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短歌行》专项训练
一、阅读《短歌行》,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
.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
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
解。
2
.解析“周公吐哺”典故的含义。
【答案】1.(示例)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
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言之有理即
可)
2.(示例)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
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举。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需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据诗歌内容证明自己
的观点。“怜才”就是“爱才”“惜才”之意,因此本题考生应答“同意”。本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
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曾大力
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
就是一曲求贤歌,“对酒当歌”八句,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的是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
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青青子衿”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用含蓄的
方法来提醒当时的贤才:“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明明如月”八句是对
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治,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
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月明”四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
发犹豫不定的贤才,透露出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周公吐哺”典故用在这里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
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
之患”。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能力。题干明确指出要求解析“周公吐哺”典故的含义。周公吐哺,出
自《史记》中《鲁周公世家》,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多次把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停下来不吃,去接待宾客,
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后遂以“周公吐哺”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形容礼贤下士,求
才心切。曹操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而殷勤地接待天下贤士,使天下的贤才都
心悦诚服地归顺自己,为自己所用。
二、阅读《短歌行》,回答后面的问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
.说明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
用
“
朝露
”
来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
用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
用
“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
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
2
.说明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答案】1.人生的短暂贤才投主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2.诗末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作者以周
公自比,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解析】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朝露早晨的露水,易逝。乌鹊喻贤才应择明主。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是
希望尽可能多的接纳人才。
2.周公吐哺: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这里借用这
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的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的归顺。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
.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
己对贤才的渴求。
B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
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
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
.“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
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
.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
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答案】1.C
2.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
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全诗跌宕悠扬,吞吐隐约,
曲折却很充分地表达了曹操复杂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内容涉及了典故的手法,
情感的把握和主旨的鉴赏。解答本题,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要求,即“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诗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身世经历,画出诗中运用了
的典故的句子,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等;接着仔细阅读选项内容,结合诗的整体意境一一对照鉴
赏。C项,“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理解错误。正确的理解是表明自己要像“山”“海”那样,拥有广阔
的胸襟,去接纳人才。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答题要求;然后熟悉本诗的内容,并注意了
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等;在回答时,需要先明确自己
的观点,然后依据诗歌内容证明自己的观点。“怜才”就是“爱才、惜才”之意,因此本题考生应答“同
意”。本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
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
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对酒当歌”八句,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的是得
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青青子衿”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他说“青
青子衿,悠悠我心”,用含蓄的方法来提醒当时的贤才:“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
奔我呢?”;“明明如月”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
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月明”四句,曹操以乌鹊
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犹豫不定的贤才,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周公吐哺”典故
用在这里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怀厌高,海不厌深”二句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
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
四、阅读下面曹操的《短歌行》,完成下列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①,②。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悠悠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③,④。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
.在空白处填上诗句,使全诗完整。
2
.下列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
B
.“周公吐哺”二句,是作者引周公自比,说明求贤建业的心思。
C
.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忧从中”的“忧”自于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自于社会动荡,国
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3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列举出来。
【答案】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2.A
3.设问、比喻、用典、借代、起兴、引用、用典
【解析】1.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
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
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衿,契。
2.A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
一面”说法错误。不是悲观厌世,而是为自己不能得到建功立业的贤才而忧伤,悲苦。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
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
写等。解答本题首先要掌握这些艺术手法的特点,本诗中运用大量的艺术手法,如:起兴:青青子衿,悠
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饶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明
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人才难得,这里写求贤不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饶树三匝,何枝可依?”
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山不厌高,水
不厌深。”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
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诗意比喻执政者能宽宏大量,广纳贤才。这里暗喻曹操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容
纳土壤,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借代:诗中用了鹿、嘉宾、明月、
乌鹊等字词指代人才;诗中用了山、水、周公等字词指代曹操自己。引用:《诗经》成句:先引《子衿》,
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文为:“青青子衿,悠悠
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原是一首情诗,诗句的大意:情人青色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然
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后引《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
笙”,原是周代宴请宾客的诗句。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这里用以表达对贤才的礼遇。用典:引用“周
公吐哺”的典故,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
真诚态度。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
.从诗歌体裁上来看,《短歌行》是一首____________。
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
的一项是()
A
.开头四句忧叹人生苦短,看上去是要人们对酒当歌,及时行乐,实则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余年渐少而
功业未成的感慨,表达出时不我待的急迫。
B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承接前句而来,其中“君”不再指一个具体的人,泛指曹操心目中的贤才;“沉
吟”,沉思,深思,指对贤才的思念与倾慕。
C
.“越陌度阡”四句,实写客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举杯畅谈不忘旧谊,因
贤才既得而喜不自胜,感情由忧转喜。
D
.全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写忧思,无处不在,难以排解,引人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豪杰气象,
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博大胸怀。
3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古体诗(古风)
2.C
3.①借用周公有时吃一顿饭都要中断数次,唯恐接待贤才迟慢而失掉人才的典故,②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突出地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虚心待贤成就伟业的心情。
【解析】1.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
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
成体系。古代诗歌的体裁有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即所谓的格律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此诗不讲究对
仗和格律,属于古体诗。
2.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
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
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实写”“贤
才既得”错误,“越陌度阡”四句是诗人想象贤才来归,主客畅饮的情形。故选C。
3.此题考核分析诗句的含义和情感的能力,分析诗句的含义首先明确字面意思,在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分
析诗人运用什么方式表达更隐晦的意思,此题诗歌的最后两句借用的“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对人才的
渴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心理,答题时注意才能够典故入手进行分析。
★迁移延伸★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岁晏行①(节选)
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②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③茅茨空。
[注]①诗歌写于唐与吐蕃作战时期,此时五十七岁的杜甫携家人从夔州出三峡来到岳州。②莫徭:少数民
族,自言其先祖有功,尝免征役。③杼柚:织布机的部件。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联上句承接题上“罗晏行”,点明时令节候,描写出一年将尽、北风呼啸的景象。
B
.第一联下句“潇湘洞庭”点明诗人行经之地,潇湘洞庭都飘扬着雪花,气氛悲凉惨淡。
C
.第二联通过想象,虚写渔父在天寒地冻时捕鱼、莫徭无奈射雁,表现百姓生活的艰难。
D
.第三联通过对比写百姓生活,去年军粮不足、米价上涨,今年粮食丰收,但米贱伤农。
2
.诗歌的最后一联与杜甫的《自京杜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表达了当时
怎样的现实?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C
2.诗句都写统治者的骄奢浮逸和劳动者的悲凉处境,概括了封建社会两种阶级的对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
热的基本情形,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回答忧国忧民的思想亦可)。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
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虚写”错,直写眼前情景,渔父网冻捕不成鱼,
莫摇出于无奈而射雁,既表现百姓生活之艰难,也流露出诗人的悯农之情。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与对情感主旨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诗歌内容,结合注释、背
景等理解作者的情感。“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厌,同餍,吃饱喝足。此辈,指农家夫妇。
杼柚,织布机上的两个部件。茅茨,即茅草屋。高车驷马的达官贵人吃厌了酒肉,男耕女织的农民终年辛
勤却一无所有,这就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道出了人间的不平。前四句伤穷民之渔猎者,此四句
又伤穷民之耕织者,再以民生为念,令人感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
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二者都写到了统治者与劳动者生活处境的
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阶级对立的思考,对统治者的愤恨与对劳动者的同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杂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①,清风吹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②,处者歌式微③。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阳景:太阳光。②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表达亡国之痛。这里取其感伤
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③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此处
有盼役夫早归之意。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秋天到来,薄云蔽日,清风吹衣,鸟飞鱼游,自然物象的变幻,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引发他无尽的感
怀。
B
.时处乱世,徭役繁重,服役之人长期不得归家,诗以“眇眇”状服役之地荒僻邈远,又显人物内心的愁
苦无助。
C
.役夫征发时严霜凝结前路茫茫,归家时白露已晞苦尽甘来,物候变换中寓含着人物内心悲喜变化的今昔
之感。
D
.九、十两句借典抒情,感怀深沉,游者和处者同心离居,一悲叹乱离,一殷切劝归,对举并写,倍显凄
恻动人。
2
.三、四句对诗歌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寓情于景,鱼儿在禄水下自在潜游,鸟儿在高天上振翅翱翔,它们自由自在、各得其所,这幕景象中
寄寓了作者对生命自由的喜爱与憧憬,②反衬下文行役之人身不由己、有家难归的悲惨境遇,有利于表达
作者对他们命运的悲悯和同情。
【解析】1.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
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
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苦尽甘来”“悲喜变化”错误,两句中
从“严霜结”到“白露唏”的物象变化,凸显了岁月的流逝,烘托了人物久役他乡的悲苦心情,无所谓“心
情的悲喜变化”。故选C。
2.此题考核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在题干中给出分析的角度“对情感的抒发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
诗句的内容诗歌的情感,然后从内容、结构和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用,此题重点从借景抒情和反衬的手法的
角度分析,诗句“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写景,写出游鱼、翔鸟自由自在、各得其所,借鱼和鸟表达
自己的追求;下文“黍离”“式微”写行役之人身不由己、有家难归,三四句写的游鱼、翔鸟对后文进行
反衬,便于表达情感。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①君。
石麟②埋没藏春草,铜雀③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帐,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怜:爱慕。②石麟:石麒麟,墓道前的陈列品。③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西。
1
.这首诗从体裁来看,属于
___
。从题材来看,属于
___
诗。
2
.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在《三国演义》中也有对他的叙述描写,以下说法不正确
...
的一项是()
A
.在汉灵帝时,陈琳为国舅、大将军何进的主簿。曾在何进欲诛杀宦官时献计,却被何进笑为“此懦夫之
见”,不予采纳。
B
.何进接太后之诏欲入宫。陈琳、曹操、袁绍等人都劝阻其勿入,何进笑谓“小儿之见”,最终被斩杀于
宫内,是为“十常侍之乱”。
C
.董卓之乱后,陈琳避难冀州,入袁绍帐下任书记一职。陈琳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当时正苦于
头风,病发在床的曹操因卧读陈琳之榭文,竟惊出一身冷汗,翕然而起,头风顿愈。
D
.袁绍败灭之后,曹操不计前嫌,赦免陈琳,命为从事,陈琳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为由,拒不受命。
3
.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暗含着仰慕。
B
.“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应识我”中的“应”不仅表达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而且还有
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
C
.颈联由眼前实景联想到曹操修建的铜雀台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曹操这样一位
重才的明主的追思。
D
.尾联“欲将书剑学从军”表达了诗人准备弃文就武、持剑从军的志向,颇有班超投笔从戎的豪迈。
4
.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全诗确实贯穿着诗人自己与陈琳
之间的对比。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对比之处及其作用。
【答案】1.近体诗咏史诗
2.D
3.D
4.“飘蓬”、“霸才无主始羡君”、“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二人皆有盖世才华,陈琳
曾被重用,而作者一直怀才不遇。
【解析】1.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体裁和题材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平时全方位、多角度地积累
了一些作家与作品的相关知识,对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诗人的诗歌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
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诗歌都有所了解,才会在高考诗词鉴赏中准确答题。从句法上看,该诗八句,每句
七个字,就是七言律诗,为近体诗。根据诗歌标题“过陈琳墓”及内容可知,诗人经过陈琳墓,凭吊古人,
感怀自身,属于“咏史诗”。
2.此题考核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学生要熟记课本、文学名著的情节、人物和相关
内容,只有在平时对文学常识多加积累,才能准确答题。识记文学常识应该是最容易得分的题型,但每年
高考,这道题的均分并不高。其原因是大家普遍觉得,它费时费力,却不易见效果。不是前读后忘,就是
张冠李戴。选项D中“拒不受命”歪曲文意,曹操打败了袁绍,陈琳归顺了曹操。有一天,曹操问陈琳:
当初你写檄文声讨我,只骂我一个人就行了,为什么连我的祖宗三代也骂呢?陈琳说:那时我在袁绍手下做
事,他命令我写,我就写了。这就好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曹操理解陈琳当时
的处境,就没有责罚他,以后也再没有提起这件事。故选D。
3.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综合分析的能力。常见的错误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
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风格不正确,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解答此类题型,需要考生通读全诗,
从标题、作者、正文到注释,要务求全面。然后要看准要求,看清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选
项,是选择一项还是两项。再细品选项,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的位置,要注意是从语言、形象、手
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最后要学会排除。A项分析了诗句的内容和情感;
B项分析了诗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诗句表达的感情。C项分析了诗句的手法和作用。D项分析了诗歌尾联的
情感。D项“颇有班超投笔从戎的豪迈”错误,尾联说的是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
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怎能不临风
惆怅,黯然神伤呢?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故选D。
4.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指明手法,而后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最后指明手法的作用效果。题干已经指明诗歌用了对比的手法,考生结合诗句分析即可。诗歌中主要有两
组对比,一是作者将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进行对比;二是作者将陈琳青史垂名和自
己书剑飘零进行对比。两组对比突出表现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③刻玺于北方:
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
.“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
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
.“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起兵讨伐董卓,在孟津
会师。
C
.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诗人对诸将
的钦佩、敬仰之情。
D
.“势利”句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自己的利益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的程度,最后点明他们称帝
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2
.钟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3
.在《短歌行》中曹操抒发了人生短短的忧叹,诗人的这一情感与本诗的哪些诗句存在关联?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憎愤。“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用反讽的手法表明诗人对诸将的厌恶,对袁绍、袁术兄弟借
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给予揭露,并对由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憎愤。②失望。联军内部矛盾重重,
自相残杀,力量涣散,由此诗人对诸将感到失望。③同情。诗人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
给予同情。
3.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消除百姓苦难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
短的忧叹。这一点从《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等诗句中可以得
到佐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
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
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意在恢复汉
祚,抒发了诗人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错。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
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客观叙述,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
2.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
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
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
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干要求,即分
析诗人的情感。通读全诗,可将其分为三层,前4句为第一层,中间6句为第二层,最后6句为第三层,
这三层分别抒发了诗人的愤懑之情、失望之情和对百姓的同情。解答时分别对每一层的情感概括分析即可。
3.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
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
的内容解说。《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抒发了人生短短的忧叹,作者渴
望建功立业的思想,结合作品的创作时代,与本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所描绘的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
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的景象存在关联,诗人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表现了
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短歌行》中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一情感所产生
的原因,再结合本诗的具体诗句做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老将行
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①!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路旁时卖故侯瓜②,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注:①肯数:岂可只推;“邺下黄须儿”指曹彰,曹操第二子,须黄色,性刚猛,曾亲征乌丸,颇为
曹操爱重;邺下,曹操封魏王时,都邺。②故侯瓜:故候,召平,本秦东陵候,秦亡为平民,种瓜长安城
东,瓜味甘美。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题中的“行”,即歌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在平仄、音韵、篇幅等方面都较为宽松。
B
.诗中老将结局可谓悲惨:被“弃置”后衰朽无为,蹉跎到老,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业,生活凄苦。
C
.“射杀山中白额虎”写老将至老还能引箭开弓,射杀山中白额猛虎,像飞将军李广那样智勇双全。
D
.“寥落寒山对虚牖”写到老将寥落寒山空对窗牖的处境,令人不觉生出门前冷落,世态炎凉的感慨。
E.
王维诗最主要的风格是恬静淡远,清新优美,禅理隐然,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诗亦然。
2
.本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联系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1.CE
2.①全诗兰要的表现予法是对比②前六句极写老将年轻时的英勇机智,转战千里,功勋卓著,后六句则
叙写了老将功高反被弃,不得不以耕作为生,淸苦凄凉的晚景。③这一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老将的钦佩、
赞扬和深厚的同情,也表达了替老将鸣不平、对朝廷不能善待功臣的不满情绪。
【解析】1.C项,是用典,射杀白额虎的是李广,“至老还能”错:E项,此诗风格“恬静淡远,淸新优
美,禅理隐然”错。此诗由阳刚之气。故选CE。
2.注意答出“对比”的手法,然后列出对比的对象:前六句和后六句,再分析效果:表达了作者对老将的
钦佩、赞扬和深厚的同情,也表达了替老将鸣不平、对朝廷不能善待功臣的不满情绪。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13:52: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99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