回忆录》,这个世界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此去经年,我一定会重新拿起这本书来读的。不为文,为人。
篇四: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近来在读一本好书叫做《文学回忆录》,也推荐给大家看看。
试看开课引言的一段话,气势磅礴,底蕴雄厚,总能使诸君听完后,在世界
文学之内,不在门外。
《文学回忆录》在刚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是这样的:回忆录,既是回
忆肯定令人沉思,沉思而必定深奥,深奥也就免不了难懂,难读。既是录,则会
冗长,所以书本肯定很厚。不想大家咋一听到本书是否也有这样的第一反应。
《文学回忆录》里所有的内容都是木心先生的总结,分析,思想。但这本著
作却是他的学生陈丹青记录的,先生讲述,学生笔录,进而思想得以传播。这种
做法颇有点古人游说,而弟子载其言以为书的味道。在这方面,孔圣人可以说是
最好的范例。本书也提起孔圣人,人人尊孔而奉为圣,而木心却看不起孔子,贬
其为伪君子,木心说,孔子想要塑造人,却把人扭曲的不是人。这句话有深意,
源远流长,值得深思。
《文学回忆录》厚厚的两本书,跨度很长,从远古的希腊神话故事开讲,到
近现代的魔幻现实主义而终止。时间跨度长,历史悠久,内容也就丰富多彩。虽
然书的主体是对文学的分析与概括,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科的谈论,哲学最为贴
近。
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通过木心独到的分析与谈论,读者至少能从卷帙浩
繁的文学中找到一本或是多本适合或是喜欢的作品,能够更好地选择我们知道或
不知道的一些作品的精华去品读,从而在我们选择读物时有个清晰地轮廓。
我喜欢的理由在于,文学回忆录不仅仅谈文学,而能通过表象去看本质,更
深入的认识某个人,看清某个历史时期利弊,批判不合理的社会体制,融入一种
浓烈的觉醒意识。不得不为人所敬佩。
这是木心讲课的记录,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本书,或者也可当作是一系列
的课件。不同的在于,我们作为学生,老师的课件放在了U盘里,而木心的讲述
写在了陈丹青的笔下。
既然是老师讲课,就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而言,描述课堂不外乎枯燥,无
聊。回到我自己最开始的疑问上,会不会因此而让这样的书变得难读呢。
读过之后,才明白这样的担心有点多余了。我们开设的课程里似乎有这样类
似的,如《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世界文学简史》。里面也讲述了很多的文学大家,
但那样的书实在难以静下心读一读。
《文学回忆录》毕竟还是一本课外读物,不等同于教材。也就没有那么神圣
不可侵犯严肃。书的编写排版都是很精美,拿到手给人的感觉就很舒适,清新,
简约大方。虽说这是一个很表面的东西,可能不重要,但是我们在拿到某本书的
书的时候,总会有看着就想读或不想读的感觉。不能否认,感官的东西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着人的兴趣取向。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之所以不是难读。在于木心讲学的方式,不是
那种枯燥乏味,也不是严肃难以靠近。一些本来会让我们模凌两可的东西,木心
善于用自己的方式,让听者更易于理解接受。讲课时也讲究轻松自然的氛围,其
随意性,我想这段话可以是最好的概括希望大家读《道德经》有疑难,有问题,
可以找我,电话是(718)5261357,我总是在家的。另外,自己站在一个高位,
作为一个有声望的学者,却总是成听者为诸位,很显然是把大家和自己摆在了一
个平等的位子,没有摆阔绰,其乐融融。陈丹青笔下又很好的呈现了木心先生的
讲学现场,也让这本书活灵活现一般。
那天我跟影子说,要是我们的教材也能像《文学回忆录》那样编写的话,那
该多好!
影子回答说:你别这样说,要是教材真是这样的话,你也不一定就爱看了。
我细想一番觉得影子说的没有错,真要是把教材改版成那样,我肯定自己不
会去看,至少不会这般用心,只是关于原因真说不清楚。
我只想探讨一个问题,一个大家都觉得会是次要的问题。关于教材我不说它
的内容编的好不好,值不值得读,我没有认真读过教材,没有资格道是非。
但是我能够谈谈想不想读的问题,感觉所在而已。教材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
是提不起阅读欲望,这就好比男人看到没有性欲的女人就不能勃起一般,这是很
简单的道理。教材的文字排列,要么就是如蚯蚓一般到处乱钻,要么就是满地芝
麻。总让人看得头昏眼花。要说那些都是知识吗,都是必须掌握的要点吗?如果
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在考试前求老师给重点,就不会像求甘露一般饥渴了。
突然很怀念小时候上学时的读本,有些简单的图画,文字也不多,关键很多
书还都是彩印的。一本在现在看来并不是很厚的书可以学一个学期,而不像现在
无数的课程排满了课程表,每一本书都跟《辞海》一般,可在几个星期完成。不
要说孩子心智发育还未健全接受能力不够强,当然像我们今天这样学的多。而我
想说,小时候没有天才的禀赋,长大了也做不了天才的事。孩子们还很天真,对
什么都很忠贞,学习就是学习,他们要专注得多。
其实,教材也可以成为我们一本爱不释手的读物,而不总是被逼无奈。
篇五: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几年前,我读到木心的小说和散文,印象一般。我私下以为木心有过去文人
的某些特点,然而具体是哪一些我一时也没能想到。就整体来说,木心的作品还
是有些特色,比如有些优雅和冷傲,可能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某种文化断层的焊
接点。我以为他似乎焊接的还是有些过。
当木心《文学回忆录》出版后,我还是相当关注,虽然,我之前就看到书的
目录和部分章节,感觉可能有点泛。看完书,才看到陈丹青在浙江大学的演讲视
频,陈丹青说,木心的谈话方式让他想到江浙一带人谈话总是跳着说。他喜欢木
心说说了就跑题的谈话方式。他说就是从木心的谈话中他才真的喜欢去读中国文
学的书,而之前他看到那些正经的书籍、评论都不知道他们要说什么,根本看不
下去。陈丹青说像他这样的人要的不是概念,而是这个人的谈话方式,他怎么谈
陈丹青基本上把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定位得很清楚。而,我个人读完可能还是
跟陈丹青的目见耳闻不太一样。木心讲稿很出色的地方当然包括跳着说,他跳出
了四平八稳的讲义和考纲,跳出了正儿八经的文学定论,以及关于文学的种种莫
名其妙的概念化。其实,震撼我的是木心对文学的情感,这话听起来很俗,很土,
但是,很多人对文学是没有感情的,他们不会想到雪莱、拜伦的意义,以为后现
代的某个作家远远比超越他们云云,木心看到了,木心看到了他们的好和他们不
好的地方,并且主要是站在整个文学历史来看,看到他们对今天创作的意义。只
有对文学有真切感情的人才能看到这一点,也只有深刻的人才能看到这一点。在
三下两下就可以打倒一个人一个作家的语境中,很少有人真正发现列夫托尔斯泰
的伟大,很少有人真的理解福楼拜生气地说,都别吵了,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我读完《文学回忆录》后对木心有了不少的好感。这好感并不是说木心给我
指明了什么文学创作之路,而是木心一以贯之的对创作的慎重。木心不但不回避
一般人眼中的所谓老派作家,也不拒绝大家所不熟悉的所谓二三流作家,这些名
单在他的罗列中有了让人激动人心的想象可能,正是这份名单让我们的写作变得
慎重、艰难而有意义。木心说,当代人不断地剔除一些老牌的作家,动不动就要
打倒谁,仿佛某某作家一再地过时了,这是幼稚、无知的表现,这幼稚、无知也
是薄情的体现(大意如此)。木心的这一番话于我颇有感触。几年前,恩师朝华
先生也对我说,当代作家好像都不太愿意谈论雪莱、巴尔扎克,连奥威尔都很少
人谈。朝华先生在古代文学课堂上也生气地说,如今的人连阅读都变得势利、薄
情。老实说,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我不时地想起朝华先生给我上课以及平
时一起散步的时光,朝华先生也喜欢跳着说,按陈丹青的意思是年轻时候真是傻
逼,什么都听不懂,年纪大了才觉得那真是了不起的谈话。这谈话让我们真正认
识到文学。我读木心的讲课稿,我能感受到他的肺腑之感以及他对文学有很高的
鉴赏水平。朝华先生说,有水平才能谈上有真的热爱。
木心提到不少大作家之间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比如,木心谈到乔治桑劝福
楼拜不要一直那么辛苦写着,应该找个时间去谈个情人,放松放松然后再来写。
那时的乔治桑已经七十多岁了。屠格涅夫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寄给福楼
拜,福楼拜大为赞叹,屠格涅夫非常激动地说,这下好了,福楼拜说好,那就好
了,福楼拜说好,那就好了。在木心的谈话中,我们不时地读到这些细节,这些
足够唤醒我们对文学敬意的细节,也许,这就是谈话的部分意义,他恢复了一种
传统,对人与文字的情感。木心也试图从大作家身上洞察文学独特的意义,木心
一再强调类似米兰昆德拉所倡导的,文学不是社会学、哲学、历史、自然文学是
另一种可能,关于人关于存在关于命运书写的命运和书籍的命运。
尤其重要的是,木心在谈话中尽可能地回归平实,他一再传达对耍花招的厌
恶,他期望看到的是平凡中的微妙。他厌恶所谓的流派,他说,在人类的历史中,
只有天才才能被人真正认识和记住。而木心所认为的天才就是那些从砍柴、挑水
的基本功中走出来的人,是那些越来越内敛安静地寻找心灵宗教的作家。我私下
以为真正的作家其实就是一个上帝,他既创造世界,又给予这个世界于光明、灰
暗的存在和言说的能力。作家笔下的世界和我们的现实世界一样生老病死以及其
他的循环不息,唯有超一流的作家用他们创造的世界来抗衡我们日暮途穷的现实,
或者来纠正我们现实境遇中的可怕的迟钝。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私下以为列入托
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福楼拜笔下的爱玛以及奥兹笔下的特工约珥比我们
身边的很多人都要得亲切。这些也是木心在有些迫不及待的言谈中所暗含的意义。
然而,我读《文学回忆录》多少还是有些失望。木心经常在跳中溜走了,而
那些本应该深入进去的话题被远远地丢弃了。木心对很多作家的谈论有流于表面,
或者因为自己的不欣赏而被轻易剔除了。在骨子里,木心既看不上契诃夫也看不
上马尔克斯,他以为鲁迅的努力是有限的这些话题也仅是一家之言,不过,我多
少有些意外,一个喜欢福楼拜的作家怎么会不喜欢契诃夫呢。当然,福楼拜显得
更为克制,更为激情。其实,我对木心喜欢的几个作家也有些吃惊,他罗列的一
些作家偏向于理性,偏向于大局他对唐诗宋词的理解也让我有些吃惊。虽然,他
一再声称伟大的作品,要去掉概念,要像哈代那样那么从容缓慢地进行着,但是,
木心的不少作品以及这次出版的文学回忆录也有不少的概念。只是,我喜欢看的
也许就是他身上率性的概念。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19:23: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14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