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教学反思(精选范文4篇)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教学反思4篇
【篇1】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的性质》导学案通渭县马营初级中学赵旭梅
(一)趣味问答引入新知
【导入】
视频“西游记嫦娥片段”引入
现在我们就来更深入地了解一下奇妙的二氧化碳。
【课题】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动脑动手实验探究
〖提问〗1、研究物质的性质从几方面入手?
2、研究物理性质从几方面入手?
首先研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其色,态,味
〖演示1〗
⑴向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加入适量的水,迅速盖瓶盖,瓶子变扁
(说明瓶内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常状况下,1体积溶1体积二
氧化碳气体)
〖演示2〗
蜡烛熄灭
〖课件〗实验烛熄灭
a)蜡烛熄灭——二氧化碳一般不可燃,也不助燃。
b)熄灭顺序(下面先灭,上面后灭)——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
密度
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板书〗〖课件〗
一、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
能溶于水
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二氧化碳固体俗称“干冰”,其含义“外形似冰,融化无水”,干冰
在101KPa,-78.5℃升华。
〖板书〗
干冰易升华
现在来进一步探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登出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
危及生命。
⑵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介绍一种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试液。
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它遇酸变成红色。
〖演示5〗
取用石蕊试液染过的滤纸,分别滴上少量醋酸、水,二氧化碳水溶液,
观察颜色变化。
水+石蕊→紫
醋酸+石蕊→红(说明溶液显酸性)
碳酸+石蕊→红(说明溶液显酸性)
〖板书〗CO2+H2O=H2CO3
c)在酒精灯上分加热滴有石蕊试液的碳酸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滴有石蕊试液的碳酸溶液→紫(由红变紫)(说明溶液不显酸性)
〖板书〗H2CO3=H2O+CO2↑
⑶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提问〗
①如何验证反应中有二氧化碳生成?
②如何检验你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学生实验2〗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
〖课件〗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课件〗
一、物理性质:
无色气体
能溶于水
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二、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一般不可燃,也不助燃。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O2+H2O=H2CO3
H2CO3=H2O+CO2↑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Ca(OH)2+CO2==CaCO3↓+H2O
〖课件〗环境问题
〖家庭实验〗
自制汽水:
取一个洗刷干净的汽水瓶,瓶里加入占80%容积的冷开水,再加入2g
白糖和少量果味香精,然后加入2g碳酸氢钠,搅拌溶解后,迅速加入柠
檬酸,并立即将瓶盖压紧,使生成的气体不能逸出而溶解在水里,将瓶子
放置在冰箱中降温。取出后,打开瓶盖就可以饮用。
【作业】
1、教材97-98页,1-6。
2、探究作业:
【篇2】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课堂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及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归纳等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及人身安全教育。
注:①②④达纲目标,人人要掌握。③对于中等学生是培养能力;对
于高层次学生是提高能力。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及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实验﹑设疑﹑引导﹑分层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备:
微机﹑投影仪
实验改进及其补充:
增加二氧化碳与固体石蕊的反应
增加学生分组实验: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
增加课外活动实验: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教学过程:
说明: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是分层教学。学生分为三类:A—高层次,
B—中等层次,C—低层次。问题的设置也是分层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容易观察的实验现象等由C类生回答;分析﹑推断﹑归纳由AB类生回
答;重难点由A类生突破。
[看录像]泽地魔鬼吃狗之谜
很早以前,在西德的一个州,有一片奇异的泽地:每当猎人牵着狗通过
的时候,猎人安然无恙,狗却死了。当时那里的人们都传说这泽地上有魔鬼,
它最嗜好吃狗。世间上是否真有魔鬼呢?
[引言]这里的魔鬼就是二氧化碳。通过这节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
我们就可解开“泽地魔鬼吃狗之谜”。
[设问]二氧化碳有魔鬼之称,在空气中的含量只占0.03%。那么我
们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去掉行不行?
[投影]课本图7-9引导学生回忆自然课和生物课有关知识
[学生讨论]
[讲述]根据已学知识,我们可以肯定回答不行。因为二氧化碳对自
然界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板书]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
[讲述]要求同学们观察瓶中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并闻气味。
[板书]1.无色、无味、气体
[展示]一瓶汽水,并打开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
[学生讨论]出来的气体是什么?
[点拨]打开瓶盖,压力减小,二氧化碳气体冒了出来
[设疑]上述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难溶于水?
[板书]2.二氧化碳易溶于水(1:1)
[设疑]在加压降温下,二氧化碳还是无色气体吗?
[电脑演示]当然不会。二氧化碳在冷却和加压下变成无色液体,温
度更低时,变成雪花状固体--干冰。在101千帕下,干冰在-78.50c时吸收
大量热,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投影]3.
CO2
加压
雪花状固体
降温
冷却
-78.50C(升华)
压缩
无色液体
101千帕
干冰
[演示][实验7-5]
[设疑]倾倒二氧化碳气体后,两端的小纸筒是否平衡?说明了什么?
[板书]4.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以倾倒。
[投影]讨论题:
1干冰是否是冰?化学式如何写?
2综合二氧化碳性质,分析如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讨论
[投影]1.干冰不是冰,化学式CO2
2.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因它的密度大于空气,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过渡]以上我们研究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课本[实验7-6]
[设问]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是什么?说明二氧化碳什么性质?
[投影]结论: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
燃烧,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设问]二氧化碳是否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支持燃烧呢?
[讲述]镁带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这个问题留在课外活动时间探讨。
[设问]二氧化碳能否供给呼吸?
[阅读]课本P94倒数第一自然段
[板书]2.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设问]如何解释“泽地魔鬼吃狗之谜”
学生讨论总结出答案
[投影]结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从泽地冒出大量二氧化碳聚
集在地面附近,狗完全淹没在二氧化碳气层中,所以会窒息而死。
[投影]讨论:我国古城西安发现了古墓,考古人员要挖掘它,应采取
什么措施保证人身安全?
[结论]用燃着的木材放进去,木材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多,人就不
可能进去。
[投影]
CO2
[演示]上述实验
[设疑]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二氧化碳什么性质?
[投影]现象:(1)中固体石蕊的颜色无变化(2)中石蕊溶液变红
[分析]二氧化碳不能跟石蕊直接发生反应,在有水条件下才能发生
反应。
[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
[引导]根据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3.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
[学生板书]CO2+H2O=H2CO3
[演示]加热变红的试管2溶液
[设疑](1)有何现象?
(2)为什么?
[投影]现象:红色溶液变紫色
学生讨论
原因:碳酸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红色石蕊溶液又
变成紫色。
[学生板书]H2CO3=CO2↑+H2O
[过渡]下面研究二氧化碳的另一个重要性质
[板书]4.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学生实验]按课本P95图7-14,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气
体。
[学生活动]两人一组,观察现象,回答观察结果。
[老师指导]注意吹气不要过猛,避免石灰水溢出。
[投影]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浑浊是由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引起。
CO2+H2O=H2CO3
H2CO3+Ca(OH)2=CaCO3↓+2H2O
以上两个方程式合写为:
CO2+Ca(OH)2=CaCO3↓+H2O
[板书]CO2+Ca(OH)2=CaCO3↓+H2O
[强调]此反应可鉴定二氧化碳气体。要求学生回忆前面什么地方用
过此反应鉴定二氧化碳气体。
[结论]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碱式碳酸铜分解。
②P96课本讨论题
学生讨论
[投影]结论:⒈.通入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气体
⒉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
钙和水。由于有水生成,开始时墙壁潮湿,由于有碳酸钙生成墙壁干燥。
[小结]同学归纳
[投影]课堂分层练习
附:练习题(a—基础,人人完成b—中等生完成c—尖子生完成)
a.(1)写出本课所有化学方程式。
(2)二氧化碳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原因是()
A.比空气密度大B.易溶于水C.溶于水变成干冰
(3)检验二氧化碳常用方法是()
A.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B.燃着的木条伸入气体中C.通入
紫色石蕊溶液
(4)从[实验7-6]中观察到烧杯中两支蜡烛由下至上先后熄灭说明
了两点:①______②_____
b.鉴别H2、CO2、O2三瓶气体最简便的方法可采用()
A.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集气瓶中
B.将三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将三种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的石蕊溶液中
D.测定三种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
c.可以用石灰水藏蛋保鲜。原理是石灰水可以杀菌,此外,它还能在蛋
壳上形成一层保护膜。试说明这层保护膜的成因。(提示:鲜蛋具有生命力,
有呼吸作用)
[作业]分层作业
[基础题]
1.填写下表:
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溶化成水
(B)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C)滴加了石蕊试液的二氧化碳水溶液加热后,红色变为紫色
(D)滴加了红墨水的水溶液,加入活性炭,振荡后,红色褪去
3.教材中实验7—6中观察到,烧杯中两支蜡烛由下至上先后熄灭,
这说明了两点:①;。
4.需要鉴别的气体和合理的鉴别方法使用的物品,用线条把对应的
圆点连接起来(规定每一个圆点只能连一条线)。
需鉴别的二瓶气体使用的物品
二氧化碳和氧气··石灰水
二氧化碳和氢气··带火星的木条
二氧化碳和氮气··带火焰的木条
5.将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插到澄清的石灰水中,可见到什么现
象?说明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高题]
1.a克碳和b克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a+b)克二氧
化碳,则这两种反应物的质量比a:b=。
2.植物的光合作用如果表示为:
CO2+H2O淀粉+O2
则生成的淀粉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A)C,H,O(B)C,O
(C)C,H(D)H,O
[高水平题]
如图5.6装置。小试管内盛有碳酸钙,滴管内装有稀盐酸,U形管内
盛花生油。反应前U形管两侧液面持平。把滴管内的盐酸滴入小试管里,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U形管内花生油的液面发生的变化是:,原因是:。
(2)若U形管内盛的不是花生油而是足量澄清的石灰水,其现象
是:,原因是:。
说明:基础题要求人人完成。基础题完成后进入提高题练习。提高题
完成后方可进入高水平题练习。
【篇3】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教学反思
第五章燃料
5.3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自学目标(只要我努力,我一定能成功!)
1.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记住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及相应的反应原理
三、吐故纳新(积极参与,认真分析,实现自我!)
1.碳的两种氧化物分别是什么?
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用途。
四、探索推进(积极参与,认真分析,实现自我!)
通常情况下,⑴CO2是一种、的气体;(2)CO2溶于水;(3)CO2
密度比空气;(4)在加压和降温的条件下,会变为体,叫做“”。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呢?
探究活动一[实验5-5]
结论:化学性质1
探究活动二[实验5-6]
结论:化学性质2
化学方程式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化学方程式
探究活动三[实验5-7]
结论:化学性质3
化学方程式
独立集训:
案例:世界闻名的“屠狗洞”
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附近,有个世界闻名的“屠狗洞”,这个山洞是
肓肠结构、洞口在上。任何一只健壮的狗走进去,过不多久,就会倒毙在
洞中,而人走进去却安然无恙?这是什么原因?
利用CO2性质解释:.
互助内化:(相信自我,一定能行)
1.下列关于CO2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2是无色有毒的气体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一般情况下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2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2.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是因为()
2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B.水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水与CO2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石蕊使CO2变红
3.下列有关鉴别CO2和O2的方法错误的是()
A.观察气体颜色B.用澄清石灰水
C.用带火星的木条D.用紫色石蕊试液
4.下列有关CO2的实验中,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实验是()
A.B.C.D.
5.二氧化碳常用来灭火,是因为它()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A.B.C.D.
【篇4】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乐陵市第四中学聊秀双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
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
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
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
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
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
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
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
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
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
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
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
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
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
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
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
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老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
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
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
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
识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
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
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
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
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
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
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2)“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
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
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
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
成的新物质?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
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
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
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
来,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
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
方程式能力。
(3)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
出CO2+Ca(OH)2=CaCO3↓+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
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4)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
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
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
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练测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
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态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燃烧
2.与水发生反应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灭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
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
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本课时的内容
较紧凑,实验较多,部分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
辅导来加深这些同学对知识的消化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17:24: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08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