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的科道监察
关于明清时的科道监察
关于明清时的科道监察的知识有哪些呢?下面是关于明清时的科道监察知
识大全。
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一)监察权相对独立。
唐时虽设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台,但其最高长官御史大夫的任用权却往往
掌握在唐朝宰相的手中,而宋朝虽然由皇帝直接控制御史台谏的任命权,但与唐朝
相似的是,在这之下的各个机构的设置台院、殿院、察院等都是隶属于御史台之
下,即使是与台院并列的谏院,其下属的官员之间也是一种明确的隶属关系,元朝
也大致如此。
清朝时,但到了明朝,十三道监察御史虽形式上要受督察院的节制,但行
驶职权时,往往可以撇开它而独立行动,直接受皇帝节制;而在六科给事中和督察
院之间,六科给事中的独立性更强,两者即历史上所谓的“科道”并不互相统属,
“督察院管不了六科,六科完全是独立的并只对皇帝负责的监察机构”。
(二)监察监督范围扩大,权大威重。
各监察范围上,各个朝代大致相同,即监察官员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
正朝廷,有权弹劾百官,参与大狱的审讯和监督府库的出纳,纠察朝仪、分巡两
京、巡查驿馆,监仓库,监驻军,而监察御史作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权利更
大,是朝廷的重要机构。
(三)位卑权重,禄薄赏厚。
明之前的监察官员的官阶是相对较高的,最低也为正八品、正九品,到了
清代,监察系统因满人的存在,地位更是大大提高到了正一品,而明朝监察系统中
的官员的地位明显是比较卑微的,明朝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秩低,
仅为七品、从七品之职,有些甚至是九品芝麻官,如都察院里的司狱司,
但是,尽管官阶如此低下,但是他们的权力是极大的,能够规谏君主,奏劾皇亲国
戚,奸邪大臣,黎明百姓就更不用说了,似乎一切的人都在他们的纠弹范围之内。
同时,虽位卑,但他们的赏赐也是比较厚的,御史工作有成绩,就可以得
到很快的擢升。
御史、给事中权势极重,升迁较速,如都给事中再升,留京任职。
则可官职“太常太仆、少卿、上宝卿等官”即使外派,御史、都给事中到
地方上也可升至从三品官,总的来说,一旦当选为监察官员,日后大多官运亨通。
(四)上下左右,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机制。
监察官员的上下监督源于各级监察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各级官吏的实质上
的不统属以及监察官员的权重,从而将上下和左右同级官吏置于纵横交错的监察系
统之中,这在前面几点已经陆续论述过。
在此重点论述事前事后的监督机制。
明之前各代的监察监督大都是纠察百司、肃正纲纪、参与案件的审判等,
很明显的是一种事后的监察、弹劾或裁决,而那些谏官虽说有一定的事前劝谏监督
作用,但是在皇权高涨的情形下,这种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
但是明朝的监察监督机制却带有明显的事前事中监督效果,尤其是给事中
的设置极其职权,更是突出了这点。
六科给事中职掌着封驳、注销以及充当言官以及监察六部的职权。
当六部奏请实行之事或是内廷旨下,均得经过六科给事中的审核,如有违
误,则可驳回修正,如无误,则分发六部执行,即使是皇帝的圣旨或是内廷的票拟
也是如此。
如问题未达到驳回的程度,就“科参”的形式使旨章通过,但六部在施行
过程中必须注意“科参”,并按其指示执行。
同时,六科给事中还利用注销大权检查诏旨批文下达后的执行情况及平时
各类行政法规的执行情况。
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政策的制定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差错,及时纠正,
从而防止了重大错误的发生。
明朝的监察制度:
大体上包括了御史制度、言谏制度、地方监察制度、法律制度等,这些制
度大都由前代沿袭而来,到明代逐步完善。
明代统治者总结了历史上历代治理国家的经验,尤其是吸取了元朝灭亡的
教训,对于官吏的监督与纠察、强化“天子耳目”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
使明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1、御史制度上的创新。
明初曾一度效仿元制设御史台,掌监察,之下亦效元制设殿中司和察院,
成为国家三大府中尤为重要的。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使台,正是创设督察院,两年后又对其内部机构
设置进行了调整,从而完成了台、察合一的制度创新。
建文帝明世祖等后继者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都察院是专门负责维持封建国家机关以及官吏纲纪的部门,“职责纠劾百
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成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总揽
全国监察事务。
它是正二品衙门,其主要工作人员是各种御史。
主官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三品),其下有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正四
品),左、右都御史各两人(正五品),以地区划分的十三道御史若干人(正七品)。
他们按地区和业务分工,负责对全国各方面的监察工作,权力甚大,无所
不监。
因此在人选和任用上,明朝极其慎重,要求也非常严格。
督察院的御史是最直接维护朝廷封建统治利益的人物,所以他们的职级虽
然较低,但权力很大,这强化了中央对百官的监察权力,旨在使各衙门不能独断、
加强皇权,促成了明王朝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之制度的建立。
2、言谏制度上的发展。
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始分吏、户、礼、
兵、刑、工六科,六科给事中初设,至洪武二十四年以后逐渐定型,这成为明代监
察制度的一个重要发展。
假如说,督察院的御史着重监察全国官吏和一般机关,那么六科则是对六
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二者不相统属,可互相弹劾。
每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从七品),给事中四
至十人不等,其职责是“常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
因为六部是全国最高的行政管理部门,所以六科一对它们的监察作为主要
职责,对封建地主政权来说是有其必要性的。
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但其专门化的业务监察,要求工作尚在进
行当中便发现并纠正其可能的危害,消灭可能造成的损失。
当然,明朝对其人选也是要求很严格的,按规定,一般是“在各衙门办事
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同时明朝也很关注给事中的考核,七品小官,其升降都要由皇帝来定度。
可见,明朝大量设置台谏官,一方面是为了维护皇权以防止权臣跋扈,另
一方面则为了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以便于对内外百官行使皇帝的权力。
3、地方监察制度的完善。
明代地方行政层级工分三级,监察机构也与此相对应。
朱元璋称帝前就在全国13个行政区内分设按察司,并在其下设41个按察
分四。
按察司为地方最高监察机构,相对都监察院又称“外台”,虽隶属于中央
的督察院,但其行事有一定的自主权。
洪武二十四年敕“懿文太子巡抚陕西”,始创巡抚之制。
宣宗时期派遣巡抚“巡行天下,安抚军民”,已成定制。
这些巡视地方的监察官员若兼领其他专项事务,则称总督提督等。
到明中期前后,因某种需要,这些特殊的官名已发展为固定官职,如宪宗
五年(1469年)始设两广总督;宣宗宣德年间在关中、江南等地专摄巡抚,都成定
制。
这样,总督巡抚监察专项事务的制度得以完善。
主要由按察司督抚及监察御史出巡地方(巡按御史)等互不统属但相辅相
成,形成纵横交错、组织严密的地方监察体系。
4、法律制度上的贡献。
从朱元璋开始,明朝历代统治者制定并完善了监察法规,为一部正式的监
察法规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公元1439年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
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
察法规,并为弘治时《大明会典》的出台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重典吏下”、“明刑弼教”的法律制度成为明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
以上是明朝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考满、考察相辅而行”的
考核制度,厂卫秘密监察的特务制度等,共同构成了明暗结合的监察网。
这样,督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六科各司其职,又互相纠察,再加上监
察法规的辅佐,使明朝的监察制度十分严密。
清代的监察制度:
1、都察院和各道御史
明清两代监察制度的职责基本相同,但在辖属关系、官员配置以及具体运
用上。
亦各有其特点,今分述之。
明代将前代的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都察院是专门负责维持封建国家机关以
及官吏纲纪的部门,“职责纠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
司”。
都察院的主要工作人员是各种御史。
主官是左、右都御史各1人(正三品)。
其下有左、右副都御史各1人(正四品),左、右全都御史各2人(正五
品),以地区划分的十三道御史若干人(正七品)。
这些御史按地区和业务分工,负责对全国各方面的监察工作。
都察院的御史是最直接维护朝廷封建统治利益的人物,所以他们的职级虽
然较低,但权力很大,所监察的范围也较为广泛。
按照规定,都御史暨其下的御史们,凡认为大臣有奸邪、构党、作威福乱
政的,各级官僚有猥亵贪冒坏官纪的,甚至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图进
用的,都可以直接给皇帝上奏弹劾。
每个御史都有单独上弹劾奏章之权,可以公开当面劾举,也可以密封上奏
其副本可以不送交部察院或都御史。
都察院还有责任会同吏部在进行朝觐和考察大典时对官员是否贤能、有无
贪黜渎职违纪等进行了解,提出处理意见,对五品以下官可以开具考语,对四品以
上官的“自陈”,也可以提出意见,它还有责任会同刑部、大理寺共同会鞫重囚大
案(当时叫做三法司),威权是很高的。
除此以外,御史还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活动,皇帝可以直接派遣某一御史在
京内外专门审理或监理某事,当时叫做“奉敕”或叫“各专其敕行事”。
都察院还可根据需要,派遣御史们出去就某些专门工作进行监察,如刷卷
(检查档案)、巡视京营、在省级(乡试)和中央级(会试)的科举参试中监考、巡视某
些国家部门(如光禄寺是管财粮较多、消费最大而弊端较著的单位)、巡视仓场、内
库、皇城、学校、漕运、屯田等等,可谓无所不包。
遇有战事,可以派御史监军纪功,发现地方官府在审理案件中有冤诬不
实、不遵法律之处,也可以吊刷案卷,提审罪囚。
总之,朝廷要求御史们从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尽力维护封建统治的'利益,
因此,给予他们较为重大的权力。
但在一般情况下,御史们只能把了解的情况和处理意见奏报给皇帝,无权
径行处理。
当时规定,御史们的纠劾,应该力求具体确实,不许虚文泛低,也不许以
繁琐细微之事滥奏塞责。
奉敕或奉派出去监理某一事务的。
回京后应向都察院报告工作,都御史可以对所属御史称职与否作出评语上
奏,凡御史犯罪加三等判处,有赃私的从重处理。
2、六科给事中的职责和与御史的分工配合
除了都察院系统的各种御史外,六科给事中也是掌管监察工作的。
十三道御史与六科给事中,当时被合称为“科道之官”。
六科,即吏、户、礼、兵、刑、工六科。
每科各设都给事中1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1人(从七品),给事中
4至10人不等。
六科给事中的职责是“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
事”。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17:51: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09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