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水华
赤潮与水华是什么现象?
1998年3月下旬香港沿海海域和广东珠江口一带海域发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海水泛
红色、棕色或绿色,腥臭难闻,海水中的鱼、虾等动物大量死亡,当地沿海各大养殖场损失
惨重。据《经济日报》1998年5月3日报到,此次事件,香港渔民损失近1亿港币,广东
养殖的珍贵鱼类死亡超过300吨,经济损失超过4000万元……
何为赤潮?
赤潮(redtide),又称红潮,则是指在富营养化的海水中,由于甲藻、硅藻等真核藻类的
大量急剧繁殖(当然也有少量蓝藻、原核动物等),聚集漂浮于海面,使水体呈现红色或褐色
等,形成非常壮观的景象,主要发生在近海。赤潮的颜色是由形成赤潮占优势的赤潮生物种
类的颜色决定的,如以夜光藻、红色中缢虫等为主形成的赤潮呈红色,而绿色鞭毛藻为优势
种时为绿色,硅藻占优势则呈褐色,若蓝藻门的毛丝藻等大量分布时海水则为棕黄色。
何为水华?
水华(waterbloom,又称水花waterflower),是指在富营养化的淡水中,由于以原核生
物蓝藻为主大量繁殖所致(当然也伴有少量真核的绿藻等)。主要的蓝藻有铜绿微藻、水花微
囊藻、水花束丝藻、水花鱼腥藻等,它们的细胞内含叶绿素和蓝色素等,大量繁殖使水体变
蓝或形成其它颜色,并带有腥味或霉味。
历史追踪
•1972年日本磨滩发生赤潮,一次死鱼1428万尾,损失71亿日元,而名贵鱼种
消灭,留存鱼种品质下降。
•1986年福建东山发年一起因食用受赤潮毒素污染的贝类而造成136人中毒、一人
死亡的事件。
•1999年夏天,中国渤海湾多次发生赤潮,最严重一次发生水域面积达6300Km2。
水华与赤潮的形成原因
水华与赤潮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水体的富营养化是其主要原因。水体污染物中的营养物
质是产生水体富营养的主要原因。据研究表明,藻类等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需
要25~30种元素,其中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碳、氮、磷等元素,碳在自然中存在量多而且
易得,而水中氮、磷的含量却较少,因此氮、磷通常是水生植物生长、繁殖的制约因素。而
水体污染通常是引起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
水华——蓝藻
蓝藻在水体中过量增殖,往往形成“水华”。城市的池塘、湖泊、水沟中,含有较多的营
养物质,特别是氮、磷,导致蓝藻的大量增殖,使水色蓝绿而浓浊;死亡分解时,散发出腐
臭、腥臭气味,使水质变坏。
赤潮——甲藻
某些甲藻是形成赤潮的主要生物,对渔业危害很大。由于引起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同,其
危害程度和方式也不同,夜光藻等赤潮种类,可使海水缺氧,堵塞动物的呼吸器官,而导致
生物窒息。而有些甲藻可分泌毒素,毒害其它水生生物,如短裸甲藻分泌神经毒素,直接释
放到海水中,使鱼、虾、贝类大量死亡。多边膝沟藻则在藻体死亡后产生毒素,危害海洋生
物。有些种类对鱼类、贝类不造成致命影响,但毒素可在它们体内积累,如果人类或其它脊
椎动物食用了这些有毒鱼类、贝类就会发生中毒、死亡。
硅藻
硅藻是一类种类繁多的低等植物,约11000多种。在海洋中硅藻的种类最多,淡水和潮
湿的土壤也不少。据估测每一立方厘米土壤中有羽纹藻约1亿个。硅藻的身体虽然只有一个
细胞,可这一个细胞却非常有趣。它既不象动物细胞一样没有细胞壁,也与植物细胞的细胞
壁大不相同。硅藻的细胞壁由大量的硅质组成,分为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的盖叫上壳,下
面的底叫下壳,上壳套住下壳,并且上下壳面上纹饰图案非常精美。如同透明的水晶箱,或
者好比一间精致的玻璃小屋。
其他常见赤潮的藻类生物
金藻的大量繁殖可形成赤潮、水华,给渔业带来危害,如三毛金藻,曾造成一定危害,
但目前已有较有效的防治方法。
赤潮与水华的危害
一旦水体富营养化形成赤潮和水华引起危害相当严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赤潮和水华能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大量减少,破坏水产资源。
2.赤潮和水华可造成水质恶化,使水体丧失饮用价值和娱乐价值。
3.赤潮和水华可造成营养物质的循环存在,使得水体难以自净。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赤潮和水华作为水体的灾害已严重制约着沿海和水域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必
须要进行大力防治,加强水体环境的保护。
合理使用化肥,防止流失,开发生物肥料减轻污染
生活污水可先进行污水灌溉或养殖水生植物以吸收N、P
研制无磷洗衣粉,代替含磷洗衣粉
在湖泊、海湾及饮用地下水源带进行监测、预报
若不加以防治,水体的富营养化将致使大量水生植物尸体沉积水体底部,会使水深逐渐
变浅,日积月累,这些湖泊、水库、浅海等的水体会演变成沼泽,最终演变为桑田。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15:18: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03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