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圆滑”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对他讲“良贾深藏其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
意思是说,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为人,品德高尚,
容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
是毫无益处的。中国旧时的店铺里,店面上一般不陈列贵重货物,店主们总是把它们收藏起
来。
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倘若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岂有
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
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即
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了境界。
道家脏刊一书中还指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安于时代潮
流,因袭自然法则的人,悲哀和欢乐就不会占据他的内心。这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有一
些人为了出人头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不顾一切,拼命去争取。而一旦遭到挫折或打击,
往往会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实际上,在生活中的确需要认真地工作,可是,如果过犹不及
地违背了自然规律,岂不遗憾终生吗?
深藏不露是一种高层次的谋略,也是成大事的基本素质之一,更是糊涂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
要法则。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口若悬河好出风头、心中藏不住半点秘密的人一定
是非常浅薄的。时间长了,也令人反感乃至厌恶。相反那些看来口齿笨拙或者总是隐藏自己
才干的人,却往往成竹在胸,计谋过人,更容易成功。
过去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大人有大量,这个“大量”也包括镇定自若,胸中自有百
万雄兵,能藏得住秘密,不会显山露水。实际上,宰相肚里的船,不会撑到外面去,心机只
有自知。肚里无论怎么计策谋划仍然不动声色,等对手麻痹了,放松了,就可以悄无声息地
随意处置对方。或者,至少让人相信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不会陷害或攻击对方,让人对你发
生好感,这是一种非凡的人格修养并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试想,如果你肚里什么都包藏不
住,这边听了那边说,谁还会相信你呢?
所以说,“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时有还无”,方圆处世,灵活变通则长治久安。
成功之门要自己开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早已经成为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秦二世残暴专横,民怨沸腾,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在长年征战的过程中,亭长
出身的刘邦首先率领部队攻进咸阳,灭掉了秦国。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
出关中,并摆下鸿门宴邀请刘邦,准备伺机杀死刘邦。
刘邦此次脱险后,率领部队退驻汉中。不仅如此,为了麻痹项羽,刘邦还在撤退的时候,将
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以表明自己永远不再返回关中的决心,让项羽放松警惕。而
事实上,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要彻底打败项羽,一统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
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
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守军听说了这一消息之后,马上派人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
情况,并把主力部队集结到栈道沿线各个要塞,日夜防范,准备阻止汉军进攻。
就这样,韩信通过明修栈道的方式,成功地吸引了项羽军队的注意力,把敌人的主力到
了栈道一线。就在敌人继续关注栈道修复情况的时候,韩信悄悄率领大军绕道到陈仓,突然
发动袭击,一举打败驻守在那里的大将章邯,并迅即进入中原,为刘邦统一天下迈出了决定
性的一步。
不仅仅是在战场上,在职场上,暗渡陈仓也是比较常用的策略。有些时候,你所从事的工作
可能不是很忙,你可以在业余时间里学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东西,做一些自己很愿意做的
事情,为自己的发展铺好路。
小王还在企业工作的时候,办公室就一个主任和两个兵,主要工作就是办好企业简报。主任
不但干工作轻车熟路,他朋友也较多,平时爱喝酒,打麻将,在主任的带领下,彼此两个跟
主任学了不少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社会知识,工作也完成得很好。他作为一个初人社会的年轻
人,不甘愿当一个“跟屁虫”,总想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就很注意主任的为
人处世方式,同时,业余时间就练习写作,节假日也研究报纸版面,时不时地向报社投一篇
稿子。当企业准备精简管理人员时来了一个竞争上岗,演讲时他不但慷慨陈词,也亮出了自
己在报纸上发表的一些文章,由此引起厂党委书记的注意,说他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关键时
候还真有两下子,自然,小王就得到了重用。之后,他因在树立企业形象方面做出不少贡献,
厂里两年给他涨了三级工资,引起许多人羡慕。
后来,他考入政府机关,工作再忙也不忘学习党的理论,再怎么休闲也不丢技能的训练以等
待时机,寻求发展。所以,提醒初人社会的年轻人,由于时机不成熟,你现在不得不跟在别
人的后面,待遇也可能很不理想,目前你只有暗暗学点一技之长,一旦时机成熟,那你就能
找到发展的机会。
开启人际关系之锁
善于处理与周围人群的关系,对于一个职场中的人来说,说来很容易,但是真正做起来却是
极难的。处理人际关系根本就不像做一本练习题,也不像制作一个仓库的录像带,这里面极
其复杂,所谓百人有百性,与不同的人交往必须要用不同的方法才可以,这就自然会给人际
关系的处理带来许多:有时想也想不到的意外之事。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商品经济大潮汹涌澎湃,一方面卷起了浪花,同时也带起了很多沙砾,
所谓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你很难说别人是怎样一个想法,实际上现代人更加封闭、更加隐
秘。稍有不慎便很有可能陷人泥沼中难以自拔。前几年,据某电台广播报道,有一人在抽烟
时,香烟突然间爆炸,造成此人面部烫伤,手指成为开放性骨折,这可谓是怪事。人际关系
有时候真是像这支会爆炸的香烟,谁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爆炸呢。
如此说来,似乎是人心险恶,步步艰难了。当然事实也并非如此,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
把锁。”也就是说只要是锁就有钥匙能打开它,有锋利的矛也就必然有坚硬的盾。同样的道
理,人际关系处理虽不是易事,却也可以处理得好。只是法无定法,而这“法无定法”本身
便是一种绝妙的“法”,在职者正应遵循着法无定法的有“法”之路,以不变应万变,巧妙
施法,才能立足于社会。
职场中人要顺应社会、适应环境,就必须注意调整自身,真正做到谨言慎行。相对于普通人
来说,职场中人就更需谨言慎行,注意自我形象。为职者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
还代表着某个组织或者某个集体的形象,同时亦有榜样示范的性质。你的举手投足,言谈话
语,无不向周围的人群展示着某种不确定的信息,而其他的人也往往会注意这些细节,以便
察言观色,所以,职场中人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上司一般都很赏识聪明、机灵、有头脑、有创造性的下属,这样的人往往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有能力做好本职的工作是使上司满意的前提,你若被人认为是无能之辈,就很危险了。但无
论如何一定要学会把功劳归于上司。
常有人会说这种客套话:我能获得好成绩,完全是上司和同事们协助的成果。这种客套话虽
然很乏味,却有很大的妙用,显得你谦虚谨慎从而减少他人的嫉恨。好的东西,每一个人都
喜欢,越是好吃的东西,越是舍不得给别人,这是人之常情。如果你有远大的抱负,就不要
斤斤计较自己的得失,而应大大方方地把功劳让给你身边的人,特别是让给你的上司。当上
司脸上有光彩,以后自然少不了给你更多的建立功绩的机会。反之,如果你凡事精打细算,
急功近利,则很容易得罪身边的人,日后一定会吃亏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千人就有千面孔,而且各有不同。有平原的平坦开阔就有高山的巍峨挺拔,有陆地就有大海,
我们不应该求全责备,谁也找不到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短处的话,也就必然
没有了长处,这不是无稽之谈,是符合辩证法规律的,正如没有乌云遮住太阳,也就不会产
生降水现象一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明智的人,应当正视人的长处,而宽容人的短处,
应当重视别人,多多听取别人的建议。
三国时期,刘备就是一个谦恭爱人、为人仁义的君主,他对待自己手下的将士总是倍加关爱,
善于发现他们每个人的长处并加以利用而不过多计较他们的短处,这才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
护送嫂夫人,才有赵子龙在千军万马中救出阿斗。刘备比较自谦,他很少去指斥别人的缺点,
常常是量才所用,因材施职。这样就能够使手下的将领们紧紧地团结起来,英勇作战。
在佬刊中有一句名言是:“知不知,尚矣。”意思就是说,明明你知道,却又装作不知,这
是很高明的做法。记得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曾说过“难得糊涂”的警句,尽管这句话的
本意与我们现在人所理解的有一些出入,但是“难得糊涂”确实应该是我们做事铭记于心并
且付诸实践的座右铭。
必须记住,再愚钝的人也可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再聪慧机智的人,也难免有失误之处,也
总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去讥笑智者百思之后仍然不能避免的“一失”,最重要
的是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忽视了愚者那珍贵的“一得”,不能随随便便地认为某某人蠢笨
就一定不会想出什么妙招来,并因此而瞧不起别人。因为智者的观点和建议常常是我们关注
的焦点,而愚者的观点和建议却常常会被忽略。
无论你自己本身多么伟大,多么不寻常,也应该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有的人认为自己很了
不起,所以常常忽略别人的观点。其实,越是伟大的人越应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从群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的“群众路线”不正是很好的体现吗?
如果你总是闭目塞听,常常自以为是,就无异于闭门造车。古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
书”之说,由此可见,善于听的人常常可以通过听别人的议论,拓宽视野,增加知识,获取
经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是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古代时,名相子产不毁乡校便是广泛
听取乡校中的议论,采纳雅言,见证得失,以乡野的议论作为镜子,及时发现失误和长处,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一个人不管多么聪明,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可能精
准全面,即使对问题的看法正确,实现的过程也未必就能做到无懈可击,而他人的意见恰能
弥补这些不足。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其实,任何人都
有自己思维的独到之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笔财富,它能使我们集
思广益,抛弃带有局限性的想法,不断矫正自己前进的方向,避免因意气用事而走弯路,正
可谓“兼听则明”。听取别人的意见,也表明对他人的尊重,有利于维护之间亲密友善
的关系,使自己获得一个好人缘。
其次是,还要善于听,而不能乱听,听了以后还要想一想。如果听了以后便当是耳旁风不加
理睬,这样的听就无异于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你在听了之后全都牢牢记在心里,但是不加
区分,也不加选择,听一句就记一句,就可能又会使自己的思路出现“十”字形的岔口,最
后,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很多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笼络人心为己
所用。为职者如果善于倾听别人的议论和观点,就会使别人心中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从而
对你产生好感,尤其在某些比较复杂难办的事情的处理上,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常常会
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你总是善于从别人的建议中找到金子一般的东西,你很快就会变
成一颗钻石。
拐弯抹角
水潭的水到底有多深,眼睛是看不到的,但是只要往里面投一颗石子,就可以知道水到底有
多深了。现实生活中,一件事情很复杂,绝不像一潭水那样轻而易举。想要摸清实情,也不
像投入水潭一颗石子那样轻而易举,因此,投石测水的策略在现实中就复杂得多,需要更多
的智慧。
比如,你想说服别人,直截了当地表明意见,非但无效,反而让人厌憎。不如先绕圈子,弄
清他心里真正的渴求,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是一位比较贤明的君主,他在识别人才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楚庄
王登基之初并不是一位值得称道的好皇帝,相反他一直纵情享乐不理朝政。其实,这只是楚
庄王的一个策略而已,但他并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自己暗暗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并在
暗中观察。
在三年的时间里,楚庄王将国家大事都置之不理,却是整日纵情歌舞,沉溺于酒色。但是他
不但不理会众多大臣的非议,反而在国内贴出告示,实行“谏者处以死刑”。这道命令一下,
朝中的大臣们终日惶惶恐恐犹豫不决,都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些奸诈之人就开始想尽办法,
曲意逢迎。他们心想:只要哄得大王欢心就不愁升官发财了。
实际上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奸臣,但也有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们,楚庄王的身边也不例外。
开始的时候,有些大臣觉得大王刚登基,难免有享乐之念,便没有提出什么意见。但随着时
间的推移,大臣中有些人就开始对楚庄王的行径表示出担忧了。尽管楚庄王张贴了“谏者处
以死刑”的告示,仍然有些忠心耿耿的大臣敢于冒死求见庄王,直言进谏。
大臣伍举就是一个忠心之臣,他一心辅佐楚庄王坐稳江山。谁知楚庄王登基三年,三年终日
享乐不理朝政。由于楚庄王的举动很不得人心,伍举的担心日渐加重,因此他决心冒着生命
的危险直言相谏。于是伍举冒死求见楚庄王,对楚庄王说:“大王,臣斗胆想请您猜一个
谜。”“哦,爱卿好兴致呀,快说来与寡人听听。”楚庄王一听是要玩猜谜,开始表现得眉
飞色舞兴奋不已。伍举说:“大王,在山冈上有一只鸟,但有三年的时间它既不飞也不叫,
请问大王,这还能算是鸟吗?”
楚庄王一听此话心中便已有数,但是表面仍不动声色。沉吟了一会儿,他才说道:“三年不
飞,但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但一鸣惊人。寡人明白你的意思,你先回去吧。”
伍举心里顿时明白了:大王贪图享乐只是假象,心里却在思考宏图伟业,于是,他放心地回
去了。
果然,不久后,楚庄王便不再纵情享乐了,迅速开始致力于政治革新。他首先对那些整天围
绕在他的身边、与他一起吃喝玩乐的谄媚之人给予处分,接着又任命曾经冒死进谏的伍举等
人。经过一番治理,整个国家面貌焕然一新。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楚庄王一开始的吃喝玩乐并不是单纯的享乐,而是以此为挡箭牌,
暗中进行观察,从而分辨出哪些人是可用之才,而哪些是无用之才。而伍举也不愧为贤臣,
他没有直截了当地与楚庄王不得进谏的禁令作对,而是绕着圈子试探楚庄王的心迹,终于得
到了满意的回答。
在与人交往中,绕圈子看似效率不高,有时却是达成目的最好方法。
大丈夫能屈能伸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不论是上台,还是下台,都能自如自在,便是难得的大境界了。
某公司有这样一位小伙子,有文化,有事业心,工作非常努力,人也很有才干,大家都知道
他很想当科长,同时也都认为他有当科长的能力。后来他真的被提升了,看他每天办公、开
会,忙进忙出,兴奋中难掩骄傲的神色。大家都替他高兴,也希望他能更上一层楼。可是过
了一年,他“下台”了,被调到别的部门当专员。据说,得知消息的那天,他锁上办公室的
门,一整天没有出来。当了专员后,大概难忍失去舞台时的那种落寞,他日渐消沉,后来变
为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再也没有升迁过„„
事实上,人生的舞台本就如此。如果你的条件适合当时的需要,当机缘一来,你就上台了。
如果你演得好演得妙,你可以在台上久一点,如果唱走了音,演走了样,老板不叫你下台。
观众也会把你轰下台;或是你演的戏已不合潮流,或是老板就是要让新人上台,于是你就下
台了。
上台当然自在,可是下台呢?难免神伤,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我们认为还是要“上台下台都
自在”。所谓“自在”指的是心情,能放宽心最好,不能放宽心也不能把这种心情流露出来,
免得让人以为你承受不住打击;你应“平心静气”,做你该做的事,并且想办法精练你的“演
技”,随时准备再度上台,不管是原来的舞台或别的舞台,只要不放弃,终会有机会。另外
还有一种情形也很令人难堪,就是由主角变成配角。如果你看看电影、电视的男女主角受到
欢迎、崇拜的情况,你就可以了解由主角变成配角的那种难过心情。
由主角变成配角的时候不必悲叹时运不济,也不必怀疑有人暗中搞鬼,你要做的就是“平心
静气”,好好扮演你“配角”的角色,向别人证明你主角配角都能演。这一点很重要,因为
如果你连配角都演不好,那怎么能让人相信你还能演主角呢?如果自暴自弃,到最后就算不
下台,也必将沦落到跑龙套的角色,人到如此就很悲哀了。如果能把配角扮演好,一样会获
得掌声。
有研究沈从文先生的专家认为,沈先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从事任何一种工作都会有成就。当群
众集会,人潮汹涌不息,口号响彻云霄,声言打倒他的时候,沈先生仍然十分平静,默默地
认真地做自己的工作。也正是有这种顺其自然的性格,沈先生对拔草、打扫厕所、陪斗审查
等能自如应付。不难看出,顺其自然是一种成功的性格模式,它不仅能使一个人适应各种环
境,在无法改变客观条件的前提下,通过改变自己的主观状态来求得人生的发展。
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曾经谈起他的炼狱之苦,因为难以忍受饥饿,为了生存,韩美林在众目睽
睽之下吃掉了别人扔掉的、爬满苍蝇的5个包子皮。今天的人根本无法想像:在那个年月,
韩美林一听到碗响或“米”字就会本能地流口水,浑身发颤。
经过如此多的炼狱,韩美林挺过来了。他写道:“20多年后的今天,这5个包子皮在我身上
产生了多大能量?它成就了我多少事业?壮了我多少胆?它让我成了一条顶天立地的好汉,
它练就了我一身铮铮铁骨,它让我悟出了人生最最深邃的活着的真理。我虽然沉入了这无边
的人生苦海,我却摸到了做人的真谛。”
韩美林曾对学生讲:“你们可知道什么是一条汉子吗?一个多么高多么大的男子汉,就要有
多么高多么大的支撑架。但这个支撑架全部都是由苦难、辛酸、羞辱、失落、空虚和孤独组
合起来的。„„你得踢着石头打着狗,你得忍无可忍地一忍再忍,难舍难分地一舍再舍„„”
学会适当的顺应,是生活与生存的必然需要,否则容易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凉。而
惟有能上能下,方能有效地保存实力,寻找机会,再展宏图。
做人要方圆兼备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
“圆”,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个人做人做事讲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或者
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
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外圆
内方。
外圆内方的人,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有貌似糊涂的智慧,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有脸上
挂着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
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还是交友、情爱、谋职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
才能无往不利。
秦朝末年,匈奴内部政权变动,人心不稳。邻近一个强大的民族东胡,借机向匈奴勒索。东
胡存心挑衅,要匈奴献上国宝千里马。匈奴的将领们都说东胡欺人太甚,国宝决不能轻易送
给他们。匈奴单于冒顿却决定:“给他们吧!不能因为一匹马与邻国失和嘛。”匈奴的将领
们都不服气,冒顿却若无其事。东胡见匈奴软弱可欺,竟然向冒顿要一名妻妾。众将见东胡
得寸进尺,个个义愤填膺,冒顿却说:“给他们吧,不能因为舍不得一个女子与邻国失和嘛!”
东胡不费吹灰之力,连连得手,料定匈奴软弱,不堪一击,根本不把匈奴放在眼里。这正是
冒顿单于求之不得的。不久之后,东胡看中了与匈奴交界处的一片茫茫荒原,这荒原属于匈
奴的领土。东胡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此地相赠。匈奴众将认为冒顿一再忍让,这荒原又
是杳无人烟之地,恐怕只得答应割让了。谁知冒顿此次突然说道:“千里荒原,杳无人烟,
但也是我匈奴的国土,怎可随便让人?”于是,下令集合部队,进攻东胡。匈奴将士受够了
东胡的气,这一下,人人奋勇争先,锐不可当。东胡做梦也没想到那个痴愚的冒顿会突然发
兵攻打自己,所以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哪里是匈奴的对手。战争的结局是东胡被灭,东胡
王被杀于乱军之中。
其实,冒顿的这一手实际上就是“绵里藏针”。试想,冒顿如果一点实力都没有,匈奴早晚
得让东胡给吞并掉。但如果一味强硬,不但迷惑不了对手,更激不起属下的士气,那么这一
仗的输赢也就难说了。
“鹰立似睡,虎行似病。”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
士的武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面对大喜与大悲泰然不惊,前进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
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他们没有失败,只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的积蓄力量的
沉默。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
说:“受得住委屈,方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洼反能盈满,凋敝
反得新生,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反而痴迷。”确实,在强大的对手高压下,在面临危机的时
候,采取藏巧于拙、装糊涂,扮作“诚实”的样子,往往可以避灾逃祸,转危为安。虽然面
临险境,或遇到突发事件而装傻装呆。这比临危不惧和视死如归的壮烈要保全得多。留得青
山在,不怕没柴烧,以拙诚与对手周旋,确实不失为一种高明之术。
人生在世只要运用“方圆”之理,必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趋进,还是退让,都能
泰然自若,不为世人的眼光和评论所左右。
人无完人,取优摒糟
在一次大型的演讲会场,一位知名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这样演讲道:
“如果现在有一位长得国色天香的美女来到我们的面前,任何一个人拿着一只500倍的
放大镜来观看这位美女的脸庞,一定都非常失望,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将是坑坑洼洼,凹凸不
平的一张难看的脸;但现在我们每个人如果拿一只望远镜来看远处的一座高山,我们看到的
将是青山绿水,绿阴葱葱,仿佛人间仙境,令人流连忘返。
在人际关系中,有人总是拿着放大镜看别人,令对方原形毕露,显得一无是处,也使得自己
无法信任他人,交不到朋友。相反,有的人则是拿着望远镜,始终都能欣赏到别人的美好一
面,就是这个不拘小节的特性,使宾主尽欢,无往不胜。
但这不等于说,放大镜就没有用了,放大镜的焦点应对准自己,而非别人。如果能虚心地请
求他人,对自己提出最严厉的批评,这样放大镜和望远镜都能同时发挥最大的效用。”
我们常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确,一个人,只有懂得如何欣赏和赞美别人,才不会被
别人冷落,才能够有足够多的朋友和尽可能少的敌人。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木匠出身的人,技能极差,连自己的床都修不好,
却声称能造屋,柳宗元对此将信将疑。后来,在一个很大的造屋工地上,柳宗元又看到这位
老兄,只见他发号施令,指挥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指挥下奋力做事,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柳宗元大为惊叹。对这个人应当怎么看?如果把他看成一个“棒槌”弃之不用,无疑埋没了
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这一先一后,看似无所谓,其实很重要。
《水浒》中的时迁,其短处非常明显——偷鸡摸狗成性,然而,他也有非常突出的长处——
飞檐走壁。时迁上梁山后,被梁山的环境所感化,他的长处就派上了用场。在一系列重大军
事行动中,军师吴用对他委以重任,使其长处得到应有的发挥,时迁因而成为梁山好汉中举
足轻重的人物。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是养不活鱼的,同样,对人过于苛求就不
会有朋友。如果你能够始终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人们就会因为受到你
的尊重而倍感振奋。否则,一味挑剔别人的毛病,必然引起别人的反感,人际交往也必然陷
入困顿。
曼德拉为,了实现种族和解受尽了磨难,但却从没有恨过一个人。他说,他之所以能够历经
挫折而初衷不改,并最终取得成功,他之所以从来都不记恨别人,是因为小时候的一件事,
正是这件事影响了他的一生。
一天,曼德拉的老师拿出一张中间有个黑点的白纸问同学们看见了什么,全班同学盯住白纸,
齐声喊到:一个黑点!
老师沮丧地说,这么大的白纸没有看见,只盯着一个黑点,将来你的一生将是非常不幸的。
整个教室寂静无声。
沉默中,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老师又问同学们看见了什么,这下同学们
开窍了,一个白点。老师欣慰地笑了,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
为人处世要牢时度势
你看到的是白纸呢,还是黑点呢?如果是黑点,那就向曼德拉学习学习吧!
为人处世,要审时度势,善于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应变,不拘泥于成规,要根据实际情
况的变化,灵活变通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动静自如,不为
突发的事变所震慑。遇到复杂难解的问题,若一味思想僵硬、守旧,而不根据事情的变化有
所改变的话,必然要追悔莫及。
周亚夫是汉朝开国将军周勃的儿子,可谓名将之后,他通晓兵法,善于治军,也可算得上是
一代名将。
公元前158年,匈奴骑兵分两路入侵,前锋直逼太原郡,当时长安的军事布置是:祝滋侯徐
厉胜守渭北棘门;宗正神礼驻守霸上,以周亚夫为将屯兵细柳。
汉文帝是一位节俭谨慎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为了慎重起见,他亲自到西军
和北军去视察,所到之处,无不倾营出动,候迎天子。文帝看到这种情景,深为忧虑,真不
知一旦匈奴袭来,他们如何对敌。但到了周亚夫军中,情况则完全不同了。
只见军吏士卒都手拿利刃、身披铠甲,弓弩上也搭着箭枝。天子的先进宫来到营门,立刻被
军士挡住,无法进去,便对守营门的军吏说:“天子即将驾到了!”守卫营门的都尉却说:
“军营中只听将军的号令,不闻有天子的诏命,将军曾经严肃告诫过。”
过了一会,天子的车驾到了,但军吏仍不开门,文帝无法,只好派人拿着天子的符节去见周
亚夫说:“天子要亲自劳军。”
周亚夫这才传命打开营门。军营中任何人的车马都不能奔驰,违命者斩。于是,天子只得让
人拉着马缰绳慢慢地前行。等到了营内,周亚夫也并未跪拜迎接,他身穿盔甲,对文帝长揖
道:“臣甲胄在身,不能下拜,请以军中之礼相见。”
汉文帝终于被周亚夫的这种精神所感动,他起身扶着车前的横木,改变了原来严肃的面容,
并派人向周亚夫称谢说:“皇帝恭敬地慰劳将军。”慰劳完毕,天子的车马就离开了。
其实,汉文帝虽然知道周亚夫是刚正廉洁,但也隐隐地觉得他做得过分,毕竟自己乃堂堂一
国之君,觉得皇帝的尊严受到了损伤,虚荣心多少受到了一点刺激。
汉景帝初年,晁错创议削藩,使早就图谋不轨的吴、楚等七国联合叛乱。危机之时,汉景帝
找出周亚夫,授他太尉之职,要他指挥军队前去平叛。周亚夫既未推辞,又未谦让,只是接
受任务,认为理应如此。
周亚夫只知谋国,不知谋身,终使梁王刘武怨恨。因此,梁王每逢人朝,经常与母亲窦太后
说起周亚夫,极尽中伤诬陷之能事。窦太后听信了梁王的谗毁,经常向汉景帝说周亚夫的坏
话。周亚夫自知受人猜忌,也还知趣,就上书称病辞官,汉景帝也不挽留,任他辞退。
几天过后,突然有使者到来,叫他人廷对簿。周亚夫一听,就知末日已到,但还不知犯了什
么罪。
等周亚夫到了廷堂,问官交给他的一封信,周亚夫阅后,全无头绪。原来周亚夫年老,要准
备葬器之类,就让儿子去操办。买了五百副甲盾,原是为护丧使用,又有许多朝廷使用的木
料等,可能是周亚夫的儿子贪图便宜,买了下来,又未给钱,使得佣工怀恨上书诬陷。汉景
帝见书十分恼怒,正好借机找茬,派人讯问。周亚夫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无从对答。问官
还以为他倔强不服,就报告了汉景帝。汉景帝怒骂道:“我何必一定要他对答呢!”就把他
交大理寺审讯。
大理寺当堂审讯,问道:“你为什么要谋反呢?”
周亚夭说:“我的儿子所买的东西全系丧葬所用,怎能谈得上谋反呢?”
问官无话可说,但又知皇上欲置其于死地,必须找个借口,于是发出了石破天惊之判词:“你
就是不想在地上谋反,也想死了以后在地下谋反!”
周亚夫一听,完全明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再也无话可说。周亚夫就这样被关人狱中,
五日不食,绝食而亡。
周亚夫毫无过错,只因过于刚正,不善通权达变而触怒龙颜,死得真是莫名其妙!
顾全别人的面子
别人也许真的错了,但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或者,他虽然明知错了,也希望得到足够的
尊重。所以,别去指责他们,因为那是愚人的做法。尝试着去理解他们,只有真正智慧、宽
容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一个人犯错误,往往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是在犯错误,而是因为他想犯错误。宣传教育对于想
犯错误的人基本无效。防止犯错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让人不敢犯错,一种是让人不想犯错。
前者是强制手段,见效快而难服人心;后者是沟通艺术,见效较慢而作用力持久。要想让一
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依赖于他的自尊和良知的觉醒。那么,首先要设法帮他保住面
子,以免他自暴自弃。
有一种人,脾气粗野狂暴,不管什么事都能搞得像滔天大罪那样不可饶恕。他们这样做并不
是出于一时的狂怒,而是源于他们自己的禀性。他们谴责每一个人,要么为这个人做过的某
件事,要么为他将做的某件事。这暴露出一种比残忍还要可恶的性情,这种性情才真是糟糕
透顶。他们是如此夸张地非难别人以至于他们能把别人原本是芝麻大小的一个问题渲染得像
西瓜那样大,并借此将其全盘否定。他们是不通人情的工头,能把天堂糟践成牢房。盛怒之
下,他们把一切都推到极端。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别人丢了面子,而他得到了怨恨。
有智慧的人绝不如此处理问题,他把别人的自尊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设法将事情导向好的方
面。
一天中午,一位老板到工厂进行例行检查时,看到一些员工在挂着“禁止吸烟”的标牌下面
吸烟。没有比明知故犯更可恶的事情了,这是多数人的看法。这位老板却没有多数人这么敏
感。他走到这些工人们身边,递给每个人一支烟,说:“小伙子们,如果你们能在外面抽烟
的话,我就真要感谢你们了。”
小伙子自然知道自己违反了厂里的规定。但老板不仅没有指责他们,反而道给每人一支烟。
他们的自尊得到了尊重,他们被人当人看,当然要表现得像个人。所以,公然在厂内吸烟的
人再也没有了。
当一个人犯了错误时,往往能找到上百个理由为自己辩护,其中一个最常用的理由是:“换
了是你,不见得比我做得更好。”当一个心里有了这种想法,你说得再多,他也不会心悦诚
服。这时候,最有效的说服是言传身教,把你要求他做好的事做给他看。
日本大企业家、三洋公司创始人井植薰,喜欢遵守规则又敬业的员工。而他本人也绝对遵守
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勤奋敬业,决不因为自己是老板而打半分折扣。比如,他每天早上
7点,准时到达公司,准确率比闹钟还高,而且几十年如一日,若非出差,绝无误差。他本
人如此律己,所以他公司几乎没有一个不勤奋敬业而遵守规章的员工。
比尔·盖茨欣赏聪明而干劲十足的员工,但他没有每天安逸地躺在床上,逼员工加班加点干
活。在创业的最初十几年,他跟普通员工一样,每天工作16个小时,累了就往地板上一躺,
睡上一觉,睡醒了爬起来接着干。
一个人能做到他提倡的事,比他唠唠叨叨说一万遍更有说服力。
有的人并无意伤人面子,只是说话时表达不当,造成了实际伤害的效果。
比如,有些领导提倡“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找差距”这种批评方式,目的就是为了照顾下属
的面子,效果却不见得好。
比如,老板对一个业绩不佳的员工说:“我对你的工作表现非常满意,但是如果你能在工作
方法上注意一点,业绩肯定会提高。”
员工开始会觉得受到了鼓励,直到他听到“但是”两个字。他很可能因此而对最初的表扬产
生怀疑,对他来说,这个表扬也许只是后面批评的引子而已,可信性遭到质疑。
如果老板这样说:“我对你的工作表现很满意,而且你的进步也很明显,说明你在这方面有
潜质。如果在工作方法上作一些改进,我相信你的进步会更快。”
这样员工便不会感到批评的暗示,同时也能够受到鼓励,并尽力做得像老板期待的那样好。
让对方有台阶可下
有的人把自己的面子看得贵如金,却把别人的面子看得贱如纸。他们为了自显高明,无视他
人尊严,甚至将对方逼到非反抗不可的地步。其结果,也不过自取其辱罢了。
素来以傲慢无礼、举止粗鲁而闻名于世的赫鲁晓夫就曾尝到过伤人面子的苦头。那是1957
年,美苏首脑举行会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应邀出访前苏联。在此之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一
项《关于被奴役国家的决议》。这一决议受到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激烈抨击,本来他
可以采取其他比较得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但赫鲁晓夫却选择了一个既有失身份,又伤
人尊严的方式。
在美苏首脑会谈中,他指着尼克松吼叫着:“这项决议很臭,臭得像马刚拉的屎!没有什么
东西比那玩意儿更臭了!”
在这种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场合,尼克松当然也不会示弱,他知道赫鲁晓夫年轻时曾当
过猪倌,就慢条斯理、一字一句地说:“恐怕主席先生说错了,还有一样东西比马粪更臭,
那就是猪粪。”
赫鲁晓夫不禁一时语塞,尽管他是一个很有自制力的领导人,也不免羞得满脸通红。
在人际交往中,只要维持住双方的面子,则一切争端都有回旋余地:一旦撕破面皮,就极可
能转入火星四溅、双方都无力控制的局面。为了自己的面子,不给别人留余地,绝对是在做
蠢事。
此外,在人际交往中,由于知识缺陷,每一个人都会说蠢话、做蠢事;由于价值观不同,每
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看见别人说蠢话、做蠢事时,或者坚持自己的偏见时,为了保住他的
面子,最好是给他一个“台阶”下。这对于维持双方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揭人不揭短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
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
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
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
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
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
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还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
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
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这就是戳人痛处的下场。
在待人处世中,场面话谁都能说,但并不是谁都会说,一不小心,也许你就踏进了言语的“雷
区”,触到了对方的隐私和痛处,犯了对方的忌,对听话者造成一定的伤害。其实,每个人
都有所长,亦有所短,待人处世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
夸奖对方的长处,而不要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做文章。切记:揭人之短,伤人
自尊!
“揭短”,有时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揭短”,
有时又是无意的,那是因为某种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
人处世中揭人之短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的破裂。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群人在看电视剧,剧中有婆媳争吵的镜头。张大嫂便随口议论
道:“我看,现在的儿媳真是不知道好歹,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也不想想以后自己老了
怎么办?”话未说完,旁边的小齐马上站了起来,怒声说:“你说话干净点,不要找不自在,
我最讨厌别人指桑骂槐!”原来小齐平素与婆婆关系失和,最近刚从家里搬出另住。张大嫂
由于不了解情况,无意中揭了对方的短而得罪了小齐。所以只有了解交际对象的长处和短处,
为人处世才不会伤人也伤己。
且看下面这个例子。
有一位年轻的姑娘长得很胖,吃了不少的减肥药也不见效果,心里很苦恼,也最怕有人说她
胖。有一天,她的同事小张对她说:“你吃了什么呀,像气儿吹似的,才几天工夫,又胖了
一圈儿。
胖姑娘立马恼羞成怒:“我胖碍着你什么了?不吃你,不喝你,真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小张不由闹了个大红脸。在这里,小张明知对方的短处,却还要把话题往上赶,这自然就犯
了对方的忌讳,不找麻烦才怪哩。
所以,还是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
谅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避开言语“雷区”,千万不要戳人痛处!
做事留余地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一些人,说了对不起自己的话或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
这时,我们应当怎么办呢?是针锋相对,以怨报怨,还是宽容为怀,原谅别人?
人生好比行路,总会遇到道路狭窄的地方。每当此时,最好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如果
心中常有这种想法,人生就不会有那么多抱怨了。即使终身让步,也不过百步而已,能对人
生造成多大影响呢?你经常让人一步,别人心存感激,也会让你一步,一条小路对你来说也
是坦坦通道。你事事不肯让人,别人心怀怨恨,就会设法阻碍你,损伤你,即使一条大路,
对你也充满险阻。人与人之间往往是心与心的交往,诚心换来的是真情,坏心换来的是歹意。
在战国时代,有一个叫中山的小国。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
汤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都喝上。没有喝到羊肉汤的司马子期感到很失面子,便怀恨在心,
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很快被攻破,国王逃到了国外。当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
人拿着划艮在他的后面,便问:“你们来干什么?”
两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得到您赐予的一点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我
们的父亲临死前嘱咐,不管中山国以后出什么事,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
王。”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仇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肉汤
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
人的自尊比金钱还要重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少许金钱,尚可忍受,一旦自尊心受到损害,
就无法预测他将会干出什么事来。有时候,本无存心伤人之意,却可能因为一句无意的话伤
害别人,甚至可能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言行的谨慎看来是很重要的。
从前有某显宦,喜欢下棋,自负是国手。某甲是他门下的一名食客,有一天与某显宦下棋,
一人手便咄咄逼人。比赛到后来,竟逼得某显宦心神失常,满头大汗。某甲见对方焦急的神
情,格外高兴,故意留一个破绽。某显宦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谁知某甲突出妙手,局面立
时翻盘。某甲很得意地道:“你还想不死么?”
某显宦遭此打击,心中很不高兴,立起身来就走。虽然某显宦有很深的修养,胸襟宽大,但
也受不了这种刺激,因此对某甲就有了成见。而某甲呢,他始终不懂为什么某显宦不再与他
下棋。某显宦也为了这个,总是不肯提拔某甲。某甲只好郁郁不得志,以食客终其身。也许
他会自认命薄,哪知是忽略了对方的自尊心,控制不住自己的好胜心,使小过失铸成了终身
的大错。如果遇到必须取胜,无法让步的事,又该怎么做呢?那也要给别人留一点余地,就
像下围棋一样,“赢一目是赢,赢一百目也是赢”。只要能赢就行了,何必让人家满盘皆输?
比如与人争辩,以严密的辩论将对方驳倒固然令人高兴,但也没必要将对方批驳得体无完肤。
这样做不但对自己毫无好处,甚至会自食其果,遭到对方的反击。当我们和他人发生摩擦时,
首先要了解他的想法,然后在顾及对方颜面的前提之下,陈述自己的意见,给对方留有余地。
这一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非常
学会自我批评
美国总统林肯年轻时有一个嗜好:喜欢评论是非,还常写信写诗讽刺别人,他常把写好的信
丢在乡间路上,使当事人容易发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喜欢指责人的习惯。
1842年秋天,林肯又写文章讽刺一位政客。文章在报纸上登出后,那位政客怒不可遏,
他下战书,要求与林肯决斗。林肯本不喜欢决斗,但迫于情势和为了维护名誉,只好接受挑
战。到了约定日期,二人在河边见面,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就要进行。亏得在最后一刻有人
阻止,悲剧才未发生。
这是林肯一生中最为深刻的一次教训,让他懂得了任性抨击他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从此,
他学会了在与人相处时,不再为任何事而轻易责备他人。
中国古人也懂得这个处世道理。申居郧说:“过于严厉地责备他人,使对方产生怨恨,这就
是自己的一大过错。”王永彬说:
“只责备自己,不责备他人,这是远离怨恨的方法。只相信自己,
不相信别人,这样做一定会把事情办砸。”
检讨一下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也有这种喜欢责备别人的毛病?布置下去的一件工作任务没
有做好,我们很可能不是积极地去与下属寻找原因,研究对策,而是指责下属:“你怎么搞
的?怎么这么笨?”这时,你有没有想过下属会有什么反应?他可能什么也不说,但在内心
却只会觉得你不近人情,从而怨恨你。这样,你今后就很可能在与他相处时,总感到疙疙瘩
瘩„„
好指责就如同爱发誓,实在不是一种好习惯。你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你自己,别人不舒服你
也不会舒服。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说的是张飞闻知关羽被东
吴所害,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
达,报告张飞,三日内办妥白旗白甲有困难,须宽限方可。张飞大怒,让武士将二人绑在树
上,各鞭五十。打得二人满口出血。鞭毕,张飞手指二人:“到时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杀
你二人示众!”范疆、张达受此刑责,心生仇恨,便于当夜,趁张飞大醉在床,以短刀刺人
张飞腹中。张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55岁。
张飞的悲剧再深刻不过地说明了卡耐基这句名言:“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指责和抱怨
别人”。卡耐基指出:尖锐的批评和攻击,所得的效果都是零。批评就像家鸽,最后总是飞
回家里。我们想指责或纠正的对象,他们会为自己辩解,甚至反过来攻击我们。
我们喜欢责备他人,常常是为了表现自己的高明。有时,也有推卸责任的目的。古人讲“但
责己,不责人”,就是要我们谦虚一些,严格要求自己一些,这对自己只有好处。《三国演义》
中马谡轻敌失了街亭,害得蜀兵大败,诸葛亮无奈演了一场空城计,才算退了敌军。回到军
中,诸葛亮为明正军律,挥泪斩了马谡。对此次失败,诸葛亮并没有处理了马谡就了事,而
是深深自责没有听刘备生前所说的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他自作表文给后主,
请自贬丞相之职。并要求属下“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诸葛亮的为人,值得我们学习。
在你又想责备别人的这不是那不是时,请马上闭紧自己的嘴,对自己说:“看,坏毛病又来
了!”这样,你就可以逐渐改掉喜欢责备人的不好习惯,学会宽容和尊重,更好地与人相处,
与人共事。
说话要会绕弯子
在日常交往中,最忌四面树敌,无端惹是生非。所以,即使陈述利害,为避祸免灾,也应刚
柔并济,以退求进,装点糊涂,拐弯说话,免受陷害。要知时势有变化,命运有沉浮,少一
点锋芒,便多一份平安。
早在公元961年,赵匡胤在扑灭了扬州李重进的叛乱之后,就以自己曾经担任过殿前都点检
这一职务为由,说是出于避嫌或是避讳,解除了慕容延钊的这一职务,从此这一禁军中的最
高职务就消失了。但赵匡胤仍不放心,他觉得禁军中的高级将领如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
等人虽然曾经拥立过自己,但还谈不上是自己的心腹,况且他们在军中日久,根基益深,自
己如果出征在外,实在很难保证他们不生异心。于是,他想出了一条解除他们兵权的计策。
就在这一年的七月,赵匡胤专门设宴,把石守信等人招来一起饮酒,在酒会之上,赵匡胤特
意劝大家开怀畅饮,在酒酣耳热之际,赵匡胤忽然屏退左右,装出一副深有感慨而又推心置
腹的样子,长叹一声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哪里能当皇帝?但你们不知道,当皇帝也
真是太难了,倒不如当个节度使痛快些。我啊,晚上就从来没有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一听,觉得大为不解,连问为什么,赵匡胤说:“这还不明白吗?我这个皇帝的
位子谁不想坐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赵匡胤话中有话,明摆着是怀疑将领们有谋权篡
位之心了,慌忙跪下,边叩头边问道:“陛下怎么这么说呢?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
呢?”
赵匡胤一脸的真诚与无奈,慢悠悠地说:“是啊,你们是没有异心,但你们怎么知道你们手
下的人不贪图富贵呢?一旦有人把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你们就是不想当皇帝,也是推脱不
掉啊!”
石守信等人一听,真是吓得汗流浃背,慌忙跪下,顿首哭道:“我们这些人愚昧得很,没有
想到这个问题,请求陛下开恩,给我们指示一条生路。”
赵匡胤见火候已到,就缓和了一下紧张的气氛,劝他们说:“人生好比白驹过隙,飞逝而过,
所好者也无非就是富贵,不过想多积钱财,厚自娱乐,遗福子孙。你们何不释去兵权,出外
当个地方官,再多买些良田美宅,多置些歌儿舞女,日夜宴饮,以终天年。我再与你们结成
儿女亲家,这样一来,臣君相安,两无猜忌,该是多好的事啊!”
赵匡胤的这一番话,说得石守信等人真是茅塞顿开,拨云见日。话说得如此明白,哪还有回
旋的余地,而赵匡胤当时在禁军中的地位还不可动摇,他们只好在第
二天上表称病,乞求解除兵权。赵匡胤一见大喜,当即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一滴血没流,一句口角没发生,酒酣之间,赵匡胤假
意诉苦了一番,兵权就这样得手了。赵匡胤真是会玩大糊涂。
不要轻易指责别人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是为了收获某些成果,也是为了收获好心情。
无论别人指责我们的错误,还是我们指责别人的错误。都对好心情没有好处。
既然如此,我们没有必要执著于对或错,不如圆滑一点,按照对事情和心情最有好处的方式
来做。
四千年前,古埃及阿克图国王在一次酒宴中对他的儿子说:“圆滑一点。它可使你予求予取。”
换句话说,不要对别人的错误过于敏感,不要执著于所谓正确的意见,不要轻易刺激任何人。
如果你要使别人同意你,应当牢记的一句话就是:“尊重别人的意见,永远别说你错了。”
在人际交往中,破坏力最强的莫过于这三个字:你错了。它通常不会造成任何好的效果,只
会带来一场不快、一场争吵,甚至能使朋友变成对手,使情人变成怨偶。
跟别人相处的时候,我们要记住,和我们来往的不是度量不凡的超人,更不是修炼到家的圣
人。和我们来往的都是感情丰富的常人,甚至是充满偏见、傲慢和虚荣的怪人。超人和圣人
能够虚怀若谷地对待别人的批评,但常人不能,怪人更不能。所以,当我们想说“你错了”
时,应该明白,对方十有八九不会虚怀若谷地接受。就像我们自己不会虚怀若谷地接受别人
“你错了”的评价一样。
一个人说错话或做错事,总是有原因的,所以我们即使明知自己错了,也会强调客观原因,
认为错得有理。
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并非意识不到犯了错误,只是顽固地不肯承认而已。所以,当你对一个
人说“你错了”时,必然撞在他固执的墙上。
比如,有一位先生,请一位室内设计师为他的居所布置一些窗帘。当账单送来时,他大吃一
惊,意识到在价钱上吃了很大的亏。
过了几天,一位朋友来看他,问起那些窗帘时,说;“什么?太过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
宜。”
这位先生却不肯承认自己做了一桩错误的交易,他辩解说:“一分钱一分货,贵有贵的价值,
你不可能用便宜的价钱买到高品质又有艺术品味的东西„„”
结果,他们为此事争论了一个下午,最后不欢而散。
不论我们用什么方式说“你错了”,不论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种说话的声调,一个手势,
只要让他听出或看出“你错了”的意思,他就绝不会有好脸色给你!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
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只会使他想反击,但决不会使他改变心意。即使你搬出孔子
或柏拉图理论,也改变不了他的成见,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
永远不要这样做:你的确错了,不信我证明给你看。
这等于是说:“我比你更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事,使你改变看法。”
假如对方真的错了,你必须让他承认并纠正错误,也应该回避“你错了”或类似的词语。你
有必要运用一些技巧,使对方察觉不到“你错了”这三个字。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必须用
若无实有的方式教导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他忘记的。”
有一位先生,花3天时间写了一篇演讲稿,他认真地撰写、修改并润色,其精心程度绝不亚
于鲁迅或朱自清写一篇文章——据说鲁迅写完一篇文章后,通常要改7遍,而朱自清每天只
写500字。
这位先生认为演讲稿写得十分到位,得意地读给妻子听。妻子认为这篇演讲稿写得并不出色。
但她没有说:“你写得太差劲了,都是老生常谈,别人听了一定会打瞌睡的!”
她说:“如果这篇文章是投给报社的话,肯定算得上是一篇佳作。”换句话说,她在赞美的
同时巧妙地表达出它并不适合演讲。丈夫听懂了其间的涵义,立即撕碎了精心准备的手稿,
并决定重写。
伟大的心理学家席勒说;“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样地,我们也极为害怕别人的指
责。”
既然如此,在我们觉得需要说“你错了”时,要用最大的耐心和最大的智慧,将“你错了”
三个字重新咽回自己的肚子里。
没有多少人能够正视别人的批评,大人物不能,小人物更不能。
人性表现出来了,做错事的人只会责怪别人,而不会责怪自己——我们都是如此。这不是度
量的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而使度量大到能接受批评的
程度。
因此,当我们想说“你错了”的时候,我们要明白,哪怕我们费尽口舌,他的想法仍然是:
“我看不出我怎样做,才能跟我以前所做的有所不同。”无论他是否辩解,他都不会真正接
受我们的批评。既然如此,我们还不如承认是“我错了”,也许对疏通关系和解决问题更有
好处。
有一位汽车代理商,在处理顾客的抱怨时,决不肯承认产品质量与服务的问题是自己这方面
的问题,总想证明问题的根源是顾客在某些方面犯了错误。结果,他每天陷身于争吵和官司
纠纷中,心情一天比一天坏,生意也急剧减少。
后来,他改变了处理办法。当顾客投诉时,他首先说:“我们确实犯了不少错误,真是不好
意思。关于你的车子,我们有什么做得不合理的地方,请你告诉我。”
这个办法很快使顾客解除武装,由情绪对抗变成理智协商,于是事情就容易解决了。如此一
来,这位代理商能轻松处理每一件事情,生意也越来越好。
当我们说对方错了时,他的反应常让我们头疼,而当我们承认自己也许错了时,就绝不会有
这样的麻烦。这样做,不但会避免所有的争执,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地宽宏大度,承认
他也可能弄错。
假如事情到了不得不说“你错了”的地步,应遵循一个原则,即对事情有好处又不伤害对方
的自尊。如《菜根谭》云:“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应满足的第一个要素是:让对方明白你的好意。你指出对方的错误,到底是为了贬低他抬高
自己,还是为他好?他也许并不明白。所以,你要设法让他感到你的好意。此外,讲话时态
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否则对方就会以为你在教训他: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
他会认为你惺惺作态。
第二个要素是: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原则上讲,要在对方情绪比较稳定时指出他的不足
之处。人在情绪不正常时,可能什么也听不进去。此外,最好避开第三者,以一对一的方式
进行,以免让他产生当众出丑的感觉。
第三个要素是,不要进行比较。指出对方的错误,要就此论事,不要拿他跟别人比较。“人
比人,气死人”,这只会让对方产生强烈的反感。
此外,我们也不妨试着了解犯错的当事人,试着理解他为什么会犯错。这比批评更有益处,
也更有意义得多;而这也孕育了同情、容忍以及仁慈。
哲人这样说:“全然了解,就是全然宽恕。”
拒绝别人要婉转
对于许多人来说,拒绝别人是一件很难办的事。当别人提出要求时,他们不好意思张口说
“不”,因为这样很可能会伤害对方的感情,造成两个人的关系疏远。但是有时如果答应别
人的要求自己又确实有难处,或者自己会丧失许多东西。许多人在面对这种矛盾时都十分苦
恼,不知该怎样办。
其实,在自己确有难处,或者如果答应别人的要求自己的利益会损失很大的情况下,我们就
应该拒绝别人。但是拒绝别人也要考虑对方的情感,尽量做到不伤害双方的感情。怎样说
“不”,也是一门学问。
我们在拒绝别人时应该注意不使他们的面子受损。如果既拒绝了别人的要求,又让他们丢了
面子,那么他们心中产生不满之情是在所难免的。如果能在拒绝别人的要求时不让对方丢面
子,让人非常体面地接受拒绝,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
三国时期的华歆在孙权手下时,名声很大。曹操知道后,便请皇帝下诏招华歆进京。华歆启
程的时候,亲朋好友千余人前来相送,赠送了他几百两黄金和礼物。华歆不想接受这些礼物,
但是如果当面谢绝肯定会使朋友们扫兴,伤害朋友之间的感情。于是他便暂时来者不拒,将
礼物统统收下来。并在所收的礼物上偷偷记下送礼人的名字,以备原物奉还。
华歆设宴款待众多朋友,酒宴即将结束的时候,华歆站起来对朋友们说:“我本来不想拒绝
各位的好意,却没想到收到这么多的礼物。但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想我单车远行,有
这么多贵重之物在身,诸位想想我是否有点太危险了呢?”朋友们听出了华歆的意思,知道
他不想收受礼物,又不好明说,使大家都没面子。他们内心里对华歆油然而生出一种敬意,
便各自取回了自己的东西。
假使华歆当面谢绝朋友们的馈赠,试想千余人,不知道要推却到什么时候,也不知要费多少
口舌,搞得大家都很扫兴,使大家都非常尴尬。而华歆却只说了几句话便退还了众人的礼物,
又没有伤害大家的感情,还赢得了众人的叹服,真可谓一箭三雕。
华歆在拒绝朋友时,没有坦言相告,而是找了一个对自己人身不安全的理由。虽然朋友们也
知道他是在故意推辞,但不会以此为意。因为华歆委婉拒绝没有让他们丢面子。
“不”字谁都会说,但怎样说才能既不伤害对方,又不使自己为难,非动点脑筋不可。
当一个推销员上门推销时,一个女士的态度礼貌而坚定:“我的婆婆不让我在家门前买任何
东西。”你瞧,我不买你的商品,不是因为我不愿意掏腰包,而是为了保持和婆婆良好的关
系。这样一来,推销员既不会因为没买他的商品而怨恨你,同时也感到再说下去也是白费口
舌,只好作罢。
在拒绝的同时说明对方为得到其所求还应做些什么,这一点对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尤其重要。
比如你的属下向你提出的要求得不到你的满意答复,你不妨告诉下属努力方向,使他始终看
到希望。与此相比,你的拒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既不会挫伤他的自尊心,也不会伤害你与
下属之间的感情。
当别人的请求你无法满足,而又不能或无须找任何借口时,就用最委婉、最友善、最真诚的
语言拒绝他,不要似是而非,而是不留任何回旋的余地。
你会发现,学会说“不”,会使你的交际生活更轻松、更成功。
贵有自知之明
自古以来,人们最大的“盲区”之一,就是不能正确估价自己。于是,眼高手低者有之,好
高骛远者有之,刚愎自用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故老子认为,认识别人的可以说得上机
智,而认识自己的才算得上是高明。另一位哲人也曾告诫过人们,“人贵有自知之明”。
在《老子》第33章里,老子提出精神修养的问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说,
善于识别人的人,可谓智慧;善于认识自己的人,可谓明通。老子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做人的
道理:第一,人必须正确真正了解自己。有时人会对自己不甚了解,甚至产生错觉,此所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第二,人必须正确估价自己。“自卑”固然不足取,
但“自负”同样不足取。只有恰如其分地估价自己,在此基础上给自己在社会中“定位”,
才是可取的,也是明智的。如果说一个普通的人,正确给自己“定位”会有助于自身发展的
话,那么,作为一个欲成大事者,是否既能“知人”,更能“自知”,能否正确给自己“定
位”,则会事关人生兴衰。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史事的资料书。上继春秋,下至战国末期,包括东周、
西周、秦、齐、楚、越、魏、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这部书中保存了当时游说之士从
事政治活动的大量记载。《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其中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这样
一个故事:
战国时的齐人邹忌,身高八尺,体形容貌潇洒漂亮。在齐威王时任齐相,辅佐威王改革政治。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跟您相比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所以,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就问他的妾:“我跟徐
公谁漂亮?”他的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
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面来,邹忌与他促膝而坐,交谈中,邹忌问:“我和徐公,谁漂亮?”
那个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发现自己不如他漂亮:再对着镜子瞅瞅自己,更
是自愧不如。晚上,他躺下来反复琢磨这件事,终于领悟到:“我的妻子说我漂亮,是偏爱
我:我的妾说我漂亮,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说漂亮,是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去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
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欲有求于我,所以都说我比徐公漂亮。现在,齐国的领土方圆千里,
有120座城池,大王的后妃和左右近臣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廷上的臣子没有谁不怕大王,
全国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受到的蒙蔽是非常深的。”
齐威王还算是个明白人。他仔细听了邹忌的一番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不是吗?
自己身为一国之君,偏爱者、畏惧者、有求于自己者数不胜数。在这背后,我岂不就可能受
蒙蔽么?于是,齐威王下令道:“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出寡人错误的,得上等奖
赏;能够上书规劝寡人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市场和朝廷上批评议论而传寡人耳朵的,得
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的时候,臣子们上朝规劝,门庭若市;几个月后,就只有断断续续
上朝规劝的了;一年后,有人虽然想提意见,但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燕国、赵国、韩国和
魏国听到这种情况后,都来齐国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廷征服了敌国。
唐朝的李世民,也是一位能够正确看待自己、不高高在上的“明君”。
一次,李世民问大臣魏征:“君主怎样才算明智?”
魏征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说,正面的话反面的话都要听,才能成为明君,
只听信一面之词,就会成为昏君。魏征还讲了尧、舜怎样了解下情而不被蒙蔽,秦二世、梁
武帝、隋炀帝怎样因偏信佞臣的话而遭祸灭亡,然后又说:“人君兼听广纳,贵臣就不能蒙
蔽他,下情就能上达。”
李世民十分赞赏魏征的话,连连说:“好!好!”
李世民亲眼看见隋炀帝是怎样亡国的,时常引以为戒。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有意给自己
设立对立面,鼓励群臣“犯颜直谏”,当面给他提意见。大臣们对一件事有不同的意见,他
都能够听取,并参照比较,择善而从,或互相补充。这样,就减少了片面性,也就减少了差
错。
邹忌、魏征不愧为一代名臣。他们敢直言相谏,确实起到了“高参”的作用。
但最难能可贵的,还是两位君主,能够听取不同意见。要知道,承认自己的不足甚至错误,
是需要勇气的!有很多不善做人者,也知道自己的不足甚至错误,可碍于“面子”,终不肯
放下“架子”,最后听到的是一片赞美声和附和声,也正是在一片赞美声或附和声中,自己
击垮了自己!
大智慧:人贵有自知之明,无论你的成就有多高,一定要清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切勿强为人师
聪明究竟是什么?当你考察别人是否聪明时,千万别以为自己比别人多长一颗脑袋是最聪明
的做法。如果总自以为是,这是一种极其糟糕的做人习惯!
有很多人想靠自作聪明来显示一下自己的优势,孰不知,此为拙劣之举。请不要自作聪明,
以为自己比别人总多一点智慧,自以为是的人永远都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谦虚一点,听听
别人的意见,肯定会让对方感到满意,这样,你就有机会影响对方了。
有时候,我们在交际中虽然考虑到了很多技巧,但是操作起来仍是不尽如意,反而弄巧成拙,
与谈话者陷入一种僵持不下的敌对场面,使气氛格外紧张。在这种氛围下谈话是使人感到伤
脑筋的,谈话的双方都觉得自己与对方似乎有很深的隔阂(其实根本不存在的,只是心理上
的感觉罢了),不能进行深入的沟通,感到别扭、尴尬、不舒服,甚至恼怒。这是双方交际的
失败,然而这种场面却屡屡在生活中出现。
究其原因,双方都对对方不满意。但是双方都不让步,不愿迎合对方。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敌
对状态,剑拔弩张,哪里还有余地沟通。分明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了。
因此,如果我们在谈话的一开始就注意到这一点,让这次谈话有一个好的开端,让其在缓和
愉快的气氛中展开,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这对双方来说,都达到了沟通的目的,且增进了
友谊。
特别是在我们知道这次谈话是无可避免地要与对方讨论一场的情况下,更应懂得这一迎合对
手,使对方满意的技巧,它将使你和对方在愉快的心情中达成一致的协议。
所以,在一开始交谈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让对方说“是”。当然,这比较困难,但一想到以
后的争执,就易办得多了。首先,你在谈话前应该考虑好要说的东西。这些话所包含的内容
应该是为对方所肯定的,而且也是你自己肯定的。例如,此次谈话是为了对你们的合同达成
一致。你就先对对方说:“此次合作的目的,我们都是想让合作的项目成功,是不是?“对
方肯定会说:“是的。”然后再说:“此次讨论的目的,双方都是想达成一致的协议,是不
是?”对方肯定会再说:“是的。”有了这种铺垫后,双方缓和了敌对情绪。这样一来,对
方会觉得你和他们之间相同的地方是很多的,而且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沟通的可能就变成了
现实。
如果我们一开始谈话就提出一些意见相左的问题,或者提出双方都极敏感的话题,那只会激
起对手心中的逆反情绪,而无其他任何好处。这样做,对手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对你说出“我
不同意你的看法”之类的话。据生理学家研究,当一个人说“不”的时候,他全身的神经、
肌肉系统都会处于紧张状态,随时准备采取抵制态度来反对别人的意见。而一个人说“是的”、
“对的”的时候,这些系统却是处于,松弛状态的,这时对方感到你的意见与他的意见不谋
而合,自然心情舒畅了。把对方激人紧张状态中无异于无形中已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敌人。而
且“不”这个答案是一个最难克服的障碍。一个人一旦说出了“不”字,就无异于走上了一
条相反的道路。他就得为维护这个“不”字,也就是维护自己的自尊而付出代价。他需要很
费力地为这个“不”字寻找根据以驳倒对方。这时想要说服他已很困难了,而这困难正是由
于你自己的疏忽而造成的。
最好的成大事的办法就是一开始就将对方导人与你一致的方向——肯定的方向,而不要让他
持否定的观点。这样至少能够让他暂时忘掉争执,并且很乐意地接受你的意见。等他想起与
你争论时;也许已早被你所“同化”。所以,一个有技巧的人会让对方在开始时就觉得他的
话很有道理,而表示出肯定的意思。这样他心情松弛,放松防备,连连同意你的看法,在不
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你的建议,顺从了你的要求,最终你会达到目的。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战术,
让他不觉得你有“敌意”,心理防线不断向后拉,最后站在你这边来。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聪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
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
经验颇丰,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锋芒不可毕露。有了才华固然好,但在恰当
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不遭人忌,才算是更大的才华。锋芒毕露,容易招惹是非。
东汉孔融是孔子的20世孙,小时候聪慧过人,后来被汉献帝征至朝廷为官,十分受倚重。孔
融对曹操垄断朝中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十分不满,经常冷嘲热讽。曹操打败了对手袁绍,
将袁绍的儿媳甄氏送给自己的儿子曹丕为妻,孔融便写信给曹操道:“当年武王伐纣,将纣
王的妃子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问他这件事什么典籍上有记载,孔融回答:“以今天的事
情去推测,那时大概当然会这样了。”既自以为是,又明显地表示出对此事的反对。曹操主
张禁酒,说酗酒可以亡国,孔融回答说:“夏、商两朝是由于妇人而失天下,现在却不禁止
婚姻;看来阁下之所以极力主张禁酒,只是因为打仗需要军粮,并不是怕什么亡国吧!”揭
露了曹操以大帽子唬人的手段。
对孔融的屡屡讥讽,曹操自然十分恼火,早就欲除之而后快,可考虑到他的名声太大,随便
杀掉,必然使自己落下个“害才”、“杀才”的恶名,一直隐忍下来,后来实在难以忍受,
便指使他手下一个名叫路粹的人出面告发孔融,罪名有两条:一是不忠,看到天下大乱,想
要图谋不轨,声称自己是圣人之后,应当取刘氏天下而代之;二是不孝,说父亲对儿子有什
么可亲的,他当初只不过为了发泄情欲才弄出来孩子,还说儿子对母亲也不必那么孝顺,人
托生母体,只不过像是一个物体装在瓶子中一样,生出来以后也就断绝关系了。有了不忠不
孝的大罪名,曹操杀起来便名正言顺了。
于是,孔融就这样空有才华未得施展就死于曹操之手。看来,不会隐忍,看哪儿都不顺眼,
横加指责,的确不是明智之举。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
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
老子曾告诫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说,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与
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
老子还告诫世人:“不自露,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夸,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
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
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做人也要谨记这一点,深藏不露
才乃真君子。
沉默是金
俗话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做人欲常立身,就不能不注意言行谨慎,措辞委婉,表达模
糊,做些糊涂状。遇事不开口,办事不开印,回家不开门,这绝不是无头无脑的愚人。世界
上常有这样的情况,做事越多错误多,不做事的人反倒不会犯什么错误。这样,无论风云如
何变幻,都能不留把柄,立身而不倒。
唐朝开国第一名将李靖性情非常稳重,与他在战场上尚奇、尚速、尚险的风格完全相反,生
活中他可是个稳健的人。他遇事总是思之再三,谋之再四,绝不冲动地做任何一件事,在他
生平中,未尝有过后悔之事。时间长久了,他便养成了好静思的习惯,闲休无事时,别人高
谈阔论、谈笑风生,而他却整日静思,不置一词。
李靖不善言辞,他是实践家而非演说家。每上朝时发生了一些争论,他总是一言不发。与宰
相们议事时,他也是听得多而说得少。每闻人言,便先在心中掂量此话的分量与是非,若以
为是,他便不再言语,因为多说也是无益;若以为非,就指出对方错在哪里,言简意赅总比
言之无物要强。
李靖这种风格,使他在朝廷中树敌很少。当然,皇帝欣赏他,他不必惧怕谁,可他从不利用
这点。当然有时他也会无意中惹恼一些人。李靖不好与人争,但认准了的方向不轻易回头,
办事讲究原则。
征讨突厥时,他开罪于御史大夫温彦博。李靖大军横扫漠北、击破突厥之后,奏凯还朝。接
踵而来的,本应是表彰、封赏,却未料兜头便是一盆冷水:温彦博弹劾说:“李靖的军队,
没有军纪,缴获突厥的珍宝,都散失到乱兵之中了。”
不管事实怎样,李世民闻知此事十分生气,他即刻召来李靖,怒斥于朝堂之上。李靖并不知
情,可他无力自辩,惟有叩首谢罪。天子盛怒之时忤逆,无异于拿身家性命开玩笑,李靖只
有等待,等待李世民平息了胸中怒火,再作打算。
几天后,李世民展颜对李靖说:“隋将史万岁击破了达头可汗,有功不赏,反以罪被杀。朕
绝不会如此做。应该赦免你的罪过,记住你的功勋。”下诏授李靖左光禄大夫,赐绢一千匹,
增封食邑共五百户。这已经是照常的封赏。又不久,李世民干脆挑明了向李靖道歉说:“从
前有人谗害你,现在朕已明白,你不要介意。”
由于少言寡语,谨慎从事,李靖的后半生基本上是平安的。贞观八年,李靖已64岁高龄,他
患足疾上表请求辞官养老,言辞恳切动人。于是皇上准他告老还乡。
有人说:“深沉缄默是天才标志。”此言确乎有理。一切伟大的诞生都是在沉默中孕育的。
智者们都从沉默中得到了好处,只有他们才理解沉默的价值。所以,甘地说:“沉默是信奉
真理人的精神训练之一。”吉辛则说:“人世愈来愈吵闹,我不愿在增长着的喧嚣中加上一
份,单凭了我的沉默,我也向一切人奉献了一种好处。”
难得糊涂
交往是相互的,“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厢情愿的交往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试想,你与人为善,对别人好,结果人家非但不领情,而且时不时臭你几句,你会有什么感
觉?暴跳如雷不一定,但郁闷是必然的。当然,一般人是不会这样的,即使偶尔有这么几个,
也架不住时间的纠缠,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他总有明白的一天,有
悔悟的一天。
人们为了生计而奔波,难免会在名利问题上与别人产生点摩擦,官场上、商海中也总少不了
有人和你竞争。能与这些人为善,同时也让这些人与你为善或至少不为恶,是你能不能迈向
成功的关键所在。
春秋时候有个“负荆请罪”的故事:
蔺相如在赵秦两国渑池之会上为赵王争足了面子,赵王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便拜他为相
国。
其时赵国有个大将军叫廉颇,见蔺相如仅凭一张利嘴,眨眼间职位就爬到了自己的头上,而
自己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却位居他下,心里很不服气,决定要找机会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后,处处躲着廉颇,有时还称病不肯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门客出去,看见廉颇的车迎面走来,忙将自己的车退进小巷里,让廉颇的
车过去。蔺相如的门客觉得憋气,埋怨蔺相如不该胆小怕事。
蔺相如笑笑说:“你们说廉将军跟秦王比,谁的势力大?”
门客答:“当然是秦王的势力大。”
蔺相如接着说:“天下诸侯都怕秦王,而我却敢当面责备他,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就
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在,倘若我与廉将军不和,秦国肯定会趁机来犯,所以我情愿忍让廉将
军。”
后来,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感到无地自容。
一天,蔺相如正在书房读书,一个门客急匆匆地跑来说:“廉将军找上门来了。”蔺相如愣
住了,不知廉颇此来何意,忙出门迎接。
只见廉颇裸露着上身,背上绑了一根荆条,见到蔺相如便双膝跪倒,说道:“我心胸狭隘,
请相国责罚我吧。”蔺相如慌忙把他扶起,二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从此,二人齐心协力,共同保卫国家,秦国十几年不敢侵犯赵国。
蔺相如无疑是与人为善的高手,但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精明人肯定不行,如
果蔺相如是个精明人的话,势必跟廉颇一争到底,不仅不会有“将相和”的美谈,而且一旦
秦国灭了赵国,他们俩一个都别想好,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可见,要做到这一点,非聪明
人和明白人不可。
所以,要在竞争中取得优胜,学会隐藏是必须而关键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经营好自己的外部环境,不是说说而已那么轻松的事。首先你要与自己的
欲望作斗争,不能让自己的私欲膨胀;同时,你要随时准备有效地抵御外界的诱惑,避免一
失足成千古恨;此外,你不可避免地要有对手或者敌人,要让他们与你为善,要在竞争中让
他们无隙可乘,不会隐藏简直寸步难行。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传说:据说在宋朝时期,西夏曾想进攻中原,但拿不定主意。于是就派了
一个使者到中原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这三个金人不仅质地纯正,而且金碧辉煌
做工考究,把大宋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西夏国使者按照西夏国王的吩咐,同时出了一道题
目: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
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
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
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
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使者回到西夏,备言所经之事,西夏国王于是放弃了进攻宋朝的打算。
学会了隐藏,你就是第三个金人。
成熟的魅力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者,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可
以表现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上,也可以表现在一个人的社会阅历和人际关系上。
与众不同的特殊性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和自由的基础。人必须植根于自己的特殊性,忽视自己
的特殊性或者故意抹杀自己的个性,是永远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自由的。
有些人在生活和事业上循规蹈矩、谨小慎微,权威怎么说,他们也怎么说;众人怎么做,他
们也怎么做。他们是随波逐流的一群,毫无主见,毫无个性,只知道跟着潮流跑,根本不管
潮流的方向如何,也不在乎自己究竟能随大流跑出什么名堂。
有些人自惭形秽,对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缺乏信心,对自己的特殊性感到害羞和不安。他们
总想成为别的什么人,而不是他们自己。他们总是羡慕别人,模仿别人,总希望自己长得像
别人,吃得像别人,住得像别人,甚至连言谈举止、说话腔调都要效仿别人。
然而,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可以享受成功和自由的强者,必须展现自己独特的存在,
必须发掘自己的特殊性。在生存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不展示自己的独特性,不拿出点自己
的绝活儿来,连生存都困难,更别谈发展和成功了。
生命的意义在于创新的刺激,人生最重要的欢乐在于创造的欢乐。首先必须和别人干得不一
样,然后才能比别人干得好;首先必须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些新的东西,然后才能实现自己的
成功和自由。
卓别林在进入演艺圈的最初一段时间,煞费苦心地去模仿当时一个名闻遐迩的喜剧大师,结
果自己始终默默无闻。后来,卓别林根据自己独有的特殊性创造出了自己的表演风格,这才
使他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明星之一。
但是,从根本上说,社会又是消弭个性的。试想,你要我行我素,你要率性潇洒,你总是特
立独行,跟别人不一样,人家怎么会痛快呢?对你的亲人、朋友或那些较宽容的人来说,也
许他们还能接受你的这种个性和行为,但是对社会大众来说,你无疑犯众了。
这是很久以前发生在我家乡的一个故事。
那个时候村子里刚刚用上电,几家邻里共用一只电表,每月收电费,大家都吃了一惊:几盏
电灯加上个把电器竟收到每家三块钱!对于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乡下人来说,这简直就是天
文数字。
于是大家都互相怀疑起来,因此,每当夜幕降临时,各家屋里的亮光首先引起了人们的高度
注意。
有一家屋里的亮光特别亮,从窗户映到外面还是那么亮。发现了这个破绽,几家串通好了,
一起涌进了这家屋里,这个批评,那个数落„„
主人解释说,我这灯是20瓦的,同大伙不同的这是日光灯,耗电不多,亮度却比你们的亮,
希望大伙儿也改用这种灯。
涌进屋里的人听了大为恼火:“放屁!你想把我们拉下水?大家都这样了,每月电费少说要
七八块钱。不是我们大家辛辛苦苦艰苦节约,你能讨到这个巧?大家都知道煤油灯头放大了,
油也用多了,那当然更亮了。说什么也不行,不准你这里异光独放,你必须跟我们用一样的
亮度才行,不然一是断电不明,二是每月多交三四倍钱!”
没办法,这家人只好把日光灯换成了普通灯泡。
可见,保持和发扬自己的特殊性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总有一些人会对
你与众不同的特殊性看不惯,他们可能会劝告你,也可能会指责你,甚至还会打击你。所以,
你决不应该故意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故意与别人不一样虽然会一时惹人注目,但却会为你
真正的成功和自由埋下祸根。
三国时的祢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二十来岁时便跻身在名士权贵之中。而且祢衡很瞧不起
那些所谓的上层贵族高人,把他们视为酒囊饭袋,行尸走肉。祢衡眼下,举世无才。
汉献帝初年间,孔融上书荐举祢衡,大将军曹操欲召见他,祢衡不知道天高地厚,出言不逊。
曹操心中不快,最后给他封了个击鼓小吏,以羞辱他。祢衡也因此更嫉恨曹操。一次曹操大
会宾客时,命祢衡穿鼓吏衣帽击鼓助乐,祢衡竟当众裸身击鼓,以羞辱曹操,扫他们的兴。
曹操对之深以为恨,但曹操聪明,不愿杀祢衡而脏了自己的手。他把祢衡送给荆州牧刘表。
不久,祢衡又因倨傲无礼而得罪了刘表。刘表也很聪明,不杀祢衡,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
祖那里去了。祢衡在黄祖那里,仍是率性如前。一次,祢衡竟然当众顶撞黄祖,骂他“死老
头,你少哕嗦!”黄祖气极,一怒之下把他杀了。祢衡死时只有26岁。
祢衡的杀身之灾,全因他的才气和性情所为。人有才情,本是天赐良物,正好周济人生。祢
衡却相反,恃才傲物,因情害事,不知天下大于人才,权柄重于才情。最终唐突权贵,以身
涉险并终被人杀,这是使个性、才情而不得善终的一个典型事例。从祢衡只知个人使性,不
知在社会他人看来,祢衡的所谓才智是十分有限的。才智,除自身的审美和创造外,也包括
对他人和环境的审视、知晓和防范,以致利用。而不是糊里糊涂地,以一己之小暴突世界之
大,最终横遭不测。
跟他人在一起,要收敛个性,不要只图自己想干想说,好干好说,要多从他人角度,想想他
人又会怎样想,他人又会怎样说,他人将怎样做,这样才不致四面树敌,让自己丧于他人之
灾的浪潮之中。隐藏自己的个性,让个性随大流,做一个成熟而富有城府的人,你的路就会
好走很多。
要忍得住寂寞
人生在世,吃点苦,受点累,算不得什么;世间的岁月,莫过于被人冷落的光阴最难熬过,
那时节,尊严扫地,脸上无光。
显然,这些“过来人”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此番衷肠,不妨算作一句人生之誓言吧。
在社交活动中,受到冷遇是常见的。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或拂袖而去,或予以回
击。有时这两种方式未必不可。但如一概而论,则有时就会因小失大,影响交际效果。了解
冷遇的具体情况再作不同的反应,是十分必要的。
不忘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如果同去的同事老朋友比较多,那就尽可能和他们在一起,大家
聚一聚,谈一谈,玩一玩;也可以在人群中找一找很长时间未见面的旧友,相互交流一下一
段时间内的经历。
如果是“孤家寡人”一个,那就尽可能主动地与身边的人结识一下,问一问他是主人的什么
人,在什么单位工作,向他请教一下他的工作内容,介绍一下自己。
参与一些娱乐项目。跳跳舞,唱唱卡拉OK,打打扑克,都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自己
参与不进去,可以做一个忠实的观众,为别人鼓鼓掌、喝喝彩,让自己快乐起来就好。
也可以自己组织一些娱乐项目,大胆地向你周围的人提出建议,他们也闲着无聊呢。
服务、帮忙。主动帮主人搬搬东西,接待客人,端端茶、倒倒水、查查缺、补补漏等,都会
让主人对你感激。即使主人看不见,别人也会认为你是个“实在”的人,能帮忙的人,以后
乐于与你共事,愿意邀请你。
各种庆典一般都有宴会,吃饭时是交际的好机会。餐桌上的人相互认识认识,大家谈一谈,
笑一笑,少喝一点酒,相互礼貌性地敬几杯,都是很有必要。千万别一声不吭地坐在那儿,
那样不会招人喜欢,“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嘛,很可能由于你一个人不高兴,弄得大家都
高兴不起来。而“狼吞虎咽”、“不吃白不吃”的样子也不会给人留下什么好印象。
快快乐乐地告别。告别也是一个极好的交际机会。如果有机会与主人告别,向他表达美好的
祝愿并且表示你很满意,过得很快乐,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一时找不到他,不妨在他的主
要辅助角色中找一个人,请他代为转达。也别忘了与你新结识的朋友道个别,表达自己希望
再见面,以后常联系的愿望既会给人留下完美的印象,又能使自己有一种“有头有尾”、“充
充实实”的感觉。
那么被长时间冷落该怎样呢?
当您被人冷落的时候,更应大胆地表现自己。比如:举办卡拉OK比赛,您敢不敢直步登上台
去,高歌一曲;周末舞会,您敢不敢跃人舞池,投入地一次跳个够;演讲会上您敢不敢面对
众人,字正腔圆,慷慨激昂去陈词一番;运动场上,尽管您体育技能平平,但还是要去奋力
拼搏一番,即使一时上不了场,当个观众也无妨。
无论是胜败输赢,您都会从中感到过剩能量得到释放的一种轻松和欢愉。谁都知道,人生有
“冷”也有“热”,有黑也有白。通过自我表现,您不仅可以更多地去发现生活中的欢歌笑
语,而且完全可以主动地排“冷”取“热”,甚至化“冷”为“热”。变黑为白。
人生际遇各有不同,以一颗平常心去迎接阳光的沐浴,影子就会远离你的身边。
大事清明,小事糊涂
美国著名讽刺作家欧·亨利说:“不明白的人永远像失去力向的螳螂。”在这个世界上到底
有多少人真正明白自己又明白别人,是很难下定性的结论。我们知道,大糊涂的人可能是小
聪明,小糊涂的人可能是大精明,但是聪明是有分寸感的。太精明的人也会变成糊涂的人,
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此为悟之道。
《菜根谭》说:“对有些人,必须提高警惕,险恶之徒,嫉贤害能,稍有触犯,必置人于死
地,故对之必须提高警觉,防患于未然。”
赵光义病重时立第三子赵恒为皇太子。当时,吕端继吕蒙正为宰相,他为人识大体,顾大局,
很有办事能力,深得太宗赏识。太宗说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不久,他便将相位让
给寇准,退位参知政事。
997年,太宗驾崩。围绕谁来继位的问题,宫内多有不同意见。再者,皇太子赵恒年已
29岁,聪明能干,处断有方。但他是太宗的第三子,没有即位资格,这就引起其他王子与大
臣的忌妒和憎恨。但吕端却是站在赵恒一边的。他决心遵照先帝旨意,拥立赵恒即位。当然,
他也就对宫中的一些情况细心观察。
正当太宗驾崩举国祭丧之时,太监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熏、知制诰
胡旦等人,却暗地里密谋,准备阻止赵恒即位,而立楚王元佐。吕端心中有所警惕,但具体
情况却并不清楚。李皇后本来也不同意赵恒即位。所以,李皇后命王继恩传话召见吕端时,
吕端心头一怔,便知大事有变,可能发生不测。一想到这里,吕端便决定抢先动手,争取主
动。他一面答应去见皇后,一面又将王继恩锁在内阁,不让他出来与其他人谋通,并派人看
守门口,防止有人劫持逃走。之后,吕端才毕恭毕敬地来见皇后。
李皇后对吕端说:“太宗已晏驾,按理应立长子为继承人,这样才是顺应天意,你看如何?”
吕端却说:“先帝立赵恒为皇太子,正是为了今天,如今,太宗刚刚晏驾,将江山留给我们,
他的尸骨未寒,我们哪能违背先帝遗诏而另有所立?请皇后三思。”
李皇后思虑再三,觉得吕端讲得有道理,况且,众大臣都在竭力拥立赵恒皇太子,李皇后也
不便违拗,便同意了吕端的意见,决定由皇太子赵恒继承皇位,统领大宋江山。众大臣连连
称是,叩首而去。
吕端至此还不放心,怕届时会被偷梁换柱。赵恒于公元998年即位为真宗,垂帘引见群臣,
群臣跪拜堂前,齐呼万岁,惟独吕端平立于殿下不拜,众人忙问其故。吕端说:“皇太子即
位,理当光明正大,为何垂帘侧坐,遮遮掩掩?”要求卷起帘帷,走上大殿,正面仔细观望,
知是太子赵恒,然后走下台阶,率群臣拜呼万岁。至此,吕端才真正放了心。赵恒从此开始
执政25年。
史官对吕端评价很高,宋史评论道:“吕端谏秦王居留,表已见大器,与寇准同相而常让之,
留李继迁之母不诛,真宗之立,闭王继恩于室,以折李后异谋,而定大计;既立,犹请去帘,
升殿审视,然后下拜,太宗谓之大事不糊涂者,知臣莫过君矣。”
《菜根谭》有这样一段内容:俗话说“水至清无鱼,人至清无友”。乍听起来,似乎太“世
故”了,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坏在“认真”二字上。有些人对别人要求得过于严格
以至近于苛刻,他们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一尘不染,事事随心,不允许有任何一件鸡毛蒜皮
的小事不符合自己的设想。一旦发现这种问题,他们就怒气冲天,大动肝火,怨天尤人,有
一种势不两立的架势。尤其是知识分子,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往往过于天真,过于理想化,
过于清高。总觉得世界之上,众人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用这种天真的眼
光去看社会,许多人往往会变得愤世嫉俗,牢骚满腹。
现实中更多的人往往是大事糊涂,小事反而不糊涂,特别注意小事,哪怕是芥蒂之疾,蝇屎
之污,也偏要用显微镜去观察,用放大镜去渲染。于是,在他们眼里,社会总是一团乌云蔽
日,人与人之间只剩下尔虞我诈。普天之下,可以与言者,也就只有“我自己”,这实际上
是一种病态。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并不是认为可以随波逐流,不讲原则,而是说,对于那些无关大局、
枝枝蔓蔓的小事,不应当过于认真,而对那些事关重大、原则性的是非问题,切不可也随便
套用这一原则。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17:57: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10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