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编辑修改-
绪论
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尺度(Scale):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
3)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
气圈的下层。
4)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科学。
(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生态系统在景观中形成斑块(patch))
5)全球生态学(globalecology):研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其主要理论为:地球表面温度和化学组
成受地球所有生物总体的生命活动所主动调节,并保持动态平衡。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6)环境(environment):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
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生境或栖息地(habitat):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8)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9)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interaction):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0)反作用(counteraction):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表现在生物的影响改变了环境因子的状况。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lawofthe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营养物质的量。
即: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该种
营养物数量极微,就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12)限制因子(Limitingfactor):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
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叫限制因子。
13)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de):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
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下限和上限,上下限
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14)驯化(acclimation或acclimatisation):如果一个种长期生活在最适生存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种耐受限
度的改变,适宜生存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这一过程叫驯化。
15)休眠(dormancy):当环境条件超出了生物的适宜范围(但不能至死),生物常常进入休眠(不活动)状态,
来抵御暂时的不利环境。
16)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
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17)适应组合(adaptivesuits):生物对特定环境条件所表现出的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
第二章能量与环境---光、温度
。
-可编辑修改-
18)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生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的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方式。
19)长日照植物(longdayplant):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
麦等。
20)短日照植物(shortdayplant):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
稻、棉花等。
21)冷害(colddamage):温度在冰点以上,但低于喜温生物对温度的耐受下限而使生物受害或死亡。
22)冻害(freezeinjury):冰点以下低温使生物体内形成冰晶,蛋白质失活变性造成生物受害或死亡。
23)耐受冻结(freezingtolerance):少数动物能够耐受一定程度的身体冻结,而避免低温伤害。如潮间带贝类。
24)超冷现象(supercooling):动物(昆虫)体液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而不结冰的现象。
25)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zero):生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
26)有效积温法则(ruleofeffectivetemperaturesummation):植物和变温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
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这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常数,称为有效积温。
27)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effect):低温作为一种刺激物起作用,诱导或促进植物的发育和开花。这种经过低温
诱导的植物的发育或繁殖,称为春化作用。
28)异温动物(heterothermy):常温动物中具有休眠习性,在冬眠过程中体温降低的动物(熊)。
29)贝格曼规律(Bergmann’srule):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比低纬度同类个体大。
30)阿伦规律(Allenlaw):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身体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31)热中性区(ThermalNeutralZone):在某一环境温度范围内,内温动物代谢率最低,耗氧量不随环境温度而
改变,这个最低代谢区的环境温度称热中性区。
第三章物质环境---水、火
第四章种群生态学
32)种群(population):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3)单体生物(unitaryorganism):每一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其器官、组织各个部分的数目在生
活周期各阶段保持不变。
34)构件生物modularorganism: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
结构。构件在生活周期可反复形成,不同个体因构件数不同而出现形态差异。
35)无性系分株(ramets):构件生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和腐烂,这样就形成了许多分离的个体,这些
个体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并且基因型相同,称为无性系分株。
36)种群大小(size):一定区域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
37)建筑学结构(architecture):植物重复出现的构件的空间排列方式。
38)性比(xratio)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39)k-因子分析(K-factoranalysis):根据观察连续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
。
-可编辑修改-
大小的影响最大。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哪一个关键因子(keyfactors)对k
total
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因子
分析。
40)内禀增长率(innaterateofincrea)r
m
: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
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
大瞬时增长率。
41)生态入侵(ecologicalinvasion):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
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
42)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localpopulation)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
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
第五章、第六章种群遗传与生活史
43)基因(gene):基因是带有可产生特定蛋白的遗传密码的DNA片段,位于细胞内染色体上。
44)基因库(genepool):种群内存在的所有基因和等位基因构成基因库。
45)基因型频率(genotypicfrequency):种群内每个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叫基因型频率
46)基因频率(genefrequency):在种群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
47)哈代-魏伯格定律(Hardy-Weinberglaw):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如
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这种状态称为种群的遗传
平衡状态。
48)遗传漂变(geneticdrift)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既指基因频率在小的种群里随机增减的现象。
49)建立者效应(Foundereffect):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由于选择压力不同基因库差异越来越大的现象。
50)配子选择(gametelection):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发生在配子上,称为配子选择。
51)亲属选择(kinlection):如果个体的行为有利于其亲属的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的提高,并且亲属个体具有
同样的基因,则可出现亲属选择。
52)群体选择(grouplection):一个物种种群如果可以分割为彼此多少不相连续的小群,自然选择可在小群
间发生,称为群体选择。
53)性选择(xuallection):动物在繁殖期经常为获得交配权而通过某些表型性状或行为进行竞争,如雄鸟、
雄鱼具有美丽的色彩,雄鹿有发达的角等。
54)基因流(geneflow):基因在种群内通过相互杂交、扩散和迁移进行的运动。
55)适应辐射(adaptiveradiation):由一个共同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
现象。
56)生活史(lifehistory):指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bodysize)、
生长率(growthrate)、繁殖(reproduction)和寿命。
57)生态对策(bionomicstrategy)或生活史对策(lifehistorystrategy):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
。
-可编辑修改-
58)稀少型有利(raretypeadvantage):假如雄比雌少,雄体竞争小于雌体,并与多个雌体交配生产后代,因此
雄性适合度将比雌性的高。反之雌性适合度将超过雄性。因此,任何性比上的偏离都会被进化所纠正。如果母体
偏向于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合度就比较高。
第七章种间关系
59)领域(territory):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空间。
60)社会等级(socialhierarchy):指动物种群中的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的排列顺序的等级现象。
61)集群(colonial)生活:动物种群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为集群共同利用领域。
62)阿利氏规律(Allee’slaw):动物种群过密(overcrowding)或过疏(undercrowding)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
生抑制性影响,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
63)利他行为(altruism):指生物个体通过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
64)他感作用(allelopathy)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
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65)竞争排斥原理(principleofcompetiveexclusion):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内共存,如果生
活在同一地区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然出现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或其它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
66)相互干扰性竞争(interferencecompetition):通过竞争个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进行竞争。
67)似然竞争(apparentcompetition):利用共同食物资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会发生资源利用型竞争。如果两种猎
物同时被同一种捕食者所捕食,则一种猎物种群数量的增加会增加另一种猎物种群的被捕食的风险,产生类似于
资源利用型竞争的结果,称为似然竞争。
68)生态位(niche):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包括有机体维持其种群所必需的各种
条件,其所利用的资源及其在环境中出现的时间。
69)栖息地(habitat):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栖息地一般包括许多生态位并支持许多物种。
70)生态位空间(nichespace):影响有机体的每个条件,和有机体能够利用的每个资源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轴或
维(dimension),在此轴或维上,可以定义有机体将出现的一个范围。
71)竞争释放(competitiverelea):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
72)捕食(predation):一种生物摄取其它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predator),后者称
为猎物或被食者(prey)。
73)协同进化(coevolution):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
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第八章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74)群落生态学(synecology):是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75)机体论学派(Organismicschool):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生态学家克莱门茨(Clements),他将植物群落比
拟为一个生物有机体,看成是一个自然单位。他们认为:群落像一个有机体一样,有诞生、生长、成熟和死亡
。
-可编辑修改-
的不同发育阶段,而这些不同的发育阶段,可以解释成一个有机体的不同发育时期。
76)个体论学派(Individualisticschool):个体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n,他认为:将群落与有机
体相比拟是欠妥的。原因:群落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不同物种的组合,但是环境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
不断变化的,因此每一个群落都不具有明显的边界。环境的连续变化使人们无法划分出一个个独立的群落实体。
群落只是科学家为了研究方便,而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
77)互利共生(mutulism):两种共同生活,互惠互利,可提高双方的适合度。
78)优势种(dominantspecies):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79)亚优势种(subdominantspecies):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
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80)伴生种(companionspecies):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81)偶见种或罕见种(rarespecies):偶见种可能偶然地由人们带入或随着某种条件的改变而侵入群落中,也可
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
82)多度(abundance):是对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83)相对密度(relativedensity):是指样地内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全部植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84)密度比(densityratio):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
85)盖度:(Coverage):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86)频度(frequency):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87)重要值(importantvalue):重要值是和sh(1951年)在研究森林群落时,首次提出
的。它是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88)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
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89)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diversityindex):在一个无限大小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它们属于同
一物种的概率是多少
90)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index):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多样性也
就越高。
91)生活型(lifeform):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对植物而言,其生活型是植物对于综合环境条
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
92)层片(synusia):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functionalcommunity)。
93)群落交错区(ecotone)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简单地说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
的过渡区域。
94)边缘效应(edgeeffect)是指群落交错区内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95)同资源种团(guild):是指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
-可编辑修改-
96)中度干扰假说(intermediatedisturbancehypothesis):由Connell等指出,中等程度的干扰能维持物种的高
多样性。
97)平衡说(equilibriumtheory):平衡说认为共同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物种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其中心思想是:
共同生活的种群通过竞争、捕食和互利共生等种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相互牵制的整体,导致生物群落具有全局稳定
性特点;在稳定状态下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各种群数量都变化不大;群落实际上出现的变化是由环境的变化,即所
谓的干扰,所引起的。总之,平衡说把生物群落视为存在于不断变化着的物理环境中的稳定实体。
98)非平衡说(non-equilibriumtheory):组成群落的物种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自然界中的群落不存在全局
稳定性,有的只是群落的抵抗性(群落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和恢复性(群落在受干扰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非平衡说的重要依据就是中度干扰理论。
第九章第十章---群落的动态及排序
99)波动(fluctuation):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群落区系
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
100)植物群落的演替(succession):是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
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101)进展演替(progressivesuccession):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
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利用;群落生产力由低到逐步增高;群落逐渐发展为中生化;生物群落对外界环境
的改造逐渐强烈。
102)逆行演替(regressivesuccession):与进展演替相反,它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
生产力逐渐下降;不能充分利用地面;群落旱生化;对外界环境的改造轻微。
103)适应对策演替理论(Adaptingstrategytheory):R—对策种,适应于临时性资源丰富的环境;C—对策种,生
存于资源一直处于丰富状态下的生境中,竞争力强,称为竞争种;S—对策种,适用于资源贫瘠的生境,忍耐恶劣
环境的能力强,叫做耐胁迫种。Grime(1988)提出,R—C—S对策模型反映了某一地点某一时刻存在的植被是
胁迫强度、干扰和竞争之间平衡的结果。该学说认为,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对策格局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预测
的。一般情况下,先锋种为R—对策,演替中期的多为C—对策,而顶级群落中的种则多为S—对策种。
104)资源比率理论(Resourceratiohypothesis):一个种在限制性资源比率为某一值时表现为强竞争者,而当限
制性资源比率改变时,因为种的竞争能力不同,组成群落的植物种也随之改变。因此,演替是通过资源的变化而
引起竞争关系变化而实现的。
105)等级演替理论(Hierarchicalsuccessiontheory):该理论包含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演替的一般性原因。即裸
地的可利用性,物种对裸地利用能力的差异,物种对不同裸地的适应能力;第二是将以上的基本原因分解为不同
的生态过程,比如裸地可利用性决定于干扰的频率和程度,种对裸地的利用能力决定于种的繁殖体生产力、传播
能力、萌发和生长能力等;第三个层次是最详细的机制水平,包括立地——种的因素和行为及其相互作用,这些
相互作用是演替的本质。
。
-可编辑修改-
106)单元顶极论(monoclimaxhypothesis):Clements认为,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一般的演替系列的终点决定于
该地区的气候性质,主要表现在顶极群落的优势种,能够很好地适应于地区的气候条件,这样的群落称之为气候
顶极群落。在同一气候区内,无论演替初期的条件多么不同,植被总是趋向于减轻极端情况而朝向顶极方向发展,
从而使得生境适合于更多的植物生长。
107)多元顶极论(polyclimaxtheory):由英国的y于1954年提出。该学说认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
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顶极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
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
108)顶极-格局假说(climax-patternhypothesis):该理论认为,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
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等,不是截然
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
分布最广泛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叫做优势顶极(prevailingclimax),它是最能反映该地区气候特征
的顶极群落,相当于单元顶极论的气候顶极。
109)植被型组(vegetationtypegroup):凡建群种生活型相近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这
里的生活型是指较高级的生活型。
110)植被型(vegetationtype):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一级或二级)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
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111)群系(formation):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如果群落具共建种,则称共建种群系,
如落叶松、白桦混交林。
112)群丛(association):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113)排序(ordination):就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
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14)直接梯度分析(directgradiantanalysis):利用环境因素的排序,即以群落生境或其中某一生态因子的变化,
排定样地生境的位序。
115)间接梯度分析(indirectgradiantanalysis):用植物群落本身属性(如种的出现与否,种的频度、盖度等等),
排定群落样地的位序。
第十一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16)生态系统(ecosystem):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17)食物链(foodchain):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
118)营养级(trophiclevel):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19)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pyramid):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可用生物量、能量和个体单位来表示。
120)生态效率(ecologicalefficiencies):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关系。
。
-可编辑修改-
121)反馈(feedback):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响应变化,
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
第十二、十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122)短循环(shortcycle):即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除一少部分被消费者吃掉外,绝大部分掉落在土壤表面,而被
分解者分解还原为二氧化碳、水和矿盐分等。
123)长循环(longcycle):指绿色植物逐级经过各级消费者如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其他杂食动物以及寄生生物的
采食、消化和排泄以及动植物的遗体进入土壤,经过食腐动物的啃食(如豺、秃鹫等),而最后被微生物分解,物质
再回到环境中去,又一次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24)生态系统的净生产量(Netecosystemproduction,NEP):生态系统的碳收入和碳支出的差值
。
-可编辑修改-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18:5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12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