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面梳理复习
【文章内容】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
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
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
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
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
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
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
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
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
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人。战
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
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
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
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
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
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
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孟子》的思想核
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生字注音】
畔(pàn)
【重点字词句义】
1、通假字:
①亲戚畔
.
之(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①然而
..
不胜者(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城
.
非不高也(古义:城墙今义:城市)
③池
.
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水池)
3、词类活用:
4、一词多义:
①利:天时不如地利
.
(有利)兵革非不坚利
.
(锋利)
②之:三里之
.
城(助词,的)多助之
.
至(到)
天下顺之
.
(代词,指得道者)
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①天时
..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地利
..
(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
②地利不如人和
..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
.
(内城),七里之郭
.
(外城)
③环
.
而攻之而不胜(围)
④是
.
天时不如地也(这)
⑤池
.
非不深也(护城河)
⑥兵
.
(兵器)革
.
(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非不坚
.
(坚硬)
利
.
(锐利)也
⑦委
.
(放弃)而去
.
(离开)之
⑧域
.
(限制)民不以
.
(凭、凭借、靠)封疆之界
⑨固
.
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⑩威
.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⑾得道
..
者多助(施行仁政)
⑿寡助之至
.
(极点)
⒀亲戚
..
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⒁天下顺
.
之(归顺,服从)
⒂故
.
(所以)君子
..
(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
有
.
(要么)不战
6、重点语句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不
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
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
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
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
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
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失
道者寡助。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
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
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
助”之势。(用《<孟子>两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课文内容理解】
一、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
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
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
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
“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
“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
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
“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
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
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
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
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
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
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
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
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
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
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问题探究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
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
“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
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
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
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
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⑴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
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
出了“人和”的重要;最后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
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
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⑵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
结构缜密。
三、具体问题:
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从
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
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
然后揭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
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
5、“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
个词是君子。
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
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
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
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
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四、开放性试题:
1、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
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
史实。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
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
取信于民。
3、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体会。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精选
一、2010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亲戚畔
.
之()(2)攻亲戚
..
之所畔()
(3)委而去
.
之()(4)域
.
民不以封疆之界()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3.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
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本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曹刿论战》
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其
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二、2009年山东省临沂市:
[甲]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
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
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兵
.
革非不尖利也()②域
.
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足兵
.
()④民信
.
之矣()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
什么?
答:
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答:
三、2008年广西百色市: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委
.
而去
.
之(委:)(去:)
②亲戚畔
.
之(畔:)
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5.“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
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事例:
四、2008年四川省内江市:
1、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
.
(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
.
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
.
革之利(兵器)D、以
.
天下之所顺(用、靠)
2、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论证的观点是:。文中最能表
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3、翻译下面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译文:
五、2008年山东省济南市:
[甲]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
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
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
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
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域
.
民不以封疆之界()②追者反
.
曰()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
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
情B.我以
.
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
.
老者之智D.属予作文以
.
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4、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5、乙文中“”一句,
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六、2008年浙江省湖州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池
.
非不深也()
②兵革
..
非不坚利也()
③委
.
而去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
3.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
答:
七、2007年天津市: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
,亲戚畔
.
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
[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
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
..
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
.
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
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
.
之()
(3)所恶
..
勿施尔也()(4)兽之走
.
圹()
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
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句子:
翻译:
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
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4.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
解释就是:。
5.甲文说“得道
.
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
”。这两个“道”
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
八、2006年四川省攀枝花市:
【甲】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
.
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
.
之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
.
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
.
其心志苦:使……受苦
2、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
.
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
.
记之
B、环而攻之
.
而不胜杜少府之
.
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
.
是人也曹操比于
.
袁绍
D、择其善者而
.
从之征于色,发于声,而
.
后喻
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
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
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九、2005年芜湖市: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委
.
而去之委:(2)亲戚畔
.
之畔: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B、必有/得天时/者矣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
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5、文章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例说明。
十、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
.
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
.
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
.
之(畔:通“叛”,背叛)
D、域
.
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
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十一、2004年天津市: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1.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池
.
非不深也园林池
.
沼宽畅
B.兵
.
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
.
C.然而不胜者
.
不以木为之者
.
D.攻亲戚之
.
所畔辍耕之
.
垄上
2.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3.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如每词能写三个以
上,另加1分)
①多助之至
.
:
②失道者寡
.
助:
4.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
“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
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
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
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
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
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
“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③⑤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十二、2003年湖北咸宁市:
天时不如地利……故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池
.
非不深也()②委
.
而去之()
③故君子有
.
不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得道
.
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
.
惨无人道
.
B.委而去
.
之去
.
国怀乡去
.
留两便
C.寡助之至
.
比至
.
陈无微不至
.
D.攻亲戚之
.
所畔辍耕之
.
垄上始龀,跳往助之
.
3.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原文句子。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5.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
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十三、2002年江苏省常州市: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三里之城
.
()⑵池
.
非不深()
⑶委
.
而去之()⑷亲戚畔
.
之()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主旨
是。
3、文中的双重否定句是,从
修辞角度看,这是一组。
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5、本文主要是从和两方面论述中
心论点。
6、本文的结构方式是。
7、翻译: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十四、2002年江苏省苏州市: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1、哪两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相同?()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爷娘闻女来,出郭
.
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
.
之去
.
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
.
革之利上使外将兵
.
(《陈涉世家》)
D、固
.
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
.
,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
.
余人各复延至
.
其家《桃花源记》)
2、“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
词是。(2分)
3、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5、用现代汉语翻译“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十五、2001年广东省佛山市: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B、水陆草木之
.
花
C、肉食者谋之
.
D、两狼之
.
并驱如故
2、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作)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选出下列句子中解释错误的一项()
A、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兵器B、寡助之至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D、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个句
子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精选参考答案
一、1.(1)通“叛”,背叛(2)内外亲属(3)离开(4)限制2.
(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
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道理论证)。4.相同之处:两句话都强调了人心向
背的重要性。启示只要围绕人心向背来谈。
二、1.①兵器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2.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②
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
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4.[甲]文重点强调
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
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
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三、1.①委:放弃去:离开②畔:通“叛”,背叛2.D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
为介词)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①译文:城墙并不
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
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5.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
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
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
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
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四、1、A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3、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
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五、1、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通“返”,返回2、C3、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4、把兵库里的
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5、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六、1.①池:护城河。②兵革: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
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③委:放弃,丢下2、帮助他的人
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或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3.能联
系现实,言之有理,文从句顺即可。
七、1.(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3)所恶:
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2.句子: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4.寡助之至,亲
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一半的分)5.不一样。甲文所
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
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意思对即可)
八、1、A2、D3、C
九、1、(1)放弃。(2)通“叛”,背叛。2、C3、所以君子
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举例恰当,表述要清楚
十、1.C2.B3.B4.C5.D
十一、1.C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3.如获至宝、
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
寡人等。4.D5.让老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
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
十二、1.①池:护城河。②委:放弃。③有:或,要么。2.B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4.①(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②凭着天下人都归顺
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5.观点: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
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
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
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十三、1、内城护城河放弃同“叛”,背叛2、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3、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4、对比论证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总分总7、略
十四、
1、AB2、施行仁政的人君子3、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4、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
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
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5、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
(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
十五、1、B2、D3、C4、C5、B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18:46: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12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