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鉴滥揣
《庄子》内篇“天"论思想探析
■张敏
关于庄子其人其书,历来争论颇多。刘笑敢先生从古代汉语词汇发展规律的角度,有力地证明了:内篇
写作在前,外、杂篇写作在后。这种观点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由此观点出发,以内篇为考察对象来分析庄
子的“天”论思想,可探究到庄子所赋予“天”的丰富内涵及其深刻的天人关系思想。内篇的“天”涵义丰富,与
“道”同为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由此构筑中国先秦哲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形上学结构,即庄子哲学中天论和道
论并行的形上学体系。
【关键词】庄子;天;道
【中图分类号】B2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9)09—0091—04
张
敏(1979一),女,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家哲学。(湖北武汉
430072)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时代。社会
秩序的大解体激发出思想史上极为丰硕辉煌的成果。尤
其是战国末年出现的《庄子》,以驰骋纵横的词章把心灵
对自由和超越的追求渲染到了极致,引起历代学者莫大
的兴趣。自宋以后,学者多认为《庄子》一书并非出于庄
子一人之手,而是庄子及其后学相关作品的汇编。当代
学者对《庄子》各篇真伪问题也做出了判断。其中影响最
大的,当数刘笑敢先生的研究成果。刘先生经统计后发
现内篇只有“道”、“德”、“命”、“精”、。神”等词,而没有
“道德”、。性命”、“精神”等复合词。参照《左传》、《论语》、
《老子》等书的用词情况,并依据古代汉语词汇发展规
律,认为应该大体肯定内篇是庄子的作品,外杂篇是庄
子后学的作品,研究庄子思想应以内篇为基本依据。而
20世纪的庄学研究多采用西方哲学的框架和思路,以至
对庄子的思想理解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
本文立足于《庄子》内篇,梳理了内篇出现次数最多
的一个范畴——“天”的丰富内涵,力证除“道”这个学术
界公认的最高范畴外,“天”亦是庄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范
畴,与“道”有着各自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庄子的本体论
既有天论,又有道论,从而形成了天论和道论并行的独
特的形上学体系。
一、内篇“天”的涵义
高悬于头顶的苍天寥廓高远、博大广漠,日月星辰
运行其上,仰望青天使人感觉无限敬仰和向往。高天厚
土间,生息繁衍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远古以来
对“天”的崇拜更是为之增添了许多神秘庄严的色彩。人
们对天的直观感觉是包笼一切、至高无上。从殷商时期
的甲骨文卜辞中的“帝”,到《尚书・周书》中的“以德配
天”,再到春秋时期人文的觉醒,“天”逐渐摆脱了至上人
格神的色彩。而庄子以瑰丽的想象和飘逸的浪漫主义,
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把“天”作为重要的哲学概念加
以对待,使“天”获得了全新的涵义。
(一)“天”的第一重含义是本体之天,即自然面丽97
万方数据
江西社会科学2009.9
“自然”是庄子之“天”的第一重含义,也是其最根本
的含义。在内篇中,“天”字共出现了一百二十二次,大多
与“地”、“下”结合出现.“天地”、“天下”最基本的含义便
是指天地之间的生生世界。其他如天池、青天、天地、天
下、天籁、天钧、天府、天倪、天理、遁天之刑、与天为徒、
天杀、天年、天刑、天鬻、天食、天机、天壤等,也都含有自
然的意味。
“自然”的天没有意志,它决定了世间的一切都是自
然而为,没有感情和目的。《德充符》篇惠子与庄子的对
话即印证了这一点:
惠子谓庄子日:“人故无情乎?”庄子日:“然。”
惠子日:“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日:“道与之
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日:“既谓之人,
恶得无情?”庄子日:“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
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也。”惠子日:“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日:“道与
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
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梧而瞑。天选之形,子
以坚白鸣!”…(91“一…’
人的形体是天赐予的,但是这里的“天”只是自然,而不
是上帝或有意志的人格神。
(二)“天”的第二重含义为“天然”
“天然”,即自然而然、万物之本然。郭象在《齐物论》
“而使其自己”一句后注日:“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天
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12】‘m’
《养生主》中,公文轩见到独腿的右师,不知是天生
的还是人为造成的,故惊问日:“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
与?其人与?”日:“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
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II(P100)这里的“天”,
乃“天然”之意。
就庄子来看,天然而成的是内在的,人为的是形之
于外的。只有顺乎自然,才是最高的德性。《应帝王》说:
“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应用已。”…㈣2"天无意志,
非人格,其对万事万物的决定作用是自然而然的,具有
一定的必然性,但是这种必然性不是神的意志,而是一
种抽象的自然而然的必然性。人们不能违背它,而只能
顺应它、遵从它。
(三)“天”的第三重含义是超越的人生境界,即绝对
的精神自由
《大宗师》中,庄子借孔子之口说:“且汝梦为鸟,而
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
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
廖天一。竹|lI(P199’做梦变成了鸟,便飞上天空;做梦变成
鱼,便没入水中。是醒是梦,有什么必要去分辨呢?达到
适宜的境界,却不一定会欢笑;形于欢笑,却不一定逍
遥;只有顺应自然,领会造化之妙,才能进入与天为一的
浑元境界。
庄子追求的是一种与孔、墨都不相同的人生境界。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仁人”。《论语・阳货》说:“能行五者
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131㈣”’比“仁人”
更高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
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3I倌”"这是一种建立在崇高的道德修
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之上的理想人格。墨家的理想人
格是为了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而不惜“摩顶放踵,利天下
而为之”…m”’,这种救世热情与使命感从根本上与儒家
是一致的。
庄子向往的理想人格境界与儒、墨两家大相异趣。
在庄子那里,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是自然的,他追求的
是“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是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是“乘
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人间世》),是“两忘而化
其道”(《大宗师》),是栩栩然如蝴蝶的“物化”之境界。在
这里,灵动洒脱的自然性的复归取代了儒、墨两家沉重
的社会责任。人的自由、人的生命、人的天性才是庄子关
注的重心。
二、内篇中的天人关系论
中国古代哲学莫不以人作为关注的焦点,以人生问
题为其终极关怀。但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真正把
“天”与“人”当作一对哲学范畴加以探讨的却是庄子。
庄子的天人关系论主要包含三个层次:
(一)承认天人相分
庄子的天人关系论的基调是强调天人合一,但天人
合一有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天人相分。也就是说,庄子
的“天人合一”,是在“天人相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
关于这一点,内篇中有许多相关论述:
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肢,德为接,工
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斫,恶用胶?无丧。恶用
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
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2“3’
“天鬻”、“天食”都是指大自然的养育。一切都由自然安
万方数据
《庄子》内篇“天”论思想探析
排,人何必有所作为呢?
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警乎大哉,独成其
天!【1J(e163’
人为的是渺小的。绝俗脱尘,与天一体,那才是伟大的。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
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
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
也。”【1](P16S’
在天人之分中,明白天道与人道之不同,才能超越天人
之间的隔阂,最终摆脱物的限制,忘却自我,通于天道。
(二)反对以人助天
庄子认为人力远远不如自然,人的活动是有害的,
人企图改造自然并且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自己的本
性的作法是愚蠢的、失败的。《大宗师》篇说:“物之不胜
天久矣。”又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入不
不欣,其出不距;倘然而往,俺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
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
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11](P169)所谓“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就是要人们不要滥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
不要用人为的东西来辅助天然。这是明确反对以人助
天。
《应帝王》以一个富有寓言的故事结尾:
“南海之帝为僚,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
沌。僚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傣
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日:‘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患,此
独无有,尝试凿之。’目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1](P22B)
浑沌无七窍,倏、忽感念其善,为之凿窍,动机虽好,但是
因为违背了自然天性,七窍凿成后,浑沌死。“浑沌”暗指
自然。寓言的喻意就是,大自然给人以优厚的恩赐,人想
用改造自然的方式来报答自然,结果却导致了自然的毁
灭。“倘”和“忽”的举动正代表着人类改造自然的盲目和
愚蠢。故郭象注日:“为者败之”。“为”,即是妄意的人
为。
《大宗师》篇还说: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
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
相胜也,是之谓真人。【1](PITO)
“一”即万物为一。承认万物为一,就是与天为徒的真人;
不承认万物为一,就是与人为徒,就是俗世之中的人。庄
子反对以人力干预自然,主张随顺自然,大化流行,与自
然融为一体。
(三)主张天人合一
庄子讲天人对立是为了讲天人合一。在天人之分
中,明白天道与人道之不同,才能超越限制,忘却自我,
通于天道。这是庄子天人关系论的最终落脚点。
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日,天之小人,人
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lI倌…’
所谓“畸人”,就是不同于世俗而又等同于自然的人,也
是庄子理想中的至人。与天为一,完全把自己托付给天,
这样的人是世俗的小人,却是大自然的君子。那些世俗
的君子,则是破坏大自然的小人。
《大宗师》说:“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
化,乃入于廖天一。”…佃m’郭象注云:“安于推移而与化
俱去,故乃人于寂寥而与天为一也。”I川一*’也就是与天
为一。《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一
句则更明确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天”是一种客观的存
在,人与天地一样,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大自然赋予天
地之理,即是赋予人类之理。人又与天地之间的万事万
物一样,具有相同的自然赋予的形质,故万物与人一
体。“庸讵知吾之所谓天之非人乎?庸讵知吾之所谓人之
非天乎?”…仲”¨同样表达了人与天为一的思想。
庄子以浪漫的手法描述了这种与天为一的超脱境界:
。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兀93)
“登天游雾”就是因任自然之极致,旷然独处,在精神上实
现心灵的超凡绝俗。
总的说来,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为一种物我同
体肯定、天人浑融不分的精神境界,它需要通过对“道”
的体悟,超越天人之间的隔阂,摆脱外物限制才能实
现。庄子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都是与天合
一、与道合一的人。但另一方面,庄子主张取消人的独立
性,消人而入天,因此其天人合一思想带有一定的消极
色彩。苟子批评他“弊于天而不知人”,自有其道理。
三、庄子哲学独特的形上学体系
一般认为,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道”。这是把《庄
子》看做一个整体得出来的结论。事实上,如果将内、外、
杂篇看做三个部分,就会发现“道”有一个从模糊到清
晰、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
在内篇,庄子没有明确地说什么是“道”。除《大宗
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一段外,其余对“道”的
描述如“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
然”、“夫道未始有封”、“道通为一”等,都带有浓厚的形
万方数据
江西社会科学2009.9
象性和模糊性,当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到了外、杂
篇,对“道”的描述转为理性。开始有具体明确的内涵规
定。如《天地》篇:“夫道,覆载万物者也。”《天道》:“夫道,
于大不终,于小不移,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
渊乎其不可测也。”《渔父》:“道者,万物之所由也。”《知
北游》:“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
这种变化反映了庄子后学对庄子理论的发展,不属本文
的论述范围,兹不赘述。
相比较而言,内篇的“天”概念更成熟,更能体现庄
子汪洋恣肆的哲学思想。因此,笔者认为在庄子的本体
论哲学中,“天”与“道”都是其核心范畴。庄子的本体论
既有天论,又有道论,这是先秦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十分
独特的形上学结构,即天论和道论并行的形上学体系。
形上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的核心,它探讨的是
宇宙的本原和对存在的超越。“上”,指人自身生存状态
的提升。先秦哲学无不是重视人的,无论是倡导仁爱的
儒家还是宣扬兼爱的墨家,其“圣人”归根结底还是以
“人”为最高价值标准。人生在世,忧多乐少。寐则魂交,
醒则形开,“近死之心,莫使复阳”。庄子看透了人生的苦
闷,以诗人的慧眼,提出这样一个命题:不是人,而是天
和道才是万物的本根。因此在他的形上学体系中,“天”、
“道”不仅代表了自然及其对万事万物具有决定作用,而
且都是最高的人生境界。
当然,“天”、“道”是有区别的。内篇中,“天”、“道”并
称的有这样两句话:
道与之貌,天与之形。【lI伸“)
“貌”.指视听言动。如《说苑・修文》说:“貌,若男子之所
以恭敬,妇人之所以姣好也。”161伸“’其中除了天然之意
外,还包含有一定道德修养的意味。“形”,指五官百骸。
更多地是侧重于自然赐予。
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
人助天。…(“”)
林希逸注:“受,意为其形受之于天,故喜。”n“““’复,归
也.即心归于自然,归于大道。庄子在此将心与道并称,
形与天并称,则表明“天”和“道”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
具体来说,这种差别在于“道”具有更强的抽象性,侧重
于最高形上本体“本质”的方面,“天”偏重表象性,侧重
于最高形上本体的存在方式。“天”虽然也具有根源的意
义,但是相比于更抽象的“道”,其感性意义更浓,理性抽
象性较弱。这大约是许多学者不将“天”作为庄子本体论
哲学最高范畴的重要原因。虽然如此,却并不妨碍二者
在根本上的一致性。相反,正由于“天”和“道”之间细微
的差别,反而能更好地相互补充,使庄子的形上学体系
既有超脱的精神自由,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站在天和道的高度,“人”的价值不再在于和他人的
社会关系中,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灵。庄子用意境深远
的文字和空灵深邃的思想把混浊的红尘俗世点化成飘
渺的射姑之山,为无数渴望自由和超脱的灵魂找到一个
可以纵横驰骋、自由翱翔的理想世界。这正是庄子哲学
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
1957.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
华书局.1991.
【6】(汉)刘向.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宋)林希逸.庄子虏斋口义【M】.北京:中华书
局.1997.
【责任编辑:龚剑飞】
万方数据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17:57: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10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