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
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
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
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
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
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
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
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有不如岳州
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
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
(注)①杰:高大。②殊:差别。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67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
①去国怀乡
________
②长烟一空
________
③宠辱偕忘
________
④赣大水西来注北
________
68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69
.语段(一)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
70
.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
有什么不同?
【答案】
67
.国都;全;一起;从西边
68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地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69
.迁客骚人的“心”是从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不同的感触,即
“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通过文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
神怡……”“登斯楼也,则有忧谗畏讥……”他们受自然风物好坏的
影响,即“以物喜,以己悲”。与下文中的“古仁人之心”中的“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
70.语段(二)中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膝王阁,武昌黄鹤楼与岳阳楼
对比,突出强调了岳阳楼“洞庭万顷水天一色、香无际涯”“岳阳更
雄”的特点、语段(二)通过描绘,表达作者对岳阳楼的赞美之情。
语段(一)通过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进行对比,突出下文“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凸现了文章的主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
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
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
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②一碧,长江万里,无复
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③,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
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④
不定。
——王士禛《渔洋山人文略》(节选)
(注释)①米家父子:指宋代书法家、画家米芾(
fú
)、米友仁父
子。②太虚:指天空。③梵声:诵经声。松杪(
miǎo
):松树梢。④
演漾:荡漾。
117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沙鸥翔集
.
集:
______
(2)郁郁
..
青青郁郁:
______
(3)把
.
酒临风把:
______
(4)无复
..
微云点缀无复:
______
(5)悉
.
成明霞悉:
______
118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2)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119
.(甲)(乙)两文均描写了
______
之景,均表达出作者
______
之
情(用原文词语填空)。
120
.两选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案】
117
.(1)停息(2)草木茂盛(3)持,执(4)
再也没有(5)全,都
118
.(1)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
(2)开始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
千丈高。
119
.明丽壮阔快(乐)
120
.【甲】文先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再由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
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作铺垫。【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
喜爱之情。
(三)文言文阅读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
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
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
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②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
民上③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
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
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②非其上:非难他们的君
王(认为他们的君王不对)。③为民上: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君王)。
107
.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游人去
.
而禽鸟乐也/去
.
国还乡
B
.或异
.
二者之为/渔人甚异
.
之
C
.而不知太守之乐
.
其乐也/乐民之乐
.
者
D
.鸣声上
.
下/不得而非其上
.
者
10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之:或异二者之
.
为未之
.
有也
B
.以:不以
.
物喜醒能述以
.
文者
C
.而:然则何时而
.
乐耶游人去而
.
禽鸟乐也
D
.其:则忧其
.
民不得而非其
.
上者
109
.下列关于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段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阔大胸怀和
政治抱负,揭示了全文中心。
B
.(乙)段中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寄情山水之乐,
与民同乐之乐。”
C
.(丙)段中看出孟子之所以要强调君王要“与民同乐”,是因为统
治者自己好“乐”,由己及人,民亦好“乐”,推恩于民,与民同乐,
这样天下才会归服,国家才会稳固,这是治国之本。今天,人民当家
作主,政府为人民服务,就是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D
.(甲)(乙)(丙)三个选段实际上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那就是
“与民同乐”、“民本”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思想。
11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1
.拓展探究。请用原文说说孟子的“忧乐观”与范仲淹的“忧乐
观”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107
.
A
108
.
D
109
.
C
110
.(1)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
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
是什么缘故呢(为什么呢)?
(2)把天下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
愁,这样做却(还)不能称王(统一天下)的,从来没有这种情况。
111
.孟子的“忧乐观”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的“忧
乐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文言文阅读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
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
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
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
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节选)
(乙)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①
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
②敛棺椁③皆所未具。公怃④然,即彻⑤宴席,厚赒⑥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范仲淹罢宴》)
注释:①[缞绖(
cuīdié
)]丧服。②[赗(
fèn
g)]用财物帮助别人办理
丧事。③[椁(
guǒ
)]套在棺材外的大棺材。④[怃(
wǔ
)]失意。⑤[彻]
通“撤”。⑥[赒(
zhōu
)]通“周”,接济。
63
.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乃寓居士人卒
.
于邠卒:死
B
.沙鸥翔集
.
集:鸟停息在树上
C
.坐
.
客感叹有泣下者坐:通“座”
D
.春和景
.
明景:景色
64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然
.
则何时而乐耶公怃然
.
B
.不以
.
物喜徒以
.
有先生也
C
.使毕其
.
事其
.
喜洋洋者矣
D
.古仁人之
.
心公亟令询之
.
65
.下列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甲文中的“古仁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阔达胸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抱负。
B
.乙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的语句是:“公
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C
.从表达方式看,甲文综合运用描写、抒情和议论,乙文主要运用
叙述,两文都表现了范仲淹的“民本”思想。
D
.甲文通过一悲一喜的写景对比,为下文议论作铺垫,表现了作者
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乙文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一
个关注民生疾苦、一生坚守“先忧后乐”行为准则的封建士大夫形
象。
66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2)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67
.拓展探究。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请结合选
文和当前的干群关系,谈谈你心中的好官形象是怎样的。
【答案】
63
.
D
64
.
B
65
.
A
66
.(1)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
上)两种心情。
(2)给他丰厚的救济金(把丰厚的救济金提供给他),让他完成丧葬
之事。
67
.①范仲淹写本文时贬官在外,本可“独善其身”,落得清闲,②
却能“先忧后乐”,吃苦在前,享乐在后。③我们的政府官员若能
都像范公这样,关心民众疾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就
是我们心中的好官。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
.
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
.
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一日,命役徒芟①而辟
.
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
乃扃②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③不可竭。当大暑时,
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
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
滋,悦
.
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
④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⑤其名哉。
(节选自范仲淹《清白堂记》)
(注释)①芟(shān):除草。②扃(jiōng):关锁。③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
④庶几:但愿,希望。⑤忝(tiǎn):玷污。
3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予尝
.
求古仁人之心
(2)微
.
斯人
(3)命役徒芟而辟
.
之
(4)悦
.
人襟灵
3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B.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C.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D.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渊然丈余,绠不可竭。
34.通读甲乙两文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乙文段中的“嘉泉”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2)甲乙两文段各体现了作者范仲淹怎样的为官之道?请分别概括。
【答案】
31.(1)曾经(2)如果没有(3)开辟(4)使(人的心情)愉悦
32.C
33.(1)在朝廷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王担
忧。
(2)水深有一丈多,提水没有穷尽。
34.(1)特点:清澈甘美;冬暖夏凉,渊然不竭。
(2)甲文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为官意愿。乙文表达了作者清明廉
洁、克己奉公的为官意愿。
(六)阅读下面二则文言材料,完成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街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
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可楼记
〔明〕高攀龙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①四壁。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②,
西则九龙③峙焉。楼成,高子④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⑤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
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⑥,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
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囊吾少时,慨然⑦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
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
之于兹楼也,可矣。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⑧也。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
不可,则斯楼又其赞矣。
(有删节)
(注)①疏:开通。②九陆:指平原。③九龙:指九龙山。④高子:作者自称。⑤穆:同“睦”,
和顺。⑥暄:温暖。⑦慨然:激昂的样子。⑧藕:指事物有正有反。
6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前人之
.
述备矣是欲界之
.
仙都(《与谢中书书》)
B.得无异
.
乎渔人甚异
.
之(《桃花源记》)
C.南极
.
潇湘其远而无所至极
.
邪?(《<庄子>一则》)
D.乃
.
重修岳阳楼当立者乃
.
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62.与上文《可楼记》中画线句“今乃可斯楼耶?”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B.等死,死国可乎?
C.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D.何陋之有?(《陋室铭》)
6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囊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
②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
64.乙文中作者年少时
...
对山水的看法和造“可楼
..
”时
.
对山水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答案】
61.A
62.B
63.(1)从前我年轻时,志向很大,想要游遍天下名山,寻找一个像桃花源那样美好
的处所,栖居下来。(2)我不能每天去游玩,只要可以寄托我的志趣就行了。
64.少年时,想要亲历天下山川,造“可楼”时,将天下山川寄托在“可楼”即可。
【解析】
61.A助词,的。B不同/以……异。C尽/极点。D于是,就/是。
62.B与例句都是疑问句,其余三句为反问句式。
6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
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
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
如“曩:从前、过去。日:名词做状语,这里是每天的意思。”
6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先要理解文章句子的大意,再结合重点句子“囊吾
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可知少年时主要是想走遍三山五岳,天下山川。可当造“可楼”
时将天下山川寄托在“可楼”,写人生追求。
【点睛】
译文
甲文,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
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
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
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
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
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
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乙文,有一间水上的居室,室内偏左往上搭一间小楼。小楼一丈见方,四面开辟流通空气的
窗户。南边有湖有山,北面有农田茅舍,平原延展在东,九龙山耸立在西。小楼筑成,高子
登临纵目四望,说道:"可以了!我对山有和顺舒畅的感觉,对水有悠远闲静的情义,可以享受
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可以迎接皓月的来临,又欢送它的归去,多么悠闲,多
么自在呀!可以终老此地了!"于是起名叫"可楼",意思就是我心满意足以为可以了。
从前我年轻时,志向很大,想要游遍天下名山,寻找一个像桃花源那样美好的处所,栖居下
来。北方去了燕赵,南方到过闽粤,中原跨越了齐鲁殷周的故地,观览所及的没有可以满我
之意的,凭什现在对这间小楼就以为可以了呢?咦,这倒是我的疑惑了。
大凡人最大的危害,产生于有不满足的心意。心意有不满足,则产生于不满足的事物;反之,
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心理,这就没有什么事物不满足了,这就没有什么不使你快乐了。现在的
人极力谋求口腹的享受,而得到的只是吃饱肚子罢了,极力建筑高楼大厦,顶多享受起居活
动的几席之地罢了极力营造亭台花园,一年之中只是去游赏一两次罢了,这些都有什么用呢?
况且天下的好山好水很多,我不能每天去游玩,只要可以寄托我的志趣就行了。凡成为山水
景物的处所都是一样的,那么我对这座小楼,也认为是可以的了。虽然如此,有所可以也就
会产生有所不可以,犹如事物都是有正有反对待的一样。我将由此忘掉可以,也忘掉不可以,
如此说来这座可楼也是多余的了。
(七)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
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
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节选)
6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予尝求
.
古仁人之心
(2)吾谁与归
.
(3)亡国与亡天下奚辩
.
(4)仁义充塞
.
68.翻译下列句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69.(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和“退”分别指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70.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为国为民尽职尽责的爱国精神,请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这种爱国精神分别体现在哪里。
【答案】
67.(1)探求(2)归依(3)辨别(4)阻塞
68.(1)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保天下的事,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69.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70.【甲】文:忧在民先,乐在民后;【乙】文: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
(八)文言文阅读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
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
无异乎?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①,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
暮,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香
炉,排拆水面,林木历历可数。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节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注)①委:水流所聚,汇积。
11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远山,吞/长江
B.予观/夫巴陵胜状
C.楼之前/为君山
D.得山/而妍也
118.解释加点词。
①予观夫巴陵胜
.
状胜()②迁
.
客骚人迁
()
③林木历历
..
可数历历()④故
.
楼之观故
()
1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
120.试比较两个文段在内容上的相同点。
【答案】
117.B
118.①美好;②贬谪,降职;③清楚、分明的样子;④所以,
因此
119.①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看
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
120.两文段都写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16:32: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06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