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溶剂毒性,学化学的看看吧
一、甲醇
甲醇毒性众所周知。甲醇的致命剂量大约是70毫升,酒中人饮用的最高限量为/Kg。
甲醇有较强的毒性,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影响最大,它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摄
入都会产生毒性反应,甲醇蒸气能损害人的呼吸道粘膜和视力。急性中毒症状有:头疼、恶
心、胃痛、疲倦、视力模糊以至失明,继而呼吸困难,最终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慢性
中毒反应为:眩晕、昏睡、头痛、耳鸣、视力减退、消化障碍。甲醇摄入量超过4克就会出
现中毒反应,误服一小杯超过10克就能造成双目失明,饮入量大造成死亡。致死量为30
毫升以上,甲醇在体内不易排出,会发生蓄积,在体内氧化生成甲醛和甲酸也都有毒性。在
有甲醇气的现场工作须戴防毒面具,废水要处理后才能排放,允许含量小于200mg/L。
甲醇的中毒机理是,甲醇经人体代谢产生甲醛和甲酸(俗称蚁酸),然后对人体产生伤害。
常见的症状是,先是产生喝醉的感觉,数小时后头痛,恶心,呕吐,以及视线模糊。严重者
会失明,乃至丧命。失明的原因是,甲醇的代谢产物甲酸会累积在眼睛部位,破坏视觉神经
细胞。脑神经也会受到破坏,产生永久性损害。甲酸进入血液后,会使组织酸性越来越强,
损害肾脏导致肾衰竭。
解毒方法甲醇中毒,通常可以用乙醇解毒法。其原理是,甲醇本身无毒,而代谢产物有毒,
因此可以通过抑制代谢的方法来解毒。甲醇和乙醇在人体的代谢都是同一种酶,而这种酶和
乙醇更具亲和力。因此,甲醇中毒者,可以通过饮用烈性酒(酒精度通常在60度以上)的
方式来缓解甲醇代谢,进而使之排出体外。而甲醇已经代谢产生的甲酸,可以通过服用小苏
打(碳酸氢钠)的方式来中和。急性甲醇中毒患者应及时送医院抢救。误饮甲醇者,早期可
用苏打水洗胃,以排除甲醇在胃内的贮留。超过3日者,可用发汗剂及泻药。遇到视力紊
乱时,应反复进行腰椎穿刺,以预防视神经萎缩,并给以大量维生素B族和血管扩张剂,
或给以氧气吸入和少量多次输血。也可采用针刺和中药等治疗。
2.乙醇
本品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首先引起兴奋,随后抑制。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多发生于口
服。一般可分为兴奋、催眠、麻醉、窒息四阶段。患者进入第三或第四阶段,出现意识丧失、
瞳孔扩大、呼吸不规律、休克、心力循环衰竭及呼吸停止。
慢性影响:在生产中长期接触高浓度本品可引起鼻、眼、粘膜刺激症状,以及头痛、头晕、
疲乏、易激动、震颤、恶心等。长期酗酒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病、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
心肌损害及器质性精神病等。皮肤长期接触可引起干燥、脱屑、皲裂和皮炎。
3二氯甲烷
健康危害:本品有麻醉作用,主要损害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人经口20~50ml,轻度中毒;
人经口100~150ml,致死;人吸入2.9~4.0g/mg,20分钟后眩晕。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有轻度肝萎缩、脂肪变性和细胞浸润,一种对人类潜在的致癌物。
4.氯仿
三氯甲烷有害液体,能被皮肤吸收,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麻醉作用,对心、肝、
肾有损害。
急性中毒: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引起急性中毒。初期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兴奋、皮肤
湿热和粘膜刺激症状。以后呈现精神紊乱、呼吸表浅、反射消失、昏迷等,重者发生呼吸麻
痹、心室纤维性颤动。同时可伴有肝、肾损害。误服中毒时,胃有烧灼感,伴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以后出现麻醉症状。液态可致皮炎、湿疹,甚至皮肤灼伤。慢性影响:主要引
起肝脏损害,并有消化不良、乏力、头痛、失眠等症状,少数有肾损害。潜在致癌物。
5.四氯化碳
CCl4是典型的肝脏毒物,但接触浓度与频度可影响其作用部位及毒性。高浓度时,首先
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随后累及肝、肾;而低浓度长期接触则主要表现肝、肾受累。乙醇可
促进四氯化碳的吸收,加重中毒症状。另外,四氯化碳可增加心肌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引
起严重心律失常。人对四氯化碳的个体易感性差异较大,有报道口服3~5ml即可中毒,
29.5ml即可致死。在160~2OOmg/m3浓度下可发生中毒。
但也有在1~2g/m3浓度下接触3Omin方出现轻度中毒。目前认为四氯化碳无致畸和致突
变作用,但具有胚胎毒性。根据IARCl972及1979年资料,四氯化碳长期作用可以引起啮
齿动物的肝癌,被列为"对人类有致癌可能"一类的化学物。
6.丙酮丙酮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
肾和胰腺的损害。由于其毒性低,代谢解毒快,生产条件下急性中毒较为少见。急性中毒时
可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口服后,口唇、咽喉烧灼感,经数小时的潜伏期后可发
生口干、呕吐、昏睡、酸中度和酮症,甚至暂时性意识障碍。丙酮对人体的长期损害,表现
为对眼的刺激症状如流泪、畏光和角膜上皮浸润等,还可表现为眩晕、灼热感,咽喉刺激、
咳嗽等。
7.四氢呋喃
四氢呋喃具有低毒,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有麻醉作用,麻醉浓度与致死浓度相
差不多。高剂量时尚可有肝脏毒性。本品具有刺激和麻醉作用。吸入后引起上呼吸道刺激、
恶心、头晕、头痛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能引起肝、肾损害。液体或高浓度蒸气对眼有刺激
性。对女性伤害很大,女性长期接触,可导致不孕。
8.乙酸乙酯
对眼、鼻、咽喉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吸入可进行麻醉作用,急性肺水肿,肝、肾损害。持续
大量吸入,可致呼吸麻痹。误服者可产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有致敏作用,因血管
神经障碍而致牙龈出血;可致湿疹样皮炎。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本品有时可致角膜混浊视力
下降、继发性贫血、白细胞增多等。
9.石油醚
低毒性,其蒸气或雾对眼睛、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中毒表现可有烧灼感、咳嗽、喘息、
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本品可引起周围神经炎。对皮肤有强烈刺激性。
10,苯
有毒,也是一种致癌物质。苯的代谢物进入细胞后,与细胞核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结
合,会使染色体发生变化,比如有的断裂,有的结合,这就是癌变(形象地说,是发生变异,
因为染色体是遗传物质,它控制着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等),长期如此,就会引发癌症。
长期接触苯会对血液造成极大伤害,引起慢性中毒。引起神经衰弱综合症。苯可以损害骨髓,
使红血球、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并使染色体畸变,从而导致白血病,甚至出现再生障
碍性贫血。苯可以导致大量出血,从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用,使疾病有机可乘。有研究报告
指出,苯在体内的潜伏期可长达12-15年。妇女吸入过量苯后,会导致月经不调达数月,
卵巢会缩小。对胎儿发育和对男性生殖力的影响尚未明了。孕期动物吸入苯后,会导致幼体
的重量不足、骨骼延迟发育、骨髓损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
已经确认为致癌物。
苯是一种无色、有芳香味的碳氢化合物,透明、易挥发、易燃、易爆。苯的中毒原理为由呼
吸道侵入人体。吸入高浓度的苯蒸气以及大量苯液污染皮肤或误服均可引起急性中毒。口服
致死量约为10毫升。其毒性作用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另外对造血、呼吸系统也有损害。
11.甲苯
属低毒类。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
女性月经异常等。皮肤干燥、皲裂、皮炎。吸收在体内的甲苯,80%在NADP(转酶II)的
存在下,被氧化为苯甲醇,再在NAD(转酶I)的存在下氧化为苯甲醛,再经氧化成苯甲酸。
然后在转酶A及三磷酸腺苷存在下与甘氨酸结合成马尿酸。所以人体吸收和甲苯16%-20%
由呼吸道以原形呼出,80%以马尿酸形式经肾脏而被排出体外,所以人体接触甲苯后,2小
时后尿中马尿酸迅速升高,以后止升变慢,脱离接触后16-24小时恢复正常。一小部分苯甲
酸与葡萄醛酸结合生成无毒物。甲苯代谢为邻甲苯酚的量不到1%。在环境中,甲苯在强氧
化剂作用或催化剂存在条件中与空气作用,都被氧化为苯甲酸或直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石油醚
低毒,健康危害:其蒸气或雾对眼睛、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中毒表现可有烧灼感、咳
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本品可引起周围神经炎。对皮肤有强烈刺激性。
13.乙醚
当超过303g/m3时,对人有生命危险。连续吸入6.06g/m3(2000ppm)可引起一些人头
晕;吸入9.09~21.21g/m3浓度的乙醚,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
乙醚经呼吸道吸入,在肺泡很快被吸收,由血液迅速进入脑和脂肪组织中。吸入的乙醚,有
87%未经变化从呼气中排出,1%~2%从尿中排出。一部分乙醚在肝脏经微粒体酶转化为
乙醛、乙醇、乙酸和二氧化碳,后经呼吸和尿排出。停止接触后,乙醚在血液中的含量很快
下降,而在脂肪组织中仍保持相当高的浓度。
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全身麻醉。一般认为,乙醚引起的意识障碍与脑干网状结构
上行激活系统抑制有关,而肌张力减弱则是抑制脊髓所致。乙醚还可抑制中枢突触递质——
乙酰胆碱的释放。
乙醚经呼吸道吸收,在肺泡内很快被吸收,由血液迅速进入脑和脂肪组织中。脑组织中乙醚含
量较高,是因为脑内血流量大,含脂类丰富及乙醚能透过血脑屏障之故。
很多溶剂我们基本上是如同水一样用,我们无法避免大量使用它们,但希望我们能认清它们
的毒性,能注意点,身体是我们自己的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14:48: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01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