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ⅲ人版第四专项版块一(烛之武退秦师)最新教1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8
[教学重点]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差不
多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存文言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适应,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
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教学过程
[文习赏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
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
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
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风光完整地显
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特别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
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亮、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
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
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
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
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
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
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大国国君面前,
不卑不亢,抓住秦晋间互争霸权,权利不一致的差不多矛盾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终于
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表达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
课文按故情况节的进展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秦、晋国围郑;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第3段
写烛之武智退秦师;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
本文要紧写烛之武说退秦师,因此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是本文记叙的重点,从而塑造了烛之武
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的了如指
掌,,使他的形象跃然纸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写得较为简略。文章波澜起伏,亦张亦弛,增
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叙事中注意伏笔与照应,从而使结构严谨。
[课文重点存储]
要重视积存,对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要寓词于句,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透彻理解,应
牢记:积存是运用的前提。
词类活用
【一】字
1、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
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
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纳“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
确实是依照“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
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快乐。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词
1、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⑦假设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古今异义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
①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
②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
③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三】特别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假设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
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典型例题激活]
[例1]下面对文言句式的判断,相同的一组是〔〕
①夫晋,何厌之有?②今已服矣,何又求矣?
③诸候有在者乎?④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解析:①②句为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③为省略句,
应为“诸候子孙其继有在者乎?”④为判断句。用“……者也”句式表示判断。
答案:A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平时多了解文言句子的各种类型〔判断句、被动句、
疑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依照各类句型的特点和文言句式本身的意思来判断。
自测题
1、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假设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杞〔qǐ〕子杨孙戍〔shù〕之
D、逢〔féng〕孙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不知〔zhì〕
2、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两个
B、晋军函陵军:驻军
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D、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
3、找出通假字
①无能为也已②共其乏困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④失其所与,不知
4、以下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以下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D、郑既知亡矣
6、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何厌之有
C、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其无礼于晋
7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一项为哪一项〔〕
A、邻之厚,君之薄也B、行李之往来
C、君之所知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行
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偏僻)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9、“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
A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10、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君知其难也
A、共其乏困B、又欲肆其西封C、吾其还也D、失其所与
11、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明白那是特别困难的。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明白那是特别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明白那是特别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明白那是特别困难的
12、烛之武的话表现了外交辞令中“婉曲”这种表达方式的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8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
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
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
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
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假设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
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3、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选项是〔〕
A、外内弃之弃:厌弃B、不亦诬乎诬:荒谬C、焉用文乎文:文饰,动词D、以
绵上为之田田:田地
14、较以下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①禄亦弗及②、罪又甚焉③、盍亦求之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6、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说明她是一个关怀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17、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选项是〔〕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1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③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④译文:———————————————
[创新拓展练习]
19、仿照以下句子写两句话。
要求:①句式相同。②内容有联系意义。
例句:假如“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儿童,一只送给老人。
假如“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早春,一只送给晚秋。
A、————————————————————
B、———————————————————
烛之武退秦师自测题答案:1、C2、A3、“已”通“矣”;“共”通“供”;“说”通
“悦”;“知”通“智”4、C5、D6、B7、D8、B9、A10、C11、B12、B1
3、D〔“田”指祭田〕14、A〔两个“亦”,均为“也”;两个“焉”,前者为语气词“了”,
后者为疑问词“如何”〕15、B16、C17、A18、①臣子们把罪恶看作是正义的行为,
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赏。②明知是罪过,却要去仿效,罪就严峻了。③用这块祭田记下我的
过失,同时表彰爱惜名节的人。19、略。
[附译文]: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
“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
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
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况且窃取上
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
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如此死了,怨谁?”
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
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明白这件事,如何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
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盲语去装饰它?如此做,确实是为了显露自己了。”
他的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如此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因此母子俩隐居到死。晋
文公查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同时表彰善
良的人。”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8:38: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9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